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8 15:26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地狱归来》观后感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主题明确":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对《地狱归来》这部作品的整体感受、核心观点或想要传达的信息。
2. "结构清晰":文章应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3. "内容充实": - "引言":简要介绍《地狱归来》的基本情况,如作者、背景、故事梗概等,并引出你的观后感。 - "主体": - "分析故事情节":描述故事的主要情节,分析其中的冲突、高潮和结局,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影响你的感受。 - "探讨人物形象":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变化,以及这些人物如何反映了作品的主题。 - "探讨主题思想":挖掘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善恶、生死、道德等,并阐述这些主题对你产生的启示。 - "结合自身经历":如有感触,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或感悟,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观点,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4. "语言表达": - "准确用词":确保用词准确,避免出现语法错误或用词不当。 - "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
编者按:这篇文章选自本人著作《地狱归来》第四章 救赎之路 第四节 狱中随记(接上回:有感于宗教的祈祷行为)。以下为文章全文:
在1035天的牢狱时光中,除了接受狱中管理和工作,我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阅读中度过。那些书籍和文字流淌着无数仁人志士的灵魂和信仰,让我在艰于呼吸苦于活命的时候,觅得一个个微弱的出口,聊以喘息,休憩,醒悟,自强,最终汇成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摘自陈九霖2012年《狱中自述》
《神谓之善也——对约瑟夫一生的新看法》(God Meant it for Good, a Fresh Look at the Life of JOSEPH) (2006年7月15日,星期六,晴)
对待不幸遭遇的态度
KENDAILL认为,成功的人生需要准备和“抛光”(polishing)。因而,必须遭受某种痛苦与折磨。他举例说:“一个雕刻家正在用一块巨大的大理石雕刻一匹马。有人走上前来问他:‘你打算怎么做?’他说:‘很简单,我来切割。我只需将那些不像马的东西切割掉就行。’”这正相当于中国的“玉不琢,不成器”的古语。
KENDAILL以约瑟夫为例说明,面对艰难的处境时,要保持乐观的心情和平和的心态。这是因为,人所面对的不幸,绝大多数都是可以忍受的。约瑟夫被卖为奴、被女主人诬告、被迫坐牢,这些都是很大的痛苦,但又都是在人的承受能力之内。而且,在不利的处境中,也可以寻找快乐。如约瑟夫与主人处理好关系后,成为主人家的主管;在监狱里,也因受到监管官员的喜欢而被安排来协助管理其他犯人并且因此认识了埃及法老身边的工作人员。因而,约瑟夫在不利的环境下,仍然保持很快乐的心情。
对待诬告或不公正待遇的态度
KENDAILL 认为,在被诬告和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不要为自己辩解,要保持沉默,以一种“清者自清”和“无为而治”的态度泰然处之。他站在神学的立场上说,神自有安排。他说:“如果你想替自己辩解,神就会退出来说:‘哦,你想做吗?其实那是我想帮你做的。你要自己做的话,那就做吧!’那样的话,我敢保证:你会更糟,会陷于最深的麻烦之中。”他举例说,约瑟夫面对诬告时就没有替自己辩解。
KENDAILL还说,不自我辩解的原因还包括:(1)失去一场战斗是为了赢得整个战争;(2)沉冤昭雪有赖于时机;(3)以耻辱换得荣耀,即所谓“今天的耻辱,明天的兴奋”(Humilation today, Exaltation tomorrow)。“没有十字架上的痛苦,就没有皇冠上的荣耀”(No cross, No crown)。他举例说,约瑟夫因为受到诬告,后来当上了埃及的宰相;耶稣因蒙难于十字架,而进入天父之国、万民敬仰。
