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3 07:5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中国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看法,还是对某个具体事件、现象的感悟。主题要鲜明,以便在写作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展开论述。
2. 收集素材:围绕主题,搜集相关资料,如历史文献、新闻报道、专家观点等。素材要丰富,以便在作文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作文,结构要清晰,逻辑要严密。一般可分为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所观内容,引出自己的观点。 - 主体:分几个段落,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每个段落要有明确的观点和论据。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建议或展望。
4. 观点明确: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含糊其辞。观点要具有说服力,既要结合事实,又要进行合理的推理。
5. 语言表达:语言要准确、流畅、生动。避免使用口语化、模糊不清的词汇,注意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和逻辑性。
6. 举例论证:在论述观点时,要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论证。事例要典型,有代表性,能够有力地支撑自己的观点。
7. 避免偏见: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中的乾隆与马嘎尔尼
如今,通识教育逐渐走进越来越多人的视野。人们不再局限于书本里教授的知识,而是希望博览群书、博学多识,成为一个视野开阔、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近日,一部以影像著史、讲述中国故事,具有通识教育意义的纪录片震撼亮相,引起广泛关注。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第二季,于2月28日19:30登录湖南卫视、芒果TV。2020年的年度现象级纪录片自此回归。其制作延续了第一季的高水准,内容上以精巧叙事展现中国思想源变,用鲜活的镜头语言,回溯群星璀璨的中国历史,为全民彰显中国审美,向世界确立中国气派、大国风范——具有别样的通识教育意义。
中国文明,源远流长。面对浩如烟海的故纸堆,如何感受穿越千年时光的烟火气象?纪录片《中国》第二季,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一部历史纪录片,一场全民的鲜活体验
《中国》第二季,延续了第一季的叙事脉络,从盛唐一直向前行驶,选择了那些对后世中国带来深远影响、极富代表性和时代意义的人物和事件:盛唐的两位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热爱艺术的宋朝皇帝赵佶、开创元朝大一统帝国的忽必烈、开辟盛世的少年皇帝康熙….导演通过诗意化的影像与故事化的叙事,让岁月尘封的历史人物鲜活起来,也让家国情怀、民本思想等思想脉络清晰起来。
在第一集《惊变》的开篇,观众便能看到李白阔步向自己走来,那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之情,便流淌在视听感受之间。此种寓情于景、极易引发情怀共振的细节,在第二季中比比皆是。对观众而言,好的艺术作品就应当是这样“深入浅出”的。
纪录片《中国》便打破了人们对于历史纪录片沉闷枯燥的刻板印象,让历史鲜活起来,不再是故纸堆里的记载。通过演员对历史人物的演绎,尤其是对其日常的还原,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转向、时代的变迁。郁郁不得志的杜甫,饮酒醉卧在庭院之中。他愁绪未展、怒目圆睁,在变换的光影下,我们能真切感受到命运对他的不公和时代面临的动荡不安;也借此映照出唐朝的衰败,预示着安史之乱的到来。当关汉卿明白剑胆雄心已无用武之地的时候,他化剑为笔,在红墙高阁之下,挥剑作曲,把自己多年游走多年的所见所想,融入到创作中,由此诞生了又一艺术丰碑—元曲。在每一集中,导演会用无数个细节,把每一个历史人物“写活”,让其变得有血有肉有脾气,让历史“自然而然”得发生。因此,此片第二季一经推出,便再次在教育界引发广泛反向。不仅是清华、北大等高校教授对本片交口陈赞,一众家长及中小学生在看完该片后,也表达出十分喜爱。有家长表示:“《中国》第二季选择用一个个小故事窥见大历史,讲述完全没有门槛,我已经推荐给了不少家里有孩子的朋友。”而有的学生则分享道,从《中国》第二季中学到了很多古人的智慧和道理,也让自己因为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倍感自豪。
