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如何写《硕士论文自我鉴定》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28 19:48

如何写《硕士论文自我鉴定》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硕士论文自我鉴定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目的": - 确保你了解自我鉴定的目的,即总结自己在硕士阶段的学习成果、能力提升和存在的问题。
2. "结构清晰": - 论文应具备清晰的逻辑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论文背景和自我鉴定的意义。 -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学习成果、能力提升、学术贡献和不足之处。 - 结论部分总结全文,提出未来改进方向。
3. "内容全面": - "学习成果":概述你在硕士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能力提升":分析自己在研究、写作、沟通、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提升。 - "学术贡献":阐述你的论文对学术领域的贡献,如理论创新、方法改进等。 - "不足之处":诚实地评价自己在学术研究、论文写作、时间管理等方面的不足。
4. "客观评价": - 避免夸大或贬低自己的表现,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 使用具体事例和数据来支持你的评价,增强说服力。
5. "语言规范": - 使用学术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 - 注意语法、拼写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6. "突出重点": - 突出你在

纯手写论文竟被标为“AI生成”,AIGC检测到底靠谱吗?

又到了一年毕业季

屏幕前的你是否还在为写毕业论文发愁?

然而,把论文写出来只是第一步,论文还要通过查重检测才行。于是各种降重方法都被安排上了,翻译转换、同义词替换、调换语序......

好不容易把论文的查重率降下来了,以为这就结束了?不!部分学校为了防止AI代写毕业论文,在原有查重检测的基础上,还增加了AIGC检测!

1

AIGC是什么

你可能没听过AIGC,但你一定用过它。AIGC全称为“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翻译过来就是“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即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生成各种形式的内容,包括文字、音乐、图像、视频等等。所以我们平时用ChatGPT、Deepseek、豆包等等软件来生成文本都是使用的AIGC技术。

AIGC被认为是继“专业生成内容(PGC)”和“用户生成内容(UGC)”之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生成内容的新型生产方式,它的出现标志着人工智能进入全新发展时期。AIGC主要由三个关键组件组成:数据、硬件和算法。高质量的音频、文本和图像等数据是训练算法的基石,数据集的规模大小将直接影响训练模型的准确性,通常样本量越大模型越精准。这就需要硬件系统需能够处理TB级海量数据以及包含数百万参数的复杂算法,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量,高性能的芯片与云计算平台深度整合,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算力保障。

(硬件、算法和数据之间的关系)

算法性能则直接决定内容的生成质量。如今AIGC之所以能被人们广泛应用,离不开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以及生成式对抗网络(GAN)等算法的发展。下面介绍一下AIGC的主要算法:

基于生成式对抗网络(GAN)

正是有了GAN技术,AI才能够生成逼真的图像、音频和文本。GNA由两个“竞争”的神经网络——生成器和判别器组成。生成器负责生成内容,它接受一组随机噪声向量并输出与真实数据分布相似的生成数据。判别器负责评估生成数据的真实性,同时接受真实数据和生成数据并尝试区分它们。生成器和判别器之间的训练就是一个博弈过程,生成器不断改进,以生成能够欺骗判别器的数据;而判别器不断优化,以提高其辨别能力,在它们不断的较量中生成器的内容会越来越逼真。

基于自编码器(Autoencoder)

自编码器是一种利用反向传播算法使得输出值等于输入值的神经网络,包括编码器和解码器两个部分。编码器能将输入的数据压缩成低维度的潜在表示,而解码器能将潜在表示重构回原始数据,从而实现数据的生成与重建。AE的用途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数据去噪,其二是为了可视化对数据降维。

(Autoencoder模型)

基于变换器(Transformer)

变换器模型广泛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NLP)任务中,如文本生成、机器翻译等。近年来,变换器架构也被用于图像生成和其他多模态任务中。它的核心在于自注意力机制,能够捕捉输入序列中不同位置特征之间的依赖关系,而不仅仅是局部上下文。这使得变换器在处理长序列数据时能够表现出色。Transformer通常由编码器和解码器两个部分组成,编码器将输入序列转换为隐层表示,解码器则根据隐层信息生成输出序列。

2

AIGC检测是怎么做的

既然AIGC功能如此强大,那么用它写论文岂不是分分钟就搞定。正是为了避免这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许多平台开始推出AI生成内容检测功能,部分高校也把AIGC检测结果作为论文能否通过的要求之一。面对AI生成的文本,我们都看不出来和自己写的有啥区别,电脑又是怎么判断的呢?

