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2 10:4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推进国语教学心得体会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定作文的核心主题是关于推进国语教学的心得体会,确保全文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2.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国语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你参与推进国语教学的背景和初衷。 - "主体":详细描述你在推进国语教学过程中的具体经历、遇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 - "结尾":总结心得体会,强调推进国语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提出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3. "内容充实": - "具体案例":提供具体的案例或事例,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可读性。 - "个人感悟":分享你在教学过程中的个人感悟和思考,体现个人对国语教学的理解和态度。 - "问题与对策":分析在推进国语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4. "语言表达": - "准确性":确保语言表达准确无误,避免使用模糊或歧义的词汇。 - "生动性":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 "规范性":遵循作文的格式要求,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
5. "逻辑清晰": - "层次分明":文章结构要清晰,段落之间要有逻辑联系,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你的观点。
4月20日,《国语汇校集注》新书发布会暨“早期典籍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中华书局举行。会议由绍兴文理学院主办。来自学术界的众多嘉宾齐聚一堂,共同分享阅读《国语汇校集注》(以下简称“集注”)一书的心得体会,深入探讨该书的出版对于早期典籍研究与整理的范式意义。
学术研讨会现场。
会议首先由绍兴文理学院副校长胡云进教授致辞。他代表绍兴文理学院介绍了古越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绍兴文理学院的办学历史、发展现状。向俞志慧教授体大思精的学术成果和无私奉献的教学精神表达敬意,向中华书局和与会专家多年来对俞教授学术工作、对绍兴文理学院发展建设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胡校长表示,期待此次新书出版,既成为俞教授个人学术生命的新起点,也成为绍兴文理学院与中华书局实现更高水平合作的新起点。
中华书局副总编辑俞国林先生在致辞中表示,在4月20日中华书局传统的“读者开放日”举办此次会次,可使读者第一时间近距离感受《集注》的新鲜温度。他细数俞教授与中华书局多年的学术合作经历,从《集注》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项目资助的时间跨度之久着眼,高度评价俞教授多年来如太史公般“罔罗旧闻,论考行事”的史识,以及“上会稽,探禹穴”的实地勘探精神,指出俞教授竭泽而渔的学术态度以及《集注》所展现的才力、才气与学术品格,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中关于“推进基础古籍深度整理”的要求,是体现新时代古籍整理研究和出版高度的重要成果。
《国语汇校集注》一书作者俞志慧对与会专家的到来和多年来对自己研究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随后简要介绍了该书的撰著历程、学术方法及重要前期成果,俞志慧还从《集注》出发提出了持续开展《国语》研究和普及工作的设想。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石教授指出中华书局“慧眼识好书”,《集注》是确保中华书局保持行业领先的古籍整理力作,是值得肯定的学术标杆。俞教授能够二十年循序渐进研究《国语》,体现了绍兴文理学院良好的学术氛围。应持续宣传俞教授的著书精神和学术品德,形成好的学术风气。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范子烨研究员认为,《国语》是先秦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从三国时期开始就形成了代代不绝的《国语》之学,《集注》作为积二十年心血的名山之作,能够汇集诸家之言,出以己意,是非常严谨的,可以总结出很多学术经验,应该对俞教授的学术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中国屈原学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方铭教授祝贺俞教授新书出版,并对绍兴文理学院对俞教授学术工作的长期支持表示钦佩。他指出俞教授的《国语》研究受到学界普遍关注,开创了“语”体研究范式。从以往的系列《国语》文献比较的角度,说明《集注》的收集版本数量多,校勘可靠性大大增加,资料更为丰富。全书1900多条按语,多出新见,评议不武断,体现客观实在的学术态度。注释字句文意的同时考辨先秦典章制度,体现了宽广学术视野。这部集大成式的学术著作必将成为不断流传的经典之作。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曹峰教授认为,《集注》能为后人铭记,能为中华书局增光添彩。在当前日趋显著的理工科导向科研评价体系中,绍兴文理学院能够始终如一扶持学者做踏踏实实的工作是尤为可贵的。俞教授学风扎实,成果经得起检验。他认为俞教授关于“语”类文献的研究为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打开了新的大门。《集注》是“守正出新”之作。曹峰表示,本书按语价值很大,给予自己长期从事的黄老学研究以及最近从事的“绝地天通”研究很多启发,此书出版定会极大推动《国语》和中国思想史研究。
