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汉阳陵 观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25 22:56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汉阳陵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汉阳陵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主题明确: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汉阳陵的观后感。可以从历史、文化、艺术、考古等方面入手,确定一个中心思想。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作文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汉阳陵的背景和参观原因;主体部分详细描述参观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对汉阳陵的认识和感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表达对汉阳陵的赞美之情。
3. 内容丰富:在描述汉阳陵时,要尽量做到内容丰富,既要涵盖景点的基本信息,如汉阳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出土文物等,又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4. 视角独特:在描述汉阳陵时,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如从考古学、历史学、艺术美学等角度进行分析,使文章更具深度和独特性。
5. 语言生动:在作文中,要运用丰富的语言表达,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6. 情感真挚:在描述汉阳陵时,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你的热爱和敬仰。
以下是一些具体注意事项:
1. 注意时间顺序:在描述参观过程

十三艺·剧评 |《五星出东方》:舞蹈书写的国宝故事与民族情怀

舞剧《五星出东方》以我国新疆地区尼雅遗址出土的汉代护臂为起点,讲述了一段汉民族与西域各民族之间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动人故事。1995年,被誉为20世纪我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臂出土,其精美的五色纹样、寓意深远的图文应和、精湛的织锦技艺令世界瞩目,也由此展开了人们对汉代丝绸之路上国宝故事的浮想联翩。

这护臂原属何人?又缘何会出现在古代精绝国墓葬之中?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展演舞剧《五星出东方》在荡气回肠的故事讲述中将我国各民族精诚团结、携手奋斗、共创美好生活的民族精神深情镌刻。风格鲜明的舞蹈塑造了文物护臂的主人——颇具家国情怀的汉代戍边将领奉,他押送作为战俘的北人之子建特行至大漠精绝古国之境。因身份对立,原本颇有龃龉的两人在坦诚相处、共助精绝国百姓中逐渐冰释前嫌。随后在突如其来的风暴中奉与建特带领百姓们共御险情,在抗沙、治沙的同甘共苦中磨砺出历久弥坚的手足情谊。当北人的兵马来犯,奉牺牲一己之身护佑着西域古国之境,他交给精绝国首领的织锦护臂凝聚着千百年来精诚团结、守望相助的民族情谊,也护佑着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

舞剧中与各民族手足之情并叙共进的线索还有春君与奉的爱情。《五星出东方》不仅通过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舞蹈设计将心怀民族大义的汉将领与豁达健朗的民族兄弟们描摹得入木三分,更是运用颇具西域风格的舞蹈语汇刻画出灵动清新的精绝国首领之女春君。她与奉在精绝古城相遇相知相爱,她的舞蹈是大漠古城中最明丽的色彩,她是奉、建特与精绝国百姓之间的情感纽带。精绝国首领的酒宴之中,春君雀跃着牵起微醺的奉共舞,只见明媚俏丽的女儿姿态与舒朗开阔的男子舞风相异又互补,携手相依的亲昵与飞旋在空中的喜悦诉说着彼此心心相映。在奉决意牺牲自己与春君告别之时,千般不舍与万般无奈弥漫在依依惜别的双人舞中,拥抱着彼此的旋转充满了难言的哀伤,深情款款的儿女之情与家国情怀的民族大义相互映照,“小我”之爱融聚在民族大爱如涓涓细流汇入大海,奔涌连绵而亘古不绝。《五星出东方》刻画出的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在叙事与情感的铺陈并进的国宝故事中书写出深厚隽永的民族精神。

