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5 04: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梁思成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梁思成的哪一部作品或哪一段经历展开。是关于他的建筑理论、人生经历、还是他的学术贡献等方面?
2. 概述作品:简要介绍梁思成的作品或经历,让读者对背景有基本的了解。注意不要过多地复述原文,只需概括性地提及即可。
3. 分析观点:针对梁思成的观点或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梁思成的观点或理论在当时的背景下的意义; b. 梁思成的观点或理论对后世的影响; c. 梁思成的观点或理论与你自己的观点有何异同; d. 梁思成的观点或理论是否具有普遍性。
4. 结合实际:将梁思成的观点或理论与你自己的实际经历、感悟或思考相结合,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5. 表达情感:在作文中表达你对梁思成的敬佩、认同或批判等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你的真实想法。
6. 结构清晰:文章结构要清晰,层次分明。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7.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或表达不清的情况。
8. 论证充分:在分析梁思
【大家·同心同行】
作者:费祎,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梁思成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家和建筑教育家。他早年就读于清华学校,后到美国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修习建筑专业,1928年回国后,曾先后任职于东北大学建筑系、中国营造学社和清华大学建筑系。终其一生,梁思成在现代建筑教育、古建筑研究、城市规划、历史文物保护、建筑学术团体的创建和组织等多个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在艰苦的环境中,梁思成的妻子,也是他的同行,才思敏捷的诗人林徽因,一直与丈夫一起并肩战斗,两人共同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梁思成(1901—1972),祖籍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林徽因(1904—1955),祖籍福建闽侯,生于浙江杭州。资料图片
保护古建筑:初识共产党
1948年,解放战争到了关键时刻,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梁思成被国民党政府率先列入“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抢救计划”名单。是走还是留?像很多知识分子一样,已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安家立业的梁思成夫妇面临着选择。他们坚定地留在了大陆。
梁思成曾自白,他之所以留在北平不走,一方面是由于“对反动政府已不存丝毫幻想”,另一方面是对社会主义有期待,他“自己认为在思想上同共产党是接近的,所以愿意留在这里等共产党来”(梁思成《我为谁服务了二十余年》)。其实,梁思成和林徽因都是对政治不热衷、不敏感的学者,梁氏夫妇做出如此决定,更多的是出自学者的家国情怀,他们对于建立一个完整、强大的民族国家充满期待,也愿意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服务于新社会,尽更多的社会责任。此外,和中国共产党的初次相逢与合作,让他们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政权很有好感。
过去,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生活圈子里多是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和左翼学者接触不多。梁思成对共产党的好感是点滴积累来的,如家中的保姆给他讲过八路军军纪严明的事,还有一次,他亲眼看见一个解放军战士,走三里路就为了给老乡归还一个破柳条筐子,这让情感丰富的梁思成“感动得说不出话来”。更大的触动是一次突然的到访。1948年12月下旬,两名解放军军官在张奚若的陪同下,到清华大学拜访梁家,嘱托梁思成在军事地图上标注出北平城区及周边的重要文物建筑,如果迫不得已需要攻城,炮火可以避开这些区域。两军相争状态下,共产党表现出的对文物的重视和谦虚求教的态度,让梁思成深受触动,他和林徽因毫不犹豫,当即完成了标注的工作。多年后,梁思成谈起这段经历时,还感慨良多:“童年读《孟子》,‘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这两句话,那天在我脑子里具体化了。过去,我对共产党完全没有认识。从那时候起,我就‘一见倾心’了。”(梁思成《我为什么这样爱我们的党》)