|用极致文本打开历史,探寻来路
众所周知,纪录片《中国》建立起了一套鲜明且自成一派的美学风格。世界级的视听语言、电影级的声光画面、意蕴深远的叙事呈现,让该片显现出一种中式的、含蓄又飘逸的写意之美。在第二季中,这种处理显然再次升级。叙事更为精巧圆融,解说词文本与视觉文本之间的呼应更具张力。《中国》第二季,仅用一座残破的关帝庙来适配解说词,便彰显了关汉卿耀眼的英雄梦与无力的现实;仅用一池幽暗不明的池水,便意象化地揭示了明嘉靖的帝王心术;仅用一面宫墙前背道而行的官员,就映射了张居正与海瑞间迥然相异的为臣之道……这让许多看过本片的中小学生们感叹:《中国》第二季通过一种视听的方式,把大量的历史信息编织在了一起,让人在感受中国之美的同时,也学习到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更热爱历史了。
没有晦涩难懂的字眼,只有充满深意、引人无限遐想的解说词,结合一众现代概念地无缝衔接,例如宋代的送餐服务、历史上第一次出海体验等,让历史充满了当代体验。创作组甚至还安排了一条名为“贝贝”的小狗,贯穿两季,穿梭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用它的双眼观察历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富有诗意的画面,搭配扣人心弦的背景音乐,一步步填充观众们的历史记忆。把社会、生活、经济都作为背景,去探寻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思想源流及演变,创造了一种观看历史、打开历史的美感和仪式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面向全民的历史纪录片,深入浅出,震撼人心!
五千年的历史进程,是华夏民族经历的进化与变迁,也是当代华人的命脉与瑰宝。在历史的这面镜子里,从前和现在都有着极为相似的镜像传承。借古鉴今,我们记住来时的路,只为了不迷失方向。纪录片《中国》第二季,每周一至周四19:30,湖南卫视、芒果TV播出。这部历时七年打造的非典型历史纪录片,正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将历史娓娓道来,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打开中国历史、打开华文明,堪称本时代“以影像著史”的一大创新尝试。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中的李白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中的郑和下西洋
来源: 北青网
澎湃新闻记者 黄小河
原来,
杜甫也经历过漫长的待业期,
关汉卿就是古代的斜杠青年,
海瑞竟也面临职场上能力和情商的双重考验?
最早的KPI创始人是张居正……
近日,一些看过纪录片《中国》第二季的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这样热议。
从历史关照到当下,见仁见智,《中国》终究没有辜负追随了两季的观众。
《中国》剧照
《中国》第二季仍用钱穆《中国史纲》所强调的“温情与敬意”,诠释中国人的文明源流与精神底色。推出后在教育界亦反响热烈,不仅是清华、北大等高校教授对本片一路好评,很多家长及中小学生在看后也接连点赞。
“最冲击我的还是它的画面,整体非常唯美,尤其李白杜甫、宋徽宗那两集。在安静的背景下去呈现故事,演员去营造历史的氛围,和我们之前所看到、用更多声音去烘托的纪录片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作为首层阅读者,该片的总顾问之一、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彭勇的观后感很直接,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直言,“《中国》是我这些年来看过的影视剧里,文本质量最高的作品之一。”
《中国》剧照,宋徽宗赵佶
专业和非专业观众的肯定,正是创作团队所看重的,创作者功德圆满,平生不枉做了一次“历史的搬运工”。
