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4 21:49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一篇关于养成良好习惯的演讲稿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确保演讲稿的主题明确,围绕养成良好习惯这一核心展开。可以围绕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如何培养良好习惯、良好习惯带来的益处等方面进行论述。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演讲稿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要引人入胜,正文部分要层次分明,结尾部分要总结全文,强化主题。
3. 语言表达:演讲稿的语言应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生僻的词汇。同时,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你的观点。
4. 内容充实:在正文部分,要充分阐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良好习惯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如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品质等。
b. 良好习惯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如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
c. 良好习惯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如提高国民素质、推动国家进步等。
5. 举例说明:在论述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案例或个人经历,使观点更具说服力。例如,讲述一个成功人士如何通过养成良好的习惯取得成就的故事。
6. 强调方法:在正文部分,可以介绍一些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如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就是《养成好习惯,走好每一步》。
什么叫习惯?习惯就是经过不断的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行为方式。习惯在人的成长中至关重要,她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品德,反映着每一个人的本性,决定着每一个人的成败。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一个人取得的成绩往往取决于性格上的伟大。”而构成我们性格的,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个习惯。当然,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养成得越多,个人的能力就越强,他与成功也就越接近。因此,同学们要克服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如何养成好的习惯呢?
我罗列了一下,主要抓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礼仪习惯、劳动习惯”等4种习惯的培养,其中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工作中,老师们已经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帮助你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光靠老师的帮助与教导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需要你们自己的行动和努力。为此,学校要求:课前准备方面,要对照课程表做好预习,备齐、带齐学习用品,不丢三落四;课堂学习方面,不管哪个学科都要做到“五会”:学倾听,会思考,会表达,会合作,会总结;课外提升方面,作业要按时保质完成,书写要工整。课后认真复习的同时还要主动获取课外知识,多读书,与好书交朋友。同时还要多思考、多观察,在读中思、在做中想,形成高效的学习方法。
在生活中,其他三个方面好的习惯也要养成,比如:要主动打扫卫生,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每天坚持锻炼,养成健康的体魄;做事不拖拉、不磨蹭,养成爱时惜时的好习惯;与人交往时,要多理解、多宽容,平时多说声“你好”、“对不起”、“谢谢”、“再见”,养成礼貌待人的好习惯;当然,我们更应该习惯于用爱心去面对周围的世界,用真情表达我们的心声。
同学们,一种习惯决定一种生活,一种生活就决定一种命运。当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他的人格魅力便会得以绽放,他的事业就会蒸蒸日上!
同学们,好习惯是有意识地培养出来的,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唯有用行动,才能让“习惯成自然”。就让我们播洒好习惯的种子,用恒心去浇灌,用毅力去培育,用意识去成就我们精彩的人生吧!
12月总体情况
12月各单位开展“今天我来讲”干部上讲台活动共计21次,共有34名干部上台讲课,其中,科级领导干部24人,中层干部3人,普通人员7人。
经开区法院 石岩
今年我院组织开展“司法综合能力提升年”活动,提出了“十种能力”建设,涵盖了从政治到业务、理念到实践、个人到团体等各个层面的内容,充分反映出我们从事的工作所要具备的特有职业素养和能力要求。就我自己感受,任何个人方面能力的形成和提升,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都需要一个好的习惯来作为支撑。因此,今天选择了“习惯”这一话题和大家作些交流。