梁思成手绘宜宾旧州坝白塔资料图片
与此同时,梁林二人积极配合的态度和认真高效的工作,也给共产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党中央为了在解放战争中保护好各地文化遗产,第二次特地派人到清华大学请梁思成编写相关资料,希望在战争中避免或减少对珍贵古建筑的破坏。这是梁思成一直担心而又不敢奢求的大事,他接到任务时甚至感动得声泪俱下。
士为知己者死。梁思成积极组织清华大学建筑系朱畅中、汪国瑜、罗哲文、胡允敬等教师组成工作小组,夜以继日翻书查资料。林徽因对此也十分支持,她和梁思成一起商定了编撰原则,还细致审阅了最终定稿的条文。最终,只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高效完成了任务,编纂成一本《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1949年3月,该书的手刻油印本就已发至军中,1949年6月,又由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图书文物处铅印发行。这本《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虽然只是一个简目,但它“不仅在解放战争时期起到了保护古建文物的重大作用,而且在解放初期开展古建文物调查、保护、研究工作上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罗哲文《忆我与梁思成老师十事》)。
这两次合作给梁思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后,与一些共产党高层领导的接触,让梁思成对共产党的好感进一步加深。北平解放不久,在一次会议上,梁思成初识彭真,寒暄之际,彭真引用了梁启超著作中的几句话,对梁思成说:“我相信梁启超先生要是活到今天,他也会拥护共产党的。”彭真对梁启超著作的熟悉,让梁思成吃了一惊,也让他对共产党的干部进一步产生了亲近感。之后不久,在给老同学的一封信中,梁思成感叹道:“清华比北平城早获解放一个月,从解放的第一天起,解放军的纪律就给了我们极深的印象。接着与中央方面的种种接触,看见他们虚怀若谷,实事求是的精神,耳闻目见,无不使我们心悦诚服而兴奋。”(梁思成《致童寯信》)
投身新事业:主人翁的激情
新中国需要一套新标识,国旗、国歌和国徽的确定便自然而然地提上了议事日程。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而后决定公开征集国旗、国徽方案及国歌词谱。在国歌、国旗的确定上,梁思成以专家身份参与了评审和完善工作,而在国徽的设计上,梁思成和林徽因则担负了负责人和领导者的重任。最初,在筹备会公开征求国旗、国徽方案的启事发布后,梁思成即组织清华大学营建系师生积极设计,“大家怀着对新中国无限热爱的心情,夜以继日地精心构思,绘制了几十个国旗图案和十多个国徽图案送去政协筹委会”(朱畅中《梁先生和国徽设计》)。后来因为公开征集来的方案欠佳,由周恩来提议,改为由梁思成领导的清华大学设计组和张仃领导的中央美院设计组分别开展设计工作,在两组之中选择一个最佳设计方案。
梁思成带领清华大学营建系师生开始了废寝忘食的设计工作。一方面,梁思成充分发挥他的组织能力,积极调动、分配各方资源,林徽因、朱畅中、汪国瑜、胡允敬、罗哲文、莫宗江等,都得以各尽其责。与此同时,梁思成还亲自带领国徽设计小组的师生们,一起做方案,从动手画草图,到绘正式图,从各方面进行探索,反复讨论磋商。超负荷的工作让梁思成的健康加剧恶化,梁思成的身体本就不是很好,青年时左腿骨折过,后又罹患脊椎软组织硬化,一累就容易病倒,但病情再重也压不住他的工作热情。病倒在床,还经常和林徽因及其他同事讨论方案设计。
林徽因和梁思成一样忘我,用他们的儿子梁从诫的话说,她以主人翁式的激情,恨不能把过去在建筑、文物、美术、教育等许多领域中积累的知识和多少年的抱负、理想,在一个早晨统统加以实现。1950年,在外地的女儿梁再冰回家,发现客厅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国徽“作坊”,父母正全神贯注埋头工作,家中沙发上、桌子上、椅子上摆满了红、金两色的国徽图案草稿。有时候,身体实在虚弱,林徽因不得不躺在病床上,仍然指导学生绘图,教他们画五星、天安门、稻麦穗、齿轮的技法。
