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8 09:15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翠鸟的中心思想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中心思想: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翠鸟的中心思想。可以围绕翠鸟的形态、习性、生活环境、文化寓意等方面展开。例如,可以着重描述翠鸟的美丽、灵动,或是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2. 结构安排:合理规划作文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翠鸟,提出中心思想;正文部分围绕中心思想展开论述,可分几个段落分别阐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化中心思想。
3. 内容充实:在作文中,要尽量丰富内容,避免空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描述翠鸟的形态特征,如羽毛的颜色、形状、光泽等; - 描述翠鸟的生活习性,如捕食方式、栖息地、繁殖习性等; - 结合翠鸟的生态环境,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 引用相关诗词、典故,增强作文的文化内涵。
4. 语言表达: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作文更具感染力。注意以下几点: -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翠鸟的形象更加生动; - 适当运用排比、对仗等修辞,使语言更具节奏感; - 注意用词准确,避免出现错别字。
5. 思想深度:在作文中,要深入挖掘翠
第一单元
1.《大青树下的小学》按照上学前、上课、下课的顺序描写了边疆的一所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2.《花的学校》是一首节选自泰戈尔的儿童散文诗集《新月集》。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出版过《飞鸟集》《园丁集》。诗中描写了孩子在看到六月里雷电交作、风雨交加之后青草地冒出的花时,就在自己想象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来。诗人巧妙地从孩子的视角叙述出花儿们的活泼、可爱、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
3.《不懂就要问》一文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垫读书时碰到不懂的问题问老师的事。他明知可能会挨打也要向先生提出问题,体现了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态度。我们要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所见》的作者是清代的袁枚,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后写小牧童的静态,把小牧童天真烂漫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我能写出这首诗的后两句: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全诗描写的事物有:牧童、黄牛、蝉。
第二单元
4.《古诗三首》:
《山行》—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赠刘景文》—表达诗人勉励朋友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坚持不懈。
《夜书所见》——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表达了我对秋天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
6.《秋天的雨》一文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联起来,从整体上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7.《听听,秋的声音》一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展现了秋天景物的美好,赞美了秋天。
第三单元
8.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童话故事,作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他被称为“世界童话大王”,主要作品有《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夜莺》《海的女儿》,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不满,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罪恶。
9.《那一定会很好》中种子生根、发芽,然后发生的变化是: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这粒种子成长的经历告诉我们,要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要有奉献精神,做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10.《在牛肚子里旅行》中,红头和青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它们玩捉迷藏的游戏,红头不小心被大黄牛卷进了肚子里。青头不断鼓励它,成功地帮助它脱险。它告诉我们遇到危险时,要积极地想办法,持冷静才能成功脱险。让我们体会到青头为了朋友不顾个人安危的美好品质,同时也懂得了一个科学小知识:牛有四个胃,吃食物时会反刍。
11.*《一块奶酪》一课写一位蚂蚁队长在搬运奶酪的过程中以身作则,克服了自私的心理,从而赢得了蚂蚁们的拥护的故事,告诉人们作为领导要大公无私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
第四单元
1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讲述了一间老屋在每次准备倒下时,因为分别答应小猫、老母鸡、小蜘蛛的请求,给予它们帮助而总也倒不了的故事,赞扬了老屋乐于助人的品质。
1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这篇课文围绕胡萝卜先生和他的长胡子展开有趣的情节,故事虽然没有结束,但让我们知道他的长胡子帮助了他人。
14.*《小狗学叫》写这篇童话写了一只不会叫的小狗向小公鸡、杜鹃学习怎么叫,但都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盲目,要动脑思考,找到自己的位置,做真正的自己。
第五单元
15.《搭船的鸟》文,作者以一个小孩子的口吻写了他在大自然中观察、认识翠鸟的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16.《金色的草地》讲述了生活在乡下的兄弟俩经常在草地上玩耍,以及哥哥发现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其变化的规律和原因的故事,告诉人们要观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无穷的乐趣。表现了他们团结和谐的亲情。从作者的身上我学到了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
