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3 16: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秋》巴金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作品主题:首先,要深入理解《秋》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包括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观点和寓意。这有助于你在作文中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核心内容。
2. 分析人物形象:在作文中,要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进行细致的分析,包括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他们在故事中的成长变化。这样可以使你的读后感更加有深度。
3. 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在分析作品时,要关注巴金在《秋》中运用到的写作手法、语言风格、情节安排等艺术特色。这些特点对作品的整体效果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作为你评价作品的重要依据。
4. 结合自身经历:在写作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感悟,谈谈《秋》这部作品对你产生的影响。这样可以使你的读后感更具个人色彩。
5.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在组织文章结构时,要确保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可以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写作:
a. 引言:简要介绍《秋》这部作品,以及你选择这篇作品的理由。
b. 主体部分:分别从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主题思想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
c.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秋》这部作品对你产生的影响。
d. 总结: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6. 语言
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主要通过描写封建大家族高公馆的没落,反映出封建社会的衰退和新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
如果前两部《家》和《春》,写的是进步青年在新民主主义思潮下的觉醒和探索的话,那《秋》就是通过高家的败落来描写封建思想的彻底崩塌,新民主主义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家》中的觉慧因为看不惯封建礼教对年轻人的愚弄和迫害,以离家出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反抗。
《春》中的淑英,都知道陈家父子淫乱不堪,父亲高克明还要把她许配过去。即将被推入封建婚姻深渊里的淑英,在觉慧和觉民等人的帮助下也去了上海。
觉慧和淑英的离开,虽然戳破了封建礼教统治不可逾越的窗户纸,让觉民、琴表姐还有淑华等更加坚定了自己心里要走的路,但也让高公馆内的矛盾更加明显和激烈。
第三部《秋》的故事,继续着那些封建礼教下荒唐的故事。
《春》中去世的惠表妹,灵柩停放在庙里大半年了,丈夫郑国光却忙于续弦而一再拖延下葬的事宜,大舅周伯涛因为顾及所谓的封建礼数,“嫁出去的女儿就是别人家的人了”,不仅不出面交涉还处处维护女婿,外婆只能请觉新来帮忙出面解决。
周伯涛的顽固与迂腐不止于此,不仅断送了女儿惠的性命,儿子枚也被他一步一步被推向毁灭。在身体上,周伯涛一直不承认枚有肺病,又因为对西医的不信任,拒绝了觉新请西医为枚检查的提议。在思想上,周伯涛禁止枚接触西式教育,严格按照封建礼教的标准要求儿子在家读“四书五经”,接受迂腐的教条主义,把枚培养成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戏中的木偶”。
“爹管得太严 ”“我怕得很”这两句话就是这个16岁孩子生活的全部。封建教条严重摧残了这个少年的思想,不敢对父亲有一丝反抗,整人唯唯诺诺没有一点生气,哪怕身体极差也只能接受父亲为自己包办的婚姻,婚后不久就死于非命。
这一切都没有让周伯涛醒悟,他总以子女福薄来为自己辩护,俨然成为了封建礼教的卫道者。为了坚守封建大家长的统治地位,明知道会断送子女的性命还要独断专行,所有关于人本该拥有的生命、幸福、自由、亲情等等,都必须为“礼数”让路。
书中的周伯涛,不仅是惠和枚的家长,也是封建社会大多数家长的典型代表,他们使用一切手段维护着家长的权力,掌控着子女的人生,在封建礼教的长期毒害使他们丧失了应有的人性。
秋天到了,高公馆的气氛更显萧瑟。
三房的克明因为淑英的出走,一直对长房觉新一家心有芥蒂;四房和五房的两位叔叔因为觊觎老太爷留下的家产,对长房也多有不满。但因为觉新父亲高克文早已去世,他们把家族的矛盾都转嫁到长房长孙觉新的身上。
加上战乱和天灾,让经营整个家族产业的觉新倍感压力,而挥霍无度的四叔和五叔早已把自己名下的田产典当干净了,只能不停的向觉新索要公司里的那点股份。终于在三叔高克明去世后,五叔克定就撺掇成为家长的四叔克安办理分家和变卖高公馆的事宜。
在利益面前的相互算计和激烈争吵中,让只有20多岁的觉新真正的醒悟过来。当自己的痛苦哀求换来的只是威胁逼迫时,他意识到自己一直秉承的“委屈求全的作揖主义”处事准则,早已无法满足长辈的贪婪。他一直想替爷爷守护这个家的不散,也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我赔了你们的存款,赔了你们的股票,我给你们的丫头买棺材,我出钱在井里头捞你们女儿的尸首。你们害得我家破人亡,你们害死我的妻子,赶走我的兄弟,难道你们还不够?我不怕你们。我迟早也是死,我横竖只有这条命,我就拿来跟你们拼掉也好!你们开家族会议,我不怕!你们就是要打官司上法庭,我也不怕!”