《五星出东方》在舞段的编排中极为用心,《灯舞》中的舞者们手掌间托着莲花灯蜿蜒而行,恍若落入长河的大漠繁星。她们曲折盘旋的手臂、拧腰出胯的舞姿、跃动中的千旋万转、撼头弄目之律动将精绝古国神秘的异域风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在遥想长安的段落中《农乐》与《锦绣》是两个令人过目难忘的舞段。《农乐》之舞大胆创新,田间劳作的人们头戴斗笠、怀抱着稻谷欢乐自在地起舞,在轻松而略带诙谐的风格中,将“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村田生活写意在舞台之上,俨然是一幅村田喜乐农耕图。《锦绣》以今西安汉阳陵出土的汉代人俑形象为参照,宽袖细腰、襦裙曳地。汉代女子的服饰以层叠的领口与袖笼为特点,束腰的审美与铺展的衣裙也为舞蹈增添了很多新的可能。《锦绣》在流畅的舞动中以顿挫勾勒出舞姿,在激昂的衣袂飞扬之时突然停驻,散发出令人屏息的美。其质感厚重的衣袍更加凸显出动作力度,虽袖手却似乎可见那舞者隐约在袖口与裙裾的力道,“兀动赴度、指顾应声”,“若竦若倾”间可见翘袖折腰之姿。

《五星出东方》不只是对国宝文物故事的抒怀与畅想,它更是民族精神的舞蹈书写,故事里西域古国患难与共的民族兄弟,织就了一曲相亲相爱的民族诗篇。同时舞剧尝试着以文物讲述故事,更是在历史想象与艺术创作中向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与创新性转化迈进了一大步。

(文/李超,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教授)

“云上博物馆”让文化活起来

3月27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七所博物馆在拼多多上开启直播,并上线销售近千种博物馆特色精华周边。只要宅在家里,人们就可以一边听收藏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的梵高的画作的故事,一边下单梵高的笔记本、丝巾、马克杯;一边听汉阳陵直播的汉朝历史,一边下单一个陶瓷小马吊坠……

这是疫情期间的意外收获。往年春节,多数博物馆非但不闭馆,还会组织庙会、新年主题展等活动,但今年受疫情影响,许多博物馆陷入了“闭馆潮”。一些博物馆不甘静默无为,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云复工”,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许多博物馆扮演的是“文物仓库”,学术味太重,老百姓不感兴趣也看不懂,但借助接地气的网络直播,可以更有趣地传播知识,也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对于观众来说,虽然是因为受某个讲解员的“颜值”或“有趣”吸引进入了直播间,但当他产生了兴趣爱好,就更愿意走进博物馆一睹文化真容了。显而易见,这是一种共赢。

“云上博物馆”,本质是“窄播”向“广播”的拓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如何活起来?就要用各种形式的新媒体语言为公共文化服务。博物馆是人类文化的精粹所在,肩负弘扬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它的每件藏品、每个元素背后,往往都有一个活生生的故事,虽然独一无二,但很多时候不为人知;即便在实地参观过程中,因为宣传和讲解不够“接地气”,观众也很容易走马观花。借助于网络直播这样的巧思,消费者可以发自内心地认识它、喜爱它。

“云上博物馆”,对于文物保护方式创新也都别具意义。以故宫为例,从铺设网店到试水线下快闪店,从设计手游到销售手机贴纸、相框,从《国家宝藏》等综艺热播到线下策展遍地开花,从“故宫的雪”“故宫的猫”刷爆网络到“故宫口红”“故宫咖啡”等文创产品频频亮相,故宫每一次跨界融合与创新都会迎来外界关注。在这样的过程中,博物馆收获的不止是口碑,而是一种文保思路:通过数据化,历史记忆被完好保存的同时,博物馆还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这也为博物馆的文化保护提供了更多的有力支撑。

博物馆因疫情闭馆期间推出直播活动,虽是权宜之计,却也不失为传统与流行碰撞的创意之作,让人意识到了线上传播的明显优势。因此,“云上博物馆”不应浅尝辄止,而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化活动。疫情过后,文博界应重新思考博物馆的定位与使命,以及如何适应并有效运用新媒体提供文化服务,以更丰富、更新颖的内容和形式,跟上数字化发展新趋势,并以此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通过线上线下互动,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作者为著名时评人)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