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3 12: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莲花》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保对《莲花》有充分的了解: 在写作之前,要确保自己已经阅读过《莲花》这本书,对其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这样可以确保在作文中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突出主题思想: 《莲花》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必然蕴含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在写作时,要抓住书中的核心主题,如人性、爱情、信仰、成长等,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阐述。
3. 结合个人感受: 在写作过程中,要充分表达自己阅读《莲花》后的感受和体会。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对书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喜欢、讨厌、同情、敬佩等; b. 对故事情节的评价:满意、遗憾、惊喜、失望等; c. 对主题思想的感悟:认同、质疑、思考等。
4.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一篇优秀的读后感作文,其结构应该清晰,层次分明。以下是一个基本的结构框架: a. 引言:简要介绍《莲花》的作者、故事背景等,引起读者的兴趣; b. 人物形象分析:选取书中的主要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成长变化等; c. 故事情节评价:对故事情节进行评价,包括情节的合理性、紧张程度、悬念设置等;
【荷花与唐诗宋词(27)】
2022年9月4日,晴,星期日
莲花
◇唐·温庭筠
绿塘摇滟接星津, 轧轧兰桡入白蘋。
应为洛神波上袜, 至今莲蕊有香尘。
译文
碧绿如染的塘水波光滟滟倒映着星河,小船在“轧轧”的船桨声中驶入白蘋丛中。
水面盛开的莲花就像洛神仙女的袜子,到如今莲蕾之上还留有洛神仙女的香尘。
作品简析
就内容来看,《莲花》写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荷塘景色,应是某年某日诗人在一个夜晚进入“绿塘”时有感而作。
全诗咏莲而不言莲,不仅有浓厚的色泽,而且也有细密的结构,景物与景物之间衔接得极紧极密,有限的字里行间包含着极其繁富的内容。全诗将作者融入自然,热爱人生,享受生活,热爱大美山川的人生态度毫不夸张地表现得入木三分。
人物档案
温庭筠(约812年~约866年)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有“温八叉”之称。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说开去
在奔流涌动的生命长河中,即使你生活得顺心如意,潇洒自如,顺风顺水,甚至是多姿多彩,留下了名垂青史,但也得承认,在潇洒得意、纵横驰骋的背后,也有着无以言说的无奈和困惑,古人、今人概莫能外。
温庭筠就是一个例子,他恃才不羁,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如此的人生环境,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来到一眼望不到边的荷塘之畔,乘着夜色进入“绿塘”有感而作,写出了如春风般画面的《莲花》。
读了《莲花》,令人醒悟,那就是不必因人生失志而郁郁寡欢,要学会走进自然,拥抱自然,融入自然,懂得如何去享受本该属于自己的那份惬意的生活。
如今城市里的人越来越远离蓝天、乡野、小河、溪流、阳光、花草以及动物等自然因素,这是城市中一种十分普遍的现实但又无法回避的生存状态。客观存在的工作忙碌,为生计的打拼,使得一些人从家里到单位,再从单位到家里,形成了一个工作、生活的“怪圈”。久而久之,几近与世隔绝,生活变得单调、乏味,远离地气,与大自然成了“陌交”,失去了本应有的“野性”。在这种生存与生活状态下,即使你赚到了不少,谋得了很高的权位,但无休止的工作,无节奏的生活,都市的喧闹,生活的憋屈,斗室的郁闷,也会使你身心疲惫,甚至会生出心理上的痛苦与焦虑,情绪上的浮躁与抑郁,日长月久,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以致于成为身体上的病症。
学学温庭筠,不等永远,就在当下,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从人生中不应该有的情绪缠绕中解脱出来,去享受大自然的清新与宁静。
大自然是一个静谧的港湾,那里不仅有美丽的山乡风景,浓浓的村野气息,惹人喜爱的花鸟虫趣,还有小桥流水,袅袅炊烟,汪汪清泉,大片竹林……
融入自然,你的心境就会变得平和,思绪会更加清晰,行为也才能更加自在。在那里,什么“张家长,李家短”人际间的恩恩怨怨,工作中的那些跌跌撞撞,家庭中的“磕磕绊绊”,都会一股脑儿丢在九霄云外。
