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精心挑选《曾国藩思想主张》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27 13:17

精心挑选《曾国藩思想主张》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曾国藩思想主张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明确作文的主题,即曾国藩的思想主张,可以从政治、军事、教育、道德等方面入手。
2. 梳理资料:收集有关曾国藩的生平事迹、思想主张的资料,包括书籍、文章、历史文献等,以便在作文中引用。
3. 结构安排:合理规划作文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曾国藩的生平和思想主张;正文部分重点阐述曾国藩的主要思想观点,并举例说明;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曾国藩思想主张的价值和意义。
4. 逻辑清晰:在阐述曾国藩思想主张时,要保持逻辑清晰,观点明确。注意论述过程中的层次感和连贯性,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5. 引用资料:在作文中引用资料时,要注明出处,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同时,要注意适度引用,避免过多引用导致作文内容空洞。
6. 分析评价:在阐述曾国藩思想主张时,既要客观介绍,又要进行分析评价。可以从历史背景、时代意义、现实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使作文更具深度。
7. 语言表达:作文语言要准确、简洁、生动。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8. 注意篇幅:根据作文要求,合理控制篇幅。一般而言,一篇优秀的作文

曾国藩一生信奉的十大处世哲学

《曾国藩》中哲言嘉句数不胜数,其中有十句流传最广,且最有益于国人处世修身,摘录如下:

  1、“每逢大事有静气”

  出处:

  曾国藩年轻时在官场沉浮,难免有心烦气躁之时,便向理学名臣唐鉴先生请教,唐鉴送了他一个字——“静”,心静下来,就能处理各种纷乱的军国大事。从那时起,曾国藩每天都要静坐一会儿,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体会和方法,便都在此中获得。尤其在遇到重大问题时,他更是不轻易作出决定,总要通过几番静思、反复权衡之后,才拿出一个主意来。为让气氛更宁馨些,还往往点上一支香。每见到这种情况,家人有再大的事也不打扰他。

  2、“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出处:

  这一天,曾国藩带着日记,又去拜见老师唐鉴。唐鉴审读他的日记,见满纸都是痛骂自己不成器的话,很是满意。翻到二十二日的日记,看上面写道:“自今日起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唐鉴称赞:“有志气!涤生,望你今后涤旧而生新。”

  3、“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释义:

  如果不能以圣贤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便只能与禽兽一般为欲望所控制。只关心付出多少,不关心结果怎样。

  出处:

  唐鉴曾送给曾国藩一本自著《畿辅水利》,一张亲笔楷书条幅:“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善化唐鉴。”

  跟了唐鉴一段时期,尤其在通读了他的《畿辅水利》一书后,曾国藩看出这位理学名臣并不是埋首故纸、空谈心性的书呆子,而是关心民瘼、留意经济、学问渊懿,亦不乏谋略的能吏。同样,唐鉴也知道曾国藩是老成深重、极有心计的干才。以后,唐鉴、国藩师生之间往往探讨程朱之学少,推究兴衰治乱的历史多。

  4、“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藏若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

  释义:

  无论是处世还是用兵,平时深藏锋芒,关键时果断出手,出手便能解决问题。

  出处:

  曾国藩出兵征讨太平军前,有人赠予曾国藩一口家传古剑,他的岳父欧阳老人说:“涤生(曾国藩字)今日喜得宝剑,老夫也高兴。老夫十分喜爱旧日读过的一首古剑铭,现把这首古剑铭送给你,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藏若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

  曾国藩听完这首古剑铭后,明白岳父的深远用意,十分感激地站起来说:“国藩牢记在心。”

  5、“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释义:

  赞扬别人要在公开场合,批评别人要在私底下。

  出处:

  曾国藩率湘军攻占武昌后,六弟曾国华带领在湘乡招募的五百勇丁来到武昌。曾国藩见到这个出抚给叔父的六弟,心中很是高兴。四个弟弟,他认为最有出息的便是这个为人倜傥雄奇的六弟。于是亲向六弟传授带勇识人的经验。

