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写作《歌剧 江姐 观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17 09:27

写作《歌剧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歌剧《江姐》观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观后感的主题明确: - 明确文章的主题,围绕歌剧《江姐》的内容、表现手法、情感体验等方面展开。
2. 内容丰富: - 对歌剧的剧情、角色、音乐、舞蹈等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 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阐述观看歌剧后的感受和思考。
3. 结构清晰: - 开篇简洁明了,概括歌剧的主题和观后感的核心观点。 - 主体部分分为几个段落,每个段落论述一个方面,使文章结构层次分明。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自己对歌剧的感悟和启示。
4. 语言表达: - 运用优美的语言,准确地描述歌剧中的场景、人物和情感。 - 注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
5.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写作建议:
a. 描述歌剧的剧情和主题: - 简要介绍歌剧《江姐》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 分析歌剧中所表达的主题,如爱国主义、革命精神、爱情等。
b. 分析角色和音乐: - 描述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命运遭遇等。 - 分析音乐的表现手法,如旋律、节奏、和声等,以及它们对剧情和情感的作用。
c. 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江姐》剧评|永远的东柳,不老的江姐

□黄体军

幸有东柳六百曲,几度春风伴《江姐》。柳子戏这一拥有600余年历史的古老剧种,在塑造江姐这一现代革命女性形象时,会迸发出怎样的艺术火花?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4月29日晚,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品、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山东省柳子剧团)创排的新版柳子戏《江姐》在济南梨园大戏院首演。优美动听的唱腔,充满激情的表演,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红色经典的当代表达,让现场观众有机会再次走近江姐,感受她为追求革命理想慷慨就义的高尚情怀,也让观众再次领略到了现代柳子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夯实人物成长合理性

塑造出可敬又可亲可爱的江姐形象

对《江姐》一剧来说,江姐的形象能否立得住,无疑是全剧的关键。江姐作为一个英雄早已为大家所熟知,英雄人物可敬往往是思想认识层面的问题,而是否可亲可爱则更多是情感方面的问题。只有可亲可爱,让观众打心眼里亲近江姐、爱江姐,才有可能让“这一个”江姐的形象真正立在舞台上,并留在大家心中。所以,无论演员还是观众,在演出和观赏过程中,面前都有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这一个”江姐,我愿把他当亲人吗?我爱她吗?

关键问题是,能否找到与普通观众情感的共鸣?哪些感情才会让观众感到江姐是可亲可爱的?

在此,让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江姐在剧中的情感线路,这条线路非常鲜明:从她刚出场时,对即将去华蓥山与丈夫彭松涛一起为革命工作充满憧憬与期待;在孙明霞来送别江姐、提到孩子时,她作为一个母亲、一个女人表现出柔情;当看到城门上已经牺牲的爱人彭松涛时,她的悲痛和坚强;在点破丈夫牺牲这层“窗户纸”,与双枪老太婆交心时,她作为晚辈在长辈面前的脆弱;面对甫志高的叛变,她冷静分析,沉着斡旋;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她不为所动,痛斥叛徒反动派;为了坚守心中的理想,她慷慨就义,生命永远定格在29岁这样一个风华正茂的年龄;临终前,作为年轻的母亲,她最牵挂的是年幼的孩子,希望孩子长大后继承自己的遗志………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江姐不但是一个英雄,也是一个女人、妻子和母亲。爱情、亲情,这些最基本最古老的情感,都是江姐在成长过程中要经历的,也是最能触动观众泪点,与观众产生共鸣的最柔软的点。

柳子戏《江姐》相当成功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可敬又可亲可爱的江姐形象,一个青春美丽、充满光彩,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江姐。这样的江姐是有血有肉的,是观众乐意认可的。

此次人物塑造,导演徐伟充分发挥了他话剧科班出身的专业优势。他告诉记者,此次《江姐》创排的秘诀,关键是遵循“以人为本”,回到人物,回到情感;通过进一步挖掘剧本,找到并夯实人物成长的合理性;英雄并不天生就是英雄,每个英雄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江姐何尝不是如此?“全剧从3月初开排后,光坐排,帮助演员分析人物,厘清人物性格和情感发展的逻辑,就用了一周多的时间。”