但是,我在《圣经》创世纪编第40章14节和15节看到这样两句话:(约瑟夫对酒政说:)“你一切顺利的时候,求你纪念我,施恩给我,在法老面前提拔我,救我脱离这监狱。我实在是从希伯来人之地被拐来;就是在这里,我也没有做过什么事被关在牢里的。”
怎样陈述冤情
KENDAILL指出,在陈述自己的冤情(原文是向上帝祷告)时,应注意的要点是:
——要本着这样一种心态,即自己的冤屈本来不值得一提,不要抱自己受到了莫大的委屈的心情,进行陈述。
——要列明一些事实要点。有时候明明知道对方了解事实真相,也要以为他并不清楚,而进行必要的澄清。
——要平心静气,切忌怨愤与憎恨。
——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采用触动人心的语言。
——要去除任何自私的考虑。要讲到自己的冤情对他人的不利影响。
《纸草书》丁松编著(2006年10月23日,星期一,晴,凉)
苦难意味着什么
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一个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庸人却是一个万丈深渊。”
培根说:“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古罗马哲学家赛尼卡有句名言:“真正的伟人,是像神一样无所畏惧的凡人。”(P159)
《史记》(第四卷)(2006年8月10日,星期六,晴,凉)
祸与福同刑与德双《卷一百二十八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富之至也,人自生之;祸之至也,人自成之。祸与福同,刑与德双。(P1246)
译文:幸福的到来,是人们自己创造的;灾难的降临,是人们自己酿成的。灾难与幸福同时并存,刑罚与恩德成双成对。(P1256)
自古磨难出圣贤《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三》
太史公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揽》;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也。此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患来者。”(P1283)
译文:太史公司马迁说:“《诗》《书》写得含义深刻而言辞简约,是想实现他们志节中的思虑。从前,西伯昌被拘囚在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在陈、蔡二国受到困厄,写出了《春秋》;屈原被放逐,撰写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就有了《国语》;孙子被处以膑刑,就论列了兵法;吕不韦被流放到蜀地,世上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囚禁在秦国,才有了《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体上都是圣贤们因为抒发忧愤写作出来的。这些人都是因为思想上烦怨集结,自己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实现,所以记述出往事,试图留下来让未来的人观察思考。”(P1293)
《史记》(第二卷)(2006年7月22日,星期六,晴,热)
卧薪尝胆《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P468)
译文:越王勾践,他的祖先是夏禹的子孙。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的时候,叹息说:“我难道就要死在这里了吗?”文种说:“商汤被囚禁在夏台,文王被纣囚禁在羑里,晋公子重耳亡命翟国,齐公子小白逃到莒国,最终都成就霸业。由此看来,我们今日的处境何尝不可能成为福分呢?”
吴王赦免了越国,越王勾践回国后便发愤图强,在座位旁悬挂一个苦胆,不论坐卧都能看到苦胆,吃饭时也要尝尝苦胆。他向自己发问:“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不穿两色的衣服,礼贤下士,优厚待客,赈济贫民,慰问遭丧人家,与百姓同甘共苦。
《标杆人生》华理克(Rick Warren)著 杨高俐理译(2006年8月20日,星期日,晴,热)
人生是一场考验
你的人生观塑造你的人生。你对生命的看法,决定你一生的命运。你的看法影响你怎样投资你的时间、运用金钱和才干,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
