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6-29 03: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种子发芽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种子发芽的观后感。可以从种子发芽的过程、发芽过程中的感悟、种子发芽与人生的联系等方面入手。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观后感作文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a. 引言:简要介绍种子发芽的过程,引出自己对种子发芽的感悟。
b. 主体:详细阐述种子发芽过程中的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种子发芽的过程:描述种子从播种到发芽的全过程,如土壤、水分、温度等条件对发芽的影响。
- 发芽过程中的感悟:结合自身经历或感悟,谈谈在种子发芽过程中得到的启示,如坚持不懈、逆境成长等。
- 种子发芽与人生的联系:将种子发芽的过程与人生经历相联系,阐述从中得到的启示,如人生需要经历磨难、珍惜成长等。
c.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种子发芽给自己带来的感悟,并展望未来。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a. 语言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b. 语言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啰嗦的表述,使文章更加简洁明了。
c. 语言富有哲理:在描述过程中,适当加入一些富有哲理的
【师生讲述】
“学以致用”的种子在我心底发芽、长大
讲述人:闽江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7级本科生丁世淦
作为闽江学院的一名在校大学生,能在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我内心无比激动。总书记对学校发展的充分肯定,对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就像是为我们上了一场别具意义的思政大课。总书记勉励我们“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道德高尚的人,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2017年9月,我考入闽江学院。作为一名新生,我对未来的发展颇感迷茫。彷徨之际,学校的三创学院为我提供了很大帮助;职业生涯规划等一系列课程,就像开启心门的钥匙,帮助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目标。渐渐地,一颗“学以致用”的种子在我心底发芽、长大。我意识到: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也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满有意义。
在校期间,我认真学习专业课程。大二时,在刘兴龙老师的推荐下,我接触到了学校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设立的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分中心的项目,让我惊喜的是,其后三年时间里,我就是在这个实验室进行海上智能装备学习的。
在福建分中心学习期间,实验室老师按照“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思路,带着我们潜心研发。我们主动了解渔业应急中心、渔民及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连云港航标处、福州航标处等的实际需求,再由中心联合学校、企业及时进行设备研发,将其用之于民、造福社会。这个过程让我深刻认识到“技术为民”的分量,也让我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应用型办学”有了更深体会。
在闽江学院,我不仅收获了丰沛的知识,更找到了人生的奋斗方向。7月我就要毕业了。毕业后,我将到武汉理工大学继续深造。空袋子难以直立。我相信,只要努力提升自身水平,未来一定能投身火热实践,在服务国家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
项目团队:
光明日报记者张胜、高建进、王斯敏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31日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为西藏昌都风光。 影像中国
一
2月的西藏昌都,雪花纷飞,室内却暖意融融。看着队友们摆上的长寿面,在一声声生日祝福中,卡若二中音乐老师曾晓梅不禁泪光闪烁。她没想到,会在援藏支教中迎来自己的40岁生日!
他们一行20位福建援藏教师,春节刚过便从春暖花开的东海之滨出发,为海拔3000多米的雪域高原带来了春的气息。曾晓梅援藏本已期满,而且泉州家中的老人需要服侍、正待高考的儿子需要陪伴。尽管如此,她还是因这里的教学需求选择留下。人生计划打乱了,她却毫不在意,工作充实得没时间想家,忘了刚进藏时持续感冒的煎熬,忘了思念亲人时的通宵难眠。
都说她越来越像当地人,这是在表扬她高度融入呢。儿子在视频通话里却忍不住“吃醋”了:“难怪舍不得回来,原来你在西藏有一群孩子!”
