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3 09:4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党员“两学一做”自我评价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保主题明确: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两学一做”的自我评价,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自我评价作文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3. 内容充实:在主体部分,要详细阐述自己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的收获、体会和感悟,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践行“两学一做”的要求。
4. 体现党性原则:在作文中,要充分体现党员的党性原则,强调自己的政治立场、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
5. 实事求是:在评价自己时,要客观、公正地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既要肯定成绩,也要勇于承认错误。
6. 结合实际:在论述“两学一做”的收获和体会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7. 语言规范:注意语言的规范性,避免出现错别字、病句等低级错误。
8. 举例说明:在评价自己的过程中,可以适当举例说明,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9. 遵循格式要求:按照党组织规定的格式要求撰写作文,包括标题、正文、落款等。
10. 限时完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确保作文
“学习教育开展了两个月,要在一体推进学查改上下功夫。”近日,在河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提出要求。
今年3月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在全党开展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已先后赴贵州、云南、河南等地考察调研。其间,均就开展好学习教育作出重要部署和具体指导。
一是明方向。
对于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考察时,多次强调这“是今年党建工作的重点任务”。
每到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关头,我们党总是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划之年,既要高质量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又要科学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面前,集中精神、稳扎稳打地抓推进、抓落实,更需要务实优良的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中央八项规定是党中央徙木立信之举,是新时代管党治党的标志性措施”。
在重要关头抓作风,就要用好这个“标志性措施”。全党上下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必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不断打开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是讲方法。
如何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这几次地方考察时作出具体指引。
融会贯通、一体推进——
在贵州,强调“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在河南,要求“在一体推进学查改上下功夫”。
学习教育不是孤立零散地学,而要把握本质、触类旁通,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相互交织,强党性、正党风、严党纪缺一不可。只有三者一起抓,才能既纠治不正之风,又树立新风正气。
学查结合,查改贯通,是我们开展党内集中教育的一条宝贵经验。坚持学、查、改三个环节同向发力,每个环节的自我革命都做到具体且深入,才能实现学有质量、查有力度、改有成效。
联系实际、问题导向——
