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会议遗址观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1 06:26

推荐《会议遗址观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会议遗址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会议遗址的历史背景、重要意义以及参观后的感受。主题应具有明确性和针对性。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观后感作文,应具备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会议遗址的背景和参观目的;主体部分详细描述参观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参观后的思考和感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表达对会议遗址的敬意和感慨。
3. 内容充实:在作文中,要充分展示会议遗址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a. 会议遗址的历史背景:介绍会议遗址的历史背景,如会议的召开时间、地点、参会人员等,以及会议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b. 会议遗址的建筑特点:描述会议遗址的建筑风格、结构布局、装饰艺术等,展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c. 会议遗址的历史见证:通过参观会议遗址,了解会议的历史过程,以及会议对后世的影响。
d. 个人感悟:结合自身经历和思考,谈谈参观会议遗址后的感悟,如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对现实生活的启示等。
4. 语言表达:作文的语言要准确、生动、流畅,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

中原会议旧址考察之旅:探寻历史印记,感悟时代精神

2025年1月12日,来自安徽财经大学的“红魂筑中原,青春筑梦行”实践团队在安徽省定远县中原第三次会议旧址及周边地区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和传承中原第三次会议精神,深刻理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精神内涵,识别中原地区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并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推动地区创新驱动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弘扬中原精神,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团队成员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交流和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中原地区的发展路径,为地方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走访定远县人民政府留影。 吴一盼 摄

实践过程:走进历史旧址,感受革命精神

2025年1月12日上午实践团队成员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中原第二次会议旧址与第三次会议旧址。通过实地参观与讲解员的详细解说,成员们深入了解了会议的历史背景、会议内容及其对中国革命进程的深远影响。在旧址内,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图片资料,仿佛将大家带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讲解员详细介绍了中原会议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的政治形势、会议的主要议题以及会议达成的重要决议。这些决议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续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践团队成员在参观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先辈们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与不懈奋斗。旧址内的陈列展示了当年会议的场景,会议室的布置、使用的桌椅、会议记录等,都生动地再现了那段历史。成员们在参观中认真聆听讲解,不时记录下重要的信息,纷纷表示要将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传承下去。

中原第二次会议旧址:重温历史时刻

中原第二次会议旧址位于定远县的一处古朴建筑内。这里保存了许多当年会议使用过的物品,包括会议桌、文件资料以及代表们使用过的物品。讲解员详细介绍了会议的筹备过程、参会人员以及会议期间的重要讨论内容。成员们在会议室中围坐,仿佛能感受到当年代表们热烈讨论的氛围。

讲解员特别提到,中原第二次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会议讨论了如何应对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以及如何进一步推动革命进程。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要决议,包括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设、推动土地改革等。这些决议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成员们在参观过程中,认真记录了讲解员的介绍,并与讲解员积极互动,提出了一些关于会议细节的问题。讲解员耐心解答,让成员们对会议的历史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中共中原局会议史科陈列馆。 黄驰 摄

中原第三次会议旧址:见证历史转折

2025年1月12日下午,我们团队对于中原第三次会议旧址就行参观学习。中原第三次会议旧址同样位于定远县,这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资料。与第二次会议旧址不同,这里更多地展示了会议期间的紧张氛围和代表们的坚定信念。讲解员介绍了中原第三次会议的历史背景,当时中国革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会议讨论了如何应对国内外的复杂局势,以及如何进一步巩固革命成果。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要决议,包括加强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推动经济建设等。这些决议为后续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旧址内,成员们看到了许多当年会议使用的物品,包括会议记录、文件资料以及代表们使用过的物品。这些物品虽然已经年代久远,但依然保存完好,让成员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成员们在参观过程中,认真聆听讲解,不时记录下重要的信息。他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参观,深刻感受到了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和坚定信念,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的决心。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中原第三次会议旧址。 吴一盼摄