同样值得肯定的还有此次江姐的扮演者、柳子剧团优秀青年演员刘海霞。32岁的她与剧中江姐年龄接近,又同为妻子和母亲,想必她对演绎江姐这一角色会有相当的体悟。

在我印象中,作为剧团的当家青衣,刘海霞大多演的是传统戏中的青年妇女,尽管演过《白毛女》中的白毛女,但只是折子戏,而且白毛女的形象和情感与江姐是两个不同的类型。从传统戏的青年妇女形象到江姐这一胸怀崇高理想、充满阳刚之气、刚中有柔的现代革命女性形象,对刘海霞来说无疑是一次“蝶变”过程,无论是思想情感,还是演唱和人物塑造,挑战和收获都是巨大的。她的舒展流畅、亮丽动听的唱腔,张弛有度、声情并茂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面目的刘海霞。

除江姐一角外,其他扮演双枪老太婆、杨二嫂、蓝胡子、华为、孙明霞、老陈、彭松涛、甫志高、沈养斋、唐贵山等人物的演员也各有精彩的表演,展示了良好的功底。观众有理由期待,这些演员将会以更饱满的情感,让江姐及全剧人物以更大的气场立在舞台上,演出“满台激情”,更好地点燃台上台下的共鸣之火。

“戴着镣铐跳舞”

成就“最硬核”现代柳子戏

新版柳子戏《柳子戏》变化不少:将全剧从原来的两个半小时压缩至两个小时左右,以适应当下观众观剧心理习惯,努力与青年观众作理想与信念的分享,吸收话剧塑造人物的手法,中西结合的配器,弱化物理空间,突出心理空间,从而最大限度地把舞台留给演员,回归传统戏曲“本体写意性”的原则,富于戏剧性的歌舞场面……导演徐伟把这次创排,形象地比喻为“戴着镣铐跳舞”。

既要把握柳子戏剧种特色不偏离,让人们听到原汁原味的柳子戏,又要为经典注入当代意识,符合时代审美需求,让老曲牌做出新的表达,无疑于是“戴着镣铐跳舞”。

音乐是一个剧种的灵魂。柳子戏《江姐》音乐和唱腔给人的一个突出印象是好听,别有韵味。贯穿全剧的主题曲《红梅赞》,第二场的《寒风扑面卷冰霜》、第六场的《春蚕到死丝不断》、第七场的《绣红旗》《不要用哭声告别》……这些唱段脍炙人口,让人百听不厌,符合“好戏有便于传唱的好唱段”的特点。

那么柳子戏作为一个曲牌体剧种,它的600多支曲牌在为创作者们提供丰富的音乐资源的同时,会不会因为曲牌众多,难以选择,从而给创作带来“幸福的烦恼”呢?

剧组音乐负责人张国栋告诉记者,柳子戏《江姐》全剧十几个重要唱段综合运用了柳子戏的柳子、青阳、山坡羊、高腔、黄乐调、清江引、十样景、序子、赞子、占等十几个曲牌。

在戏中,黄乐调的旋律多次重复出现,这个曲牌旋律优美动听,也适于表现现代生活气息,老一辈作曲家就把此曲提炼出来作为全剧的基调音乐运用。“选择曲牌关键是要根据新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适当吸收时代音调加以融化,把最传统的老曲牌拿出来再造,不断增添新的音乐元素,突破原有的唱词结构、字位安排的唱词局限性,让音乐风格焕然一新,即所谓‘老曲牌新唱新表达’,但这一切的前提是音乐唱腔必须契合剧本的主题思想和人物的心理变化。”张国栋说。

正如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山东省柳子剧团团长李贝所言,此次新版柳子戏《江姐》的成功演出,对于该团来说,不仅是一次实力和水平的展示,也为剧团将来创作更多现代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自信。“我们会一手抓传统经典剧目的保护传承,一手抓现代戏创作,争取创作出更多符合新的时代特色的现代戏,让这一古老的剧种不断焕发出新的青春的光彩。”

(作者为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资深文化记者、戏剧评论员)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歌剧《江姐》:红梅朵朵向阳开

作者:张天彤

由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的歌剧《江姐》改编自小说《红岩》,取材于共产党员江竹筠为革命事业英勇就义的真实历史故事,塑造了对党无限忠诚的江姐的光辉形象,展示了红岩先烈以铮铮铁骨、浩然正气与敌人斗争到底的英雄事迹,反映了共产党人为了人民解放事业和新中国成立不屈不挠、浴血奋斗、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1964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首次在北京演出歌剧《江姐》,获得巨大成功,一年内连演200多场,观众无不热泪盈眶,拍手称道。此后,空政文工团先后5次复排这部剧,每一次都引起轰动。197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舞台演出剧本拍摄成舞台歌剧艺术电影。歌剧《江姐》中的《红梅赞》《绣红旗》《春蚕到死丝不断》等唱段家喻户晓,被广为传唱,经久不衰,浸润了几代人的心灵。

