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渣滓洞心得体会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23 11:48

渣滓洞心得体会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渣滓洞心得体会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渣滓洞的历史背景、狱中英雄事迹以及参观渣滓洞的感悟。
2. 结构安排: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渣滓洞的历史背景,引出参观渣滓洞的动机和目的。 - 主体:详细描述参观渣滓洞的所见所闻,结合历史资料,阐述渣滓洞狱中英雄的英勇事迹,以及参观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 - 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表达对渣滓洞英雄的敬意和对历史的思考。
3. 内容充实:在作文中,要充分运用史料和参观感受,使内容丰富、有说服力。
- 渣滓洞的历史背景:介绍渣滓洞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囚禁的政治犯等。 - 狱中英雄事迹:列举渣滓洞中英勇抗敌、坚守信仰的英雄人物,如江姐、许云峰等,描述他们的英勇事迹。 - 参观感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参观渣滓洞后的思考和感悟,如对英雄的敬佩、对历史的反思等。
4.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流畅和生动,运用恰当

建党百年征文:参观渣滓洞感悟《红岩》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参观渣滓洞感悟《红岩》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广州市铁一中学 高二10班 刘卓颖 指导老师 程思

历史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从百年前嘉兴南湖上承载着民族希望的小小红船,到新时代领航中国稳中求进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已经引领着人民走过一个伟大的百年征程。在这百年岁月征途中,共产党员带领着人民以不畏牺牲、奉献国家的信念,创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在这建党一百年之际,年轻一代的我们传承红色基因,抒发时代感悟。

关于党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那年冬天,重庆渣滓洞的参观之旅。犹记得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早上,我在父母的带领下,来到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渣滓洞是小说《红岩》中,江姐等人被关押的集中营。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渣滓洞映入我的眼帘。青苔绿藓环绕的四周,黑漆漆的牢房,布满铁锈的铁链,倒塌的围墙,无声地诉说着这里尘封已久的血泪历史,提醒人们历史可以被埋没,可是渣滓洞中的红岩精神应永远铭记。

看着破旧的房屋,细读着当年的故事,此时虽然周边人声喧扰,但我却感觉无比沉痛。眼前冰冷的文字平淡地叙述着当年的屠杀惨剧与共产党人殊死斗争的光荣事迹。老虎凳、狼牙棒、竹签子、鞭刑柱……这些触目惊心,令人寒噤的刑具如今都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不禁让我想起了《红岩》中的敌对特务就是用这些刑具对江姐等人施行惨绝人寰的非人折磨,但是我更记得面对国民党人残酷的审讯,江姐等人咬牙坚持,宁死不屈,全狱人绝食抵抗暴行的场景,还有江姐的那句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脚下的土地混杂着当年烈士的血与汗,我心中感慨万千,无法想象是怎样坚定的信念,让他们撑过严刑拷打的审讯,正是这样的奉献精神,让他们在几十年后的被世人歌颂。是的,是他们血脉中无法磨灭的红色基因,是他们心中的共产主义信仰,革命志士为真理而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精神,让他们用鲜血与汗水书写了这震撼人心的生命之歌,在烈火中永生,在历史的璀璨星河中熠熠生辉。这样的红色基因,值得中华子女代代相传。

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他不能被打败。柏拉图曾说过:“黑暗最难吞噬的是焰火。”国民党的黑暗暴行,无法打败和吞噬共产党员对革命胜利的激情与胸膛下的炽热之心,他们的精神就像焰火一样熊熊燃烧,延续至今。此情此景,给了我深刻震撼,安逸美好的生活,一度让我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忽视了血脉中的红色基因。渣滓洞的事迹让我明白,身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未来征途漫漫,有无数的大风大浪等着我们,但是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用坚定的信念和钢铁般的意志去开拓。让我们传承红色基因,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国家爱人民,让青春的激情燃烧,让生命之花绽放,紧跟党的步伐,乘着“中国号”巨轮,扬风远航,开启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努力奋斗。

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征文第二十一期

建党百年 青春闪光

传承红色基因,抒发时代感悟。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这百年征程里,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欢迎向我们分享:阅读红色经典的感悟,打卡红色景点的触动,或结合家族的故事,谈谈个人经历及所见所闻,个人取得的成就及生活发生的变化。

文章要求:题目自拟,800-1000字,文体不限

征文对象:不限

投稿方式:扫码投稿小程序

平台简介

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主要面向中小学生,聚合优秀师资,提供别具一格的写作主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主写作。每周精选部分优秀作品刊登于报纸,并名师名家点评作品。同时也会不定期举办特设主题征文活动,并提供南都小记者培训课程,扫下面二维码加入平台一起写作吧!

整理:南都记者 梁艳燕

编辑:游曼妮 实习生 吴欣宇

青年见闻丨①渣滓洞:人间炼狱,在烈火中永生

2022年寒假,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实践小分队一行在各自的家乡进行了社会实践。小分队成员有的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有的走村串户切身感受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有的走进企业近距离感悟改革开放的发展历史,在实践中切身体会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

我们一行人在各自的实践中感受学习,又在彼此的成果分享中总结领悟。此行让我们明白,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与我们的先辈始终不忘初心使命、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奋斗、始终奉献密切相关,让作为新一辈青年人的我们更加明白,只有在党的全面领导下立定初心、奋斗拼搏,才能创造更大的辉煌。

提起重庆,人们想到的是山城,是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是一座诞生了红岩英烈的英雄之城。

在2022年的寒假,借着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重庆渣滓洞监狱,走进那段惨痛的历史,牢记先烈们的铮铮铁骨。

走进渣滓洞,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肃杀的景象:院落的周围布满了碉堡、暗哨和铁丝网。渣滓洞分为内外院:内院有一楼一底的男牢16间、女牢2间和一个放风场;外院是特务办公和拷打审讯革命者的地方。监狱配备了一个连的特务看守,制高点上设有机枪阵地和岗亭。大门是整个监狱的唯一通道,平时封闭,只开一个小门供进出。

渣滓洞关押人员最多时达300多人,英雄的革命烈士江竹筠、黄显声、何雪松等都曾在这里被关押施刑。渣滓洞内有一刑讯室,隔着玻璃我看见了曾用来拷打革命烈士的皮鞭、老虎凳,还有曾让烈士无法逃脱的脚镣、手铐。听着讲解员讲述的“烤人油”“点灯”等酷刑,我的内心恐惧不已,无法想象先烈们承受了多大的痛苦。看到囚室里阴暗、潮湿的环境,想到烈士们曾经受到的非人痛苦,我心生寒意。可是,当时的烈士们却是那样的坚强、勇敢,他们宁可牺牲自己,也绝不叛党!

渣滓洞原为人工开采的小煤窑,20世纪20年代由程尔昌开办,因煤少渣多而得名。1943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强占渣滓洞,改为看守所,把白公馆关押人员全部迁押于此。1946年底,关押人员全部迁回白公馆,渣滓洞一度关闭。1947年12月,渣滓洞作为重庆行辕第二看守所重新启用。1949年11月27日夜至28日凌晨,特务对关押人员进行集体大屠杀并焚毁男牢,在这场浩劫中,180名革命前辈遇难,仅有15人脱险。1956年,渣滓洞看守所旧址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70多年过去,渣滓洞依旧,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那些革命先辈所做的英勇贡献,让我们永远铭记。今天,我们能有如此自由美好、繁荣富足的幸福生活,都是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不忘初心、发愤图强,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