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中,《望天门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诗的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乐观豪迈的思想感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抓住西湖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不同美景,再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西湖的美丽多娇,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描写了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美景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这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
18.《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作者按海水、海底、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瑰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9.《海滨小城》展现了绚丽多彩的海滨景象以及美丽整洁的小城风光,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0.《美丽的小兴安岭》描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美之情。
第七单元
21.《大自然的声音》一文中主要为我们介绍了两位“音乐家”是风、水,和一位“歌手”,是动物。作者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我们能从作者优美的文字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2.《父亲、树林和鸟》记叙了父亲带我走过树林遇见鸟的事,从作者的视角可以感受到“父亲”对鸟的了解和喜爱,侧面突显了“父亲”爱鸟之情。
23.《带刺的朋友》一文描写了一只可爱的刺猬,在作者家的院子里偷枣的事。文章通过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刺猬偷枣的过程,表现了刺猬的可爱,文章妙趣横生,风趣的语言表达出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第八单元
24.《司马光》是一篇文言文,通过记叙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友的故事,赞颂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25.《掌声》讲述了残疾女孩英子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变得开朗、自信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多给他人一点关爱和鼓励。
26.《灰雀》讲述了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对小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小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27.*《手术台就是阵地》讲述的是白求恩大夫在形势十分危险的情况下,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忘我地坚持为伤员做手术,表现了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其负责,对同志极其热忱的高尚品质,赞扬了白求恩大夫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本课参评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荣获教育部优课奖项
执教教师:王水玉 烟台市福山区回里镇回里完全小学
视频加载中...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山东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册
烟台市福山区回里镇回里完全小学 王水玉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一种在水边的小鸟——翠鸟。翠鸟颜色鲜艳、小巧玲珑、叫声清脆,捕捉小鱼时动作迅速、敏捷,十分惹人喜爱。孩子们也喜欢这样可爱的小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但在老渔翁的开导下,孩子们打消了自己的念头,把翠鸟看作了朋友。课文在展示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同时,呼吁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是本课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作者在介绍翠鸟时,紧紧抓住了它在外形和动作上的特征,表达方法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比喻等多种方式,无不反映了作者为翠鸟赋予的人性化的色彩,在叙述中处处流露出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本课内容突显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意在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弘扬爱护小动物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同时尊重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了解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用心感受“巧用比喻”、“连用动词”的写作方法。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从中发现、了解“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3.通过看图仿说,学会运用“抓住特点”的写作方法,仔细观察,运用恰当词句,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通过欣赏名家作品片段,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感受运用“动静结合”等写法的好处。
