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8 03:49
写作核心提示:
《推敲中心思想作文时注意事项》
在写作过程中,中心思想是作文的灵魂,它决定了文章的主题和方向。要想写出一篇有深度、有内涵的作文,推敲中心思想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在推敲中心思想时需要注意的几个事项:
一、明确作文主题
1. 确定作文类型:在推敲中心思想之前,首先要明确作文的类型,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不同类型的作文对中心思想的要求不同。
2. 分析材料:仔细阅读题目和材料,找出作文的核心内容,提炼出作文的主题。
二、提炼中心思想
1. 突出重点:在提炼中心思想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
2. 贴近生活:中心思想应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读者产生共鸣,提高作文的感染力。
3. 简洁明了:中心思想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啰嗦,使读者一目了然。
三、深化中心思想
1. 引用名言警句:在作文中引用名言警句,可以丰富中心思想,提升作文的档次。
2. 结合实际案例:通过实际案例,使中心思想更具说服力,让读者信服。
3. 运用修辞手法: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中心思想更加生动形象
中唐著名诗人贾岛,字阆仙,号“碣石山人“家境贫寒,其诗注重炼字锤句,多塑寂寥凄苦之境,有“苦吟诗人“之称。〈题李凝幽居〉是贾岛的五言律诗之一,全诗以朴素简洁的语言表达诗人淡泊名利隐逸思志的深远意蕴,其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人“二句更是值得涵泳析赏。
〈题李凝幽居〉这首诗是贾岛在长安时,夜访好友李凝未遇而作。幽居于此很少有邻居作陪,顺着杂草小路走入荒凉的庭园。夜深宓静,小鸟栖息在池边的树上。借月光寻得你家大门,敲而未应,我便离去了。此时踏上一座桥,借皎洁月光观赏原野景色,桥的两旁景色各不相同,晚风拂过,天上风云涌动,仿佛山石也随之移动。此次我只是暂时离开,不久就会回来,不会忘记我们相约归隐的日期。
此诗的用词质朴,通俗易解。全诗的精粹当数“敲“字,亦“推“亦“敲“实乃斟酌与炼字。贾岛的“推敲“美谈可谓至今家弦户诵,《唐诗纪事》有言:“岛赴举至京,骑驴赋诗,得僧推月下门之句,欲改推作敲,引手作推敲之势,未决,不觉冲大尹韩愈,乃具言。愈曰:敲字佳矣。并遂并辔论诗久之。“
韩愈建议贾岛把“推“字改为“敲“字,何以“敲字佳矣“?在诗字的选用时,不妨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诗人通过文字抒发情感,即字词为形式,情感为内容。自然“推“与“敲“所代表的意涵各不相同。“推“字与“敲“字相比,显得不礼貌、鲁莽,但在这夜下孤寂的场合,兴起步月,探访与自己有“幽期“之谊的友人,何须拘礼腼腆?因此,“推“字更具畅然无碍的胸襟气度。“敲“字则更具文仪,也表达了诗人对门内有人回应的期许。二者比较“敲“会发出声音,而“推“不一定有声,因此“敲“会比“推“更具人情味。但承接上句“鸟宿池边树“,“推“又比“敲“显得气氛柔和些,因为“敲“声可能会惊觉林中鸟,打破月夜宁静,这是否又是一种惊扰?那么抛开韩愈的学术权威,“敲“字的更改是否真的想古今所赏的那样绝妙?因为从赏析的角度出发,这两个字都能说得通,也各有利弊。推敲背后的思想感情也只有当时身临其境的贾岛自己知道。形式反映内容,内容寓于形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值得注意的是,推敲思想感情是推敲文字所象征的意涵,换句话说,是文字所引发人们的感官涌动,所以并不局限于作者的感情。有学者说:“敲字既合情合理,又合乎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这似乎限制了诗作的审美范畴。诗人作诗时灵感伴随情感喷涌而出,艺术创作是在艺术构思之后的能动反映,在构思时抒情必然是理想化而非概念化,是感性的审美体验非理性的逻辑推理,有时甚至是超现实的虚构想象,所以因情而生的灵感思维是不确定、不稳定的,有时铭刻历史烙印,有时转瞬即逝。因此,在艺术鉴赏时,我们不应该主观的默认作者就是文本的叙述者。正因如此,一首诗的能指想象空间是无限的,如果我们跳出揣测作者原意的窠臼,将会获得更加丰富的解读空间。换句话说,从鉴赏的角度来看,一首诗的艺术价值并不体现在诗人的意图,也不再诗作本身,非得通过审美鉴赏的途径,在解读涵泳的过程中散发文学光晕。
回到“推敲之争“,上文提及“合情合理“是混淆作者与文本叙述者,但“以动衬静“这一说法却耐人寻味。“动静“反映于感官要素中的听觉,“敲“符合听觉的审美,“推“的动作幅度较大则具视觉倾向。那么究竟是听觉审美好,还是视觉审美妙呢?其实可以从诗的审美功能角度来分析。日常老师教导我们要读诗、吟诗、赋诗、背诗、诵诗等等皆是在口传音听的范围,且古体诗讲究平仄的韵调,可见诗在听觉上的审美功能略胜一筹。在〈题李凝幽居〉中幽深安然的月夜,宛然几声叮呤的敲门声伴随幽静之处回音的重叠,会焕发人们的听觉享受,让人沉浸于舒适的意境,而绝不是惊扰,反而动静结合进一步的丰富了诗作的涵泳意蕴。因此,“敲字佳矣“源于中华民族传统诗学意境的听觉审美。
