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老师的葬礼结束后,在返程飞机前我接到师娘一个电话,瞬间泪目了

更新日期:2025-05-23 21:44

老师的葬礼结束后,在返程飞机前我接到师娘一个电话,瞬间泪目了"/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老师葬礼结束后,在返程飞机前接到师娘电话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情感真挚:文章要表达出你对老师的怀念、感激以及对师娘电话内容的真实感受。情感真挚是打动读者的关键。
2. 结构清晰:作文要有明确的起承转合,开头要引起读者的兴趣,中间部分要详细描述事件,结尾要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3. 语言表达: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准确传达人物的情感和场景的氛围。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4. 细节描写:通过具体细节,如师娘的电话内容、场景氛围、人物表情等,展现事件的真实性和感人之处。
5. 情感转变:从葬礼的悲痛到接到师娘电话的感动,情感要自然转变,让读者感受到你的内心变化。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你更好地完成这篇作文:
1. 开头:简要介绍老师生前的教诲和对你人生的影响,以及葬礼的情景,为下文接到师娘电话做铺垫。
2. 中间部分: a. 描述葬礼结束后,你心情沉重,准备返程的情景。 b. 描写接到师娘电话的瞬间,如何让你泪目,以及电话内容的大致内容。 c. 详细描述师娘电话中的话语,如对老师的怀念

老师的葬礼结束后,在返程飞机前我接到师娘一个电话,瞬间泪目了


师娘的电话

"他留了东西给你。"师娘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我站在首都机场的候机大厅,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那是1987年初春的一个傍晚,老师的葬礼刚刚结束。

北方的春天,料峭的风吹得人脸生疼。落日的余晖照在行人的脸上,像是被涂上了一层浅浅的红晕。

我原本打算当晚就坐东航的班机回南方,却被这个电话钉在了原地。

"我能过去一趟吗?"我问,声音有些发抖。

"行,你来吧。"师娘的声音有点哽咽,像是压抑了太久的悲伤终于找到了出口。

挂断电话,我呆立在大厅中央。周围的人来来往往,拖着行李箱,有说有笑。可我仿佛被隔绝在另一个世界里,只听见耳边回响着师娘的那句话:"他留了东西给你。"

我第一次见到周老师是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那时我刚从黑龙江农场回来,经历了三年知青生活的磨砺,好不容易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系。

那一年,整个中国都沉浸在新时期的希望中。大街上人们还穿着蓝色或灰色的中山装和的确良衬衫,自行车铃声叮叮当当响成一片,路边的小喇叭里放着《英雄赞歌》。

周老师是我们的现代文学教授,瘦高个子,戴一副玳瑁框老式眼镜,镜片厚得像啤酒瓶底。他总穿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口袋里永远插着两支英雄牌钢笔,一支蓝墨水,一支红墨水。

他平日里不苟言笑,走路时背微微驼着,像是常年伏案工作的读书人。但讲起课来却像变了个人,声情并茂,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鲁迅仿佛就在教室里踱步。

"文学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时代的眼睛和灵魂!"他常这样拍着讲台说,声音在教室里回荡,让我们这些刚刚走出"文革"阴影的年轻人热血沸腾。

那时我家境困难,父亲在五十年代末被错划为右派,虽然平反了,但家里积蓄早已耗尽。母亲在一家纺织厂当工人,每月工资只有四十多块钱,还要负担我两个弟弟的学业。

我每个月的生活费只有十五块钱,省吃俭用,只够买几斤猪肉。常常是一碗咸菜就着馒头,饿了就喝开水。

记得那年冬天,北京下了场大雪,气温骤降至零下十几度。宿舍的煤炉子不够烧,我和舍友几个轮流去煤厂排队买煤球,手冻得通红。

有一次我发烧到三十九度,宿舍里没人,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地连水都喝不了。忽然听见有人敲门,是周老师提着热水瓶和药来看我。

"听同学说你病了,怎么不去医务室?"他的声音温和中带着责备。

"报销手续麻烦,还要先垫付…"我虚弱地。

他坐在床边,掏出一个缝着补丁的旧皮夹子:"这是借你的,好了再还。"里面是三十块钱,整整齐齐地叠着。

我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后来才知道那是他半个月的工资。那时大学老师的月薪也就六七十块钱,周老师还要养活一家老小。

这件事我从未向任何人提起,包括我最好的同学。那个年代,接受老师的钱是一种难以启齿的事情,仿佛会玷污了师生之间纯粹的关系。

但周老师似乎从不在意这些。他总是悄悄地帮助那些困难的学生,从不张扬,也不求回报。

记得有一年深冬,我穿着单薄的棉衣在图书馆苦读到闭馆。出门时,北风刮得人睁不开眼。回到宿舍,发现床上多了一件灰色棉袄,针脚细密,棉花厚实。

舍友告诉我:"周老师来过,说这是他儿子的旧衣服,让你先穿着。"