良好工作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并形成一种行为规范。司法工作中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掌握好的司法技巧,提高办案能力,减少工作失误。实践中有这样一些现象,有的法官工作虽然忙,但工作绩效较低,特别是审理执行周期较长;还有的法官所办的案件在程序和实体上都符合法律规定,但当事人还是对公平公正产生怀疑,引起上诉甚至上访。这些问题提示我们要尊重司法工作规律,打开思路,养成良好习惯,主动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规范自己的言行,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和法官职业道德,工作中要带有情感、尊重当事人,工作头绪较多时还要兼顾效率和效果。
一、要善于把握当事人心理
争取工作主动
来法院起诉的当事人有着不同的诉讼心理。工作中要善于洞察当事人的心理,针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心态选择恰当的工作方法。常见的诉讼心理有三种:
一是正常的起诉心理
为了保护合法权益,到法院寻求帮助、讨个公道。此类案件当事人都能尊重法律,相信法院,一般比较理解法官的工作,容易服判息诉。但司法过程中如果不能给予公平、公正对待,极易产生涉诉纠纷,造成不良影响。
二是斗气的起诉心理
持这种心理的当事人,主要是为了斗气、争面子,大多数是因为侵权纠纷、婚姻家庭和邻里纠纷等。对此类案件,一般易冷处理,通过耐心工作,查明事实真相,分清是非,在不挫伤双方自尊心的前提下给双方找台阶,促成和解。
三是侥幸的起诉心理
请求依据不充分,诉讼理由牵强,甚至无理取闹,欲借诉讼之机占便宜,把希望寄托在或吵闹、或人情关系、或法官失误之上。常常陈述多变、证据经不起推敲。对此类案件,工作不能简单,要有耐心,讲明没有证据、恶意诉讼以及提供假(伪)证的后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说服解释工作到位,当事人也会选择趋利避害。
在了解各种诉讼心理后,我们要端正工作态度,坚持司法规范,以诚待人,因人而异地做好审理执行和服判息诉工作,防止因言行失误、态度不良等原因引发当事人纠缠,造成案结事不了的尴尬局面。常见的诉讼纠缠是指当事人认为法院在实体或者程序上有失公正,影响自己的实体权益或者诉讼权利,从而反复申诉和信访的现象。缠诉者往往不论裁判是否客观公正,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法律适用是否正确,也不论裁判结果是否对其有利,而盲目申诉,甚至发生进京赴省访。而大部分上访者,也多是抓住行政管理和司法工作的瑕疵,并以此作为一种“要挟”。
二、要善于养成最佳的办案习惯
争取最优效果
良好的办案习惯是法官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以促进提高工作质量、效率和效果的提升。
01
工作笔记
司法工作对程序性的要求非常苛刻,程序不严谨就会导致上诉、抗诉、改判以及涉诉信访。因此,从收案开始,要养成每一步都做记录的习惯,提醒自己案件的程序有无遗漏,有哪些工作没有做好或没有做到,是否已经弥补等等。
02
阅卷
接到案件材料后,要迅速地翻阅诉状及举证材料。阅卷的重点是诉讼主体、诉辩请求、时效、证据、法律适用思考等。并根据诉讼请求,对案件的事实、分歧进行初步分析判断,并做好阅卷笔录,防止遗忘。
03
约谈双方当事人
及时送达诉讼材料,根据被告的答辩、举证,进一步分析案件的事实、争议焦点。及时约谈双方当事人,争取庭前解决问题,促成调解。
04
基础分析
一是主体是否适格和是否超过诉讼时效。如果主体不适格或超过诉讼时效,其他工作就变得没有意义,但是否超过诉讼时效的决定权在当事人;二是查找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和可能适用的法律,分析研究法条。对把握不准的疑难案件和新类型案件,应认真阅读法学著作、查找先例,请教、推敲;三是分析案件证据。如存在待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要分配举证责任,即明确原告、被告进一步举证的内容和要求,以及法院需要查证的内容。
05
调解或开庭准备
一是确定审判组织。确定是独任庭还是合议庭,若是合议庭,要确定合议庭成员。二是依法通知当事人、代理人、证人等。三是拟定庭审(调解)提纲。应当初步确定调查方向、争议焦点,相关法律适用以及调解方案,做好法律释明准备,特别在权利竞合时要提醒原告作出选择。
06
开庭
法官是庭审组织者,要把握庭审主动,确保庭审过程规范,让当事人、代理人和旁听人员感受到法庭的公平、公正。开庭是为了查清案件的基本事实,要提醒当事人,在提出观点时要有证据材料。
庭审规范还包括法庭申请和使用规范、审判人员的言行举止规范,要耐心细致地对待双方当事人。同时,还应当明白“沉默是金的道理”。宣判前,审判人员要始终掌握主动,对任何案件只做定性分析,一般不要给出明确的结论,防止被当事人利用,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07
确定结案方式
调解、撤诉、判决是常见的结案方式,但从矛盾化解的效果出发应当优选调解,再选撤诉,后选判决。
1、调解
调解过程中应当适度的引导。法官可以建议一方或双方拟定调解草案,也可以直接提出调解的主导意见或调解的目标、方向。除非当事人自愿,不应直接要求当事人自己协调。缺乏目标和方向的调解,一般不会有好的结果。
2、撤诉
撤诉应当体现自觉自愿,而且必须以笔录、录像等确认。如果当事人提供的是书面材料,法官要以笔录来固定当事人的想法,防止材料来源不合法,或不是当事人真实意思。
3、判决(裁定)
判决案件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在程序和实体上不能有任何瑕疵。因此,程序要严谨、规范。对疑难复杂或分歧争议较大的案件,可以提交专业会议讨论。判决(裁定)书是案件处理的关键部分,起草法律文书要用心。判决书应当包括:文书格式、案由、案号、主体、控辩(主张)观点、当事人举证、质证、查明事实、证据采信、说理、法律适用和判决主文。判决(裁定)作出前必须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和证据查清事实,确保正确适用法律;证据分析要注重逻辑性,善于运用无罪推定、优势证据和高度盖然性证据理论,要说理慎密,语句通畅。判决时还要适当照顾弱势群体,善于应对社会舆论和媒体。判决书初稿完成后一般应当修改三次以上。
4、法律释明
司法过程中要加强法律释明。既要解释程序上的规定,如举证责任分配、公告送达、鉴定费、诉讼费的交纳和回避权的行使等,又要解释所适用的法律,让当事人和旁听人员了解法院的程序规范和各种决定的依据,从而心服口服。
08
开展风险评估
