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3 20:23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孔子读后感的800字作文,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孔子的哪一部著作或哪一方面的思想展开。例如,可以围绕《论语》中的某一句话、孔子的教育思想、政治理念等。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孔子及其著作,主体部分阐述你的观点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思考。
3. 观点明确:在主体部分,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围绕孔子的思想展开论述。可以结合自身经历、社会现象等,从不同角度分析孔子的思想。
4. 论证充分:为了使文章更具说服力,需要运用事实、例子、名言等来支撑你的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a. 引用孔子原著中的语句,展示其思想内涵; b. 结合历史背景,阐述孔子思想的时代意义; c. 分析孔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d. 举例说明孔子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6. 文章篇幅:控制文章篇幅在800字左右,确保内容充实,避免冗长。
7. 逻辑严密:文章中的观点
1
论语读后感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着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2
《论语》读后感:探寻孔子的至德之道
读完《论语》,坐着发呆,迷茫中,《庄子。 秋水》中的一句话,浮上心头。 “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能害之也。”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角色是什么?
是一位在文化封冻的河流上用肩膀奋力拉船的纤夫,是一名在“人治”与“专制”之间撑船的摆渡人。
一个自由的思想家,却因为世事的束缚、统治的变迁或被哄抬或被蜚斥,终己一生在困境中追求着不得志的“仁”的理想。
好心人一直在呼吁同情弱者,却又总是将至德者归入强者之列,似乎天生不属于同情范围。其实,世间多数出色者都因为众人的分享、争抢和排挤而成了最弱的弱者。
孔子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谈论理想时,那浅浅的一句:“吾与点也!”(“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所包含的已然淡漠的不得志,又怎能不引人喟叹?
《论语》中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而是质朴的道理和,以身作则。细想身边
常有这些品格的展露,而习惯于淡漠的我们却很少如此清晰地看待。也许华夏的.血脉里,正有“君子“的影子,只是经过孔子等至德者的吐纳,将它凝固住了,现之以墨字,代代相传。
或许至德者从不抱怨,透过字里行间,只能隐约看见孔子影影绰绰的无奈。记得有人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拥有一整部《论语》的孔子,留下的却只有无奈的隐忍。
3
论语读后感
孔子还非常挑食。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得不好,不吃;不合时令,不吃;切割得不好,不吃;没有合适的酱,不吃。我想,现在最挑食的小孩,恐怕也只有他的三分之一罢了!
读完《论语》,我不仅对孔子的敬佩更进一步,而且更多了一种亲近感。孔子并非什么高不可攀的“至圣”,他也是一个有优点、有缺点的普通人。他似乎从书上一跃而下,成为我的一个好朋友。
朋友的作用大致粗分至此,因为牵扯到朋友的种类,很多话不及细说,下文再谈。
《论语》有关结交朋友之标准的论述很有意思,其中既有对朋友的要求,又有对自己的要求。不同的地方,看上去还有矛盾之处。
首先,孔子认为,交友必须交优秀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有道而正。,这一点颇合上述交友的目的。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说理深入浅出、言简意赅。通篇以当时的群众语言为基础,兼借书面语言典雅精粹之风格,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创一体、自成一派。
《论语》虽非纯粹的.文学作品,然其大量文句却逐渐演变成了格言、成语和典故,至今仍然保持着强盛不衰的生命力,充分说明了它有强大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文学特色。本文拟从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塑造人物形象的饱满性和记叙事情的洗练性三方面入手,对《论语》一书的文学特色作一浅析。
4
我读出了他的感激
“真正的感激,不是言语的堆砌,而是眼神的交汇。” 我永远无法忘记那个寒风凛冽的冬日,我在不经意间,从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中,真切地读出了他的感激,这份感激,也在我心中种下了温暖与善意的种子。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末,我像往常一样去图书馆借书。路上,行人匆匆,每个人都裹得严严实实,,我加快了脚步,想要尽快到达图书馆那个温暖的避风港。在路过一个十字路口时,我看到一位老人蹲坐在路边,面前放着一顶破旧的帽子,里面散落着几枚硬币。看到这一幕,我脑海中瞬间闪过一个念头:又是一个骗钱的。
这时,一个小男孩蹦蹦跳跳地跑了过来。他穿着厚厚的棉衣,戴着毛茸茸的手套,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他走到老人面前,停下了脚步,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把糖果,轻轻地放在老人的帽子里。老人愣了一下,随即露出了一个温暖的笑容,他慢慢站起身,向小男孩连连道谢。小男孩摆摆手,脆生生地说:“爷爷,不用谢!”随后便蹦蹦跳跳地离开了。
我站在原地,望着小男孩远去的背影,内心深受触动,我为自己最初的恶意揣测感到羞愧。我走近老人才发现,他的双手布满冻疮,干裂的口子看着让人心疼。我有些不好意思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些零钱,轻轻放进他的帽子里。老人抬起头,眼中满是惊讶与感激,他的嘴唇微微颤抖,却一时说不出话来。那一瞬间,我与老人的眼神交汇,仿佛有一种无声的语言在彼此心间流淌。
从老人的眼神中,我真切地读出了他的感激。这种感激是从心底深处散发出来的,带着无尽的温暖与真诚。此后,每当我回忆起这件事,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老人那饱含感激的面容,它时刻提醒着我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
5
孔子读后感
《孔子》读后感
读完了《孔子》这本书,我知道我们要发愤读书,长大要报答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也是为自己长大能够有一口饭吃,还要为祖国做出贡献。孔子小时侯家境贫寒,就算母亲要节衣缩食,也要让孔子能够上学。更是因为他的家境贫寒更加让他发愤读书。看到了孔子发愤读书的段落,我真感动!!所以我们要以成绩回报父母这是给父母最好的礼物~努力学习把~下学期我们要考初中了~初中是我们人生的转折点这半学期我们努力的学期把~~考个好学校让父母少花钱~
孔子读后感200字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