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3 12: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康熙的读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 明确主题:在写作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主题,即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例如,可以围绕康熙的治国理念、个人品质、历史地位等方面展开。
2. 梳理脉络:阅读完相关资料后,要对康熙的一生进行梳理,找出其生平中的重要事件、成就和贡献,为作文提供有力支撑。
3. 结合史实:在写作过程中,要确保内容与历史事实相符,避免出现虚构或夸大其词的情况。查阅相关史料,如《康熙字典》、《康熙实录》等,以确保作文的真实性。
4. 观点鲜明:在作文中,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围绕观点展开论述。可以肯定康熙的治国理念,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但要言之有物,有理有据。
5.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具备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康熙,主体部分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并提出自己的感悟。
6.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避免出现语法错误或表达不清的情况。
7. 举例论证:在论述观点时,可以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论证,使观点更具说服力。例如,在谈论康熙的治国理念时,可以提及他在治理黄河
【著书者说】
作者:林乾(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导,中国法律史学会理事)
我自1984年读硕士时,即以明清史为研究方向。就清朝人物而言,康熙、乾隆乃至晚清的曾国藩,均多有涉猎与探讨。在人民大学清史所读博士期间,有幸参加戴逸、李文海二位先生主编的《清通鉴》撰写工作,本人承担《康熙朝》,完成近90万字的撰写。该书获得中国图书奖。我的博士论文《康熙惩抑朋党与清代极权政治》先后于2003年、2013年,在台北正展出版公司、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关注雍正,却是晚近的事情。2015年,我受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让我讲清朝人物。中国古史的记述,大多以皇帝纪年来展开。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概莫如此。我们研究历史,也受此影响,通常是以皇帝,特别是有作为的皇帝来展现一个时代。在选择主题人物时,我没有选自己熟悉的康熙、乾隆,而是选择了自己不怎么熟悉的雍正。
《雍正十三年:一个硬汉皇帝的破局之道》 林乾 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一
材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但清朝官方编纂的史书,特别是《实录》,存在诸多“不实不尽”,孟森先生称“《清实录》欲改则改,毫无存留信史之意”,他还特别指出,《清实录》“于帝王本身者,多不可信”。既然如此,研究雍正就不能以《实录》作为主要材料。为此,笔者先用《雍正朝起居注册》与《清世宗实录》对校,尽管二者记述“体例”有别,这样的比对存在不少“风险”,但还是发现《实录》所故意不载者甚多。举例言之,起居注记述了雍正初年廉亲王允禩与宗室大臣“逼位”,以及雍正两次“让位”的重大史事,《实录》则不载。即便同一史事,二者的记述重点也大异其趣。起居注记述雍正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不得不防范允禩等人,一再讲允禩“大志至今未已”,《实录》则改为允禩“怀挟私心,至今未已”云云。细阅起居注,跃然纸上的是,雍正即位之初的二三年,他的皇位不稳,统治受到极大威胁。他在西安将军、宗室延信的密奏上朱批:朕在此三年,未曾指望能如此轻易挺过去。可谓真情流露。
雍正从即位伊始,直到他去世的十三年间,把缴回朱批奏折作为一项严厉的制度来执行。他甚至命令文武百官,把面奉谕旨的内容缮写具奏或转奏,不得遗漏。由此可以推断,现存的满汉文朱批奏折,无疑是经过雍正帝“御览”后得以存世,用作“历史”的某种“见证”,而真实的历史,极可能伴随原始档案之一炬,而隐淹不见。
