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2 03:14
写作核心提示:
题目:同学评价与自我评价注意事项
在人际交往中,同学评价和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以下是在进行同学评价和自我评价时需要注意的几个事项:
一、客观公正
1. 同学评价:在评价他人时,要尽量客观公正,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评价内容应基于事实,不夸大其词,也不故意贬低。
2. 自我评价:在评价自己时,要诚实面对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夸大其词,也不妄自菲薄。
二、全面评价
1. 同学评价:要全面评价同学,既要看到其优点,也要指出其不足。评价时,可以从学习、品德、能力、性格等多个方面进行。
2. 自我评价:要全面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在自我评价中,要勇于面对自己的缺点,并努力改进。
三、尊重他人
1. 同学评价:在评价他人时,要尊重他人的感受,避免伤害他人自尊心。对于他人的优点,要真诚赞美;对于他人的不足,要诚恳指出。
2. 自我评价:在自我评价中,要尊重自己的感受,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接受自己的不足。对于自己的优点,要珍惜并努力保持;对于自己的不足,要勇于面对并努力改进。
四、具体明确
1. 同学评价:在
来源:济南时报
2025年高考分数已公布,考生和家长开始投身志愿填报这场大考。面对全国3000余所高等院校和800余个本科专业构成的复杂选择体系,不少考生和家长选择购买志愿填报机构(以下简称“机构”)的填报服务。
近日,新黄河记者走访调查发现,目前市面上的机构鱼龙混杂,收费标准跨度大,有的“一对一精准服务”实则是将公开数据“改头换面”售卖,此外部分机构在招聘平台上还发出了招聘临时志愿填报老师,可不限工作经验的信息。对此,专业人士表示,今年,山东也首次提供了考生专属的志愿填报服务系统,依托国家阳光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为山东考生提供公益免费的专属志愿填报服务,供广大考生选报志愿时参考使用。
高价购买“一对一”填报,考生质疑机构针对性服务缺位
今年高考结束后,家住湖南长沙的考生小黄发现,身边不少同学都找了高考志愿填报机构,“虽然学校老师也会给我们提供填报建议,但我认为机构一对一的服务应该更有针对性,想给报志愿这件事多上一层保险。”
6月13日,小黄和父母一同来到本地一家志愿填报机构,考察过后便花费8000元报名并签订了一对一针对性服务的合同。“对方承诺为我量身定制填报方案,并且会随时回复我的问题。”报名后,小黄却有些后悔了,“起初,机构的老师根据我的平时成绩与高考估分推荐了院校与专业,我感觉还是挺可靠的,但后来发现,他说的都是泛泛而谈,都是在网上稍微查询一下就能知道的内容,很少根据我自身的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小黄还称,自己对填报志愿有诸多疑问,志愿机构一对一服务的老师回复信息的速度却越来越慢,“我找他询问专业前景的问题,早上问的,他晚上才回复,有时甚至第二天才回复。”小黄说,自己也有同学花费了2万元报名高考志愿填报机构,也遇到了跟他类似的遭遇。
无独有偶,山东临沂的考生小刘也担心不了解志愿填报政策,同样花费6000元报名了相关机构购买服务。6月18日,他收到了机构发来的填报资料。“这些资料自己也能找到,都是公开信息,只不过机构把它们整理在了一起,就高价卖给我们,服务过程也是流水线一样,针对性的建议很少。”在小刘看来,这个价格并不划算。
收费标准不一,有机构仅做线上收费咨询
近日,记者以考生身份走访了位于济南的多家机构。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机构提供的相关服务从2000元至8000元不等。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价格存在差异,机构均承诺对考生进行“一对一定制服务”,为其提供专属志愿单。
6月23日,在济南市历城区的一幢写字楼内,一家大型机构的负责人接待了记者。记者看到,机构内摆放多张圆桌,每张桌子上配备了一个电子屏,展示着高考录取数据等相关信息,有机构工作人员在向考生和家长介绍相关业务。
“我们这里有几十名专业的志愿填报老师,其中有名校硕博和十几年志愿填报经验的人,服务全部是一对一,分为3800元和5800元的档。3800元的服务适合明确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专业,大概有目标院校的考生;5800元的则适合没有明确目标的孩子,我们可以帮你筛选院校和专业。浪费了分数就会全额退款,不必担心滑档。” 机构工作人员说。
除了线下机构提供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外,网上也存在不少机构打出“专业填报,不会滑档、退档”的口号。6月24日,一位个人志愿填报工作室老师称,自己在南方一所高校从事招生工作。“今年已有80多人付费咨询志愿填报问题,收费1000多元到2000多元都有,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不同要求进行调整。”另外,他只做线上咨询,没有线下实体机构,“我没有内部消息,现在报志愿都很公开透明,只能说我的工作让我更有填报经验。”
志愿填报老师招聘门槛低,有机构称无经验者也可加入