因为工作强度过大,到了最关键的国徽审查会议的那一天,1950年6月20日,梁思成病倒了,竟没有办法参加现场评选,只好委托时任营建系秘书朱畅中代为出席。最终,梁思成率领的清华大学设计组胜出。此后,梁思成又推荐清华大学教授、雕塑家高庄设计塑造国徽立体浮雕模型。征得中央领导的同意,高庄对原有图案细节进行了精心修改和进一步完善。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了国徽图案及图案说明。
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建造,相比国旗、国徽的设计,要复杂得多,也曲折得多。梁思直接参与了纪念碑的设计和方案审查工作,在关于碑座设计风格的争论中,他的“赤子之心”体现得淋漓尽致。
1951年,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设计组绘制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三种草图,其中一个方案碑座是于高台里开门洞的设计,梁思成因在病中,未及过目,就被工作人员递呈市委。知晓设计方案后,梁思成焦急万分,他认为这种设计在视觉上缺乏安全感,同时缺乏“永垂不朽”的品质,还违反结构常理。为此,一向是“谦谦君子”的梁思成慷慨上书北京市市长彭真,直言不讳地对草图设计提出批评,说服市委放弃了这一设计思路。
梁思成对纪念碑的设计工作持有十二分的责任心,他说要“以对国家和人民无限的忠心,对英雄们无限的敬仰,不能不汗流浃背,战战兢兢地要它千妥万帖才放胆做去”。为了达到“千妥万帖”的目标,梁思成和林徽因不仅在纪念碑外形问题上据理力争,还带领清华师生吸收古今中外设计经验,在碑身的尺度、比例、曲线上做了许多工作。作为诗人,林徽因富有文艺才华,她负责了纪念碑的部分美术设计工作,为碑座、碑身设计了全套纹饰,并对纪念碑的整体造型、结构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意见。他们精益求精的工作,最终让纪念碑的造型以尽可能完善的状态呈现给世人。
从“他们”到“我们”:赤诚不改
共产党的赏识和信赖,和人民政府之间几次愉快的合作,让梁思成夫妇无比振奋,也让他们对共产党、新政府产生了发自内心的认同。“每一项成就都使我的心进一步爱这个党。不知什么时候起,在我的心里,在我的话里,‘他们’已经变成了‘我们的党’了”(梁思成《决不虚度我这第二个青春》)。1956年,虽然之前无辜遭到了批判,梁思成仍然积极申请加入党,并直接向毛泽东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的学生楼庆西后来回忆,在和梁思成的交谈中,“我感到他将党看成一个很纯粹的组织,只有具有高尚人品的人才能加入”(楼庆西《〈梁思成与他的时代〉读后感》)。1959年1月,经毛泽东批示、党中央同意,梁思成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终其一生,学者梁思成以一种少见的赤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新社会,热爱共产党,虽然在特殊时期,遭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也从无怨言,他绝对信任党的领导。其博大的胸怀,杰出的成就,对祖国、党和人民的忠诚和奉献,让人由衷敬佩。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07日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文|秋韵 编辑|燕子 图片|网络
《林徽因传》读后感~原生家庭和才女们(一)
无论平凡还是伟大,我们每一个人都曾说过别人,也曾被别人说过,越优秀越如是。林徽因这个民国时期的奇女子,她集美貌才华于一身,她能过富足的生活,能和各界优秀人物优雅地谈笑风生,她也能自己在困苦的岁月里买菜、做饭、缝补衣服。她是诗人,是建筑学家,我国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她做为主要人物参与设计的,她就是人间的一个传奇,一个凡人遥不可及的梦。
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林徽因有一个怎么样的原生家庭,能让林徽因把坚强和美丽、风情与理智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林徽因出身高贵,是真正的书香门第。林家人才辈出,林徽因的爸爸、叔叔、姑姑都是才华横溢,有远大抱负的人,他们志在荡涤陋习、除旧迎新。一家子经常聚在一起吟诗作对,激扬文字,或讲历史典故,或针砭时弊。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小小的林徽因早早的爱上了墨香。