觉新在嘶吼当中哭诉着自己这么多年的委屈求全换来的“回报”,完全站在了封建社会的对立面。
高家终于散了,在分完家以后,觉新为觉民和琴办了一场西式的婚礼,胞妹淑华也进入了新式的学堂,自己也和心仪的下人绮霞成了婚。没有了长辈们的指指点点,也不用再委屈的祈求家族的安宁,觉新挣脱了世俗的枷锁迎来了真正平和的生活。
封建思想的守护者们,多数也不是真心的拥护旧思想、旧制度、旧礼教。
他们要求年轻人要修身齐家时满嘴的仁义道德,却只会发着脾气以家长的权力来压制子女的反抗。
他们坚守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享受着被阉割的儒家文化带来的权力。
他们掌握话语权,主导着别人的命运,把封建礼教当成自己的特权和挡箭牌,剥削压榨年轻人的思想,甚至不惜残害年轻人的生命。
这就是封建家族制度吃人的本质。
合上书,书中的一切随秋风消散。那段过往已不复存在,但曾经真实存在过。捡到了一本巴金的《春》。
封面有些斑驳污秽,看到第五章后,又拿起来才看到扉页写的这句话,饱含父子之间的深情~
巴金的《家》《春》《秋》,被誉为“激流三部曲”。
看序言,《春》这部小说成书于1938年,是巴金被困在上海租界,在一段很苦闷,很阴郁的日子里写就的,小说里无不暗含作者苦闷,失望,绝望中又充斥着希望。
“春”不就是最能代表希望的一个字吗?
也许历经种种波折,突破自我牢笼,获得新生的希望才是更难能可贵的“春”吧。
才看开头几章,写得是当时那个时代里一个大家族里几个子女的故事~
富贵人家的子女处处有家人丫鬟伺候,生来的任务就是学习琴棋书画,每天在自家的亭台楼阁里互相玩笑嬉闹。可这只是表面的“欢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些大家的公子小姐也难逃命运的桎梏,也一样会同时代命运所沉浮,相对于底层的丫鬟、长工们,这些大家子弟们的童年、少年时代心中积攒的美好、追求与书香之气,在他们无法把握自身命运之走向时,会生出更多的愁苦愤懑。这大概就是觉醒的代价吧。
历史从来都是一个轮回,抛开小说看现在,我们虽然没有了《春》里几个主人公的苦恼:比如那时的女性上至大家小姐,下至贫家女儿都很多都不能为自己的婚姻大事做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8个字把多少鲜活的生命送进人生的“坟墓”之中~
如今的我们又有了诸多那个时代女性不曾有的苦恼:比如如何获取真正的身心自由,经济独立,精神独立……
虽然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不一样的局限,但相同的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蓬勃的希望。
“春天是我们的。”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奋力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春天”。
《春》中的几位小姐、公子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之“春”,如何奋争,冲破命运的牢笼,我想在我看完整本书后会获得一些前行的生命能量。
感恩文坛巨匠巴金带来的充裕人心力量的经典之作。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