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怎么写《《巨流河》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1 11:26

怎么写《《巨流河》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巨流河》读后感的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了解书籍背景": - 首先,要对《巨流河》这本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包括作者、出版时间、书籍主题等。 - 研究作者背景,了解作者创作此书的目的和意图。
2. "明确读后感的目的": - 确定你写这篇读后感的目的是为了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还是为了分析书籍的主题、人物、情节等。
3. "梳理阅读感受": - 思考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包括对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的看法。 - 确定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准备好详细阐述。
4. "组织文章结构": - 写作前,先规划文章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和自己的阅读目的。 -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观点。 - 结论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思考或建议。
5. "分析书籍元素": - 分析书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评论。 - 注意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要深入挖掘书籍的内涵。
6. "运用修辞手法": - 在写作过程中,适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好书推荐」跨过人生之河与记忆之河——读齐邦媛女士《巨流河》有感

跨过人生之河与记忆之河——读齐邦媛女士《巨流河》有感

好书推荐

★★★★★

伟大的作品总会让人无言以对,而有时候深深的静思则是对伟大作品最质朴的尊重。《巨流河》是台湾学者齐邦媛女士跨域大半个世纪、经历人生种种坎坷后,于暮年完成的一部自传体回忆录,书中展示了一部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颠沛流离、困苦艰难、上下求索的命运曲。巨流河,旧称辽河,是齐邦媛和她父亲齐世英两代人共同的生命源头和记忆源头。齐邦媛父亲齐世英曾在此随郭松龄举兵反抗张作霖,后失败,成为渡不过的巨流河。而齐邦媛晚年许多记忆停留故河、故土,终其一生,渡不过的记忆中的巨流河。

齐邦媛女士人生经历恰似一代人的缩影,年少恰逢乱世,辗转大江南北,战火纷飞,国破山河,避难求生中度过青春岁月。和平曙光一线,未来得及感受便迫于时局,飘零台湾一隅,开启另一种寻找。后在台湾投身教书著述志业,原以为繁重的工作可以掩埋记忆和对故土的思念。可是,年岁日增,对故土与人事的感念却与日俱增,能做的仅是站立台湾南端哑口海,看着“汹涌海浪冲击到此,声消音灭”。于大时代而言,个人不过是万千世界的微小组成;于个人而言,大时代则是个人的全部,赋予个人一生的意义。因而,读懂了个人便读懂了时代。

通读全书,给我印象较深的是段落有许多,每段文字都能带来一番独特的心灵冲击。齐邦媛女士的人生之河与记忆之河相互重叠,两条河流汇集后流出的则是一代知识分子历经苦难、艰辛后心灵的平静,正所谓大风大浪大人生。相对于此书的后半部分,我更喜欢前半部分,前半部分泼墨作者年少时不能承受之重。俗话说,文人的不幸是文学的大幸。前半部分体现更多的还是种种不幸,个人的不幸、家庭的不幸、民族的不幸,不幸的叠加造就作者记忆之痛,同时也成就记忆之美。

一、何处是忧愁:坚强的赞歌

旧社会、弱女子、六岁、多病、迁徙万里、日军侵略、家国飘摇,国民流离失所。以上任何两个词的结合发生在我们身上,那都将是我们一生中最深的记忆。难以想象地是,以上所有的词却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作者身上,那种心灵之痛只能靠读者去想象。

灰色太空迎来的不是暴雨,而是永久的黑暗,抹不去的伤痛。作者幼年染病,被寄送北京西山疗养院,独自面对生死。每逢病友病故,疗养院工作人员便在逝者生前房间撒石灰消毒。“死亡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是看到撒石灰就开始哭”(P80)。让一个幼小的孩童去见证死亡是残忍的,可那个年代却从来不会考虑个体感受,就算你是孩童。西山疗养院不再是黑暗与孤独,而是撒在幼小心灵上的石灰,一大把一大把的石灰让作者的心灵变得异常坚强。也许是在人生最孤独的岁月中,书籍成就了作者的坚强。正如书中所说,“因祸得终身之福吧”。西山疗养院之后的万里逃命,身心劳苦自不必说,成人都吃不消,所到之处不是白骨堆积便是饿殍遍野,这种境地,她怎能生存下去?出乎意料的坚强,不仅生存下去,还日夜追求知识。白天日军连番轰炸,警报不绝,黑烟弥漫,强大的炮火从来没有摧毁一个弱女子的精神,还怎能战胜不屈的人民?作者的求学史就是一部坚强史,她的坚强令我感动良久,常常在想,如果自己生逢其时,会不会沉下一颗心去读好每首诗,过好每一天。

二、何处是家园:母亲温情一代游子心

母亲曾温情了众多游子心,文章处处可以体现伟大母亲的光辉形象。东北青年随校逃难到南京时,“母亲家中特地请了一位山东厨师老宋,每星期日请一桌黄埔军校和政校的学生吃北方的面食,在母亲心中,每个人都是她的娘家人”(P34)。“七七事变前在南京那些年,齐家五花肉酸菜火锅不知温暖了多少游子思乡的心。”比如张大“张大飞初到我家的时候,每人注意他,他静静地坐着,很少说话,也不参加游戏。吃饭时,妈妈说总是叫他坐在她身边,不断给他夹菜”。我想,那时的张大飞应该是酸楚且幸福的。再比如,迁移台湾后,母亲主动负责起大陆来客的接待工作,母亲一如既往温暖众多背井离乡人的心,“最初妈妈还留人吃饭,后开实在应付不了,就只能准备永不枯竭的热茶。客厅甘蔗板墙上,钉了无数的联络地址,遍及各市的客栈、机关名字,......”(P192)。母亲已经成为众多游子的母亲,充分展现了是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最纯朴、善良、温暖的母亲形象。