在云南,指出“联系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任务,联系本地本部门本单位这些年抓作风建设的具体实践,进一步吃透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把握相关纪律处分条规”。
两个“联系”立足实际,把学习教育与解决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相统一,写就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的“结合”文章。
开展好学习教育,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多次强调“查摆问题”。此次在河南,要求“把党员干部个人查摆整改与组织查摆整改紧密结合起来”。
学习教育成效有几何,关键要看整改落实有几分。广大党员干部要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改,真正把病灶挖出来、把靶子立起来,确保有的放矢见真章。
三是求实效。
世间事,作于细、行于实、成于严。
中央八项规定已成为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金色名片”,为何还要开展一次党内集中教育?
“钉钉子嘛,再钉几下,久久为功,化风为俗”,在黔滇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言明初衷。
“‘四风’问题只要存在,就要以攻坚战、持久战的姿态坚持打下去”“切实把作风硬要求变成硬措施、让铁规矩长出铁牙齿”……此次在河南,总书记再次亮明态度。
正是因为“四风”问题的“顽固性、反复性”“反弹回潮、隐形变异”,抓作风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务求实效。
在黔滇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叮嘱:“各级党组织要深刻领会党中央这一决定的重大意义,聚焦主题、简约务实地组织好学习教育,不要搞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本身就是八项规定要反对的。”
此次在河南,总书记严肃指出:“不要把写了多少万字的学习心得作为学习成绩”“讲空话、搞作秀,毫无用处”。
归根结底一句话,要确保学有质量、查有力度、改有成效。
策划:张晓松
主编:朱基钗
主笔:黄玥
视觉:张惠慧、高松龄
新华社国内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来源: 新华社
钟冠
一
初识蓝天是在10多年前,当时他正在上海京剧院针对京剧爱好者开设的普及教学项目“京剧Follow Me”课程中担任老生班的授课老师。这位青年老生演员的俊朗形象和清亮嗓音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对于班里学员,无论是资深戏迷,还是京剧“小白”,蓝天的教学要求都非常严格,决不让学员轻松地蒙混过关。对此,他的解释是,“我不能让大家学错了,得知道京剧里的规矩,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好的,这样才能更好地看戏听戏。”
连续几年在Follow Me京剧班里任教后,他开始有了危机感,觉得自己要给学员们讲得更透彻,就需要对戏理解得更深,对唱念表演有更好的掌握和体会。但作为一个青年演员,在很多剧目上他的表演实践经验并不十分充足。
当时,他作为上海京剧院青年演员培养项目“青春跑道”的重点培养对象,已经有在院方的支持下向前辈名师名家学戏并在一些作品中担任主角的机会,并且还参加了第七届CCTV全国京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获得了金奖榜首的殊荣。这也让他对自己演过但还有一些遗憾的剧目和学过但还没演过的剧目念念不忘,总希望能够多练多演,不断地锤炼自己,在舞台上检验自己的学演成果。
于是,便有了蓝天和身边几位从“京剧Follow Me”学员而来的同样热爱京剧、希望看到他不断成长的好友们一起策划的以《文韬武略》为名的系列专场演出。在上海京剧院的大力支持下,这个专场自2014年至2016年,平均每年上演四出左右以蓝天为主演的剧目,充分展示了蓝天文武兼备的特点,并于2017年以举办“鸣”——蓝天京昆知音会和出版他首张个人专辑《蓝调皮黄》的形式正式收官。
他深知这个系列专场的作用不光是展示自己的京剧表演,也承载着对于京剧艺术的普及和推广的功用。于是,便有了他对大众更广义的“京剧课堂”。为了向不了解京剧的大众宣传介绍京剧艺术,他破天荒地开始了自己的自媒体写作。那时蓝天坦言,这么多年来除了学校的作业和毕业时候要写论文以外,几乎没有怎么写过文章,而这一次,他又为传播京剧而提起了笔,尝试做起自己并不擅长的事。
好在,通过Follow Me京剧课堂的教学,他已经积累了通过口头交流分享京剧知识的经验。而每次写文章前,他更是会花大量的时间做足功课,尽量做到行文流畅,用词严谨,引典有据,力争不错漏任何一个细节。他说:“一开始,每写一篇文章,我都要绞尽脑汁,几易其稿。”