融入自然,你就成了自然的一分子,你就是一抹亮丽的风景。在那里,你可以无拘无束地围着篝火席地,哑着嗓子歌唱,把悲怆的曲调轻弹,让生活进入另一种淡泊的平静之中,摈弃浮躁,迎着清新,尽享宁静。
融入自然,美景就属于你的了。人生,说白了,就是带着渴望追逐幸福,带着希望追求梦想。在大自然里,这里成了远离都市的世外桃源。大自然里,流水潺潺,野气浓浓,一步一景,步步皆景,你可以从中享受到一份心灵静美的时光。
令人欣喜地看到,只要工作时间允许,经济条件宽裕,身体能够支持,尤其是放假时间较长的那几个节假日,不管景区如何拥挤,交通载力如何不支,旅途多么劳顿,人们都愿意携家带口,去到名山大川,享受都市以外的奇异美景,追寻自然界的婀娜多姿,拥抱浓郁的乡野风情。
其实,人们热衷旅游的道理很简单,其目的就是融入自然,到大自然中去可以看到世界的奇妙,释放工作、生活中的不快与焦虑,找寻属于自己生命的真谛,享受到人生中本该拥有的那份静谧。
朋友,像温庭筠一样,到大自然中去吧,去追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句)的情致,寻觅“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句)的灵动,探求“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唐·湘中女子《题玉泉溪》句)的意境……
热闹的排练厅,是舞台之上“满台生活”的孵化器和策源地——演员陈小艺一边忙着台上演戏,一边在台下为青年演员说戏。这正是11月2日北京人艺京味儿大戏《莲花》的媒体探班现场。据悉,该戏将于11月12日起在首都剧场开启本轮演出,届时观众可以走进剧场,由这部传奇大戏品一品剧中永恒不变的人性话题。
《莲花》演出海报
回首往昔,2008年,编剧邹静之携手导演任鸣、徐昂带来的大戏《莲花》上演,首轮演出即超过30余场。可以说是一经上演,便成为北京人艺“新京味儿”戏的代表之一。
本轮演出前,剧组提前一个月就开始了排练。既有原班人马又有新人加盟,《莲花》的归来让观众看到一部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在经过不断打磨后与观众间产生的新碰撞。
重排不是模仿,“每个人物都要从自己出发”
“《莲花》这部戏里,我演莲花。它主要是讲莲花和天和这对原本恩爱的夫妻,苦于生活贫寒,莲花后来心思活络,想把自己当年在王爷府做丫头时偷拿的古玩拿去卖了换钱,让夫妻俩能过上好日子。”陈小艺介绍说,这部戏以民国为背景,由一个古董水仙盆开始,讲述了一对贫贱的夫妻从可以共苦,到不能同甘的悲剧,也让人从中去思考人如何面对欲望的故事。
《莲花》过往的演出剧照 陈小艺饰莲花
“是人异化了欲望,还是欲望击垮了人?”莲花的丈夫天和,是一个受到物质诱惑、背信弃义的典型,是全剧最受讽刺的对象。从底层一下子跨入“上流阶级”后,他将自己的出身和妻子抛诸脑后,对乍富的梦幻信以为真。可一时的改头换面并不能充盈他内在素养的匮乏,“身上有了,肚子里没有”,他依然是个狐假虎威、装腔作势的圈外人。
排练照 刘辉(右)饰演天和 摄影/李春光
强烈的现实意义,让作品能够十四年久演不衰,不断吸引观众。此次排演,因为导演任鸣的遽然离世,陈小艺作为剧中“元老”与北京人艺的导演唐烨一起承担恢复排练工作。多了一重身份,也让她在演出之余多了一份责任。“我会跟对手演员刘辉一起探讨,哪怕一句词的逻辑重音。也会跟青年演员说,什么是演人物,舞台上说的那两句词都不是那么容易的。”陈小艺说道,“重新排练也不是模仿,每个人物都要从自己出发。”
排练照 丛林(中)饰演樊掌柜
倒叙结构,“看到了结尾,却猜不出开头”
《莲花》在戏剧结构上独树一帜——采用话剧舞台上鲜见的,“一倒到底”倒叙手法。作为编剧业界知名的“海腕儿”,邹静之大笔如椽,加之其对古董文化十分尊崇和了解——这一点在他编剧的电视剧《琉璃厂传奇》中已有淋漓尽致的体现。而在《莲花》中,古董交易中的规矩、做派、风范、仪轨,则作为主要戏剧情境,为这个悲情的故事增添了厚重而深邃的分量。
对于北京人艺的一众演员而言,大家都明白《莲花》是“戏保人”的佳构,能让观众坐进剧场,“看到了结尾,却猜不出开头”。饶是如此,此次全体主创丝毫不敢有半分懈怠。探班当天,排练厅里现场为媒体演出了剧中第一幕,而这恰恰是全剧的“结局”。这一结构也是该剧最吸引人的地方——由倒叙的手法在故事开始就掀起高潮,将观演者的情绪带动到顶点,接下来的每一幕又能在此基础上不断产生新的冲击。
排练照 张万昆(中)饰演洪舅爷
最后的结局则是故事开头,展示出剧中主人公情感“最初”的美好,以此映衬两人悲剧式的结局。这样的演法,观众看着过瘾,同时又对演员提出挑战,在陈小艺看来这真的挺难,需要演员把所有的过程都积压在心里,倒着往后演。最后既要恢复到最初的平静,又要带给观众一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冲击感。“这可能也是观众喜欢我们这个戏的原因之一,这种形式非常的独特,值得一直演下去。”
老演员们在舞台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新演员们则开始了新的课题:为体现剧中人力车夫拉着客人穿梭于街市的场景,《莲花》剧组的年轻人们每天中午的休息时间,都用来拉着人力车在北京人艺的院子里奔跑。“拉车是一项技术,新进组的年轻演员得练,怎么倒车、怎么转弯,不仅拉空车,我们还得坐上去,让他们拉着乘客跑。”唐烨介绍称。为了“台上几分钟”,哪怕是剧中的群戏场面,演员们台下也是不断练习。这是北京人艺的创作传统,也是让这部戏在舞台上呈现出真实时代风貌的底气。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