那件棉袄我穿了整整三年,直到毕业。每次想还,他总是摆摆手:"急什么,等你有钱了再说。"

后来我才知道,那根本不是他儿子的衣服。周老师的儿子那时还在上小学,哪有那么大的棉袄?分明是他自己去国营商店新买的。

坐在出租车上,我望着窗外飞逝的街景,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北京的街道比我学生时代宽敞多了,只是少了记忆中的自行车洪流。

八十年代中期的北京,还没有高楼大厦,最高的建筑是国际饭店和民航大厦。西单商场前总是排着长队,人们拿着布票、粮票去购物,为了买一台黑白电视机或冰箱,还得凭单位介绍信。

那时候,周老师总骑着一辆老凤凰牌自行车,车把上系着红塑料带,车筐里常放着一摞学生作业。他身后永远背着一个帆布挎包,鼓鼓囊囊的,里面装着各种书籍和笔记。

出租车拐进一条胡同,两旁是低矮的四合院,有些已经年久失修,墙皮脱落,露出里面的青砖。路边几个老人坐在小马扎上晒太阳,听着手摇式留声机里放着《梁祝》。

到了周老师家,那是一间大杂院里的一居室,三十平米左右,一进门就是客厅兼卧室,小小的一张桌子旁摆着几把方凳。靠墙是一张木床,上面铺着蓝白条纹的粗布床单。

房间正中挂着一幅齐白石的虾,是赝品,但被周老师视若珍宝。墙角摆着一个老式书柜,里面的书籍顺序摆放,每本书脊上都贴着手写的标签。

屋内家具陈旧却一尘不染。一台上海牌收音机放在窗台上,平时周老师总爱听"新闻联播"和"戏曲联播"。

师娘迎我进门,她比葬礼上更加憔悴,眼睛红肿,头发似乎一夜白了许多。她穿着一身灰色的中式旗袍,腰间系着一条深蓝色围裙。

"坐吧,我给你倒杯水。"师娘拿出家里最好的搪瓷杯子,是我五年前从广州带来的,上面印着白云山的图案。周老师生前最爱用这个杯子,说是"学生的心意"。

小火炉上热水壶不停地冒着热气,发出"呜呜"的声音,像是在为主人的离去啜泣。

"老周走得太突然了。"师娘叹了口气,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那只杯子。"一直说要等到你的新书出版,可惜..."她的声音哽咽了。

我低下头,不敢看师娘的眼睛。老师生前最后一次来信还是在三个月前,信上字迹依然工整有力,谈论我即将出版的长篇小说,只字未提病情。

"他早就知道自己的病,肝硬化晚期,可一直瞒着我们。"师娘说,"怕我们担心,更怕影响你们这些学生的工作和学习。"

"为什么不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我哽咽了,不知该说什么。

"这就是老周的性格,宁愿自己扛着,也不愿麻烦别人。"师娘的眼睛湿润了,"他特别看重你,常说你是他教过的学生中最有文学天赋的一个。"

屋外,胡同里传来小贩的叫卖声:"修鞋喽,补锅喽!"一声声吆喝,勾起我对大学时光的回忆。那时周老师常带我们去北海公园写生,要求我们用文字记录下普通人的生活场景。

师娘从床底下拖出一个旧皮箱,上面贴着"文革"前的标签,有些发黄了。锁扣已经生锈,打开时发出"吱呀"一声响,像是多年未被触碰的秘密终于被揭开。

"这里面的东西,老周说一定要交给你。"师娘小心翼翼地打开箱子,里面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樟脑味,混合着旧书的油墨香。

箱子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封信,淡黄色的信封,周老师熟悉的字迹工工整整写着我的名字。我的手有些颤抖地打开它,信纸已经有些发脆,边角微微泛黄。

"小李:

当你读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不在了。别太伤心,人生自有来去,我已经活得足够充实。

还记得你初入大学时交的那篇习作吗?题目是《归来》,写的是你从农场返城后的感受。那时你刚从农村回来,满腔热血却不知如何表达。文笔稚嫩,却有着真情实感。我批改时看到了你眼睛里的光芒,那是知识和真诚的光芒。这些年我收藏了你所有的习作和文章,见证了你从稚嫩到成熟。"

信纸被泪水打湿,墨迹有些晕开了。我不得不停下来深呼吸。屋外的阳光透过窗户的花格子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师娘递给我一块手帕,我擦了擦眼睛,继续读下去。