除此之外,他还主讲大大小小上百个京剧普及讲座,去到艺术机构、大学院校、企业单位,面对不同的受众,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和大家分享京剧艺术。一开始,准备讲座确是一件让他尤为紧张的事情。他每次都要提前很早就开始准备和熟悉讲座的内容,精心设计讲解和演示的结合,以及和观众的互动环节,可谓用心良苦。
“在Follow Me京剧课堂上,我面对的是熟悉的学员,大家是熟人,熟人之间的交流可以很轻松。但讲座上面对的都是陌生人,我要让他们因为我讲的东西而喜欢上京剧,这比唱戏还难。台上唱戏的时候,我可以不去在意台下观众的反应。而讲座上,我得随时注意听讲人的反应,随时调整我讲的方式……”蓝天甚至会在讲座前很紧张,生怕由于自己没讲好辜负了讲座活动,观众会因为他表现不佳而对京剧艺术毫无兴趣甚至产生偏见。
然而正是因为他的格外重视,结果是每次讲座的效果都非常好。很多新观众都因为他平实质朴,但生动活泼、真诚风趣且干货满满的讲座对京剧产生了兴趣,开始关注这门传统艺术,并走进剧场,从看蓝天的演出开始逐渐成为京剧的忠实戏迷。这也让他备受鼓舞,把原本自己的弱项逐渐开发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京剧传播手段。也因为要深入浅出地去向他人讲解,蓝天对自己的所学有了新的体悟,从新的角度取得了知行合一的自我收获。
二
在上海京剧院,蓝天作为《智取威虎山》第六代杨子荣的扮演者,自2010年开始学演这出戏起,就几乎每年都会不间断地主演这部作品,向上海和全国观众展现上海京剧院的经典剧目。
但就是这样一出他演了近百场的剧目,在2017年底《智取威虎山》的演出接近尾声的时候出了意外。最后一场“会师百鸡宴”的一段开打中,由于剧中另一位演员表演节奏上的小失误,和蓝天没有配合好,导致了他的脚部意外受伤。但蓝天还是坚持着单腿和扮演座山雕的演员开打,一直演到了全剧终。
最后,蓝天是被同事搀着谢幕的。后经医生诊断,他的右脚两处撕脱性骨折。
我问他为什么受伤的时候没有马上停止,而是带伤坚持完成演出,他的是:“当时自己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戏比天大,只要自己在台上还能完成,就一定演到结束。我蓝天可以倒下,英雄杨子荣不可以倒下。”
好在手术比较成功,但在术后几个月的恢复期里,他也一度有过沮丧,对未来有些担忧,害怕自己不能够像以前那样在舞台上尽可能地追求完美的表演,怕自己的伤会影响到未来的舞台呈现。
在他对未来的前景感到不安和迷茫的时候,广大观众戏迷的鼓励和赞许给了他巨大的勇气,帮助他更加积极地治疗,努力地康复,并最终以一个健康的身体状态重新回到了舞台上,尽管他的脚里永远留着几颗钢钉。
“戏比天大”,实际上,这句话贯穿了蓝天数十年的京剧生涯。
三
这些年,蓝天不断地从经典剧目中汲取养分,从老师那里认真而扎实地学好每一出戏,学习大师们的表演精髓,继承好前人代代相传的表演法门。
2018年,上海京剧院聘请马连良先生的入室弟子张克让先生教授蓝天学演马派经典剧目《赵氏孤儿》,并在2019年由蓝天领衔主演该剧,向该剧创作60周年致敬献礼。
蓝天在学好《赵氏孤儿》后首次出演,虽然表演上相去马连良大师有不小的距离,但在之后的演出中,每一场都能看到蓝天在这出戏上的进步,对于程婴这个不易刻画的人物,每次都有更出色的诠释。他在每次演出后会和我就表演的心得体会有一些交流。他说:“过去的老先生们一出戏能演上几百场,我们现在比较难有这个条件,就得靠我们自己多练多琢磨,珍惜每一次的演出机会。”
近年来,蓝天有机会参加更多上海京剧院的重大剧目的创作,在剧中担任主演,并且也会受到其他院团的邀约担任新编剧目的主演。由于很多都是新戏,给了演员较大的创作空间,这让他对自己要塑造的角色充满了创作的激情,会极为投入地潜心研究人物。
他会和编腔的老师沟通唱段如何处理,和导演交流在表演的细节上怎样更好地运用京剧的手眼身法来帮助人物的塑造,主动为自己所演角色的核心片段设计身段,并和搭档演员不断交流对手戏的创作,来加强彼此的表演默契。
他也经常会去借鉴前辈艺术家们对于唱腔的把握手法,并运用在他的表演当中,可谓是身体力行地继承着京剧这门传统艺术的表演精华,并竭尽全力地融入在自身的表演中,以求贯通。
当然,当用心创作并没有被导演采纳或被否定的时候,他也会沮丧。但这并没有削弱他努力去创作,去尝试更好地塑造人物的热情,反而会激发他更加用心地去思考,去琢磨如何演好这个角色。
这次在“梅花奖”的终评阶段,蓝天以《智取威虎山》作为参评剧目在上海大剧院上演。尽管已经看过无数次蓝天版的杨子荣,那天我坐在台下,仍然被他的演出深深打动。我能看出他作为人物动了真情,是“真听真看真感受”地在与其他角色进行真切的交流,从而让一个充满鲜活感的杨子荣立在了台上,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也实实在在地体现了他这些年来对于这出戏的传承和对京剧表演不断打磨的成果,充分地展示了自己对传统手法的继承和对人物塑造雕琢的结合与融汇。
无论结果如何,我知道他远未抵达探索的终点。在他心里,京剧的奥义就像峰巅的云,看似可及,却永远玄妙而深远。而他,必将步履不停。(作者为戏剧制作人)
来源: 文汇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