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细字究竟是怎样写成的?原来古时书写细字,全凭目力专注

更新日期:2025-05-24 20:16

细字究竟是怎样写成的?原来古时书写细字,全凭目力专注"/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细字之美:古时书写细字的奥秘与注意事项
自古以来,汉字书写艺术在我国源远流长,细字作为一种独特的书写风格,以其精致、细腻、典雅而备受人们喜爱。那么,细字究竟是怎样写成的?在古时书写细字时,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一、细字的形成与特点
细字,又称“小楷”,起源于我国汉代,成熟于唐代。其特点如下:
1. 字体小巧:细字笔画精细,结构紧凑,字体较小,给人以精致、典雅之感。
2. 笔画流畅:细字书写要求笔画流畅自然,力透纸背,富有节奏感。
3. 结构严谨:细字注重字形结构,要求笔画、部件布局合理,字形美观。
4. 艺术性强:细字书写过程中,注重笔墨情趣,富有艺术感染力。
二、古时书写细字的奥秘
1. 目力专注:古时书写细字,全凭目力专注。书写者需凝神静气,目不斜视,方能保证字体精细。
2. 笔法熟练:细字书写要求笔法熟练,掌握一定的笔画技巧。如起笔、转折、收笔等,都要恰到好处。
3. 力度适中:书写细字时,力度要适中,过轻则字体无力,过重则笔画生硬。
4. 笔墨搭配:

细字究竟是怎样写成的?原来古时书写细字,全凭目力专注

细字和小楷

1988年12月25日写

原载《书谱》一九八九年第一期,pp.62-63。

一 从小楷说起

小楷的定义很难下。我在撰写香港版《中国书法大辞典‧书体》条目时,遇到「小楷」一条,顿觉棘手。小楷的「小」,只是一种印象,自古以来没有正式界定过,究竟小到几分才算是小楷,犹如究竟几岁以下才算是「小孩子」一样,说不出一个准数。想了又想,只好指「中楷」为标准︰一般将一寸见方的「寸楷」呼为「中楷」,则似乎一寸以上应属「大楷」,一寸以下当为「小楷」了。其实真正的小楷,起码应在半寸以下,不然就失去了「小」味。

小楷之中其尤小者称为「蝇头楷」,喻其小如蝇头。清‧叶昌炽《语石》卷八「大小字」条说﹕「小字以卧龙寺经幢(女弟子陈氏造)为冠,蝇头清朗,布置停匀。」此拓本今不易见。蝇头书上石,想来非高手不能办。明‧赵宧光《寒山帚谈》卷上《权舆一》称「蝇头书,如《麻姑坛》、文氏《文赋》之类」,此说法令人难以接受,这两种书都大了一点,称不上「蝇头书」的。

旧旧时江南有练「一枝香」者,所写之字,可用一枝香遮住,字径在二毫米之下,比蝇头还细小。这种特小的小楷,我以为即是古人所说的「细字」。

细字的历史非常悠远。早在甲骨文上,就有细如黍米的文字。近年陕西岐山县出土的一批西周甲骨文,契字小如芥籽,笔画细如秋毫。

其中有一片卜甲,仅二点七平方厘米,面积犹如小钮扣,却锲有纤细如发般的文字三十多个,刻字部位仅占全片面积十份之七,个别字径不足毫米。这是目前所知锲刻细字最早的实例。至于书写细字者的记载,大约以汉末的师宜官为最早。

晋‧卫恒《四体书势》说它写字「大则径丈一字,小则方寸千言」。古代没有放大镜,凭肉眼去看这种小字,「细不容发,迫而察之,心乱目眩」,可惜没有实物留诸后世。宋‧李之仪《跋遗教经》说他见到唐朝徐季海的细字:「顷见季海所作《圆觉经》,字如绿豆大,精神位置,无一毫发可以指议,则其所学,非一朝夕而能至此也。」

从小楷、蝇头楷到细字,一种小过一种,人类写字究竟可以写到多么小,目前尚无定论。清方浚颐《梦园丛说》载︰「翁覃溪先生能于一粒芝麻上写『天下太平』四字,每逢元旦辄书以吉庆,自少至老,岁岁皆然。」在芝麻上写字,难度自然比纸上大,而翁方纲至老犹能为之,实在令人惊叹。不过,在翁之前亦有人善于此技。宋龙衮《江南野史》载︰「(南唐)应用以书法名,善写细字,微如毛发,尝于一钱上写《心经》,又于一粒芝麻上写『国泰民安』四字。」就笔画多少和结体的难度而论,其技应在翁氏之上。细字不仅有方寸小品,亦有长篇大作。宋陈槱《负暄野录》录苏东坡题《莲经》前注,言此经共七卷,用细字抄成后卷起,只有象竹筷子那样粗细的一轴。又录黄长睿跋细字《华岩经》曰︰书是经者尺纸作七万字,陈槱自言无法相信。历史上最长的细字作品,大约出于宋释法晖之手。《宣和书谱》说,法晖曾于「徽宗政和二年天宁节,以细字书经塔上效封人视万年寿,作正书如半芝麻粒,写佛书《妙法莲华经》、《愣岩经》、《维摩经》等十部。

自塔顶起以至趺座,层级鳞鳞,不差毫米。作字时,取窍密室,正当下笔处容光一点,明而不曜。其字数百万,不容脱落,始终如一。」娴于临池者都知道,小楷最难者在「始终如一」,所以长篇巨制要首尾一致,非有极深功力者不办。释法晖之细字有半粒芝麻大小,似乎未足够「细」;但上百万字的十部经始终如一,其技足以问鼎细字之冠。