“有些机构的老师感觉不是很专业,有的甚至自己还没读过大学。”有考生家长质疑。网上有疑似行业从业者发帖称,部分志愿填报老师实则是社会人员兼职,甚至没有相关工作经验。
招聘软件上的高考志愿填报师招聘信息
近日,记者在BOSS直聘、智联招聘等平台上以“高考志愿填报”等相关信息为关键词检索发现,兼职招聘的工作时长多为1—2个月左右,且多数招聘者对该岗位设置的招聘要求并不高,学历和经验都不限,也有部分招聘者将学历要求设置为大专或不限,任职要求则为能够使用电脑办公软件。
记者以求职者身份联系部分招聘者,说明自己没有教育机构与高考志愿填报的相关工作经历后,有招聘者称,入职后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上手。“我们招聘兼职就是报志愿的这一个月时间,培训过后你就能上手做了,保证高薪。”有招聘者告诉记者。
有相关机构员工透露,“正规一些的机构会要求应聘者有志愿填报经历或教育类从业经历,应聘者中也不乏高学历、有经验的人。但也有机构要求没那么高,零经验的社会人员、大学生等都可以去兼职,这样的机构很容易出问题。”
获取信息需认准官方渠道,填报志愿不可依赖机构
考生和家长如何在官方、正规的渠道获取志愿填报信息?记者了解到,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近日正式推出“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为2025届高考生提供智能化志愿填报解决方案。该系统具备7大核心功能,其中智能志愿筛选服务面向全国考生免费开放。平台整合了全国高校历年录取的权威数据,考生只需输入高考成绩和位次,系统即可基于历年录取分数线及位次、院校及专业满意度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追踪数据、个人心理测评结果分析等多个维度提供个性化服务。
6月25日,山东省教育厅表示,山东今年首次为考生提供专属的志愿填报服务系统。依托国家阳光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为山东考生提供公益免费的专属志愿填报服务,供广大考生选报志愿时参考使用。考生可通过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省招考院官网或山东省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信息平台(https://wsbm.sdzk.cn)登录该系统。该系统不仅能够智能筛选志愿,还能为考生提供专业倾向测评。智能筛选志愿功能提供院校优先和专业优先两种贴心模式,满足不同考生的需求。专业倾向测评功能为考生测评适合自身的专业方向,为考生的专业选择提供参考。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樊雨晴)
教育部发布预警!高校招生录取期间谨防上当受骗
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即将开始。往年,一些机构或个人为牟取经济利益,在志愿填报、招生录取等环节,利用考生和家长的急切心理,散布虚假信息、贩卖制造焦虑,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为此,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通过官方渠道查询、咨询有关信息,勿存侥幸心理、勿信不实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一、认准官方权威渠道,警惕山寨信息诈骗
【现象】近年来,一些社会机构和个人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有关涉考涉招信息,存在政策解读不准确、信息提供不真实等问题,有的甚至通过修改域名的个别字母(如“edu.cn” 改为“edn.cn”)、复制官方页面布局样式等方式假冒、仿冒高校和招生考试机构的官方网站、新媒体账号,或注册“阳光志愿XX”“阳光高考XX”等近似名称的APP,编造散布虚假信息,诱导考生及家长购买付费服务,扰乱考试招生秩序。
【提醒】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实施“2025高考护航行动”,已协调有关互联网平台对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进行了权威标识,便于广大考生和家长识别,获取正规的招生政策和服务信息。此外,考生和家长可在教育部官方网站搜索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查询核实本年度具有招生资格高校的基本情况。
在此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在网上查询高校招生信息时,请认准“官网”标识,谨防山寨账号或网站骗局。
二、理性报考不迷信,切勿轻信高价辅导
【现象】近年来,一些社会机构和个人制造各类噱头吸引流量,制造贩卖志愿填报焦虑。通过包装打造“专家”“名师”、虚假编造“内部信息”“内部数据”等方式,诱导考生及家长购买高价志愿填报咨询服务。