笔者试图从历史的冰山下面,找出那些隐藏的所在。为此,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以雍正十年刊刻的《朱批谕旨》223人中的重点人物为纲,以《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为材料底本,编写了三十几个重点人物的档案目录,在广泛参考其他文献和近人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雍正十三年——一个平凡皇子的逆袭》《雍正十三年——一个硬汉皇帝的破局之道》上、下部的写作。
二
在清朝入关后的十位皇帝中,雍正即位时年龄最大,45岁已是人到中年。雍正自己讲,“朕向在藩邸,未谙政事,不识一人,毫无阅历闻见”,加之康熙晚年近二十年的储位之争,这给雍正的执政生涯带来极大挑战,从而他对“为君之难”也有了别一样的体味。他多次对王公大臣说:自古为君难,至于朕躬,继承大统,尤为难之难者。
雍正的“为君难”,主要来自双重压力,一是他担当有为的志向与他所处时代的关系。传统王朝有所谓“三代现象”。雍正即位时,清朝已历两帝八十年,用他的话说,一切制度皆已创定,留给他的施展空间有限。而雍正不想做庸君,他期许自己做一代“令主”,“朕若能为令主,则圣祖皇帝付托得人,便是本朝列祖之功臣;若朕所行不当,则并圣祖六十余年之苦心,俱付之流水矣。”“古云为君难,若祗图一身逸乐,亦复何难?惟欲继美皇考之治,则忧勤惕厉,莫难于为君矣。”雍正的“为君难”,是有作为之难。
清朝皇帝中,康熙帝最具雄才大略,正如雍正对乃父的评价:虽曰守成,实同开创。在雍正乃至臣民的眼中,康熙是难以跨越的一座高山。雍正的每一项政策举措,人们习惯于把他与乃父对比,不时加以“苛刻”之名。但康熙晚年积弊已深,若不加以整顿,“必加朕以懈弛不理之名,非治国经邦之道也。若朕竭力整顿,而内外大小臣工不能革面革心,且有加朕以苛刻之名。”雍正一再向臣僚解释,他这样做是“为万世子孙之法”。
雍正的另一重压力,来自他即位时已届中年,他无法像乃父那样在六十多年中从容施政,而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大刀阔斧推行新的举措,查办亏空,惩治侵贪,希望用雷厉风行的手段,换来崭新局面。但如此一来,人们又说他操切。对此,雍正一再解释说:有人议朕求治太速者。朕励精图治,欲使天下臣僚振作奋兴,去其怠玩,上下交相劝勉,庶抵于有成;苟此志有或弛,则庶务积而丛脞矣。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实欲治益求治,安益求安。
雍正的勤政,堪称古代帝王之典范。他说雍正六年以前,昼则延接廷臣,引见官弁,傍晚观览本章,灯下批阅奏折,每至二鼓三鼓,不觉稍倦,实六载如一日。经过持续六年之久的整饬,天下庶政渐入畅达轨道。个人以为,雍正重塑了明朝废除丞相制以后的国家治理架构,极大提升了国家机器运转的效率和决策水平。而他勇于破除陈规旧俗的作为,进而成为清朝特别是嘉道时期的重要政治遗产。
三
通过批阅臣僚奏折推进治道,是雍正时期的一大特色。现存的几万份满汉朱批奏折,是最有温度的历史记忆,也最能让我们走近雍正君臣的内心世界。雍正朱批,每折或数百言,且有多至千言者,“一字一句,皆出朕之心思,无一件假手于人,亦无一人赞襄于侧”,之所以连篇累牍,殚竭苦心,不外乎“教人为善,戒人为非,示以安民察吏之方,训以正德厚生之要,晓以福善祸淫之理,勉以存诚去伪之功”。
雍正即位后,分别与地方大吏打招呼,详细阐述他的治国思想。元年七月,在两广总督杨琳所上奏折的朱批,最能表达他的作为。他讲了三层意思。第一,朕要给你们重新立规矩:尔等若仍似康熙年间之奉行国家法度纪纲,恐朕未必如皇考之宽仁容孰也。身家性命,当再三留心保安要紧。第二,朕要给你们提要求:自兹以往,若仍以因循为安静,以隐饰为爱君,以纳贿为要务,以卖法为巧宦,恐尔等噬脐莫及也。第三,为君臣做出历史的大期许:朕不为庸愚下流之主。尔等既遇知于此时,要当吐气扬眉,明目张胆,上以报效朝廷,次以垂芳竹帛为务。
为此,雍正以极大的魄力和勇气,力图根除好人政治,对庸官懒官太平官说不,大胆起用田文镜、李卫、鄂尔泰、杨文乾、诺敏等一批有作为的封疆大吏。杨文乾就任广东巡抚后,受到普遍抵制,他密奏说,这里的风气是弥缝掩饰,互相蒙混,如果整饬官方,剔除积弊,人不以为躁,即以为刻矣。这句话引起了雍正的强烈共鸣,他提笔朱批:这种风气岂止广东!在“不以为躁,即以为刻”上旁批:内外吏治之不敢实心任事者,皆此习不除之故。以朕之实心行政,尚有奸党议论,何况尔等?朕竭力剔除者,此风也。他去世前还明发谕旨,指出:如果官员但知洁己而不知奉公,国家岂能用这样的木偶官?如果实心为国做事,即便有错误,朕必原谅而保全你们。但如果习成巧术,只知保身远害,不肯担当,遇事推卸,此风有妨于政治,无益于国家,况将来后进效尤,其弊有不可胜言者。
雍正的许多政策措施,如裁革陋规,破除朋党,特别是士民一体纳粮当差、摊丁入亩,无疑会触犯一些人的既得利益,而田文镜于雍正初年任职河南巡抚,执行雍正的政策不打折扣,最为彻底,具有“改革试验田”的意义,由此也招致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对声音。在此,雍正坚定支持田文镜,他在朱批中直抒胸臆:朕每将河南为表标,示谕督抚。直省督抚果能如田文镜之存心行政,朕可力保。他对田文镜说:直省惟卿豫省,能如朕意行之也。卿之是即朕之是,卿之非即朕之非,其间有何区别?