三、各自安好:爱情的美好与痛楚

张大飞始终是个值得关注的人物,对作者而言是无声的爱恋却也不曾忘记。从第一次的遇见,到山口冷风中等待再到夜雨中的学校造访,二者的关系微妙地发生着变化。以信寄相思后的转学联大风波,使得二者的关系进一步明朗。张大飞殉国后,给她带来久久地痛楚。“自六月以来,我对张大飞的悲悼之情,沉重又难言。我不知道如何恰当地称呼他的名字,他不是我的兄长也不是我的情人,多年钟情却从未倾述”,这段话可以看出,实际上,作者并不纠结,张大飞既是她曾经的兄长也是现在的情人,只是未能倾诉罢了。人生轨迹不同、道路不一,最终也没未能和黄君发生爱情。对作者而言或许本该这样,各自安好是最好的爱情。倾国倾城下的爱情为作者的记忆增添了几分淡淡的忧愁,静静的美丽。

四、中国不亡,有我

《巨流河》整体上是以人物经历为线索,作者的求学受教经历异常曲折丰富,因而也是作者所看重的,着墨较多。作者一直感念求学经历,认为那时的教育有一种精神,即“中国不亡,有我”。救亡图存,家国情怀在教育家、教师、学生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战乱纷争的年代,物质极度缺乏的境地下仍能保证学生生活起居之免费,实属不易。而且那时的校长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生为教育奔波,教育救国成为一种时代理念。作者谈到张伯苓校长时,总是感激。“在沙坪坝的那八年,他住在校内宿舍,每天早上柱杖出来散步巡视,看到路旁的学生就过来拍一拍肩、摸一摸头,问衣服够不够,吃的饱不饱。”南开的校长小到关心穷困学生的衣食住行,大到向当局争取资源,处处有一种精神。教育家推动教育不亡的信念,使得中华文化没有断代,得以传承。事实证明,那时候一大批学生成为今后各行各业的精英,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根,这都归功于当时的教育家的积极活动。再者,在生如草芥的年代,一大批教师仍坚信教育的意义。他们随学生远赴万里,无论环境如何艰苦,都坚守教师岗位,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却也从不失水准。作者多次提到当时老师知识丰富,维持相当高的教学水准,正如作者的评价:“南开的老师,以任何时代标准来看,都是注重灵性启发的有识之士”(P67)。战火纷飞下的学生仍坚信读书的意义。日军不分昼夜、常年累月的密集炮火轰炸,没有摧毁青年学生读书的意志,相反,初启学问殿堂的学生拼命学习,挑灯专研,雪莱、济慈的诗在他们读来愈发洪亮、坚定、有力。正是一代有志尚学、担当有为的教育家、教师、青年学生坚守“中国不亡,有我”的精神,使得中国教育“弦歌不辍”。

齐邦媛女士一生奋斗,值得每个人去学习体会。文学始终要归于文学的范畴去讨论,时代也要归于当时之时代。不应以现在的眼光或是带有政治意识形态变色地去看待那个时代的人与作品。那个时代的人是深深地爱着那个时代的,正如作者多次怀念的那个“黄金十年”。齐邦媛女士终究是跨过了那个时代、那段人生。暮年的她,不知有没有跨过那条巨流河,那条记忆之河?

那些忘不了的人和事,才是真生命。我相信,《巨流河》中的人和事会温情许多人......

(武俊伟:长安街读书会博士团中国人民大学研究部成员)

本期责编:黄诗祺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直机关及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学员、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书友以书相聚,以学养才。

在第22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前,经民政部、文化部等相关主管主办单位报备批复,长安街读书会牵头发起成立“全民阅读促进委员会”,作为全国性的人民团体,该机构将通过开发利用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大中院校的全民阅读文化资源,促进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并以党建为先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努力继承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遗志,深入“研读经典”,让“全民阅读”形成人人参与的氛围,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我读《巨流河》:回不去的巨流河 难忘记的家国情

3月28日凌晨1时,《巨流河》作者齐邦媛去世,享年100岁。

齐邦媛在其80岁时写作完成《巨流河》,其以缜密通透的笔力,从大陆巨流河写到台湾哑口海,以一个奇女子的际遇见证了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的变迁。

附本人读后感:巜回不去的巨流河,难忘记的家国情》

  “声消音灭”,即使浩瀚狂野的太平洋,到了哑口海也归于沉寂,无论多么浩荡的历史多么辉煌的人物,总有声消音灭的时候。历史不能假设,郭松龄没有跨过巨流河,齐世英和他的家庭也就有了不一样的漂泊,民国的历史也就有了宿命般的延续。短短一句盖家兄弟纳闷“爸爸的头为什么挂在城头上了呢?”写尽了日本侵略者的凶残,有着牧师梦想的航空烈士张大飞彰显了十万青年十万军仁人志士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读完《巨流河》一天了,静下来稍一回想,竟然有莫名的泪珠想涌动一下。“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尽管作者力图以平和的心情,用平和的笔调来铺陈平生走过的历史,既不臧否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但汹涌的历史浪潮依然扑面而来,她所追求的英国文学之美悄然随行。书中遍记着苦难人生中永远不会消失的正义勇气大美大爱和作者那代文化人悲悯的情怀,齐邦媛先生不懈的求学之路,朱光潜先生感时的泪水,吴宓先生落难时要饭吃的悲以及钱穆先生对大陆文革的忧,文字浅浅,寥寥数语却永远让人铭记。

  记忆是为了忘记,而忘记不了的却恰恰是记忆。回不去的巨流河,失去了的家园故国,齐先生追忆的虽然是作为一个民国弱女子艰辛的成长史,但一个巨变的时代如影相随,沉甸甸记忆满满,五味杂陈。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