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5 08:57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金融分析师工作总结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明确总结目的:首先,要明确撰写工作总结的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反思不足,还是为了向上级汇报工作成果。明确目的有助于调整总结内容的侧重点。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金融分析师工作总结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以下部分:
a. 引言:简要介绍工作总结的目的、背景和时间段。
b. 工作内容回顾:概括总结工作期间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市场分析、行业研究、投资建议等。
c. 工作成果展示:具体阐述工作成果,如准确预测市场走势、为投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等。
d. 经验与不足:总结工作经验,分析工作中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e. 展望未来:根据当前市场形势,对未来的工作方向和目标进行展望。
3. 语言规范:在撰写工作总结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专业性。避免使用口语化、模糊不清的词汇,尽量使用准确、简洁、明了的语言。
4. 数据支撑:金融分析师的工作涉及大量数据,因此在总结中要注重数据的支撑。用具体的数据来体现工作成果,使总结更具说服力。
5. 客观公正:在总结工作中,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工作,既要肯定成绩,也要正视不足。避免夸大其词或贬低自己。
6.
4月26号,郑州银行股价突然飙了10.3%,直接给我微信群里的股友们整懵了,满屏都是-银行股诈尸-的惊呼。
这波神操作,其实是30多家上市银行集体搞了个估值提升计划,誓要冲击每股净资产,告别-破净-的苦日子。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金融巨轮真能摆脱困境,逆风翻盘吗?
话说去年三季度,银行业市净率跌到0.63的历史最低点,这相当于6.3块钱就能买到10块钱的银行资产,简直白菜价!但为啥大家都不买账呢?说白了,还是对经济增长放缓有点慌。
制造业PMI在荣枯线附近徘徊,房地产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市场信心自然不足。
直到证监会发布了《市值管理指引》,这份-破净股急救手册-一出,估值管理立马成了公司治理的必修课,事情才有了转机。
我去长沙银行总部溜达了一圈,他们的资产负债管理部老张跟我说:-我们今年加大马力,把制造业贷款占比从28%提高到35%,绿色信贷规模同比增长40%,这就是‘以量补价’的底气。
- 事实证明,这招还挺管用,长沙银行一季度ROE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到12.6%,妥妥跑赢了城商行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六大行4200亿的分红预案也引来了险资的疯狂抢筹,工行5.2%的股息率甚至超过了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这对于追求稳定收益的长期资金来说,简直就是及时雨啊!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
中信证券的行业研报看好银行股前景,而某外资机构的做空报告却唱反调,两者预测相差了整整20个百分点!这就好比现在的市场,政策面上,地方债风险化解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江苏某地级市的城投债置换方案让当地银行不良率直接降了1.2个百分点;资金面上,北向资金近三个月净流入银行股超过200亿元。
但公募基金持仓比例却在2.1%的历史低位徘徊。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像极了2014年沪港通开通时的场景——历史总是押韵,但不会简单重复。
那么,究竟哪些因素能打破估值僵局呢?我特意请教了一位头部券商的首席金融分析师,他总结了三点:一是信贷脉冲能否随着基建投资回暖,二是存量非标处置能否在年内完成,三是财富管理收入能否填补息差缺口。
好消息是,这三个方面都在朝着方向发展:4月新增社融3.1万亿元超预期,某东部省份已经清理了80%的高风险非标资产,招商银行的财富管理手续费收入同比大增18%。
这些积极信号,或许就是估值修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如果把银行业比作一台精密仪器,那么0.65倍PB和10.5%ROE的背离就像齿轮错位,机器运转不灵。
但仔细研究一下,你会发现核心部件正在升级换代:建行的数字人民币钱包用户突破3000万,平安银行用AI客服替代了45%的人工坐席,这些科技赋能每年能为行业省下大约500亿元。
更重要的是,监管层也放出了大招,比如将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从150%动态调整为100-300%,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调整,实际上给了银行处置不良资产超过5000亿元的弹性空间。
站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来看,银行股的估值修复可能正处于-鱼尾到鱼身-的过渡阶段。
短期来看,政策刺激的边际效应可能会减弱,郑州银行暴涨后第二天就回落了3.2%就是一个例子。
但长期来看,随着经济复苏从-弱现实-走向-强数据-,存量风险出清从-进行时-变成-完成时-,那些ROE稳定在12%以上的优质银行,完全有可能复制2017年估值从0.8倍PB涨到1.2倍PB的奇迹。
毕竟,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已经超过400万亿元,这个关系着国民经济命脉的金融巨轮,其价值重估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
结束调研,走出银行大厦时,我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更换LED屏幕上的标语——-服务实体经济,助力金融强国-。
这十二个大字,正是这场估值修复战役的最佳注脚。
市场短期波动在所难免,但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局来看,银行业正在经历的这场价值重估,本质上是对-金融与经济共生共荣-的再次确认。
当更多投资者学会用望远镜而不是显微镜来看待这个行业时,或许就能理解政策制定者的深意:估值回归不是终点,而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新起点。
以下是2025年4月份金融统计数据的分析总结:
2024年各月末M1可比余额和增速
2024年各月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与同比增速
2025年4月整体金融运行表现为:
数据来源见:「链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