"记得大三那年,你为了一篇小说熬夜三天,题目叫《在路上》,写的是知青生活。你灵感迸发,写得酣畅淋漓,却被系里的评选拒绝了。评委说题材不够'阳光',不符合'新时期文学'的基调。那时你想放弃写作,是我偷偷把你的小说寄给了我的老同学王编辑,他在《收获》杂志做编辑。你一定不知道,你的第一篇发表作品是我一遍遍替你修改后推荐的。不是因为关系,而是因为它真的很好,真实记录了那段特殊岁月的悲欢离合。"

我捂住嘴,眼泪止不住地流。那篇小说的发表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让我有了继续写作的信心和勇气。但我从未想过背后是老师的默默付出。

"老师,我不知道..."我低声呢喃,仿佛周老师就在眼前。

"那时不少人不理解你的写作,包括你的一些同学。他们说你描写的农场生活太苦,没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但我知道,真实比任何说教都重要。文学的使命不是歌功颂德,而是记录真相,给后人留下真实的历史。"

师娘轻声说:"老周生病后,最惦记的就是你的新书。他常对我说,你这本写改革开放初期下岗工人的小说会比前几本更好,因为你始终没有忘记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可惜他看不到了。"

窗外飘来几片杨絮,轻轻落在窗台上。这是北京特有的春天景象,如同雪花般的杨絮纷纷扬扬,盖满街道和屋顶。

箱子里还有厚厚一沓剪报,全是我这些年发表的文章,被周老师整整齐齐地裁剪下来,每篇旁边都有他密密麻麻的批注。有些地方用红笔画了圈,旁边写着"精彩",有些地方则写着"可再斟酌"或"表达不够准确"。

我翻看着这些泛黄的剪报,仿佛看到周老师伏案工作的身影。他一定是在深夜,当师娘和孩子都睡了以后,点着台灯,戴着老花镜,一字一句地阅读我的文章,然后认真地写下评语。

最让我震惊的是,他居然保留了我大学时期所有的习作,甚至包括那些幼稚可笑的诗歌尝试。那些被我自己都遗忘的文字,却被老师珍藏了十年。

"老周最喜欢这篇。"师娘指着一篇短篇小说的剪报说,"他说这是你写得最真实、最动人的一篇。"

那是我1985年发表的《老屋》,写的是一位老人在拆迁前最后一次回到自己生活了半辈子的四合院。故事平淡无奇,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只有老人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忐忑。但周老师在旁边写道:"小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变迁中小人物的心路历程。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师娘从箱子深处拿出一个扎着红绳的牛皮纸袋:"这是老周最后整理的,说是你大学时期的'珍品'。"

我打开纸袋,里面是周老师当年给我批改的习作原稿,有些纸张已经发黄变脆,但上面的红笔批注依然清晰可见。最上面那篇是我大二时写的散文《雨巷》,学校文学社曾拒绝刊登,说"风格陈旧,缺乏时代气息"。

但周老师在稿纸空白处写道:"文字有灵气,意境深远。不必在意别人的评价,坚持自己的风格。真正的文学不分时代,只要能打动人心就是好作品。"

箱底是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封面是五六十年代常见的蓝色硬壳本,上面印着"前进"两个烫金大字。翻开第一页写着"小李成长记录",下面是1978年9月1日的日期。

这是周老师记录我成长的日记,从大一一直到去年。每一页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有些是我的进步,有些则是他对我的期望和建议。有时还夹杂着一些生活琐事,比如"今天小李感冒了,送去了一些感冒药"或者"小李买不起羽绒服,让内弟送来一件旧的"。

我翻到1981年的那一页,那是我大学毕业的日子。周老师写道:"小李今天毕业了,被分配到了南方的一家报社。离别时他很激动,说要把我写进他的小说里。我笑着说,写你自己吧,你的人生才更有故事。其实我多么希望他能一直留在北京,这样就能多看他几眼,多指点他几句。但人各有志,不能因为师长的私心耽误学生的前程。"

读到这里,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我从未想过,在我们师生相处的岁月里,周老师竟有如此细腻的情感和深沉的牵挂。

最后一页写于去世前两周,字迹已经有些颤抖,但依然工整:

"今天收到小李的新书样章,写得很好,比以前更加成熟。他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作家,但我希望他永远不要忘记写作的初心——真实地记录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用文字为这个时代留下见证。这是我们这代人未能完成的使命,希望他能做得更好。

病情越来越重,恐怕看不到小李的新书出版了。没关系,能看到他一步步成长,我已经很满足。希望他将来能像我一样教书育人,把文学的种子播撒下去。这是比写作更重要的事业。"