《圣经》提供了三种比喻来教导关于神对人生的看法:人生是一场考验、一个信托及一项暂时的任务。
“试验”“引诱”“熬炼”“考验”等字眼在《圣经》中出现超过两百次之多。
经过考验,品格就能够被塑造及显明出来,而整个人生就是一场考验。(P49-51)
“我不过是人间的过客”。(当代圣经)
《圣经》说:“因为我们只是昨天才生出来的……我们在世的日子像影儿般短暂。”
《圣经》还清楚地说:“朋友,这世界并非你家,不要太自得其乐,要学习对世界毫无留念,因为我们眼所见的世界,很快就要过去了。”(P55-57)
《圣经》又说:“紧紧抓住自己生命的,就要失丧性命;但你若放开自己的生命……,就要拥有真实的生命到永生。”(P64)
(未完待续)
编者按:这篇文章选自本人著作《地狱归来》第四章 救赎之路 第三节 心想事成(接上回:葡萄园的故事)。以下为文章全文:
2006年8月24日,星期四,晴,气温适中
世界上各主要宗教都十分重视祈祷。伊斯兰教信徒每天都要祈祷5次;佛教讲求静坐拜佛;基督教认为祷告是生命中最要紧的事。具体的祷告形式和内容,虽然各宗教有所差异,但大部分宗教祷告的内容都包括认罪、谢恩和祈求等方面。
对于祷告的结果,真正的宗教信仰者都是深信不疑的。我只是大概地阅读过伊斯兰教的《可兰经》,但问过一些伊斯兰教信徒,他们告诉我,祷告确有帮助和好处。佛教中亦有许多传奇的印证,如通常所听说的观音送子等。佛教里存在着“心诚则灵,有求必应”的说法。《圣经》则说:“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此,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你们中间哪一个人,儿子向他要饼,反给他石头;要鱼,反给他蛇呢?你们虽然邪恶,尚且知道把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难道不更把好东西赐给求他的人吗?”(《马太福音》第7章第7-11节)
我认识许多信神的杰出人士,包括知名的企业家、教授、商学院院长。这些人士向我讲述了发生在他们本人或他们朋友身上的神迹。有的是通过多次祷告后,会突然产生一个灵感,结果达成自己的愿望;有的在做重大决策之前,会进行祷告,结果自己的心里会发出一种声音告知如何决策,依照这个声音(大多是自己的声音)的指示所做出的决策,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有的人在极度痛苦之时,通过祷告可以得到安慰,心里感到安详与喜乐。
以下是我从一本书上读到的通过祷告所产生的神迹:
弗兰克·根绍鲁士,美国教育家和传教士。他在上大学时曾立志建立一所大学,以消除当时教育体系中的诸多弊端。经过多次思索、论证,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主意。然而,他需要大约100万美元才能实现这个目标。花了整整两年时间,他仍然没有找出一个能够筹集到100万美元资金的办法。
作为一名传教士,弗兰克·根绍鲁士自然要求助于神。他不断向神祷告,向神表明他的计划是如何的必要和可行,并向神阐述他的具体实施方案。他在心里向上帝说,将用这100万美元来成立一个教育机构,让青年人通过学习得到一些实用的知识,使他们的智慧得到开发、心灵得到陶冶。
经过多次诚心祷告后,突然有一天,从他的心里发出一种声音说:“钱在等着你呢,你早该这么办啦!”接着,他的脑子里产生了这么一个念头:为什么不去向公众发表演讲,介绍我的美好计划呢?于是,他准备了一份演讲稿,将其在过去两年时间里琢磨和思量的内容,一气呵成地倾于笔端。他将这篇演讲的题目确定为:“如果我有一百万美元,我会用于做什么?”他把这个演讲的计划通知了报社。
准备好演讲稿的第二天,弗兰克·根绍鲁士一大早就起床,沐浴祷告,他祈祷上帝支持他的演讲,希望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实现预期目的。在祷告的过程中,他心里充满了100万美元即将唾手可得的强烈预感。于是,他极其兴奋地外出演讲。由于兴奋过度,他竟然忘了带演讲稿。但因为此前在祷告时已无数次地重复了他的意图和计划,所以,他的美好梦想已经烂熟于心,以至于他的脱稿演讲显得更加绘声绘色、极具诚意。
弗兰克·根绍鲁士刚结束演讲,听众席后面第三排的座位上,一位男子站立起来走向他,并伸出手来和他握手说:“牧师,我喜欢你的演讲。我相信如果你有100万美元,你是能够做到你所说的事。为了证明我相信你和你的演讲,如果你明天早晨能到我的办公室来,我会给你100万美元。我的名字叫菲利浦·亚莫尔。”
第二天,根绍鲁士如约前往亚莫尔的办公室。亚莫尔果然给根绍鲁士开出了100万美元的支票。于是,他用这笔钱创办了“亚莫尔理工学院”,后来更名为“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根绍鲁士借助这所大学实现了他当初的理想。
