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6 00:16
写作核心提示:
《关于上课讲话承诺书的写作注意事项》
一、明确承诺目的
在撰写上课讲话承诺书时,首先要明确承诺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纪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明确目的有助于在承诺书中突出重点。
二、具体承诺内容
1. 具体描述上课讲话的不良影响,如影响他人学习、干扰课堂秩序等。 2. 明确承诺改正的具体措施,如保持安静、不随意插话、专心听讲等。 3. 设定承诺期限,确保在规定时间内改正不良习惯。
三、格式规范
1. 标题:标题应简洁明了,如“上课讲话承诺书”。 2. 开头:简要介绍自己的基本信息,如班级、姓名等。 3. 承诺内容:具体阐述自己的承诺,包括不良影响、改正措施和承诺期限。 4. 承诺人签名:承诺书需有承诺人亲笔签名,以示诚意。 5. 日期:注明承诺书签署的日期。
四、语言表达
1. 语言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啰嗦。 2. 使用积极的语气,表达自己改正的决心。 3. 避免使用指责和命令的语气,以免引起他人反感。
五、注意事项
1. 诚信为本:承诺书需真实反映自己的意愿,切勿言而无信。 2. 遵守承诺:在承诺期限内
台教育部门主管潘文忠,也就是那位在去年5.20上任第二天,为恢复李登辉推出的“台独”版教科书,立刻宣布砍掉了马英九的“课纲微调”的“亲绿部长”,近日又找到了理由对台湾世新大学发难。
原因就是下面这份承诺书↓↓
据台湾媒体2日报道,这份研修承诺书由台湾世新大学终身教育学院院长邱志淳署名,并加盖世新大学终身教育学院陆生服务中心的章,于去年12月20日发给大陆大学。内容是11名大陆学生于今年2月至6月至世新大学上课。
承诺书保证“此次赴台仅学术交流与研修学习活动”,“课程内容不涉及任何政治敏感活动”,且不从事任何有关“一中一台”、“两个中国”、“台湾独立”等方面活动。
然而,台教育部门主管潘文忠今天到台立法机构备询,会前接受采访时竟表示,世新大学事前并未告知台教育部门,而签署承诺书的内容,已违反“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第33-3条。
▲潘文忠,台教育部门主管,图片来自凤凰网;
说起台湾世新大学,这所私立大学在台湾以传播见长,非常有特色。从高雄市长陈菊,到台湾演员寇世勋、马景涛,都是他们的著名校友。而这所学校从“陆生赴台”政策上路伊始,就依靠自身特色吸引了不少优秀的大陆学生赴台就学、研修。这六、七年下来都没有问题,怎么蔡当局一上台,就爆出“违法”争议了呢?
对此,台湾世新大学公共事务长叶一璋表示,
有个别陆生的学校,要求学生来台湾学习的时候,不要去触及政治方面的敏感议题,针对这些学生的需要,由学校的终身教育学院出具这样一份承诺书给学生,让他们可以顺利来台湾学习,这并不是两个学校之间的协议。
台湾世新大学今天也在学校官方主页上刊登声明,声明表示:本校终身教育学院陆生服务中心为体现两岸学术交流之善意与效率,兼为维护两岸高教交流合作管道之畅通,而提供部分大陆姊妹校申办赴台手续所需之“研修承诺书”,说明课程内容不涉及两岸政治敏感问题,此乃对陆生选择学习专业及内容之尊重,他们毕竟不是来学两岸政治关系或来参加政治性活动的;何况依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规定,两岸高教的结盟或合作范围也不得涉有政治性内容。因此,本校终身教育学院的作法完全符合交流目的与教学伦理之要求。
而对于这样一份承诺书,许多在校学生也认为,不涉及政治内容,恰恰符合学术中立。
▲图片来自凤凰网;
明明是依个别申请人提供的作为赴台文件备案的“研修承诺书”,但在“亲绿部长”潘文忠眼中,怎么就成了“回避申报与大陆地区学校缔结联盟或为书面约定合作行为”?怎么就是涉及政治内容、限缩讲学的范围和学术的自由?难道是文中不从事任何有关“一中一台”、“两个中国”、“台湾独立”的字眼,踩痛了“台独”们的敏感神经?