林徽因的爸爸林长民善书文,工书法,是清末民初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书法家,是一个忧国爱国的志士仁人。林徽因的母亲是林长民的续弦,也就是姨太太,可她大字不识,不识女红,她和丈夫没有任何共同语言,对丈夫所做的一切都没有兴趣,且脾气暴躁,喜怒无常。幼时的林徽因爱父亲,却恨他对母亲的无情,爱自己的母亲,却恨自己的母亲不争气。她经常战战兢兢地和母亲相处,避免母亲的无名之火烧向自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小小年纪的林徽因迅速的成长起来,约摸10多岁的光景,在祖父去世后就支撑起家里的大事小情,学会察言观色去处理母亲和其他姨太太的纷争。她从7岁起就能和父亲书信往来,可以用文人的语言与父亲交流。以至于她的父亲感慨:做一个有天分的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然而这对于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是幸也是不幸,她没有了童年,直接长成了大人,这也是林徽因能一生把澎湃的感情压制于庄重的理智之下的最好原因吧,一个过于理智的人,她不可能做到去忘我的爱,她需要权衡。
林徽因初遇徐志摩,徐志摩已为人夫为人父。徐志摩才华横溢,具有浪漫诗人的诗情画意,一个16岁的小姑娘面对这样一个优秀男人的狂烈追求,动心是在所难免的,再加上林徽因的父亲潇洒开明,他也十分的欣赏徐志摩,他认为女儿可以和他处朋友,但要适可而止,且不可谈婚论嫁。如果当时的林父横刀割爱,也许会激起青春少女的叛逆之心,但恰恰是父亲的开明之举反而让女儿能去从容的考虑,徐志摩系有夫之妇,再加上林徽因的母亲是父亲的姨太太 ,林徽因对母亲的身份一直耿耿于怀,这也更为林徽因离开徐志摩加重了砝码,于是转身天涯,各自安好。你有你的归宿,我有我的港湾,每一个人都是过客,每一篇记忆都是曾经。
林徽因与梁思成门当户对,双方父亲是朋友,彼此中意对方的儿女。而两个孩子年龄相仿,感兴趣的话题相近,最重要的是林徽因和梁思成在一起,感到非常的轻松,没有和徐志摩在一起时那种混合着负罪感和忧愁的沉重,于是两个志趣青年越走越近。俩家开明的家长并没有急于撮合两个孩子订婚,而是让两个孩子出国求学,以期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互相了解、磨合,接受来自于外界的诱惑,甚而至于彼此做出新的抉择,而只有这个过程足够漫长,未来的婚姻才够稳固。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国外求学的日子里,也曾为一些事情争执不休,但两个人在依赖、争吵、怀疑的轮回中找到了平衡之道,互爱互谅,互相照顾,相互支持,最终走到了一起。而最好的爱情大抵接近友情,共同分担责任,帮助对方进步,在共同的给予、分享、信任中合而为一。梁思成和林徽因结婚的时候距离国内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礼已经过去了一年半的岁月。
梁思成和林徽因编著了中国的第一部建筑史《中国建筑史》,著作的问世,结束了中国人没有建筑史的缺憾,这部划时代的著作作者署名梁思成,而林徽因为这部著作收集资料、执笔写作、文字加工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用金岳霖的话说,林徽因那段时间“全身心都浸泡其中了”,就这样的情况下只署梁思成的名字,足以说明她对梁思成的尊重与爱的执着。林徽因和丈夫平等的站在一起,相互映衬着彼此的光芒,为中国建筑学的历史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林徽因和金岳霖一个建筑学家,一个哲学家,这样的人都是以理智清醒而著称。林徽因对待浪漫多情的徐志摩的理性,是她拥有幸福家庭和成功事业的基础,对于这样一个理性的聪慧女人,她怎可能不顾虑自己的身份和家族的名誉而去坠入金岳霖惊世骇俗的婚外三角恋呢?而金岳霖之前和女友同居而不谈婚姻,加之后来的终生不娶可能是哲学家追求理性和智慧的一种表现。他喜欢林徽因,因为他在林徽因身上找到了女子的完美,他必不会去破坏这种完美,所以他“择林而居”,尽其一生去欣赏这份完美。
林徽因之所以成为“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和她自幼所处的家庭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她的原生家庭造就了她的学识、坚韧、理智、担当和勇敢,使她没有在盲目的爱情中失去理智,成为了民国才女中的异类而大放光彩。
作者简介:秋韵,山东鄄城的一名儿科医生,热爱事业,热爱生活。喜欢文字,喜欢旅游。
壹点号心梦文学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