作为神学家,弗兰克·根绍鲁士在全世界宣扬这一神迹,从而彰显了上帝的见证。也有一些成功学家从其他角度,如意念、自我暗示、第六感觉等方面,对这一现象做了解释。从其他角度做出解释的目的,在于引导和帮助更多的人,拓展思路,走向成功。现归纳整理这些解释并结合我本人的理解予以说明:
首先,祷告可以净化心灵、虚化大脑,使得我们有更多的空间产生新的主意、形成新的方法。
古时候,有位学者向南隐问禅学,南隐以茶相待。他将茶水倒入杯中,茶水倒满了,他还继续倒。那位学者就说:“师父,茶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南隐师父说:“你就像这杯茶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你若不首先把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只有心虚才能容道。”平时,人的思想中可能充斥着担忧、恐惧、焦虑、沮丧、忧郁、贪婪、憎恨、嫉妒、好胜等因素,而这些东西会吞噬或耗费人们的大部分精力。有了这些东西,其他有利的、积极的内容就很难进入人的大脑。因此,必须清洗思想,有所出才能有所入,实现吐故纳新。
世界上各主要宗教对祷告,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较严格的规定,都强调要敬畏神灵,要虚净身心,不为外界所干扰。佛教强调保持正念,对佛教徒进行培养宁静心的禅定训练。我在新加坡樟宜监狱时,曾先后与两位伊斯兰教难友居住在一个牢房。他们每次祷告,都表现出了对真主极大的敬畏之心:祷告前,他们都要洁身,包括耳根、脚趾都要洗得干干净净;祷告时,一定得穿上能遮住整个下身的衣服。在没有长裤的情况下,他们便用监狱里的毛毯裹住下身。而且,祷告时一定朝向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方向。他们祷告时,牢房里的其他难友都会自觉地保持安静。
《圣经》中关于基督徒的祷告要求包括:“你祈祷的时候,要进到密室里去,关上门,向在隐秘中的父祈祷。你父在隐秘中查看,必定报答你。”(《马太福音》第6章第6-7节)可想而知,在这种安静、心存敬畏和不受干扰的情况下,人的大脑怎能不虚化呢?有的信徒感觉到,在经过祷告后,有一个时间段会觉得大脑一片空白、轻松。
其次,祷告可以通过心理暗示、提高信心等方式,激活大脑细胞,开发人的潜能。
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几乎没有人在处理问题和对付生活的挑战时,能够发挥出其自身潜能的10%以上。有的心理学家还告诉我们,人的固有能力只有2%~5%得到使用。因此,荷尔先生说:“人类最大的悲剧并不是天然资源的巨大浪费,虽然这也是悲剧;最大的悲剧是人力资源的浪费。”而祷告有利于这种潜力的开发与利用。
祷告之所以能够开发这种人力资源,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它是一种心理暗示。如前文所讲到的,根绍鲁士长期祷告100万美元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他将100万美元这个概念和要求暗示到了心灵的深处。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暗示会在没有对抗的情况下,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其接受暗示或依照暗示而行动。通过心理暗示,人们可以将意识中最有力量的意念转化到潜意识中,并因此发挥作用。正如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所说的那样:心理暗示是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架起的桥梁。另一成功学家卡耐基也认为,心理暗示是以语言或默示等方式,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某种刺激和影响的过程,从而支配或影响人的行为。卡耐基得出结论说,心理暗示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一个看不见的法宝。
祷告的过程也是提高信心的过程。这是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自己反复重复所期望的内容,这些内容便会在心里形成很深的烙印,久而久之,人们会产生出能够实现其愿望的巨大信心。这与心理学上的反射与吸引原理有关。该原理说,无论你把什么放入世界,都会反射到你自己身上,即“你怎样耕耘,就将怎样收获”。这同样与心理学上的“自我意象”原理有关。该原理是20世纪心理学发现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人的自我意象,就像电脑程序,会直接影响到运行结果:如果自我意象是一个失败的人,就会不断产生负面的信息,因而注定会失败;反之,如果自我意象是一个成功人士,就会产生不断进取、忍受挫折等鼓励性的信息,最终注定会成功。显然,在祷告时祈求得到什么或实现什么意愿时,意味着并没有失去希望,从而,给大脑输入了希望得到的、积极的信息。