首先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任何一种AI检测手段都无法保证100%认出哪个是机器写的,哪个是人类写的。因此,通常会给出一个AIGC值,表示一段文本有多大概率是AI写的。

目前的AIGC检测算法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基于训练的分类器

(在人机文本二元数据上微调预训练模型)

这种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二分类模型,是目前AIGC检测的主流方法。收集大量AI生成的文本与人类写作的文本,把它们喂给同一个模型,这个新的模型就可以用这两种数据进行训练,经过不断地优化、迭代,最后得到一个分类器。通过向分类器输入一段文本,它就能输出这段文本是AI生成的概率。由于检测器不知道你是用哪种AI模型生成的,所以这属于未知源的黑盒检测,模型性能仅受限于训练数据的覆盖范围。如果训练数据涵盖多模型、多领域,检测的准确性和泛化性就更强,反之则可能因数据偏差导致漏检或误判。

零样本检测器

(利用大语言模型固有性质进行自检测)

顾名思义,零样本检测不需要大量数据来训练判别器,而是利用AI生成文本与人类撰写文本之间的固有区别,使得检测器无需训练就能进行分类。它的优势在于无需额外的数据收集和模型调整,这大大提高了模型对新数据分布的适应性。AI生成的文本与人类写作在语言风格、句式复杂程度、重复率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AIGC检测正是利用这种差异特征建模。AI生成的文本常呈现句式工整但缺乏灵活性、局部重复率高、信息熵低的特点,如反复使用“综上所述”、“基于以上分析”等模板化表达。

水印技术

(在生成文本中嵌入可追溯的标识信息)

我们都听过图片能加水印,没想到文字也能加水印。这里的水印不是人能够阅读出来的,它是一种统计学规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个词语在文中出现的频率分布就可以当作文字水印。然而实际的应用中,水印算法的设计更为复杂。其中一个关键的挑战就是在不扭曲原始文本的含义或可读性的前提下嵌入水印。传统的方法,如同义词替换、语法树操作、段落重组等方式很难在修改文本的同时做到较好的语义保持,而大语言模型(LLMs)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它的核心优势在于通过深度学习自动实现语义保持与水印嵌入的平衡,根据植入水印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向现有文本中植入水印(Watermarking for Existing Text)和向大模型中植入水印(Watermarking for LLMs)。目前文本水印技术广泛应用在版权保护、维护学术诚信和虚假新闻检测等场景。

3

AIGC检测靠谱吗

随着AI的发展,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开始使用AI辅助工作,其中学生利用AI工具进行论文写作成为了高校面临的现实课题,为此不少高校推出了针对AIGC的毕业论文考核标准。目前,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论文检测机构,比如知网、万方、维普、Turnitin等等都推出了AIGC检测。

AIGC检测真的靠谱码?有同学表示,自己纯手写的论文,AI重复率竟高达60%,为了满足毕业要求,不得不把强逻辑语句改成不通顺的句子。甚至有人把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与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片段进行AIGC检测,结果显示,这两篇经典作品总体AI生成疑似率分别达到了62.88%和52.88%。这样的检测结果,也让学生们普遍多了“论文被AI”误判的担忧。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论文AI率高到离谱”成热门话题。

(《流浪地球》的AIGC检测高达52.88%)

前面提到过,目前任何AIGC检测都无法100%认出哪个是机器写的,哪个是人类写的,如果你写的论文包含大量规范表述,或者个人写作风格接近AI模式,就可能会被误报。相反,如果AI生成的文本经过巧妙的润色,也可能导致漏报。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降AI率的小技巧,在使用它之前,请各位一定要遵守《学位法》,确保论文中数据、图表、文字的真实性。

翻译大法

简单来讲就是将所写的文字翻译成另外一门语言,然后再翻译回来,如果效果不佳,还可以增加中间翻译的次数。经过几次翻译转换,文本的AIGC检测率可以大大降低。

更改句型结构

在AI给出的内容中,句型构成会具备一些比较相似的特点。仔细观察你会发现,AI喜欢用“无论、随着、此外、综上、同时”等类似的词汇,问题时喜欢用序号+标题+冒号+的形式,而且每个短句、段落的长度字数差不多。所以想要降AI就要避免使用AI大模型常用的词汇和句式,合并一些没有必要分开的短句和段落。或者多使用倒装句、问句或口语化表达,这都能很好地降AI。

(AI的有喜欢的句式)

丰富文本内容

AI写的论文总是让人看上去很有道理,但实际上没什么实质内容,也没有体的例子。所以想要降低AI,就要加入一些干货和实例,这样文章才不会看上去像AI写的。

用AI降AI

AI比人更懂AI检测背后的原理,用魔法打败魔法。至于AI降AI这事靠谱吗,小编我没试过,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试试。

4

讲在最后

关于AI生成内容检测技术在毕业论文审查中的应用,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这项技术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学术诚信,但实际应用效果却难以令人满意。教育的本质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而非过度关注工具的使用方式。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仅需要建立防范技术滥用的机制,更应当从根本上重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以能力为导向、能真实反映学生学术素养的多元化评估标准。

5

参考资料

Yang, Xianjun, et al. "A survey on detection of llms-generated content." arXiv preprint arXiv: 2310.15654 (2023).

aigc查重原理是什么

AI-Generated Content (AIGC): A Survey

大模型时代下的文本水印综述_文本溯源大模型困惑度

朱自清、刘慈欣名篇被判“超标”!学生称“降AI”掏空钱包,论文检测引争议

AI写论文会被检测了!如何降低论文“AI味”?检测原理是什么?

