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日记小故事》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1 19:12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日记小故事》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日记小故事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主题明确:首先,要确定作文的主题,即日记小故事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围绕成长、亲情、友情、爱情、励志等方面展开。
2. 结构清晰:日记小故事通常采用日记的形式,因此要遵循日记的结构特点。一般包括日期、星期、天气、心情等开头,然后是正文,最后是结尾。正文部分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展或者心理活动等来安排。
3. 语言生动:日记小故事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作文更具表现力。
4. 情感真挚:日记小故事要表达出真实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可以适当运用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5. 事件典型:选取的事件要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事件可以发生在自己身上,也可以是身边人的故事,但要确保事件的真实性。
6. 情节曲折:日记小故事要具备一定的情节曲折性,使读者产生阅读兴趣。可以设置悬念、冲突、高潮等,使故事更具吸引力。
7. 人物形象鲜明:日记小故事中的人物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让读者容易产生共鸣。可以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出立体的人物形象。
8. 适当运用日记格式:

日记里的故事(一)


日记里的故事(一)

李继万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南山丝绸之路国际度假村曾住着一位叫刘志华的老人,她出生在河南省济源市坡头镇清涧村。1955年7月,刘志华在西安邮电学校(今西安邮电大学)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响应祖国“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自愿来到新疆,在那里默默无闻,工作和生活了整整70个年头,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新疆的建设事业。刘志华有写日记的习惯。今年3月5日,她90岁走完了光辉的一生,在她的日记里有许多感人的故事。

珍惜粮食的维族大妈

刘志华在日记里写道,一天,她在散步时,碰到一位维吾尔族大妈在捡地上扔掉的馕(维吾尔族打得饼子)、馒头之类的东西。她好奇地问,老同志,你捡这些食物干什么用呀?维族大妈说,把这些东西拣起来,湿的晒干,攒起来送给乡下的亲戚、朋友喂鸡、喂牛羊。她解释说,这是我父母亲留传下来的习惯。因为他们都是农民,知道种粮食的不容易。我们从小父母亲就告诉我们:浪费粮食是极大的犯罪,你浪费粮食,老天爷看到了会惩罚你的。为了收集更多丢弃的粮食,维族大妈和拣破烂的人还达成协议,把垃圾桶里捡到的食物全部交给她,干的、湿的都要,按高出破烂的价格收购。刘志华听了很受感动,她在日记里呼吁我们大家要珍惜粮食,尤其是年轻人要注意节约。

有志气的孙大志

刘志华的日记里讲述了一个孙大志的故事。孙大志是一名红军小战士。长征过草地时,因年纪小,分配他背一袋炒面(战士们的“干粮”)。行军途中他有几次饿得发慌,真想从袋子里掏出来一点放在嘴里充饥。但他想到身上的责任,我背得是大家伙的口粮,就没有这样做。可他还是把当时的想法告诉了有关干部,引起了一场误会。有人害怕他偷吃大伙的干粮,想叫他把干粮交给别的战士时,他很委屈,坚决不同意。再三表示,我的名字里有“大志”二字,我是有大志气的人,绝不会偷吃的。这话恰好被毛主席听到了。主席说服他人,再相信这个小战士,让他继续给大家背干粮,大志很感动。大志始终坚守革命信念,没有动过他看管的粮袋。在他有病饥饿严重的情况下,也没有动过偷吃一点粮食的念头。别的战士看到他确实因饥饿危及到生命时,他还是坚决不吃。主席听说后来看他,当毛主席端着盛有糊糊的碗喂他吃时,他睁开眼睛看着主席,用微弱的声音表示感谢。这时大志已经吃不下去了,不久就离开了人世。刘志华写道,这个故事太感动人了,我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做民族团结的模范

刘志华在日记中说,新疆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尊重民族风俗,搞好民族团结,对促进民族地区的进步和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至关重要。我是一名有着70年党龄的老党员,加强民族团结是大事,几十年来我都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先行者。刘志华和少数民族同志打交道70年,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她关心民族同志的工作和生活,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始终从点滴小事做起。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刘志华家里的孩子都是请维族保姆带大的,他们大多都来自农村,有的在家里呆几个月,三、四年,最长的不足十年。刘志华总是把保姆当成家人,看作亲人。那时,大家的生活都不宽裕,保姆家里的生活更是艰苦。刘志华常常把家里吃的、用的、穿的送给他们,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困难,结下了深厚的民族友情,随后的几十年里,他们大多都离开了当地,但还始终保持着联系,来往着。彼此牵挂着。对工作和生活在身边的、或认识的民族同志,她除了给予必要的帮助外,逢年过节都相互走动,除了送些礼物外,还会给他们的孩子发个红包,为老年同志送上祝福和问候,感情胜过亲人。在丝绸之路度假村有一个叫沙迪克的维族小伙,在刘志华儿子的雪场合作共事多年,民族不同,心相通。沙迪克说,雪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我收益太多了。因此,大小节日他都会电话向刘志华老人问候,登门拜访。其中有一年“三八妇女节”,沙迪克工作一忙忘记了,第二天又亲自登门祝老妈妈“三八节快乐!”,这就是民族间的情义,是真情的真实表达,对沙迪克来说也是感恩。

