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一学一做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23 09: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一学一做”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读后感的主题,即对“一学一做”活动的看法和感悟。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活动意义、个人体会、对未来的展望等。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a. 引言:简要介绍“一学一做”活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
b. 正文:详细阐述自己对“一学一做”活动的理解和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活动意义:分析“一学一做”活动的目的和意义,阐述其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 个人体会: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参加“一学一做”活动后的收获和感悟,如思想观念的变化、能力提升等。
- 对未来的展望:针对“一学一做”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c.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自己对“一学一做”活动的认识和评价,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a. 词汇丰富:运用丰富的词汇,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b. 句式多样:运用不同的句式,使文章结构更加灵活。
c.
一部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的佳作——《以学领践 以践促学》读后感
近日,黄山书社出版的《以学领践 以践促学:在工作实践中学习的汇报》一书,我拜读再三,获益匪浅。
《以学领践 以践促学》这本书的作者张正耀曾任六安、马鞍山等市的领导干部,本书收集了48篇文稿,是作者在各个时期发表在报刊上的学习研究感悟、工作实践经验,见证了作者不同领域学习的历程和不同岗位实践的轨迹,充分体现了学思践悟的融合和凝炼能力。掩卷而思,整体感觉贯穿全书的逻辑是“先学、善学、多学、恒学”一脉相承,“求实、求真、求新、求深”浑然一体。
循循善诱谈学习,既指明方向又教给路径
学习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基。作者注重提升机关工作人员学习力的理念,在书中第一部分有充分体现。《努力提高领导机关学习力》一文,对如何提高学习力进行了多角度解读。《领导干部要带头提高学习力》进一步指出,领导干部要“先学一步、多学一些”“勤于思考,善于积累”“终身学习,持之以恒”“工学结合,学以致用”,指明了提高学习力的有效路径。《与领导干部谈学习》一文,从“既要以学习修身立德,又要以学习增才兴业”等四个方面,进一步揭示了学习的本质。
这本书文章选题好,论点明确,论据有力,理论性比较强。2001年发表的《实事求是贵在“求”》,就是其中一篇。作者首先从事物发展的复杂性、社会环境的制约性、主体素质的差异性,深刻揭示为什么要“求”,然后通过“贵在真求、贵在敢求、贵在善求”三个方面阐述怎么去“求”。特别是在“四个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一般与个别、领导与群众、主体与客体)中求“是”,论述尤为精辟。此文被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评定为优秀论文。
深谋远虑谈发展,既立足当下又洞见未来
发展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永恒的主题,也是广大干部永恒的课题。作者对发展带着强烈的使命感,敢于思考,善于谋划,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洞察力。《关于推进皖西城镇化的思考》站在2001年的时间坐标上,对六安城镇化发展谋划布局,提出了一系列辩证的观点。比如:在战略布局上,既要抓中小城市,又要抓小城镇;在推进措施上,既要重视人口集聚,又要突出经济特色;在实施机制上,既要加强政府引导,又要发挥市场作用;在发展水平上,既要高品位建镇,又要高素质育人。这在当时非常具有预见性,就现在看来也是真知灼见、不曾过时。《在探索中完善 在创新中崛起——关于六安市经济发展思路的调研》《发挥优势与科学发展观——浅谈六安市四大发展优势及其发挥途径》等文章,以大量详实数字,论证六安发展思路的正确性、发展资源的丰富性,提出“围绕中部崛起战略,大力培育特色经济;围绕东向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配套经济;围绕工业化核心战略,大力发展资源转换型经济;围绕新农村建设战略,大力奠定构建和谐社会坚实基础。这与当前我市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合六同城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脉相承。作者在《优化环境与六安“十一五”发展》一文中写到:“从竞争个体来讲,企业是鱼,环境是水,什么样的水养什么样的鱼,多深的水养多大的鱼”“没有环境,就引不来‘鸡’,更不会有‘鸡下蛋’”。这些比喻,生动形象地阐释了营商环境的重要性,与当前省委、市委“一改两为”要求高度契合。
履职尽责谈管理,既激励干部又服务群众
作者笔下的管理,不仅是一门讲控制的科学,更是一门讲服务的艺术。在本书中,作者结合工作实践,对服务型干部、服务型政府进行了系统论述。1999年发表的《党政领导干部要为民行政》一文,将领导干部的管理概括为“勤政、廉政、实政,爱民、安民、富民”,既简洁精炼,又准确生动。《政府职能:从管制型到服务型》提出由全能政府、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具体论述:实行政企分开,解决“不该管”的问题;发挥社会中介服务,解决“管不好”的问题;简化行政审批,解决“管不了”的问题。
《为群众而推进 靠群众来推进——马鞍山市征迁拆违工作中群众路线的实践》一文中,记述了坚持群众路线、变被动拆迁为主动服务的具体做法。比如,大力推进一线工作法,做到领导在一线指挥、工作在一线推开、作用在一线发挥、问题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同时要求征迁拆迁工作人员“把自己当作拆迁户,白天群众搞生产,就晚上到群众家去谈;晴天群众在外打工,就雨天到群众家去谈;一次谈不成,就两次、三次,十次甚至几十次,将拆迁政策印成《征迁问题解答》,送到每一户拆迁群众手中,帮助群众算清拆迁账”。这既反映出作者深厚的为民情怀,也体现他干工作的韧劲和执着,开创了征迁量大幅提升但信访量显著下降、城市快速发展与人民群众高度认可的可喜局面。
与时俱进谈党建,既高屋建瓴又通俗易懂