4. 透过具体语句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保护动物、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了解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用心感受“巧用比喻”、“连用动词”的写作方法。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从中发现、了解“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透过具体语句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保护动物、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学生认真倾听清脆的鸟鸣声。
2.师生进行关于“鸟”的“飞花令”,并诵读描写鸟儿的名句。
3. 出示课本98页的翠鸟图,学生仔细观察,畅说发现。
4.学生齐读课题,《25.翠鸟》。
【设计意图:由于三年级的孩子思维特点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导入环节让孩子们倾听清脆的鸟鸣,可以唤起孩子们的爱鸟情节,激发求知欲望,为后续的教学做好情感铺垫。“飞花令”,是本学期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配乐诵读描写鸟儿的诗句,可以拓展孩子们的诗句积累。看图说话,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更好地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1.学生正确、流利地齐读第一自然段,说出自己发现的翠鸟的美丽。
2. 学生有感情朗读描写翠鸟颜色鲜艳的句子,教师恰当评价。班上的“好声音”,再次有感情朗读,余生圈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并交流。
3.学生分排读描写颜色的词语,并质疑:为什么不叫它“绿鸟”,而叫它“翠鸟”呢?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知道的带有“翠”字的物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学生小组内讨论他们的共同点,教师顺势总结什么是“翠”,学生感悟出:从一个“翠”字,看出了人们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在知识的梯子上攀登时,使他迈出最初的、在我看来也是最宽阔的步伐的,就是通过词来认识世界。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跃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帮助他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啊。”上述环节,无形中进行了“词串”教学,引领孩子们感悟美丽的颜色,联系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带有“翠”字的物体。小组讨论,让学生合作探究,可以充分发挥团队力量。】
4.学生读颜色词语的搭配,指名填空。引导学生从描写翠鸟的这些颜色中的感受到:作者观察仔细,用词丰富。
教师点拨:我们以后要把个小动物写漂亮,也可以恰当地用上一些颜色词,你积累的颜色词越丰富,就能把这个小动物写得越美丽。
【设计意图: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更能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感悟中升华,积累中提高。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平日留心积累颜色词,为后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将词组融入课文,举手的孩子再次有感情朗读。教师顺势解释什么叫“颜色鲜艳”。
6.同桌交流作者描写颜色的顺序——从上到下。
7.学生找出作者抓住了哪几部分的特点进行描写的,并依次说明每一部分的特点。
板书:抓住特点
8.师生合作,读出翠鸟的美丽。
9.指名连线,说发现。
板书:巧用比喻
10.引导学生带着这浓浓的爱意,再次深情朗读。
(二)读一读,背一背
1.师引语:这副静态的翠鸟图,如此美好,文字像诗歌一样优美,我们再美美地读读吧。找一列学生,一人一句,配乐有感情朗读。
2.学生镂空齐读。
【设计意图: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张田若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第二学段提出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要求。”可见,朗读训练意义重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朗读,既可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内蕴和丰富的情味,甚至包括作者难以用词语表达,然而又流淌于字里行间的微妙之处。在“品读静态美”这一环节,教师采用了多种朗读方式:齐读、个别读、合作读、接力读、配乐读、镂空读等,多种方式的恰当运用,让学生喜爱读,读进去,读出味,读出情,让不同形式的读,可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使得本节课成为一节“书声朗朗”的语文课。】
3.课件出示98页的翠鸟图,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所学以及自己的理解,这是一只( )的翠鸟。
【设计意图:恰到好处地对静态中翠鸟进行了概括,可以既检验前面所学,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词语的运用能力,较好地落实“语用”教学。】
8
. 1. 师引语:孩子们,世界上有90 多种翠鸟,让我们欣赏一下它们其中的风采吧。课件配乐展示12只各有特点的翠鸟,学生欣赏。
2.看图仿说: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四只翠鸟,像作者那样,用优美的语句,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翠鸟的特点,描绘最喜欢的那只翠鸟。先自己试说。再玩“你说我猜”的小游戏!教师及时评价。
【设计意图:“游戏”,几乎就是童年的象征。将儿童的游戏天性与教学的“自然”语境融为一体,教学就会和游戏一样,激发出孩子们内在的参与热情。它在不知不觉中,可以引领孩子们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3”,能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仿”也是“语用”能力的表现之一,对于小学生而言,正是语文打功底的时候,作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模仿课本中精彩的语句,模仿作者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在模仿中进行遣词造句,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对课文中作家个性化言语的品味,除了结合语境细细揣摩之外,就是进行形式仿写。大量的形式仿写构成意义集合,有利于学生把握言语运用的本质和规律。这一语言训练匠心独运,它以典型句式为依托,这就为学生打造了“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就会忘却自我的存在,从而产生各种情感体验,积累的语言材料便从他们的言语仓库里被捡索出来,为他表情达意所用。】
1.师引语:静静的,停在苇秆上的翠鸟,美成了一幅画;灵动的翠鸟,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快速朗读第3自然段,将表示翠鸟动作的词语,做上你喜欢的标记吧!