当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很多遍于蓝和赵丹主演的电影《烈火中永生》。后来长大一点,开始阅读小说《红岩》,再后来又有机会看了电影版和现场版歌剧《江姐》。无论小说、电影还是歌剧,坚强刚毅的江姐、威武不屈的许云峰、忍辱负重的华子良,还有天真无邪的小萝卜头,都给我的童年和少女时代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烙印。虽然那时还不能够完全理解“理想”和“信念”的真正含义,但我幼小的心灵却播种了致敬英雄、爱憎分明、感恩惜福的种子,以至于几十年后的今天,每当《红梅赞》旋律响起的时候,我的眼前便立刻会浮现出江姐那鲜活的英雄形象,我的耳畔便会再次响起江姐那铿锵有力的话语:“竹签毕竟是竹子做的,共产党人的意志是钢铁……”

翻开中国歌剧发展的历史长卷,《江姐》无疑是一部值得称颂与骄傲的红色经典之作,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这部歌剧根据小说《红岩》中有关江姐的英雄事迹改编创作而成,以江姐的革命足迹为主要线索,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女性的豪迈形象,赞颂了以江姐为代表的革命先烈们热爱人民、忠诚于党的崇高品质。

歌剧《江姐》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色彩,在音乐素材的选择上选用了大量四川民歌作为创作依据和动机,如大家熟悉的《红梅赞》就是以四川民歌为基调素材创作而成的。该剧音乐还大量借鉴了川剧板式结构当中的导板、快板、清板等,极大程度地丰富了整部剧的旋律,促使其不断衍生发展变化,让故事情节更加富有矛盾冲突的戏剧性。旋律中恰当运用了川剧中的润腔、帮腔以及哭腔和道白相结合的唱叙形式,对表达人物的内心独白、帮助观众理解人物内心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演唱方面,歌剧《江姐》不但有大量独唱、重唱,还有三人唱、合唱及一领众和等,多样化的形式增加了歌剧的音乐性,丰富了歌剧的表现力。从音乐语言、表现手法、演唱形式到乐队的运用,这部歌剧都体现出了可贵的革命精神,提供了创造性的经验。

半个多世纪来,江姐的英雄形象在舞台上一次又一次被艺术化再现,影响、感动、教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用好红色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中国音乐学院今年排演了音乐会版歌剧《江姐》,在原剧本44个唱段基础上精挑细选出21个经典唱段,参演演员全部为学生,共计百余位。第四代江姐的扮演者、原空政文工团一级演员铁金担任音乐会总导演,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指挥家曹文工担任乐队配器和指挥,而我则担任江姐故事的讲解人。为了帮助学生们理解剧中人物,铁金老师对每一个人物角色进行了详细解读,无论是表演中的唱念做打还是手眼身法步,她都亲力亲为给予示范。排练间隙,她还给学生们讲解原空政文工团排演歌剧《江姐》过程中感人的故事,讲述她与剧本创作者、作曲家之间的深度交流,分享她扮演江姐这一人物的心路历程。作为指挥,曹文工老师针对每一个音符、每一个指法、每一条旋律予以悉心指导,他十分强调每一种乐器之间、不同声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通过讲解红岩的故事来提升学生们的音乐理解力与表现力。我则结合小说《红岩》、歌剧《江姐》几代演出的视频资料,带领学生们走近红岩时代,走进江姐等革命先烈的内心世界,重温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开创伟业的峥嵘岁月,感受那些高贵灵魂背后信仰的力量。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是什么让江姐在渣滓洞那样一个魔窟里,还保持着乐观、坚毅和无畏?是信仰。信仰是黑暗里照射出的一抹阳光,是英雄们面对敌人炮火时坚实的铠甲;信仰是人的精神之钙,是人类的精神火炬和生命的终极意义。歌剧《江姐》之所以能在一代代人心里留下难以抹去的记忆,时至今日依然亭亭玉立地绽放在舞台上,是因为她不仅经过了几代人的艺术传承,更葆有精神与信仰的薪火相传。今天我们重温《江姐》、演唱《江姐》,就是要赓续红色精神,以信仰之火引领前行路,以理想之光烛照新征程。

(作者为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来源: 人民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