【提醒】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这类职业资格证书,所谓的“志愿规划师”等大多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按照“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每年高考填报志愿前,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发布当年高考成绩统计情况、近年来各高校录取情况等,高校也会介绍学校招生章程、招生办法和往年录取参考信息,并不存在所谓的“内部信息”“内部数据”。2025年志愿填报期间,“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及全国31个省(区、市)招生考试机构均提供了免费的志愿填报参考服务,发布志愿填报参考资料,考生可通过官方网站查询所需参考信息,也可通过拨打当地招生考试机构、高校和中学的咨询电话或线上咨询等方式了解相关政策和信息。
在此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认准官方渠道,结合自身情况,综合考虑个人志向、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着眼于国家需要和社会需求,科学选择,自主填报。
三、了解正规录取流程,远离特殊渠道陷阱
【现象】高校招生录取期间,一些社会机构和个人声称“认识某某领导”“认识某某招办”,甚至通过伪造文件、假冒高校招生工作人员等,谎称可以“走后门”“搞特殊”,通过“内部指标”“机动计划”“计划外补招”“降分补录”等说法实施诈骗。
2023年5月,赵某因考试成绩比某大学的分数线低0.5分,未被该校录取。经曹某介绍,赵某认识被告人彭某,彭某表示可以帮其办理该学校的入学指标,并承诺办不了入学就退还所有费用。2023年5月至7月,彭某通过编造各种请客送礼、购买入学指标等谎言,先后从赵某处骗得40600元。
【提醒】教育部“三十个不得”招生工作禁令中明确要求,“不得擅自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或调整高校招生计划”“不得无计划或擅自突破计划规模进行招生或违反计划管理要求调整计划”“省级招办不得违反投档工作程序或在政策之外降低标准向有关高校投放考生档案”“不得违反规定的招生程序降低标准录取考生、拒绝录取符合条件的考生”。
在此提醒考生和家长,高校招生是严格按照招生政策规定和学校招生章程等实行计算机远程网上录取,有严格的工作流程和监督机制。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内部降低分数“补录”“补招”的情况,正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凡是需要收取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的,一律不能相信。
四、认清不同教育形式,警惕虚假招生宣传
【现象】近年来,一些社会机构和个人故意混淆普通高等学历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的区别,以自考助学班、网络教育班、国际合作办学等入学通知书蒙骗考生及家长。部分办学机构打着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幌子,实际招收其他教育形式的学员。此外,部分由中介公司、社会人员运营的招生账号借助网络平台发布信息时,常常以“免试入学”“免学费”“包分配”等噱头进行虚假宣传,夸大就业前景、升学率,误导考生和家长。
【提醒】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学生均须通过高考招录。上述所谓的“录取通知书”不是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录取通知书,“入学”后也不能进行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更拿不到普通高等学校学历证书。
在此提醒考生和家长,认真辨别普通高等学历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进修方式。在进行志愿填报时,需综合参考官方志愿填报信息服务以及高校官方信息,结合个人志向及兴趣等因素综合考量,切勿轻信“噱头”宣传,避免盲目择校。
五、做好个人信息防护,防范志愿篡改风险
【现象】考生高考志愿是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恶意篡改将受到法律制裁。2024年8月,山东某县派出所接张某报警,称其高考录取通知书上的高校与填报志愿不符,经查,系同班同学李某因矛盾,用微信冒充老师获取其高考报名账号、密码等信息,篡改志愿致其未被报考高校录取。最终,李某受到法律制裁。
【提醒】篡改高考志愿本质上是对考生受教育权的侵犯。从司法实践来看,该行为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罪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切勿认为“无知者无畏”,切勿认为事发后能以“恶作剧”等理由搪塞,违法者终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在此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提高防范意识,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号、考生号等个人信息和志愿填报系统密码等登录信息,不要泄露给他人,防止志愿被他人篡改。
综合:微言教育、人民网
来源: 浙江在线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