  曾国藩知道弟弟的脾性,说:“衡人亦不可眼界过高。人才靠奖励而出。大凡中等之才,奖率鼓励,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贬斥不用,则慢慢地就会坠为朽庸。对待部属,大哥有两句话,望弟切记。”

  国华望着大哥,诚恳地说:“请大哥赐教。”

  “这两句话是: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国华点点头,轻轻地重复一遍。

  6、“打脱牙和血吞”

  出处:

  曾国藩对洋人的坚船利炮,以及诸如千里镜、自鸣钟、机器等,由衷地佩服。三十年前惨败于洋人的教训,他记忆犹新。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对外国与中国在军事上的悬殊他看得很清楚。一个基本认识已在他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与洋人相争,不在于一时一事的输赢,而在于长远的胜负。中国目前不如洋人,一旦开仗,只有失败。要靠“打脱牙和血吞”的精神,忍辱发愤,徐图自强。

  7、“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释义:

  世界上能做成的事情,多半是因为外界的压力被逼或者被激出来的。

  出处:

  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曾国藩对其抱有极大希望,一力促成其办厂办洋务,然而容闳近年在办事的过程中,深感处处棘手,步步难行,多少次都想甩手不干,但最后还是挺下来了容闳本想向曾国藩吐一肚子苦水,听曾国藩这一说,便不敢再讲了,硬着头皮把总督交给的担子担起来。

  “纯甫,我知道你有难处。”曾国藩从“尽力办好”四字中,已知容闳的艰难,“老夫活了五十多岁,经事不少,知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困难之处,正可看作是激励和逼迫。”

  8、“历来有文坛上之泰山北斗,官场上却毫无建树,甚至一败涂地者,盖因不识此中差别耳!”

  释义:

  文坛和官场是有差别的,认识不到这两者的差别,多半会一败涂地。

  出处:

  曾国藩麾下第一幕僚赵烈文,对大儒船山先生王夫之非常崇敬。王夫之的名作《读通鉴论》在书局刻印过程中,他便零零星星地借来读过一遍,十分佩服船山的见事高明、议论深刻。此时看着这部被装订成十大本的五十余万言巨著,真是爱不释手,心里油然生出一股对船山的由衷崇拜,“大人,船山公议论戛戛独造,破自古悠谬之谈。卑职想,若使其得位乘时,必将大有康济之效。”

  “不见得。”曾国藩轻轻地摇了摇头。

  “为何?”赵烈文颇感意外。他深知曾国藩一向尊崇王夫之,但为什么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呢?

  “船山之学确实宏深精至,但有的则嫌偏刻。比如对人的评价,求全责备的多,宽容体谅的少。若让船山处置国事,天下则无可用之人了。”曾国藩离开座位,在书案前走了几步后又说,“作文与做官并不是一回事。作文以见深识闳为佳,立论即使尖刻、偏颇点亦无妨,因为不至于伤害到某一个人,也不去指望它立即收到实效,只要自圆其说,便是理论,运笔为斤,自成大匠。做官则不同,世事纷繁,人心不一,官场复杂,尤为微妙,识见固要闳深,行事更需委婉,曲曲折折,迂回而进,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万不可逞才使气,只求一时痛快。历来有文坛上之泰山北斗,官场上却毫无建树,甚至一败涂地者,盖因不识此中差别耳!”

  9、“乱极时站得住,才是有用之学。”

  释义:

  能够处理极为混乱复杂局面的能力,才是真正有用的学问。

  出处:

  湘军之父罗泽南也是湖南大儒。与曾国藩情同手足,他在武昌城下中弹兵败,临终写信给曾国藩,提及:“近年来与长毛作战,亦有一点心得。今将远别,愿送与我兄:‘乱极时站得住,才是有用之学。’万语千言,难以倾诉,愿仁兄为国珍重。”

  10、“世界上的人,其实就是棋枰上的子”

  出处:

  康福(字价人)是曾跟随曾国藩十几年的老部下,曾国藩去世前,康福突然来看他,要回了祖传的围棋。

  曾国藩说:“价人,你想过没有,世界上的人,其实就是棋枰上的子,无论是我们还是长毛(太平军)都如此。我常常这样想,每当想起这点,便很灰心,不知你想过没有?”