探访博物馆,领略历史与文化魅力

2025年1月13日上午,我们团队成员来到定远县博物馆。定远县博物馆位于县城中心,是一座集历史文化展示与教育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馆内分为多个展厅,分别展示了定远县的古代文明、近代革命历史以及现代社会发展成就。成员们在参观过程中,看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包括古代的陶器、青铜器、玉器以及近代的革命文物等。在古代文明展厅,成员们看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文物。讲解员详细介绍了这些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让成员们对定远县的古代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近代革命展厅,成员们看到了许多与中原会议相关的文物和资料,这些展品生动地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通过参观定远县博物馆,实践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历史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定远县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见证了中国从古代文明到现代发展的全过程。从古代的农耕文明到近代的革命斗争,再到现代的经济建设,定远县的历史文化不仅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也为全国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贡献了重要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定远县博物馆 吴一盼 摄

实践总结:感悟时代精神,传承历史使命

以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精神为宗旨,通过深入革命圣地、探访历史遗迹、聆听英雄事迹等多元形式,深刻领悟了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此次实地考察活动,不仅让实践团队成员对中原会议的历史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使大家深刻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应传承和弘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本次考察,实践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识,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中,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让历史的光芒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 展望未来,我们将以更加创新的形式、更加丰富的载体,推动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红色基因融入时代脉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磅礴的精神力量。此次实践活动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们在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为新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实践树立了典范。 (供稿人:叶雯文 吴亚楠)

中原会议纪念馆馆长与团队成员分享红色故事 吴一盼 摄

中原第三次会议旧址标志性建筑 吴一盼 摄

中原第三次会议旧址 吴一盼 摄

重游地委大院旧址有感

有好几年没去地委大院旧址了,听说早已夷为平地,建设了现代化的爱琴海购物公园。前几天,一位朋友约我去地委大院旧址看看,究竟变成了什么样子?再寻找一下往日的痕迹和记忆。我俩曾分别在那里工作了十多年二十多年,对大院有着特殊的感情。于是,我欣然接受了朋友的邀约,他坐公交车,我打出租车,分别从家里到了神火大道与凯四街交叉口会合在一起。

我俩顺着步行街往西走,看到了爱琴海购物公园的真实面目。这是一座现代化的商务综合体,建了20多层的两排高楼,中间连接一起成了商务广场,非常漂亮和宏伟。下面几层是商业门面,上面是公寓住宅,地下还有小吃街。虽然这里紧临曾经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但在电商冲击的大潮下,门面冷冷清清,人流稀稀疏疏。我们穿过商务广场留下的南北通道大门,就到了地委大院的旧址。原来以为地委行署两个大院都建成了高楼,实地探察才发现,爱琴海购物公园东临步行街,西临凯旋路,北临凯东四街,只占了地委行署大院北部约三分之一的面积,加上原来的几排家属院拆迁后建设而成的。高楼的南面还保留了大院旧址面积的三分之二,按照规划准备建设绿地公园。目前是一片水泥铺就的白地,暂时作为停车场用。在地委大院的东墙旧址,临步行街建设了一排南北方向的商业住宅楼,下边是商店门面,上边是公寓住宅。在这排楼的中间即地委大院东门的位置,留下了一个通道,方便以后进出绿地公园。

我和朋友一起在剩余三分之二的地委大院旧址上,边溜达边回忆,寻找历史的痕迹。那个地委行署两院靠背而立的隔墙和畅通的小门,那进了地委大门路旁两排高大繁茂的雪松,那八九排五十年代初期建设的办公和住宿的平房,那八十年代初期扒掉三排旧平房建设的工字型办公楼,那办公楼前两片栽满花木四季碧绿的花园,那五十年代建设的用于地委开会的小礼堂,那办公楼南侧的机关食堂和烧开水的锅炉房,那六十年代未期为了战备防空挖的大型防空洞等等,虽然全部折除消失了,但却使我们记忆深刻永远不会忘怀。