二 细字的书写技术

细字究竟是怎样写成的,史籍中只有上述有关法晖的记载。原来古时书写细字,全凭目力专注,此为成败之关键。《列子‧汤问》有纪昌向飞卫学射之事。飞卫说︰「须先学眼睛不瞬,再学视小如大、视微如着。」纪昌遂以牦悬虱于窗上,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其后学射,无有不中。写细字之理,正与此相通。法晖之法,是人在暗室中,窗上开一小孔,透进一光如豆,正置于下笔处,四周都是黑的,以此集中目力,凝聚精神,取得「视虱如轮」的效果。当然,在现代的条件下,只须简单地设置一块放大镜,等于有了飞卫的目力;但凝聚精神,法晖的方法仍有参考价值。

然而目力犀利,尚须有熟练的技巧配合。因为字太细微,运笔动作几乎不易觉察,成败得失,决于毫发之间。记得邓之诚《骨董琐记》有叙清末扬州于啸轩故事,于善在象牙上刻小字,径寸间可列千言,而奏刀竟不以目视,于衣袖中摸索而运。初听起来近于荒谬,进而思之,此言不虚。盖技艺已臻炉火纯青之境界,全凭心运,目力反而是次要的了。故法晖之技,尚可以常理彷佛;而于啸轩之法,近乎鬼斧神工,非常人可揣测。不过法晖是「写」而于啸轩是「刻」,工具不同,技法的难度亦有异。毛笔写小字,最怕墨中胶重,小字全凭锋尖几根毛颖运作,如胶性一重,则毫滞如绳,无以挥运矣。故写小字必须旧墨新磨,即磨即用。亦曾见人干脆不磨,以笔入清水,在墨上舔两下,即书一字,以防粘毫。这些麻烦,对刻字者来说是没有的。我自己并不会写细字,猜测起来,刻字是用刀刻在象牙、玉石一类硬物上,这是「以刚制刚」的功夫;而写字是用毛笔书于纸帛上,则是「以柔制柔」的技能。两者相较,窃以为写细字更难一些。

其实于啸轩的本领,已不属于写细字而属于微刻了。细字是小楷的极限,我不相信它会无限制地愈写愈小。近年杭州王星记扇庄有一工人在一把扇上书写了《四书》的全部内容,计字五万七千四百三十,字径零点八毫米见方,与南唐应用在一粒芝麻上写「国泰民安」四字相比,似乎并未打破古人的记录。但我以为细书到此地步,差不多也是它的极限了。字是用笔去写的,即使只用一根毛,则写出来的笔道粗细应和这根毛的直径相等。实际上,墨汁不是如圆珠笔那样从笔管的中间流出来的,而是从毛的四周淌下来的,所以笔道的粗细,应当大于这根笔毛。考虑到汉字平均有六、七画,每两画之间又需有空隙,则平均一个字写到零点五毫米左右,无可能再小,最多再小零点一、二毫米,也就差不多达到极限了。

然微刻则不同。微刻的工具尚大有改进之余地。目前使用的如针般的刻刀,如以现代科技手段作革命性的改革,则再小上十倍也并不稀奇。如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的光刻技术,可在指甲般的硅片上课程上百万个晶体管,其他如激光刀、缩微技术,都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微刻家如在工具上吸收了这些先进手段,成绩必然一日千里。目前最高的记录,据报导是上海的张云虎先生创造的。他曾在一根头发上并行三列刻上唐诗一首,其最新代表作是在一块五乘七厘米的象牙片上刻上宋词四百首,计三万五千五百二十八字。就以手工微刻而言,成就堪可惊人。但我想随着科技进步,必有新式的刻法,或许有一天会把一部《二十四史》刻成邮票大小的。

三 细字性质的改变

人类有一种进取好胜的心理,正是这种心理,鼓励人们不断去创造新的成绩,从而不断必取得进步。故世界健力士记录年年被刷新,其中许多项目,譬如喝啤酒比赛、吃辣椒比赛,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甚至近于无聊,但就鼓励人们去创造求进,仍有积极的意义,不可轻以抹杀。

写细字意识如此。从文字交流的角度说,细字实在与文字功用背道而驰。字既细若蚊足,阅读倍觉困难,岂非阻碍思想之交流?从书法艺术的角度说,展纸只见一个一个黑点,作者既不能任意挥洒,观众无法尽情欣赏。其实说到底,创作者的表现主题在于「细小」,而欣赏者的兴趣亦环绕于此。其他的一切,诸如内容是《四书》还是唐诗、字体是楷是隶、笔法工与不工,都退居为次要地位。小、再小、尽量小,这就是细字的目的。故从这一目的性上看,细字和小楷不同,它已经成为 一种工艺。本质上是「炫技」而不是书法艺术的「抒情写意」。

工艺美术通常分为日用工艺和观赏工艺两类︰日用工艺指生活用品上的装饰加工,如陶瓷工艺、染织工艺等等。观赏工艺指陈列用品,如象牙雕刻、玉石雕刻、麦秸剪贴、贝壳镶嵌等等。观赏工艺品对日常生活而言,没有实在的用处,往往只是起着美化、点缀的作用。但它们本身的制成,却证明了人类伟大的创造力。细字和微刻,也就是观赏工艺品。它们的存在,主要是证明人们可以把字写到何种细小的程度,证明人们的缩微能力,它和单纯的书法艺术品,显然是不同的。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