师娘轻声说:"老周临终前特别嘱咐我,说你是他最得意的学生,希望你能继续教书育人,把文学的种子播撒下去。他说这比出名更重要。"

"我答应他。"我哽咽着说,声音沙哑得几乎听不清。

此时屋外已经暮色四合,胡同里亮起了昏黄的路灯。从窗口望去,能看到远处高楼的灯光,像是点点星辰落入人间。

师娘起身打开墙上的老式日光灯,刺眼的白光照亮了整个房间。她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小包袱:"这还有一样东西,老周说一定要给你。"

包袱里是一个老式钢笔,黑色的笔杆上有些磨损,但笔尖依然锃亮。

"这是老周用了二十多年的钢笔,从他教你的第一天起,所有的批改和笔记都是用这支笔写的。"师娘说,"他说这笔有灵气,希望能继续为你服务。"

我小心翼翼地接过钢笔,仿佛捧着一件无价之宝。这支普通的钢笔承载了太多的回忆和情感,比任何贵重的礼物都更让我珍视。

"老师用它写下了多少批语和建议啊。"我轻轻抚摸着钢笔,感受上面的每一道磨损和痕迹。

"是啊,有时深夜我醒来,总能看到他在灯下写着什么。问他在干什么,他总说是在'栽培未来'。"师娘露出了葬礼后的第一个微笑,"他说你们这些学生就是他生命的延续。"

我紧紧抱住箱子,仿佛抱住了老师温暖的躯体。窗外,北京的暮色渐渐笼罩下来,一如当年我在校园里聆听周老师讲课的黄昏。

那时候,教室里没有麦克风,周老师总是提高嗓门讲课,课后常常嗓子嘶哑。有次下课后,我看到他偷偷吃着润喉片,问他为什么不用扩音器,他说:"那样就没有感情了,文学是用心去感受的,不是机械地传递知识。"

离开周老师家时,已是晚上八点多。师娘坚持送我到胡同口,要帮我拦出租车。

"你们这些学生,就是老周的孩子。"她拍拍我的肩膀,"他把毕生的心血都给了你们,你可不能辜负他的期望。"

"师娘,我会努力的。"我说。

在等车的间隙,我问师娘:"老师病重的时候,有什么心愿没有实现吗?"

师娘沉默了一会儿,说:"他一直想回老家看看,那里有他童年的记忆。可惜病来得太突然,没来得及去。还有就是,他很想看到你回北京教书,继续他的事业。"

出租车来了,师娘帮我把箱子放进后备厢,又塞给我一个饭盒:"里面是包子,在飞机上吃吧,别饿着。"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周老师对我的期望。不仅是成为一名作家,更是要将他的精神传承下去。

回程的飞机上,我打开那个铝制饭盒,里面是师娘亲手蒸的肉包子,还有些温热。吃着包子,翻看着那本记录我成长的笔记,泪水再次模糊了视线。

飞机餐发下来时,我已经吃饱了,但还是接过了空姐递来的饭盒。那时候的飞机餐很简单,一个铝盒装着米饭和几样小菜,外加一盒老北京酸奶。

翻看着周老师的笔记,我忽然明白,老师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写作,更教会了我如何做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学生和文学,从不求回报,也不图虚名。

"好作品应该像一面镜子,照出人们心灵深处的真实和美好。"这是周老师常说的一句话。而他自己,就是那面映照我人生的镜子。

飞机缓缓升空,我望着窗外的云层,心中暗暗立誓:我会把老师的精神传承下去,用文字记录这个时代的变迁,用心灵感受普通人的命运。用老师的钢笔,继续书写他未完成的使命。这才是对老师最好的告慰。

我翻开笔记本最后的空白页,用周老师的钢笔写下一句话:"从今天起,我不仅是一名作家,更要做一名像周老师那样的人民教师。明年,我将申请调回北京,回到母校任教。"

写完这句话,我仿佛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心里反而轻松起来。想起临行前,师娘站在胡同口送我的背影,瘦小却坚强。我知道,她会替老师守望那个小院,继续等待我们这些学生常回"家"看看。

窗外,夕阳的余晖映红了天际,飞机穿过云层,向南方飞去。我仿佛看到周老师站在远方,戴着那副厚厚的眼镜,微笑着向我点头。

我知道,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终将与许多人擦肩而过,但有些人,会永远留在心里,成为照亮前路的灯塔。周老师,就是那道永不熄灭的光。

"一个好老师,胜过万卷书。"我在本子上又添了一句,然后合上本子,靠在座椅上,闭上了眼睛,任凭泪水悄然滑落。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