祷告能够产生实际效果的第三个原因是,大自然中确实存在着巨大的无形的力量。
尽管现代科学十分发达,但是,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仍然是九牛一毛。像太空中为什么存在引力、震波、磁场,人为什么存在第六感,等等,科学尚不能揭开谜底,凭借五官更不能察觉得到。不过,人的头脑既是思想的发射站,又是接收站,与无线电播的原理相似。每个人的头脑都有能力接受从别人的头脑发射出来的思想震波。而且,人还可以通过内心的心智发展,以沉思静默的方法,产生第六感:会得到即将来临的危险警告,从而避免危险;还能预知机会的来临,从而抓住时机。在第六感养成之后,就会有一位“引导的天使”成为助手,做我们所吩咐的工作,随时帮我们打开通往潜意识的大门。因此,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博士十分重视第六感的养成。而祷告就是与这种无形的力量(或叫“超自然力量”)沟通与交流的媒介。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祷告都能得到答案呢?按照基督教的说法,所有的祷告都会得到,只不过答案为三种,即肯定、否定、等待。“如果我们所求的是恶事,会对我们(或其他人)带来直接、间接、即时或远期的恶果,神就不会应允我们的祈求。”(John Stott,史托德)
2006年7月16日,《亚洲周刊》刊出了这么一则消息:香港的商业电台有个节目叫“架势堂”,主持人是当红的森美与小仪。电台举行了一项“我最想非礼的女艺人”的网上选举活动。消息传开,社会一片哗然,妇女团体群起抗议。后来迫于情势,商业电台停播该节目,主持人森美和小仪也受到停薪留职两个月的惩处。像这一类的事情,不管怎么样祷告都是得不到应允的。在基督教中,哪怕仅仅是想和妻子之外的女子上床,即使没有真正地上床,都是犯罪。这种想法被称为“意淫”。
总的说来,在合理的愿望背后,常常会有神迹出现。所谓合理的愿望,指的是既符合自身的主观条件,又符合外部的客观环境,与此同时,还应该抱着合理的期望值。对目标的期望,会影响到对实际结果的感受。曾与我同牢房的一位新加坡籍马来难友,因酒后开车致人死命,被判坐牢9个月。虽然与大家一样感受到巨大的煎熬,但他面对判决结果却十分高兴,一再感谢真主的恩赐。他认为这是他此前多次祈祷的结果。因为他以前一直担心会被判坐牢几年,也担心受害方要求40万新加坡元的赔偿。而判决结果远远好于他此前的担心,赔偿的事也由保险公司处理了。
祷告的结果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在间接结果的情况下,就需要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如本文前面讲到的弗兰克·根绍鲁士,他所得到的就是一个发表演讲的主意,于是,他将这个主意付诸实施,终于得到了他所祈求的100万美元。
人类具有信仰和敬拜神灵的本性。以2001年的数据为例,全世界无宗教信仰者约10亿人,仅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15%,而且,还呈下降的趋势。依据人们所宣称的宗教信仰,基督教是世界第一大宗教,成员约20亿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33%;伊斯兰教成员人数约在12亿~13亿,占世界人口比例的20%,并且还在不断增长;接下来是印度教,成员约8亿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13%;佛教徒人数约为4亿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6%。(资料来源
http://religioustolerance.org.)
由以上资料可知,世界上大多数人是宗教信仰者。鉴于祷告、敬拜是各宗教的主要活动,因此可以说,祷告、敬拜乃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得知,这一活动确有其合理性。然而,对祷告、敬拜活动本身的探讨并非本文的重点。我只是希望通过这一活动说明,积极地强化精神的力量,是通向成功殿堂的重要途径!把握好自己的精神世界,就可能有求必应、心想事成!
(未完待续)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