潘文忠废“课纲微调”明显就是为绿色政治服务,不知道这样的人有何资格指责别人“用政治染指了教育”?在蔡当局回避两岸共同政治基础“九二共识”、陆生赴台人数逐年递减的状况下,身为台教育部门的掌舵人,竟然还戴着意识形态的眼镜对台湾私立大学刻意刁难找茬,这到底是在“秉公执法”,还是在间接关闭两岸教育交流之门?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尤婷婷
智能手机的普及,让生活变得更便利、更美好。但是,兰州大街小巷时常可见的一道用手机的“风景”,却令人有些忧虑:走路看、乘车看,甚至在校园里偷偷看……长时间手机不离手的学生“低头族”,被社会关切、令老师头疼、让家长焦虑。——带手机进校园,上课容易开小差,学习效率差;长时间沉迷玩手机,还会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有数据显示,我国小学生使用手机的占比已经高达64.2%,初中生为71.3%,高中生为86.9%,尤以城市中小学生为甚。如何让这些未成年的“低头族”,既能享受“数字时代”便利,又不做“手机控”,促进身心健康,这已成为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相关《通知》,要求各地和学校要宣传中小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确保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家长要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引导孩子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
我省也发出相关《通知》,对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管理的相关问题提出要求。兰州市相关部门制定具体措施,严格管控手机使用,还校园安静读书氛围。记者走访了解到,目前兰州市各学校纷纷推出管理办法,落实相关要求。同时,推行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也衍生出一些现实困难和问题,尚需家校多方协作合力解决。
落实“禁令”
需要家校同心协力
“打游戏、看电子小说、QQ聊天、刷短视频是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四大用途。”这是兰州市第二中学校长李向荣做过的一项调查。
调查中发现,仅有极少数学生使用手机查阅学习资料。目前市场上电子产品种类繁多,功能五花八门。为此,兰州市第二中学从细从严管理学生的手机和电子产品,通过家长会、班会、讲座、张贴海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告知家长和学生,明确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入课堂。学校、家长、学生三方签订不携带手机进课堂的承诺书,对学生违反承诺的行为,学校会对学生进行谈心谈话、批评教育。与此同时,学校还经常组织开展校园文化、体育、艺术等各类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集中精力、努力学习的黄金时期,因此要避免学生因沉迷手机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北京八中兰州分校学生处主任赵伟宏告诉记者,学校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学生校园手机使用管理办法,学校还将学生校园手机使用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规范学生手机使用行为,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学校明确规定不允许学生带手机、电话手表等通讯设备进入校园。”平凉路小学教导主任马学明告诉记者,少先队大队部经常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等方式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和电子产品。学校制定合理的家校沟通方式,排除学生在校及上学放学的安全隐患,并要求家长监督孩子在家使用手机的情况,防止孩子沉迷手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兰州市许多中学在每个班教室配备了手机收纳袋和收纳盒,由班主任或班主任选派专人统一管理,非上课时间才可使用。
省教育厅的《通知》还专门提出规范作业布置。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一处处长党勤告诉记者,要求教师应通过课堂板书方式给学生当面布置作业,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这种板书布置作业的方式,老师可以控制作业量,学生不用盯着手机查看作业,学生记录作业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方便联系
解决家长后顾之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绝大多数家长非常支持教育部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最新规定,认为严格控制学生使用手机这个出发点是对的。
但也有家长表示,平时上班比较忙,没有时间接送孩子,让孩子带手机是为了联络方便,随时掌握孩子的去向。带上手机,孩子需要买东西的时候也方便些。
“家长使用手机、不要求学生直接使用手机就没问题。老师有时会在微信群发通知或者布置作业,请家长监督孩子完成。”家长李先生认为,这种方式比较方便,是加强家校互动的一种方式。
有同学坦言,会带手机到学校给同学们秀一下新款手机和新功能,有时甚至在课堂上偷偷玩手机。“老师没发现,我们自控能力差,有时候会忍不住玩手机。”
不少学生反映,观看安全教育视频,经常会用父母的手机完成。也有同学表示,平时有的老师会布置一些朗读作业,需要用手机完成。
学生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学校,遇到紧急情况如何联系家长?
针对这一问题,《通知》明确要求,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探索使用具备通话功能的电子学生证或提供其他家长便捷联系学生的途径等措施,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
采访中,多名学生表示,在校期间,有急事需跟家长联系时,可以使用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手机或办公电话进行联系。
合理管控
发挥手机积极作用
老师们普遍反映,课堂上坐不住、爱走神儿、静不下心来看书的孩子,80%都有爱玩手机的习惯。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王飞说,移动终端的在线教育是对线下教育的补充,为此学校在管理学生手机的问题上要与时俱进,合理管控,有效促进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发挥手机在学习上的积极作用。家长应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作为家长不能简单粗暴干预,“一刀切”,要以身作则,做好示范,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手机。
在信息化时代,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终端成为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世界的主要渠道和工具。数字化时代,学会正确使用手机也是当下教育的一部分。学校和家长在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时,要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对网络传播错误信息、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分清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作者:尤婷婷
来源: 甘肃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