是有一群藏族孩子,围着她,叫她老师,叫她姐姐。
她负责12个班级的音乐课。孩子们能歌善舞,唱汉语歌没问题,只是发音不准。她就利用课余时间,一字一句给他们纠正。孩子们说的汉语、写的汉字哪怕再简单,在她看来也是那么美,和眼前一张张如格桑花开的笑脸一道,成了寂寞孤单时最好的慰藉。
曾晓梅入藏以来,眼界和境界都在提升。作为昌都市优秀援藏干部人才的她,仍说和队里的哥哥姐姐们有差距:队里57岁、两度援藏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刘斯老师,仍俏皮地说自己还年轻,还能为昌都的教育事业做贡献,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继续奋斗呢?她心中升腾起一个梦想,那也是她和队友们共同的梦想,就是用教育让那些正值花季的孩子们盛开芬芳。
孩子的眼睛最是天真单纯。他们通过福建省援藏工作队捐赠的VR设备大开眼界,看到了美丽的风景、神奇的太空、感人的红色教育基地……远方的景物此刻仿佛伸手可及,令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欢呼:“科学技术真神奇,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孩子们的笑声让曾晓梅相信,在支教的帮助下,孩子们的人生一定更美好!雪域高原也一定会更美好!
二
援藏队员们,哪个的皮肤不被晒得红里泛黑?哪个的嘴唇不曾干裂?可面对使命的召唤,这批80后开始了新一轮上场。
边坝县住建局副局长、33岁的吴文彪,下乡遇雪山崩于前而面色不改,辗转闽藏两地住院都若无其事,却在援藏结束的欢送会上哭得稀里哗啦。回到宿舍,他还在离愁别绪中难以自拔,给妻子发短信说:“情到深处竟无言,唯有泪千行。”千里之外的妻子调侃地回复:“没那么夸张吧,跟我分开你咋没哭?”
看到他的援藏故事上了新闻,100岁的爷爷说这是家族史上最大的光荣,5岁的孩子也视父亲为英雄。他则不止一次对儿子说:“等你长大了,有本事也援藏去,看你爸当年修建的房子好不好?”
妻子打趣道:“就你修的那些厕所?”
吴文彪进藏后看到当地的旱厕,心生触动,主动请缨修建现代化厕所。他说:“干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从小处着手吧。修好一个厕所,让百姓多一个舒心的地方,也算是办了件实事。”
方便之事,岂是小事?边坝县两个使用频率最高的示范公厕,就是年轻人干出来的。
吴文彪当年读小学时,总听乡亲们称赞一位前去援藏的当地干部,幼小的心灵便生出“长大也援藏”的心愿。洁白的雪山、清澈的蓝天、淳朴的当地人民,从那时起就深深印在他的心里。他在西藏遇到了更美的自己,回福建后也一往情深地继续为西藏发展添砖加瓦。一批批援藏干部“余情未了”,一批批援藏干部接续前行,成了一项传统。
三
2019年7月15日,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从福州启程时,领队魏东与大家共勉:“高原缺氧不缺精神,海拔再高追求更高。”福建省援藏工作队从落地林芝到转战昌都,一步一个脚印,千磨万击还坚劲,着力打造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典范。
原本在生活中与雪山、高原无缘的援藏队员们,对西藏满怀热情和向往,却被接连而至的高原反应考验着体魄与意志。
1983年出生的潘宜协,内心早就埋下了一颗援藏的种子。多年后,种子终于发芽,潘宜协援藏梦圆。不成想,他在海拔4000多米的邦达机场刚一落地,便头重脚轻、如踩棉花。虽然没像有的同行者那样一头栽倒,各种症状也没轻易饶过他。
但,毕竟带着使命而来,沉甸甸的责任感压实了绵软的步履,奋斗向前的惯性推动大家第二天就投入相关会议,再之后是实地考察,各个工作组都快速安营扎寨。
半个月不到,领队就带着相关部门的队员,下到对口支援的八宿、左贡、边坝、洛隆四个县调研,一周时间辗转上千公里。白天调研,察看项目,督促进度;晚上座谈,谋划思路。山高路险谷深,昌都让这群初来乍到者知道什么叫惊心动魄:羊肠道边密布着万丈深壑,高耸着悬崖绝壁,下面则常是深不见底的滔滔江水,万一失足,后果不堪设想。