《中国》并不是通史,而只是一个缩影,两季共22集,其实讲的是一个故事,把全片当成一个人的成长去领会,才更会真正理解主创的用心良苦。
总导演兼制片人李东珅这样阐述:中国就像一个人,在春秋战国时期树立了三观,在秦汉时期逐渐完善了体魄,形成了今天大一统的军衔制的国家管理体系,魏晋南北朝那么纷乱的时候,他开始成长,再后来他融合了外人的思想,成为了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当他觉得在巅峰的时候,也是一个下衰周期的开始,历史有周期,历史周期是客观的。
突破
治大国如烹小鲜,讲故事亦如此。《中国》的标题宏大,讲述的方式却很下沉。
看似轻描淡写,在影像表达里,却尽可能同时展现了三种对话:人物与时代的对话、导演与人物的对话、观众与时代的对话。有了敦实的精神血肉,这也是每位观众都能在其中找到自我对照的原因。
从第一季开始,《中国》的影像表达就是极其主观和诗性的,几乎不正面表现历史,而是通过看似不符合逻辑的戏剧化场景、加上强烈隐喻的文本,融合出一种意味深长的思辨。
片中常见到,一道门就是一座府邸,一屏风就是一座宫殿;一人一兵器代言一场战争。
第二季的变化,是从对国家本身的极度关注,开始关注到一些更加细节的人。
其实在第一季最后一集盛唐篇,已经有了变化。放弃了名垂青史的大人物,选择了三位“小人物”作为主人公:正准备考试的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一对即将离婚的敦煌夫妻,一位长安城内的粟特商人。
在第二季,除了帝王名臣,如康熙、乾隆、张居正、海瑞外,还有诗人李白、杜甫,画家张择端、王希孟,剧作家关汉卿、僧人八思巴、道士刘秉忠、教授徐一夔、翻译马欢、书生徐子龙、农学家徐光启、实业家张謇……
《中国》剧照,海瑞
历史会留下每一个人的价值,他们各自的挣扎求存和思辨之光都值得被讲述。
有时候,影视作品追求好看,会将重点放到人们喜闻乐见的戏剧冲突里去,滤镜之下难以返璞归真。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彭勇觉得,比如明朝的两集《臣子》和《季风》,最成功的地方是抓住了明代的基本特征,打破了大众固有的对明代一些陈旧的印象。
《臣子》剧照
“《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明代特务政治》,包括吴晗的《朱元璋传》,这些书对受众的影响太大了,以及高中历史书一提到明清,还是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也是没有萌生新的近代化因素等等”,彭勇感叹,“这个观念实在是太难扭转了!”
事实上,他认为明朝整个社会处在一个从传统到近代转型的非常关键的时期,也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一个发展阶段”。
明末商业化出版空前繁荣,坊间刻书蔚然成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吴有性的《瘟疫论》、潘季驯的《河防—览》、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等一批足以比肩世界的科学著述先后问世。借助商业化的出版方式,明代最为杰出的成就得以保存和传播,也让中国在世界科技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迹。
彭勇认为,长期以来,很多学者都说明朝的学风很坏,因为明朝人喜欢抄别人的书,还没有版权意识。
“但明朝的私人的贩书刻书那么发达,恰恰说明老百姓的阅读量大了,尤其老百姓家里也有好多旅游的自助旅行图,叫日用类书。《中国》确实下沉到了明朝的普通百姓,讲到了阅读和娱乐文化,这是很多作品几乎并不关注的部分。”
片中这种关照还有很多处。比如讲元朝的《市井》这一集,通过关汉卿,牵引诸如戏剧家杨显之、白朴、马致远等对元曲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展现以戏剧为载体的儒家文化“下沉”到市井乡野的演变过程,激活中国人的精神基因。
《市井》剧照,关汉卿
总导演李东珅还指出一点:当文化开始下沉到市井的时候,民众通过戏曲小说知道了“礼义廉耻,忠孝节烈”,这个时候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一个新的文化变化,我们有了“家国情怀”,有了“民族英雄”这样的概念。
关汉卿在晚年时最著名的就是“我是一粒铜豌豆”,这是一个颇有自黑气质的文人。在创作这一集时,“颠倒梦想”这个词忽然蹦出来,李东珅总觉得,关汉卿特别像周星驰。
“在我们的画面里,他(关汉卿)始终是一个很沉重的表情,其实他生活里非常搞笑,他内心痛苦外在嬉笑怒骂,他非常特别。写他非常难,是因为他并没有记载的历史细节,我们只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他这个人。”