日记里的故事(二)李继万


陌生人鞠躬

刘志华的一篇日记里写道:2021年7月的一天早上,她在散步时碰到一辆白色轿车停放在路边上,经过时一个年轻人从车上下来,微笑着给她打招呼,“阿姨,早上好”,随后向她鞠了一躬。这一举动把刘志华老人搞糊涂了。她说,如遇熟人出现这种情况还属正常,可一个陌生人这样做她有点不太理解。刘志华寻思着是什么原因被关注了。无意中她摸了一下衣服,恰好碰到胸前的特殊东西,那是一枚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党徽。

原来老人那天穿的是建党100周年时,在“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上穿得那件上衣,上面还佩戴着党徽。刘志华是一名老党员,1955年,她在学生时代成绩优秀,表现突出,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在7月1日党的生日这天进行了入党宣誓。对她来说“七一”更是值得纪念重要节日。也就是从那天起,她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党,誓言要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毕业时,刘志华响应党的号召,由她带队的18名同学(四名女生、十四名男生),背着简单的行囊向大西北出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她选择了新疆,来到了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南疆喀什,扎根在新疆工作和生活了70年。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时,她已经是有66年党龄的老党员了,党组织给她颁发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那位陌生年轻人看到白发老人佩戴着为人民服务的党微,肃然起敬,也许是出于对党徽和老人的尊重和崇拜,不由自主向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留下了激动的瞬间。刘志华老人说,那一刻我也真的感到自豪和骄傲。

我家的“老兵”改名字

刘志华在日记中说,我爱人1966年11月份之前的名字叫李宝兴,后来改名为李兵。他曾是一名解放军战士、抗美援朝老兵,也是一名抗战英雄。李宝兴1933年出生在浙江奉化的一个长工家庭,生活十分艰难。1953年,年仅18岁的李宝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了舟山、江山等解放舟山群岛的多个战役。1952年,他随部队奉命奔赴朝鲜战场,先后在二十二军炮兵教导营报务一队担任班长,在重炮兵指挥连无线电排担任无线电员。李宝兴吃苦耐劳,工作勤奋,各方面成绩优秀,还善于帮助同志,荣立过三等功一次,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1月,李宝兴退役后在步兵六十五师复员点训练团学习报务,结业后被分配到浙江奉化的地方邮电局工作。

1956年,邮电部向浙江借调60名骨干技术人员支援新疆的邮电建没,期限为三年。李宝兴第一个报名,直接被分配到喀什。刘志华说,我们相同的家庭出身,都爱好体育,又在同一个单位工作,都是报务员,在那里我们相识、相知,相爱走到了一起,结婚后我们又申请到了泽普县工作。1966年,轰轰烈烈的一场政治运动开始了。在大破“四旧"(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大立“四新”(树立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的大背景下,时任泽普县邮电局教导员的李宝兴带头改名。他向县委申请将原名“李宝兴”改为“李兵“。经县委报地委审核同意后,“李宝兴”的名字就正式改为“李兵”了。

遇见拾柴人勾起童年回忆

刘志华的日记记录着2017年10月的一天,她在锻炼身体的途中看到一个50岁左右的妇女,她在人行道上不断地弯腰捡地上的小干柴棒,长的她还要折断一下握在手里。刘志华十分好奇,上前问道,你拾这些柴火干啥用呢?对方说的方言话刘志华没听明白,又重复了一句,加上手势,她听懂了。对方说这是冬天烧炉子时当引火柴用的,又说现在城里买不上这些东西,碰上了随便捡些,回去用起来方便。刘志华说你真是勤俭持家的好榜样呀!现在大家都不这样做了,年轻人更是如此。说着说着我们两个拉开了距离,分开了。这时,我突然想起童年在老家山上放牛羊时拾柴火的情景。那时家里穷买不起煤碳,做饭全靠柴火。放牛羊时,我们都会在牛羊吃草时去拾柴火。那时年纪小,经常捡得是地上的小柴火棒。捡不到时还会向周边的树上望去,如发现哪棵树上有长尾巴雀筑起的窝时,就会爬上树把它端掉连同拾到的小木棍札在一起,待放完牛羊回家时,背回家交给母亲做饭时助火焰用。母亲有时还会表扬几句,有时也提醒我,大人不在时别上树端雀窝了,万一不小心摔下来可怎么办呀?那时拾些柴火,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帮助家里减轻些负担,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在做这样的事,也许人们不理解,可能还会遭到非议。我想大家都富裕起来不拾柴火了,但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还是不能丢呀!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