官僚政治的弊端,堪称是历代王朝的痼疾。雍正即位之初,即提出“为国家首重吏治事”。雍正十三年一以贯之的主题,就是澄清吏治。也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乾隆时著名史学家章学诚评价说:雍正帝澄清吏治,裁革陋规,整饬官方,惩治贪墨,实为千载一时。彼时居官,大法小廉,殆成风俗,贪冒之徒,莫不望风革面,时势然也。
“为君难,为臣不易!为君为臣原是一苦境,不过尽此天地父母所生之身,利益社稷苍生,造他日之福耳!”雍正承上启下,是清朝“盛世”的主要奠基人。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11日09版)
行森是和尚,是一个一心想把大清天子顺治拽入空门的和尚。他到顺治身边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拽其入空门,乱了爱新觉罗家族的江山。
顺治帝是满清入关以来的的第一个君主,他也就是反清复明人士的公敌。拿下顺治,就跟当年的荆轲刺秦一样的道理。
顺治当了十八年皇上,他就待在其身边十八年,这18年中,只要逮住机会,他必会给其灌输弃天下入空门的好处。什么皇上本是佛门中人啊,只是遗落帝王之家呀;什么皇上暂时未归佛门,只因尘缘未了呀。
至于那未了的尘缘么,自然就是董鄂妃了。
她可是顺治皇帝心尖尖上的人,顺治对她那可是爱的死去活来的。
其实我总觉得顺治独宠董鄂妃,有董鄂妃自身的魅力,如风流婉转,我见犹怜外。也有想立其为后,让后宫乃至朝堂都明白他要以汉制治天下的决心。
结果他是欲速则不达,他的独宠,他想立其为后之心,让董鄂妃成了后宫众妃的靶子;
顺治聘前朝状元为帝师,收获了天下的读书人的心。他敬佩才华卓著的汉将汉臣,利用洪承畴吴三桂扫清了南明势力后,本想对这些汉臣委以重任。结果朝中的满蒙贵族觉得自己的权势地位受到了威胁,在朝中处处针对汉臣。
他想重用汉臣,结果因为欲速,却让满臣容不下汉臣。偏偏他的出身地位,让他不能孤注一掷的把宝押在汉臣身上。他们爱新觉罗的江山是满蒙打出来的,他不能忘本啊。
朝廷上的事,让顺治左右为难。
再加上为了坐稳这个皇位,他的母后,与他曾经的皇父多尔衮之间的恩恩怨怨,让他这个九五之尊都无法坦然接受。
多尔衮于当年助他登基,看的是他母后的面子。多尔衮与他的母后有情,深受汉文化熏陶的他接受不了。他更恨多尔衮在他成年后对他的指手画脚。
有时候他甚至会怪自己的母后,既然多尔衮有能力去做皇上,让他去做就好,干嘛非要弄出那么多的荒唐事,把年仅六岁的他推上皇位。
最终,为了稳坐帝位,他与母亲逼死了多尔衮。那时他看到了母后的不舍的痛苦,也看到多尔衮在死心。
当然了,他都不知道自己是对还是错。母后对他总会说是时势造就,是不得已而为之,可……。
顺治的痛苦,没人能理解,他从六岁起,就得被动的成为孤家寡人。大臣在他面前只是为了处理政事,而且还时不时的想要架空他;
皇后妃子跟他,也是为了自己和家族的脸面,荣华富贵。
只有董鄂妃,把他当夫君,陪着他哭,陪着他笑。刚好她有是汉人,所以他就想立她为后,用后宫影响朝堂的局势。
结果……。为了不让众妃,包括他的母后少为难董鄂氏,他只能处处护着她。
可即便如此,董鄂妃因为心里郁结依然还是病殃殃的。