配音
在这一季,周涛和何炅轮流配一集。男声温润祥和,女声冷峻深邃。
《中国》剧照,何炅扮演的徐霞客
周涛的声音被观众称为“提神”的声音,力道和理解恰到好处。
在周涛的理解中,《中国》的解说词,有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的描述,有主创的感慨,也有哲学和社会学的思考。这几重内容统一于解说词中,首先要求配音者对于文本有深入的理解和领悟,并且有调动自己声音的能力和技巧,将“复调”式的内容融汇于有声语言,在文字的有声化之外,通过语调、气息、停顿、起伏,将文字背后的复杂情感准确传递给观众。
在这次《中国》的创作中,周涛隐藏了观众熟悉的语言表达方式,更加深沉、冷峻。两季相较,第二季则加入了温暖的调性。
她表示,自己不是为了寻求变化而变,变化是依据片子的整体风格而来,同时也是自己经历阅历的变化。在整体把控上,她觉得,纪录片里,配音和画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解说词文字内容可能游离于画面,但是声音的情绪节奏跟画面应该是和谐的。所以,配音创作要把握住全片的整体基调,在整体基调的统领下实现语言的大开大合或低回婉转……用语言为画面润色,用语言为主题点睛,用语言为情绪注解。
“正如克罗齐所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回眸历史总是令人心生感慨唏嘘不已。那一个个伟大而孤独的背影,那一幕幕过往又似乎仍在眼前的画面,让我进一步感喟世事之无常,生命之脆弱。用声音为历史事件和人物树碑立传,传达的导演的意图,也是我个人的思考和理解。”周涛说。
当记者问到幕后有什么好玩的点时,周涛简而言之:导演本人是一个配音控。
倒也不惊讶,在第一季时她就曾透露,光是配70字左右的宣传片,在录音棚就待了整整三个半小时。对于“咬文嚼字”的难处,周涛认为,大家秉承着非常认真的态度,常常为了一句话、一个词的表达方式进行反复的商讨和尝试。不觉得难,因为觉得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文本
《中国》第二季从盛唐拐点讲至辛亥革命,继续梳理中国文化血脉传承,鼓舞观众在鉴往知来中,更好地理解“今日中国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是今天这样的?其实都是由无数时代的思想形成的。”在第一季,这个核心问句就有了。
《中国》的文本存在着很强的逻辑:首先文本一定是叙事主体,其次画面不能成为文本叙事的负荷,它必须是增量,也就是影像要给文本叙事提供文本所没有的东西,所以,文本和影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分裂又统一的一个过程。
在第二季中,观众可以明显感受到文字背后是海量历史资料,一句旁白可能跨越了几本书,看过正片,你会想要通过延伸阅读去看到更多历史中的细枝末节。而主创团队也贴心制作出每一集的延展书目。
李东珅说:“我们在第一季的结尾讲到,孔子与老子一儒一道成为未来中国人的双重精神选择。一千多年以后,杜甫李白,就好像是千年前的映照。他们身上映照出了一个开元,盛世从极盛到衰落的一个拐点的折射,它是一个命运的折射。”
的确,《中国》的文本值得反复阅读。
第六集《季风》片尾这样说道:“那个为许多普通人探索和记录下的时代,如同一阵季风,忽然来了,很快又去了,大明帝国就这样走到了它的尾声,下一次季风的到来,还要再等很多年。”
讲到王希孟和《千里江山图》时,旁白是这样评述的:他如同迷一般的出现,又消失了。似乎,他来人间一趟,全部的意义只在于这一幅画。
《中国》剧照,王希孟
在采访中,李东珅叮嘱再三,文本先读一遍,看画面再读一遍,两次的获取信息一定不一样。
和第一季开播时的兴奋不同,这一次李东珅显得颇为语塞,大概所思所想已在片中尽数放下,话已穷尽,他告诉记者,《中国》第二季是自己对历史题材电视纪录片的终极理解,或许有一天,他会推翻今天的认知,但正像片中的人物不断的挣扎、和解和失败重来,创作的用心良苦也都是应当的,他只希望,每一个观者都能真实感受到片中要传达的力量。
如片中历史人物,每个人都有一种东西叫天赋,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使命,有些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对李东珅而言,他始终会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把自己的使命完成。
责任编辑:程娱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