党建不是夸夸其谈的虚功,而是关乎根本的实绩。作者谈党建,站位高远但没有虚话。例如,《保持先进性关键在“做”》一文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小标题,通俗易懂,真挚朴实,娓娓道来。《坚持群众路线 聚焦作风建设》在讲到作风如何真转实改时,提出“我们要学会‘加减法’,在形式上做减法、在内容上做加法,在‘面子’上做减法、在‘里子’上做加法”。除了注重实效性、时效性,还要坚持长期性,“改进作风就像是一场长跑,启动难、爬坡难,坚持更难。我们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真抓实改、久久为功。”这些话,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守纪律讲规矩五问——在阜阳市“三严三实”主题教育党课报告会上》一文中,作者说到对“勇敢”这个词的理解:“该勇敢时要‘勇敢’,不该勇敢的时候要‘勇于不敢’,这都是政治定力的体现。落实政策、完成任务、查处问题,要克服困难、排除阻力,这是勇敢;而在规章和法规面前,临渊履薄、谨小慎微,这种‘不敢’也不失为一种勇敢,而且是一种富有政治定力的‘勇敢。’”《如何吹好“枕边风”》文章短小精悍。作者从廉洁从政的角度,鼓励领导干部的配偶吹好“枕边风”:爱人政绩显著、仕途顺利时,吹吹“冷风”;家中门庭若市、高朋满座时,吹吹“清风”;爱人工作不顺、失意挫折时,吹吹“暖风”。读到这里,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总之,《以学领践 以践促学:在工作实践中学习的汇报》一书紧抓政策“接天线”,俯身一线“接地气”,集思想性、操作性、可读性于一体,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是一部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的佳作。这本书,对当今机关事业单位的同志们也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指导性。(邵必明)行动起来 ——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校长》有感
来源:【中国教育报】
从2009年出版《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到《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再到2024年出版《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校长》,跨越了15年的漫长岁月。这3本专著的出版,是闫学校长研读和践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思索与记录。
有7年时间,我有幸追随闫学校长,曾与她在两所学校共事,亲眼见证了在她的引领下学校发展的历程,因此,当我捧读这本《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校长》,心中不由得感喟万分——书中呈现的案例是如此鲜活而熟悉,那些观点也不仅仅是口号,而是她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身体力行。
闫校长在此书开篇就亮出了校长要成为“教师的教师”这一主张,她十分认同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那就是反对校长把自己当成行政干部,而应该把主要精力和时间花在教育教学上,校长自身不仅要成为有威信的、博学多识的教师,更要为教师提供切实的教学指导与帮助。这些年,学校工作面临很多挑战,但她总能抽出时间来到课堂,面对面指导教师如何采取有效策略突破学习的难点和重点,甚至每个学期她都会亲自上示范课,供教师们观摩研讨。她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始终坚定不移地将自己置身于课堂教学,率领教师们聚焦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展开研究。
记得我在执教《忆读书》《穷人》等课文时,闫校长不仅会对文本解读、学习活动设计给予切中要害的指导,甚至针对我在课堂上的过渡语以及评价语也提出细致建议。她常常提醒我,课堂教学要以学生思维发展规律为着眼点,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放在重要位置。她向我介绍苏霍姆林斯基倡导教师写作教育日记的做法,也鼓励我多写教育日记,以提升自己研究的眼光和能力。后来,在闫校长的指导下,我先后出版了《中国孩子的朗读手册》和《语文读出来》这两本书,书中很多内容就来源于那些教育日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这是我教育工作的一个信条。”这句话时刻鼓舞着闫校长,她做校长11年,历经不同的学校,但不管在哪所学校,推动阅读始终是她校长生涯的主旋律。她希望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把学校打造成为书籍的王国,让书籍照亮校园的每个角落,她常常说:“让美好的书籍与童年相遇。”在《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校长》中第三辑,闫校长详细阐述了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如何进行校园阅读主题馆的空间打造和班级图书馆的建设,以及“擦星”儿童阅读课程又是如何创生与实施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她对儿童阅读的痴迷与热爱。尽管她先后担任校长的几所学校发展背景不同,办学条件也不太一样,但她似乎有一种特殊的能力——总能把学校阅读馆打造成学生最向往的地方、一个让学生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她在不同学校打造的儿童阅读馆都是学校最迷人的空间之一。但我知道,其实她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能力”,归根结底都源于她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念的坚定信念,源于她对书籍本身的深厚情感。
事实上,闫校长不仅有信念和情感,更有坚定不移的行动:20多年来,她作为“擦星”儿童阅读课程的主持人,不断带领教师进行课程实施样态的多维探索,一起参与并制作课程资源包,使得课程体系愈发完整、立体;与此同时,她带领团队教师在各种网络平台、报纸杂志持续发布阶段性研究成果,一大批优秀教师成长起来。而我,作为她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学员,也有幸成为得到她帮助和指导最多的青年教师之一。
不仅学生要阅读,教师也要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把阅读看作人生获得幸福的必要元素。同样,闫校长也一直倡导“读书就是生活”的理念,她曾说:“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通过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是一个教师成长最关键、最根本的要素。”在不同学校担任校长期间,她都一如既往地把教师阅读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板块,成为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她借鉴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让每位教师都登上学术舞台”。在我担任学校教科室主任时,闫校长每学期都会指导我拟定校本研修计划,将教师阅读论坛等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根据研究主题给全体教师采购书籍,并帮助教师制订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阅读计划。在每周的校本研修时间,主讲教师向全体教师介绍近期正在读的书,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而这样的模式,如今已成为我校每周校本研修的固定板块。
阅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校长》,让我们清晰地看见闫学校长受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影响下,在课程建构、教师培养、校园文化、家校协同等众多方面的有力行动,正如她在此书的序言中所说,她的校长生涯始终聚焦在重要而美好的事物上,始终着眼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我相信,当广大教师、校长走进这本书时,一定也能感受到这种力量的鼓舞,并有所行动。
(作者:陆智强 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杜甫小学)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