朋友是1979年从大中专学校毕业后,进入地委办公室工作的,比我早了十来年,对地委大院的历史遗迹更为熟悉和了解。他说,有几处遗迹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如进地委大门后北侧的小礼堂是地委召开领导干部大会的地方,可以坐一二百人。主席台上有几张木桌子,是领导的座位,下边是一排排的木制连椅,是参会人员的座位。1961年9月25日,团中央书记胡耀邦视察商丘,参加了市县领导和驻军负责人在这里召开的会议,并在会议上作了重要报告,阐述了中央今明两年要抓的五件大事,即调整工业,压缩城市人口,抓好农业生产,安排好群众生活,大规模训练教育干部。并勉励大家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调查研究,努力搞好团结,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朋友又介绍说,地委1984年建的工字型办公楼北边的一排平房,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一直是地委领导的办公室和宿舍。在这里办公和住宿的有七八届地委书记副书记,这里留下了他们积极努力工作,为商丘发展拼搏奋斗的足踪。纪登奎同志1963年底至1965年6月以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兼任商丘地委书记时,就在这排平房里办公和住宿。他领导商丘地区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奋力拼搏,克服自然灾害带来的各种困难。为了战胜严重的水涝灾害,他春节到安徽给省委书记李葆华拜年汇报,疏通了需流到下游安徽境内的洪涝积水。为了保证群众生活,他带人到全国各地争取支援粮食和各种食品,保证了救灾物资供应。在商丘工作期间,他艰苦朴素,严于律已,作风深入,联系群众,赢得了干部群众的良好口碑。

朋友还介绍说,地委是1952年12月从商丘古城迁入现址的,地委大门进院后直通办公楼的主路两侧,当时栽植了两排毛白杨,经过三十多年的生长,树身粗壮,高约两三丈,参天而立,枝叶繁茂。1984年建了地委办公楼后,分管行政后勤的一位地委副秘书长提出,要把这两排毛白杨换成雪松,许多机关干部对此有不同意见,后来通过多次开会研究再决定下来。随即派人到安徽黄山买了几十棵雪松,替换毛白杨栽植到路两旁。想不到2003年底,撤地设市后市委市政府搬迁到新的行政中心,地委大院被废弃,这些二十年树龄的雪松又遭到与当年毛白杨同样的命运被砍伐了,令人十分惋惜。

朋友还透露了一个我所不知道的秘密。原来在地委大院西南部,五十年代还建了一个七八百平方米的地下室,约有七八个房间,建筑十分坚固,下面安有一个铁门,准备在进入战时状态时作为地委的地下指挥所使用。后来,由于大院北部开挖了大型防空洞,这个地下室就交由档案局存放重要历史档案资料。我们寻找半天,也没找到这个地下室的位置和遗留痕迹,估计可能在拆迁时把洞口掩埋地下了。

我与朋友重游地委大院旧址,心潮激荡,百感交集。我们在交流中谈到,如果早知道三分之二的地委大院旧址并没有规划建设新的建筑物,而是准备建设一个绿地公园与爱琴海购物公园相配套,增加繁华的商业区绿化面积,以优美的环境供购物者游览。就不必大拆大迁,夷为平地,而应保留原貌,稍加改造,变成地委行署大院旧址公园。这样,既避免了大拆大迁的损失,又节省了建设新的绿地公园的巨大投入。地委大院虽然是旧房老院,但它毕竞是建国后五十多年的豫东首府,曾经管辖过一市十五县,是上千万人的政治中心。它历经了人间沧桑和风雨洗礼,既有建国初期的古建筑风格,又记录了解放后半个世纪地级政权的执政历史,与商丘古城内明清时代的归德府衙一样,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如果这座大院完整保留下来,将会变为一处独特的文旅景点,成为商丘人民的无价之宝。这样,定比新建一个现代化的绿地公园更有历史文化内涵,将会吸引无数人前来参观游览,寻找历史的记忆,也会使相临的爱琴海购物公园增加人气和灵气。但是,这一切都已烟消云散,谁也回天乏术,让地委大院旧貌再现了。我和朋友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十多年二十多年,地委大院在我们的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将永远珍藏在我们心中。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