  “我也想过。不过我想,只有我们这些人才是棋子,大人你老不是,你老是执子的人。”康福笑着说。

  “不是的。”曾国藩摇摇头,凝重地说,“包括我在内都是棋子,都是身不由己任别人摆布的黑白之子。”

  “别人是谁呢?”康福睁大眼睛问,“是皇上吗?”

  “皇上有时是执子的人,有时又是被执的子,说到底皇上也是棋子。”曾国藩两眼望着空空的纹枰,似在深思。

  “那么这个‘别人’究竟是谁呢?”康福追问。

  “冥冥上苍!”曾国藩苦笑着。(摘编自诗刊社微信公众号)


来源:共产党员网


(了解更多反邪教知识,传播社会正能量,请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太白剑”、微博“宝鸡反邪教”、网站秦岭雪“http://qinlingxue.com/”)

曾国藩:守此“八本”,不管世道如何,家运都能长盛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著名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却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

曾国藩家教理论的核心思想以八本为经,以八宝为纬,以四字要诀(勤俭孝友)三致祥三不信穿插其中,经纬连贯,脉络相通,形成一套治家的完整可师的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不同中国传统的关于教育后代的核心理念,反对孔孟朱子颜氏等著名家训所一贯坚持的学而优则仕的学说,并付诸实施。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的曾氏后人。它对当今社会几乎每个家庭所面对的教育困惑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著名人物,他在个人修养、品格及才能方面有过人之处。曾国藩死后,清廷赐谥“文正公”,这是清政府所能给予臣子的最高评价。中国近现代史上诸多有名望的人物,如李鸿章、梁启超、蒋介石等等,都对曾国藩称赞有加。

曾国藩的人生已然达到儒家的立德、立言、立功的高度,即古人所谓“三不朽”的境界。1917年8月,毛泽东给好友黎锦熙的信中,称曾国藩为有“大本大源”之人,并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给党员干部讲课时说:“中国历史上不乏建功立业之人,也不乏思想品行影响后世之人,前者如诸葛亮、范仲淹,后者如孔、孟等人。但二者兼有,即办事兼传教之人,历史上只有两位,即宋代的范仲淹和清代的曾国藩。”毛泽东的二者兼有,乃是指其不仅“德业并进”,做到经世致用,而且能够以身作则,思想可为万世师表。

曾国藩常年在外行军、为官,但却丝毫不放松对身在家乡的后辈子侄的教育问题。在给家人写的1500多封家书中,他将一生的处世哲学融入其中,其文坦率、真诚、理通、意达,字里行间满溢对后辈子侄的教诲、规劝、训诫。而他对子弟后辈的教导是成功的。曾氏后人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其子曾纪泽、曾纪鸿,其孙曾文钧,曾孙曾宝荪、曾约农等等,在各个不同领域都很有成就。这一点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比较少见的。

曾国藩曾将其家训要义总结为“八本”,并在老家富厚堂的一间屋子上,高悬“八本堂”横匾。“八本”者,即“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曾国藩将“八本”书之于匾,高悬门楣之上,足见对此的重视。他认为,只要能守此“八本”,不管世道如何,家运都能长盛。



第一,读书为自强自立之本



“八本”以读书做学问为先,可见曾国藩对其重视程度,他甚至将读书放在“人生第一美德”的高度。

为何读书?因为读书是自强自立的基础,只有读书,才能成就内圣外王之业。曾国藩说:“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己治人之道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作官,与用牧猪奴作官何以异哉!”“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强自立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

