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4 20:59
写作核心提示:
题目:如何正确提出科研问题——作文注意事项
在科研的道路上,正确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本身更为关键。一个精炼、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引导研究者深入探索,激发创新的火花。本文将探讨如何正确提出科研问题,并分析在撰写相关作文时应注意的事项。
一、如何正确提出科研问题
1. 深入了解研究领域:在提出科研问题之前,研究者应对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这包括熟悉该领域的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已有研究成果。
2. 确定研究目标:明确研究目标有助于研究者聚焦问题,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目标应具有可衡量、可实现的特点。
3. 分析问题来源:科研问题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实践需求、理论空白和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在提出问题时,应充分考虑这三个方面的因素。
4. 遵循科学性原则:科研问题应遵循客观性、真理性、规律性等科学性原则。避免主观臆断、迷信和偏见。
5. 突出创新性:一个好的科研问题应具有创新性,能够推动学科发展,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
6. 明确问题范围:在提出问题时,应明确问题的研究范围,避免问题过于宽泛或过于狭窄。
二、作文注意事项
1. 结构清晰: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研究背景
作为一名博士生,可能要经常参加大大小小的学术会议,花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听演讲和报告。大部分的演讲恐怕都不会正好涉及到你研究的细分领域,听起来云山雾罩,不得要领。大部分人,走个过场,哈哈一乐得了;有的人非要较真儿,举手提问,搞不好就弄出个大笑话。
投叔记得读书的时候,有个大牛来系里做报告,同专业的师弟在Q&A环节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接连三次问了大牛“你这个研究有什么用”,直接让在座的PI们尴尬癌都犯了,引得会场里的学生们偷笑。这件事的直接后果就是,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系里师生总爱说一句口头禅:有什么用?
所以,会提问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考虑情商的话。
第一部分 提问对于科研的重要性
往大里说,提问在科研中扮演着研究发起者的重要角色,甚至可以说“无提问,不科研”。咱们都知道,古往今来的很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提出一个好问题开始的。故事太多,投叔不说。单表咱实验科学的三清老祖之一第一代圣阿尔本子爵培根(Francis Bacon)就说过: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
科学的道路从不平坦,充满荆棘。要解决科研中遇到的问题,更是要有问题意识。在实践中怀疑,在怀疑中学习,这样才会在科研中找到新知。
往小里说,在seminar上的提问,也是学术交流的一部分,属于很重要的那种social,因为一个好问题,不仅会让报告人对你刮目相看——搞不好会后一聊天会你去做交流或者博后——而且也会让会场所有人(包括你的导师)对你暗竖拇指。投叔已经见到太多太多这种通过提问套磁儿成功的例子。
哪怕是在小小的实验中,会提问都是个极端优秀的品质。有个真事儿啊,说是某生物课题组,一位师姐做实验的时候发现某化合物在缓冲溶液中不太好溶解,试了很多办法都没成功。她带的师弟问了句:缓冲溶液用的什么盐?这位师姐一下想起缓冲溶液的离子对选择可以有很多,就改换缓冲溶液,化合物果真溶解了。
提问很多时候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但常常能给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向。
第二部分 避免尴尬,提个好问题
咱还是说学术交流中的提问。
通常情况下,报告人说完“any question?”的时候,就代表正式进入提问环节。提问者大多已经做好准备,能够根据PPT里的展示提出自己的问题:我有一个问题,在PPT第X页……请往前翻,再往前,不好意思,应该是后面这张……balabala……
这个场景有木有很熟悉?仔细回忆一下,是不是曾有很尴尬的问题出现?投叔在这里就不讲故事了,直接进入主题:如何避免提出尴尬的问题呢?
首先,作为一种交流,咱得先表达好自己,明确自己提问的点。没有人想听一个磕磕绊绊准备不足的提问,更没有人愿意听一串单词都没错,但串起来就不再是英文的提问。投叔的一位师兄,虽然英语不好,但每次提问的英文都是先写在本子上打好草稿才问,这个习惯特别好~~
其次,得把握好提问的边界。好的问题,一定要切题,但又得有所延伸,比如可以问更多细节,或者问更形而上的。但在细节上不必过多纠缠(实在想问可以私下交流),也不能问假大空的问题,还有,能靠搜索引擎找到答案的也不必问。
第三,提问者的态度也很重要。在学术交流的框架内,必须放下个人情绪,以及门户之见,一些鸡蛋里挑骨头的,或者没经过验证就觉得自己主意更好的,那就最好别问。投叔觉得这句话特别对:科学因争论而繁荣,但是更因合作而进步。
第四,提问时,可以有限度地点评,但千万要把握分寸。一般来说,还是多说点好话比较好。很多人在提问的时候喜欢假提问真评论,这个习惯不太好,相比于提出一个有质量的问题,做一番切中要害的高明点评可能更难。
第三部分 提问的基础是倾听
按照惯例,还是得有故事。
很多人不认真听报告,提的问题报告人讲过,这是非常尴尬的。投叔有次听西南某F姓的一位院士的报告(当时还是长江),讲完后,一个日本人提了个问题。这个明明F教授已经讲过了,被人一问也挺摸不到头脑。估计是不想浪费大家时间,F教授就延伸着了一下。那个日本人可能也是英文不太灵光,觉得F教授没到点上,继续追问,特别尴尬。还好在座的有看明白形势的,观众席站起一个P大的教授,替F教授了一遍,算是解围了。
跟不认真听报告比起来,很多人更容易忽略的,是其他提问者的问题。特别要注意,其他人问的问题,搞不好跟你的撞车,那你就别问了。投叔记得有次听丁肇中演讲,主题是反物质。讲完后,有个人问,是不是会有个反物质的丁肇中,是什么样子的?丁老了个“我不知道”,然后稍微做了解释。没想到,后面有两个女生都站起来提问了类似的问题,一个问题是有没有反物质的XX校长(当天的host),另一个问题是有没有反物质的地球。到最后这个问题的时候,丁老显然已经不高兴了,摇摇头,没做。后来投叔侧面打听了一下,这两个女生,一个来自新闻系,一个来自艺术系。嗯,好吧,勇气可嘉~~
提问是学术交流很重要的方式,一个好的问题就是一次好的沟通,更是很好的思维训练。一位投叔很敬佩的本科同学,不仅啥报告都听,而且强制自己啥报告都要提问。投叔亲眼见他大一开始总问尴尬问题,到最后能问到不是自己专业但很内行的问题。可见,提问能够很好地训练自己的思维。所以,大家要多多提问。
好啦,虽然讲了很多,但如果你是行内的大牛,那就怎么提问都OK啦~~这是当然嘛~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