2.学生交流表示翠鸟动作的词语,并齐读这几个动词。
3.师:连用几个动词描写翠鸟,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体悟到:翠鸟动作迅速、轻快敏捷。 板书:连用动词
(二)再读文,感悟美。
1.把动词送入文中,用心体会翠鸟的灵动之美。女生读,男生读,全班加上恰当的动作齐读。
【设计意图:“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和表现,教师要善于“披词入情”,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和学生分享作者的精神家园,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熏陶。学生加上动作朗读,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验翠鸟捕鱼时的轻快敏捷。】
2.课件配乐,老师先范读《衔鱼翠鸟》,学生再有感情齐读。
3.课件出示99页的翠鸟图,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第三环节所学以及自己的理解,这是一只( )的翠鸟。
【设计意图:与第二环节中的小概括,前后呼应,对动态中翠鸟进行了概括,可以再次较好地落实“语用”教学,为更好地理解“动静结合”打下基础。】
4.教师引领学生感悟“动静结合”。 板书:动静结合。
1.师引语:翠鸟是如此“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你是否舍得捉一只放在笼子里来饲养呢?
课件出示内容,配录音。
师:老渔翁的话,让大家知道了什么? 生感悟:要爱护翠鸟,和翠鸟做好朋友。
【设计意图:经过前面的学习,孩子们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只美丽灵动的翠鸟,此处引领顺理成章,可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5”,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弘扬爱护小动物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风尚,很好地渗透关爱小动物、和小动物和谐相处的德育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再来一起品味作者笔下这美丽灵动的翠鸟。教师引领学生配乐有感情朗读。
3.根据板书,教师引领学生总结作者的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将课文的重点段落进行串读,使孩子们对课文进行了整体回顾,以朗读促进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引领学生总结写法,为下面自学《珍珠鸟》节选,做好铺垫。】
1.师引语:作家菁莽笔下的那只翠鸟,美丽灵动可爱;作家冯骥才爱的却是那一只珍珠鸟,看看作者又是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中的吧!
2.指名朗读自学提纲。
3.课件配乐,学生拿出阅读材料按自学提纲开始自学。 4.交流。
(1)作者抓住了珍珠鸟的什么特点呢?(生:珍珠鸟的特点是 小 肥)师:这又小又肥的珍珠鸟让我们感觉到(生:小巧可爱)它到底什么样呢?女生有感情朗读。学生感悟珍珠鸟的小巧可爱。
(3)以第二自然段为例,交流一下你圈出的连用的动词吧。指名。学生齐读动词,感悟珍珠鸟的轻快敏捷。
(4)同桌交流,哪几个自然段是静态描写,哪几个自然段是动态描写。
5.小结:两位作家都写出了对鸟儿的喜爱之情!你瞧,这只美丽的翠鸟是多么灵动呀!你看,安静时的珍珠鸟如此迷人!学生配乐分男女有感情朗读。
教师引领学生再次感悟两位作者的异曲同工的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把《珍珠鸟》节选推荐给学生赏析。冯骥才先生的名作《珍珠鸟》与作家菁莽的《翠鸟》
15
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赏析《珍珠鸟》节选部分,可以很好地将《翠鸟》中的所学进行迁移,引领孩子们学以致用。一方面升华学生的情感,另一方面又使学生们巩固“动静结合”等写作方法。“拓读学表达”环节,采用的是学生先自学再交流感悟的方式,叶老还说过:“学会了自学的本领,养成了自学的习惯,才能不断地自我充实、自我修养。”因此,恰当的让学生自学,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六、作业小超市:
1.读一读:作家梁实秋的《鸟》,作家老舍的《小麻雀》,二选一,体会作者对鸟儿的爱。
2.写一写:仔细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写一个小片段,表达自己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课堂不是戛然而止,而是延伸到课下,让学生学以致用。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作业,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民主。】
听着鸟儿的叫声,读着《衔鱼翠鸟》,结束本节课吧!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诵读,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读出美感。】
附: 《珍珠鸟》节选内容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的来回摇动,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儿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我不动声色的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扒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