训导子弟读书,学而优则仕,以此光耀门楣是传统家训的常谈,但是,曾国藩却强调读书的目的是自立自强,各行各业做得好,都可以成为第一流的人才,不必非得走做官这一条路。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次子曾纪鸿后来就成为近代著名的数学家。曾国藩身居高位,如此见识,确实难得。

如何读书?曾国藩认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志,指的是坚定的信念,对自己人生道路选择的明确性、目的性及高度的自觉性。他说:“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

识,是作出判断及认识的能力,体现的是人的格局和胸怀。有识,则“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牛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曾国藩虽然学富五车,但仍将自然科学知识贫乏视为人生缺憾,甚至是自己“三耻”之一。“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识认,一耻也”。因此,他主张子弟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这实际上是近代西学东渐这一客观情势在曾氏家训中的具体反映。

恒,是对既定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曾国藩认为,读书不可用力过猛,“读书用心,亦宜俭约,不使太过”。读书过于刻苦,不利于养生。其贵在持之以恒,好比温火煮肉一般。“今日不能,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只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



第二,孝、静、诚、勤为修身齐家之根



“事亲以得欢心为本”,是曾国藩对孝的理解。百善孝为首,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孝敬父母,不仅仅需要物质赡养,还必须注重精神赡养。曾国藩强调,重厚人格是立身处事之基。他训戒子弟,向平实处用力,做一个“笃实人”,即忠厚老实人而不是投机取巧者。

“不晏起”是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它看似简单,实行却不容易。他训教子侄:“祖辈皆未明即起,竟日无片刻暇逸。”“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曾国藩认识到,只有勤劳,才能知衣食之来之不易、父母养育儿女的辛苦,从而杜奢尚俭,心怀感恩孝敬之心。虽然自己常年在外,曾国藩却不忘一再告诫妻子及长子,应起到组织和榜样作用。“吾夫妇居心行事,各房子孙皆依以为榜样,不可不劳苦,不可不谨慎”,“家之兴衰,人之穷通,皆于勤惰卜之”。可见曾氏用心之良苦。



第三,不贪钱财为从政做官之道



作为湘军最高统帅,曾国藩一年合法收入为白银5400两,带兵12年,收入可达64800两,何况在战乱时期,他拥有绝对的财政权,湘军军费的发放,全靠他一支笔。战事平息后,他又身任要职,主持洋务,由于当时没有正规的财政制度,曾国藩如稍有贪念,完全可以上下其手、中饱私囊。但是,曾国藩并没有因为当官而发财致富,他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尽管官禄颇丰,但他将合法的工资收入也多用在军队开支、救济百姓、捐献公益等方面。他每年寄回家中的银两,只在100两左右。

宁可把大量钱财用于公务,施舍他人,也不寄回家里,留给子孙。曾国藩有自己的考虑:一是为清王朝的中兴事业。“作官不要钱、行军不扰民”正是为挽救世道人心。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吏治腐败,官场作风败坏。在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曾国藩认识到廉洁对于战斗力的重要性,只有立定“不要钱、不怕死”之志向,才能组织起一支真正有战斗力的队伍。

二是他认为奢侈的生活环境不利于子孙的发展。曾国藩曾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所以不多寄钱回家,是担心家风因此而坏。“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疼爱子女,乃天下父母之心,而中国父母于此更甚。自己省吃俭用,却要让子女吃好穿好,还得为他们留下丰厚财产。但是,清贫常能激励人去追求向上;过多的金钱,反而诱惑人走向堕落。曾氏家教严格,亦不留财产给子孙,其家人才辈出,余庆绵绵。而同时代许多“中兴将帅”的子孙们,由于勋爵和财富的坑害,重蹈八旗子弟的覆辙,很快便把祖辈的家业败落得一干二净。今天,当我们重温曾氏不蓄银钱给儿孙的话时,不仅感悟到一种深远的历史智慧,更从中感受到一个长者对后辈的真爱大爱。

摘自《群众》2018年第18期,原标题为《曾国藩的“八本”之教》

作者:李泽昊(作者系常州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段培华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