司法工作是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对经手的每一件案件开展风险评估,决不能因为工作失误而产生诉讼风险。从司法实践看,立案、审理、执行的每个阶段都发生过突发事件以及信访问题。立案阶段,主要是立案与不立案,以及立案速度快慢的问题。审理执行阶段,主要是判决和执行带来的可能风险,如巨额的损害赔偿,再如离婚案件的“死要离”与“离要死”的问题。案件承办人要善于观察、分析,审时度势,高度重视潜在的风险因素和风险苗头,进行案件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后,可以协调本院和地方党委政府力量做好风险化解工作。只要正确应对,处置及时,就能减少或避免重大问题的发生。近期反复强调了“三同步”要求,对可能引发的负面舆情在风险评估中必须一并纳入。
09
其他工作
一是宣判前要回顾整个办案过程,查找案件程序和实体判决上有无不足。存在不足的,一定要在判决前想办法弥补;二是判决(调解、撤诉和执行)后立即整理完善案卷材料,及时归档,防止遗忘和丢失。
三、要善于把握工作的技巧
争取案结事了
法官的言语、表情、姿态等都能影响当事人,当事人希望看到的是代表正义的法官。可以说,法官在办案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随时都可能影响案件处理。
一要热情真挚地对待当事人
到法院来的人各式各样。有干部有群众,文化有高有低,他们来法院的动机和目的虽然不同,但是他们都会非常关注法官的言行。如果我们的态度冷漠、语言粗暴或表现出极不耐烦,他们就会对法官产生抵触和不信任,极有可能转变为对案件程序或裁判结果的怀疑,造成信访、上诉,甚至越级上访事件。因此,我们要热情真挚,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当事人。“请坐,请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请问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解决的?”一声问好、一杯热水、耐心倾听、认真记录等等,都会给当事人很大的心理安慰,使当事人减少顾虑,把法官当“亲人”。这样有利于了解案情,把握当事人心理,查清案件事实,找准案件调解突破口,减少信访和上诉。
二要学会对待不同类型的当事人
虽然当事人的身份、工作、文化程度等方面各不相同,语言表达能力各不相同,但应记住法院是“讲理”的。针对不同的当事人,法官都可以直接提问。通过哲理性和法律性的语言进行劝解,也可以运用民风民俗,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沟通,由浅入深,使当事人放宽心态,积极配合,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面对“有文化”的当事人,法官要让其讲、善于听,及时总结归纳;面对“文化不高”的当事人,其可能言语含混、词不达意或答非所问,法官在言语上更加要平和委婉,慢慢问,让当事人慢慢说,并及时归纳,再询问;面对“听得进话”的当事人,要评判其行为的得失,讲清法律的规定,指出不足和法律责任,释法说理,教其今后对类似事情的处理办法;面对“听不进话”的当事人,讲清法律的规定,泛泛地指出违反法律规定的后果,只提醒不批评;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要沉着冷静、心平气和,顺着当事人的语言,迅速找到其想表达的重点,以恰当的提问控制局面,防止其无穷无尽地诉说和情绪激动。
三要善于维护法律的权威
作为法官,一言一行都要符合法官职业道德的要求,以体现法律工作者的原则性和法律的权威性。工作中,我们既要严格遵守程序规定,有理有据,又要客观实际,灵活、睿智地工作。要善于把法律法规准确地解释给当事人听,不含糊其辞,不敷衍迁就,更不要对当事人大包大揽。
1、法律权威不仅来自法律刚性规定,还源于法律执行的规范。对来院诉讼和申请执行的,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导诉工作;对来访信访,要认真接待,向当事人和案件原承办人了解情况,细致积极地做好接待和答复工作。案件处理有结果后,要为当事人解释法律依据,做好判后答疑工作。
2、依法办案不仅在实体上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程序上也要严格依法。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司法权受到许多方面的监督和制约,一旦违法违纪,必将受到党纪政纪以及法律追究。司法监督主要有:权力机关监督;监委会监督;法院系统内部的纪检监察监督、院庭长监督和上级法院的审级监督;当事人监督;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政协、新闻媒体等其他社会监督。外部监督主要通过审判监督起作用,监督的结果主要包括案件的发回改判和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其中,来自权力机关、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督办更加不容忽视。这就提醒我们注意:日常工作中,上级关注的案件,不要看成就是打招呼,很多是当事人到党委、人大、监委反映引起的。对于此类案件,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尽快查清事实,主动做好法律解释工作。
3、司法工作不仅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还要有“一诺千斤”的气概。有的案件需要紧急办理,如当事人受伤缺少医药费、农民工年底讨薪等,对于此类案件要非常快速地办理。立案快、证据收集快,查封、冻结、扣押快,调解快,判决快,执行更要快,否则极有可能酿成不测事件。办案过程中,有的当事人非常着急,希望案件快点了结。我们要谨记,如果给当事人承诺的,我们一定要按承诺的时间、要求办理,否则我们就会失信于当事人。如果确有特殊原因,未能按承诺办理的,要提前解释,让当事人理解,并快速办理。未承诺的,我们也要严格按法律规定和法院对外承诺的内容办理,不能失信于民。
司法能力与法官个人的工作习惯密切相关。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可以改进我们的工作作风,提高办案业务技能,可以进一步增强群众工作能力和司法能力。工作中要注重热情真挚、心平气和、有理有据等工作技巧,不断改善语言技艺和待人态度,这样就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就一定会实现司法工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精彩推荐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