转自:中科院物理所

来源: 蝌蚪五线谱

毕业论文“难”在何处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又是一年毕业季。当前,很多毕业生面临着毕业论文的修改、提交与答辩。从确定选题、梳理文献,到实验、调研、数据分析,再到整理图表、完成写作,学生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既是为了拿到毕业文凭,也是为了让学业得以圆满。

这个过程,往往并不简单。我们采访了多位国内高校在读大学生,请他们从亲历者的视角,讲述关于毕业论文的困惑与期待。

写论文,面临哪些挑战

万事开头难。要想完成毕业论文,确定选题是第一步。对此,有人从之前的学业成果中获取灵感,有人直接请导师指点迷津,也有人“白手起家”,自行寻找选题后再在导师的帮助下逐步细化。北京某高校应用统计学硕士生陈浩选择了第三条路,也是最难的一条路,“要找到既有创新性又有实际价值,同时还好落实的选题是很不容易的”。

定好选题之后,研究方法的确定、数据资料的收集、论文写作的规范等问题,更是“一山放出一山拦”。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申文杰,在尝试复现他人未开源的工作时多次碰壁,“这需要一点运气,再多调一些重要的参数可能可以试出来”。对大多数理工科学生而言,实验数据的结果对论文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一所以新闻传播见长的高校,传播学硕士研究生王作丹需要进行调查问卷的数据收集,却苦于难以兼顾样本量与质量。“自己也能收集不少数据,但信度、效度不好保证;而网上一些专业平台的真实性也让人怀疑。”

就读于浙江某综合性大学的夏蕾是一名理工科大四学生。落笔写作时,她会对论文中专业性欠缺的“大白话”感到难受。“平常都是写实验报告,对语言专业性要求相对没那么高,写毕业论文时就感觉自己掌握专业语言很困难。”后续对论文格式的调整,其繁琐步骤更是令她头疼。

焦虑面前,有没有“替代方案”

然而,某些学术层面之外的压力,或许是毕业生们更大的困难。

曲嘎是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她对所学专业并没有考虑太多。然而,进入北大之后,因为摸索不清学习方法,让曲嘎一度怀疑自己,“每一次写作业都让我感到痛苦”“感觉自己不喜欢这个专业”。为此,曲嘎休学了一年。当她调整好状态重返校园后,毕业论文又让痛苦再次袭来。“老是在想当初自己为什么没有转专业。”最严重的几天,她一直躺在床上不吃不喝。

有时,曲嘎会怀疑毕业论文的必要性——对本科生而言,如果不寻求在本学科从事学术研究,毕业论文是否可以用其他作品替代?

对可能的“替代方案”,高校并非没有相关考虑。陈浩的硕士培养方案上,就写着“学生可以提交相关实践报告”。但在实践中,这一条似乎并未充分生效,他和他的同学们还是得写论文。

陈浩认为:“是否提交论文与个人的发展方向相关,实践作品更符合专硕就业导向的培养要求,改毕业论文为实践作品应该是一种趋势。”

相比之下,申文杰认可毕业论文这种考核形式的必要性,但他也认为,毕业论文的篇幅可以考虑缩减。

导师可以引路,却不是“万能帮手”

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学术导师是毕业生的关键引路人。但导师并非万能。采访发现,在各种主客观因素下,导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存在一定的短板与盲区。

申文杰评价自己的导师“非常认真负责”,每周都会与他单独面谈。但是,由于导师年龄较大,目前较少在一线研究,对于一些较新的方法指导与应用,导师较难给予有效帮助。

王作丹的导师身处国外,因而只能与学生线上联系,且较不频繁。王作丹常常苦恼于沟通的障碍,“有时在微信上看老师发的指导文字,我第一遍看是一个意思,第二遍看又是另一个意思”。王作丹同时承认,作为硕士研究生,在需要时应该主动寻求帮助。

夏蕾的导师的学生分散在不同的校区,导师因而不常待在办公室。“如果事情比较紧急或比较复杂,导师会说咱们打个电话。”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夏蕾更多会选择向师兄师姐求助。

值得一提的是,多名受访者都提到了AI可以为学生写作论文提供一定帮助。他们表示,部分院校对毕业生AI工具的使用作出要求,并设置了检测环节。

然而,由于AI检测工具本身的局限性,这类检测是否合理、有效,存在一定争议。

在受访者们眼中,理想的导师应该既能及时给予学生有意义的指导和帮助,也能给予学生一定自主性。在现实中,导师也有导师的难处,其辅导学生的任务量和其他工作安排,都可能影响与学生的沟通效率。

(应受访者要求,陈浩、申文杰、夏蕾、曲嘎为化名)

实习生 林铭汝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鑫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23日 05版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