当然董鄂妃也想恢复,所以她找皇上提出想要过继一个孩儿来冲喜。
董鄂氏那是顺治心中的皇后人选,所以他想要过继而来的皇子,就是将来的太子,将来的皇位继承者。
顺治自然得选最好的那个,为选好这个皇子。他请来了他最信任的行森和尚,用佛门之眼来选择。
话说这行森看人的眼光还是不错的,他一眼就能看出三阿哥玄烨的不俗,“心似古井身如磐石”说的就是玄烨的心定且身坚。为了试儿子的心态,顺治直接走过去莫名其妙的就把玄烨的卷子给撕了。
玄烨不愧为将来的一代明君,不到八岁的孩子,面对自己皇阿玛的故意为难,他一言不发。顺治让他背,他一字不落的背出来。
玄烨的优秀,让顺治立马就确定了其皇太子的位置。这不,立马就让玄烨睡在了他的龙椅上。然后再命人把龙椅和玄烨一同抬到董鄂妃的承乾宫。
只是令董鄂妃没想到的是,自己得的是天花,还传染给了玄烨这个皇上最优秀的儿子。
最终,玄烨在苏麻喇姑的抢救下,活了。董鄂妃,却是死了。
董鄂妃是有活着的机会的,只是顺治没发现这个机会;发现这个机会的行森眼睁睁的让这个机会给溜走了。
这行森啊,为拉顺治入空门,已经丢掉了佛门中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慈悲心肠。
因为孝庄素来知道董鄂妃在顺治心中的位置,所以他不想落儿子的埋怨,不想成为儿子眼中见死不救的恶人。
所以在玄烨服用芨芨草水病有起色时,命佟贵妃把芨芨草拿给顺治;
但她早就看董鄂妃不顺眼了,并不想让她活着继续蛊惑她儿子的心。所以她让佟妃直接告诉顺治,芨芨草 是给牛吃的。
顺治是关心则乱,只顾的拜求佛祖救他的爱妃,却看不见眼前的良药。听到佟妃说是牛吃的,他立马让拿走。
行森多问了一句,三阿哥是否服用,疗效如何?佟妃自不会以实话相告,只说是需要时辰。
就这样,董鄂妃错过了服药的机会,死了。
董鄂妃一死,以索尼鳌拜为首的朝臣可高兴了,他们以为皇上终于可以不会只爱一个美人不爱江山了,终于可以让皇上好好的处理朝政了。
结果人家顺治的美人没了,人家直接要当和尚去了。
他们等到的只是一个交代,一份顺治口述魏承谟秉笔的罪己诏。顺治是负责任的,在剃度之前,他清清楚楚的把江山交给了他的好儿子玄烨手上,知道汉臣在朝廷受排挤,所以只安排了四个满臣的辅政大臣。
董鄂妃一死,行森也是最高兴的,因为在他眼中,顺治的情缘了了。所以以超度董鄂妃亡灵为由,抓住机会劝其弃江山而入空门。
为了阻止顺治出家,孝庄是没少发力。在这位皇太后心中,儿子社稷是一样重要的,所以她先是派索尼拿自己的折子去请行森的师爷玉林秀,想让玉林秀用佛门法规迫使行森改劝顺治不出家。
然后又做了第二手准备,命鳌拜遏必隆苏克萨哈封锁宫禁,控制九门,禁止任何人调动兵卒。
然后自己再去奉先殿等她那爱美人不爱江山,为空门而弃江山的宝贝儿子顺治。
最终孝庄也没有劝动顺治,玉林秀也没有用佛门法规压住行森。行森也不枉这一十八年付出,因为顺治还是出家了。
只是行森的目的是达到了,只是为了他的这一目的,他自己被烧死了,他师伯玉林秀也因为没有完成孝庄的懿旨,直接坐化了。
爱新觉罗的江山,却因为有孝庄在,有他们满臣在,居然也没有乱。但这一切行森已经看不见了。#影视图文连载计划#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