在这样马不停蹄的调研中,大家逐步见识了藏区山川的险峻与壮美,了解了昌都经济社会的困难和挑战。潘宜协后来回忆这次调研,满是感慨:“一路艰难地走下来,心中充满对大自然造化伟力的震撼,也更加坚定了为这片神奇土地奉献的信念。”
来了,就要像小草和格桑花那样扎根雪域边陲。援藏人生的每一天都不会空虚,今后回忆起来没有一天会后悔……有了这样的信念,青春的斗志便敢和那雪山试比高。
2020年,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左贡工作组荣获“西藏青年五四奖章”。
四
群众最缺什么,就全力以赴做什么。医疗卫生是昌都当前最大短板之一,福建投入援藏资金3.8亿元建成昌都市妇幼保健院新院、昌都市疾控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还不够,再从福建带来一批年轻医护人员,助力昌都“健康扶贫”。
2020年4月,医护人员长驱四五百公里,到边坝县开展下乡义诊暨“师带徒”活动。义诊中,他们突遇22岁的卓玛拉嘎分娩困难,若不及时剖腹产,将危及母婴。产妇家属坚持要转院昌都市,可一路上至少八九个小时的车程,加上路途颠簸,谁敢保证不出意外?
妇幼院院长刘达宾带着医生苦口婆心做工作,家属终于同意就地实施剖腹产。一小时后,婴儿顺利出生,母婴平安。产妇家人献上洁白的哈达,借歌声表白真情:“遇上你是我的缘。”
昌都的手足畸形发病率较高。患儿内心自卑,治疗费也让不少家庭一筹莫展。援藏工作队建起了救治小组,协调福建和北京、上海等地优质医疗资源,已成功救治患儿80例,最小的患者只有8个月。看到术后的孩子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甜甜地笑了,看到以前总将手藏在袖子里的小朋友终于可以大大方方“露一手”,想到他们及其家庭今后的命运将得以改变,刘达宾的欢喜还没来得及浮现在脸上,就险些倒地——连轴转的他实在太累了!
五
援藏的初衷是什么?32岁的林全斌一开始没有细想。一年来,耳闻那些摆脱顽固疾病的家庭变得笑语盈盈,目睹在雪山顶上网课的孩子看到全新世界的喜悦,还有那一座座新村新居、一条条雪中水道,他感受到了这片古老土地迸发的蓬勃生机。助力藏区进步,正是援藏工作的初衷!
他感叹:“从开始的新鲜好奇、步履维艰,到现在的熟悉融入、逐步适应,曾经遥远的世界屋脊变得触手可及。发生着改变的不只是身体,还有心灵。”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颗心灵,他在结束原本一年半的援藏后选择继续留下。家中两个幼子抱住他双腿不让他出门的情景,曾让他每每想起就泪眼蒙眬。每一次的狠心挣脱,却也坚定了他不负此行的决心。
援藏是思想的修行,是心灵的升华。这段岁月好慢,慢到亲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他们的缺席;这段岁月好静,静到他们能听到自己拔节成长的声音。
世界屋脊上千年的跨越,不易!每一位勤恳工作的在藏和援藏干部,都有着太多令人感动泪流的故事。他们无惧雪崩、暗冰、泥石流、塌方、落石,顶着日月星辰奔走在高原之上。
援藏队员的一次次停留,是爱上了这块神秘而多彩的土地,恋上了广袤的草原和美丽的格桑花,还是迷上了热情高亢的锅庄舞和浓烈香甜的青稞酒、酥油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不会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自己何以出发!
3月,又一批48位专业技术人才从福建进藏,他们中80后近一半。
一位队员说:当我老了,一定会经常翻开相册,抚摸这些年的援藏岁月,给孙辈讲述这最美的经历……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04日 08 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