“推敲之争“亦“视听之争“就实情而言实属“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但意境是中华诗学鉴赏的应有之义,在斟酌与炼字时应结合国学意境择优摘字。(四川传媒学院讲师曲柄烨 )
所谓“推敲”,就是反复斟酌、琢磨、修改文章。此处的故事对很多青年人来讲尚不知晓,对知道其源渊的人来讲也有所淡忘。今天,全社会都在讲高质量发展,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来了解“推敲”的作用与力量,从而从如何推敲文章到如何深思熟虑做事,便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推敲”一词出自唐代诗人贾岛因斟酌诗中用字,骑着毛驴不知不觉冲撞了韩愈的仪仗车骑,究其理由后韩愈不仅未怪罪,还与其一道探讨,给出了敲胜于推的建议和理由,由是二人成为朋友,也成就了“推敲”的佳话。古人作文如此,我们做事行文也不能例外。好的文章就是需要多磨多改。推敲的过程,就是自我诊断的过程,是锦上添花的过程,是不断提升文章质量和个人水平的过程。一篇文章,从结构、观点、标题、字句、标点等都需要进行反复推敲、严格把关,只有这样才能成就高质量的好文章。就做事来讲人们似乎都希望快速地完成任务,缺乏反复推敲的精细思考,这是我们从推敲故事中所应汲取的力量与作用,此文先讲一下文章的推敲作用,再文我们来讲做事。
那么推敲文章有什么好方法吗?在我看来,对于普通人来讲,读就是最好的办法。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文章要反复推敲,反复打磨,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我们把文章反复、大声地读出来,在读的过程中,就能够发现哪些地方不通顺、不清楚,也能够发现哪些地方有错误、有疏忽。读完即改,改完再读,直到读出来顺当流畅,语气和音节非常自然为止。依据个人的粗浅经验,我认为在诵读推敲行文时,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明确主题,理顺结构。前几次诵读,重点不在字词,而是要沿着第一次创作的思路,继续寻找灵感,修补结构上可能存在的漏洞,补充和完善段落及内容的缺失。对于一些可有可无的、与主题关系不大的文字、句子和段落,要勇于舍弃、大胆删减;按照主题和结构的需要,对部分小标题及内容的位置进行适当、必要地调换;对于重点和非重点内容的比例也要合理调整,以免局部臃肿。通过以上修改,使得文章主题更加明确、结构更加顺畅、层次更加清晰,这也是二次创作的过程。
二要推敲词句,优化语言。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对字、词、句的反复修改、锤炼,是修改文章最基础的工作。首先,要通篇浏览一遍,力求消灭错别字。对一些模糊不清、拿捏不准以及比较生疏的字词,要借助字典词典弄明白它的意思,以免辞不达意、闹出笑话。其次,要看遣词造句是否恰当准确精当。常见的病句多是长句,要么是用词不当,要么结构混乱,很容易产生歧义,建议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去掉多余的“的”,可使文章更加简洁精炼,读起来更通顺。只有做到语意相通相融,才能算是一篇好文章。
三要适度拔高,深化中心。前面两条都是写文章的基本功,要想文章变得更好,更有传播力、感染力、辨识度,给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还需要进一步润色和拔高。要按照文章的思路,把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重新梳理一遍,仔细推敲,增加一些点睛之笔,增强文章的气势,深化文章的中心,提升全文的思想高度。比如可修改开头,以故事引入,抓住读者眼球;可适当引用名人名言佐证观点;可在每段段首段尾的句式上做一些设计;也可润色结尾,升华主题,引人反思,等等。这些方法看似简单,但用好了确实可以为文章增色添彩,不妨试之。
综上所述,“推敲”是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文章质量、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一篇好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只有对文章不断进行调整、删改、增补、润色,才可能为读者捧出一篇可读之作来。对于所有写作者来说,唯有端正态度,沉下心来改,耐着性子改,不怕熬煎地改,使文章在反复修改中逐步完善、完美,才可能推陈出新、日有精进、突破自己、产生飞跃。在写作已成为一种必备能力的当下,这将是每个人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作者:山西省政协常委、山西应用科技学院院长 宋兴航)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