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罗家湘教授指出,俞教授的《国语》研究始于他二十多年前研究“孔门四科”的学术初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宏大系统的理论框架。《集注》囊括传世文献、田野调查、域外文献和出土文献,具有集成性。后续还应披沙拣金,吸收部分当代《国语》今译作品,打造传世之作。一千九百多条按语问题意识深刻,比如指出事实和结论之间常常是有距离的,能给读者极大启发。
全国高校古委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吴国武教授代表古委会祝贺《集注》出版,谈到该项目立项之初,即获得了评议组诸位先生的共同肯定,俞教授长期以来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学术进取精神在这个热闹的时代尤其需要肯定和表彰。吴国武教授认为,古文献调查应该成为古籍整理研究的一门重要课程。《集注》注意到各种材料,特别措意到日本古抄本,善于运用日本学者研究的独到之处,校、按判断审慎,独具慧眼。吴先生指出,早期中国的典籍整理如何在接续古籍整理优良传统的同时兼具国际视野,是当前古籍整理研究的重要问题。《集注》体现了作者的开阔视野和深厚学术积淀,是近年古籍深度整理的力作,能够引领史部文献整理在兼顾新学术资料的前提下超越前人。
中国人民大学李若晖教授表示关注《集注》一书已久,成书规模令人赞叹。整体上说,集注的做法很不容易,关键要看处理水平。如只是材料堆积,虽篇幅膨胀,但整体水准下降,其实是把很多学术性工作交给读者进行处理,而非由作者提升,而且其中非学术因素较多。《集注》裁剪得当,编排合理,学术水平经得起检验。
唐山师范学院郭万青教授指出,俞教授从研究“孔门四科”进入“语”类文献研究,最后进入《国语》这部具体的书,属于宽口径。《集注》具有一本在手,众本毕聚之效,版本收集最全且无论校勘、按语,都有优长之处。尤其是俞教授对《国语》涉及地域,基本都作过考察。体现了会通古今、考察田野的学术方法。将来这部书应该出修订本和普及本,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
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陈民镇教授表示,作为绍兴文理学院培养的学生,在俞老师的课堂上初次接触的简帛文献,时至今日已经成为自己的学术主攻方向。他表示十多年来一直在追踪学习俞老师《国语》研究成果。随后他以一系列例证说明《集注》对慈利楚简、清华简、马王堆帛书等出土简帛文献的有效利用。
《国语汇校集注》一书的出版得到了学术界广泛关注,有些专家因故未能莅临现场,但在会议前以留言或视频的方式表达了对本书的高度评价。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认为,《集注》是俞教授积十数年之功的心血之作,是近年来经典古籍整理的上乘之作。这不仅体现在这部大书的版本校勘、文献梳理、辞语注释等方面的精审工作成绩,更体现在他“志慧按”的按语中。他以陈寅恪先生以评价陈垣先生《元西域人华化考》《通鉴胡注表微》二书的说法,称赞《集注》“本为《国语》而作,其所发明,何但《国语》?”
国家社科规划重大课题“《国语》文献集成与研究”开题报告会专家组组长、武汉大学尚永亮教授评价《集注》道:“该书于众多版本间反复比对,择善而从。汇校、集注细密精审,多处断按有理有据,深入腠理,非精熟《国语》脉络者不办。”
开题报告会专家组另一位专家、上海大学邵炳军教授认为本书“汇校”国内外珍本,“集注”历代特别是清代以来的本土著述和日本论著,故能后出转精,臻于大成。全书近两千条按语,广泛辨析旧注、史事、地理、律吕、年代学、典章制度等各类问题,新见迭出。故该书不仅是深入研读《国语》的不二选择,也是先秦文史研究者值得一读的精品之作。
嘉宾发言结束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跃进研究员对本次会议进行了学术总结:第一,会议深入讨论的从“言语”到“语”的变化问题,既是先秦时期的文体问题,也是经典文本如何定型和经典化的问题。第二,俞教授长期坚持的严谨治学态度是学界少有的,应予特别表彰。《集注》田野调查的方法继承了陈桥驿先生实地考察研究绍兴文献的优秀传统。第三,当代文献整理应如何体现时代特点?集成是技术性工作,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剪裁取舍上。当代利用出土文献的条件乾嘉学者无以企及,我们理应做出前无古人的学术,尽到一代人的责任。《集注》按语按而不断,引而不发,点到为止。第四,本书体例有新意,校勘内容在每节之后;注文最大限度辑录展现《国语》研究的学术面貌,竖排小字,随文而注,便于阅读。第五,早期中国典籍整理研究这个话题涉及中国典籍形成也就是“书籍史”的最根本特征,即不论经史子集,都是从口述到记录整理,到各种注疏本,汇集到一起就是“集注”。希望这部书传之久远,只要不断打磨,就可以成为经典之作。刘先生最后还感慨系之地指出,这是他本人第一次参加有校领导专程从外省赶来出席的学术成果发布会,可见绍兴文理学院对俞教授及其学术成果的重视程度,绍兴文理学院的学风令人感动。
与会嘉宾合影。
《国语汇校集注》的出版不仅是俞志慧教授二十多年研究《国语》一书的系统总结,更是对中国早期典籍系统化整理的实践与创新,有着具体的学术价值和显著的范式意义。新书发布会在友好、亲切、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下帷幕。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一、雅言:华夏文明的最初公约数
公元前560年,晋国大夫范宣子在诸侯会盟上指责姜戎首领驹支“言语不通”,却不料这位戎狄首领当场用标准的“雅言”朗诵《诗经·青蝇》,令全场震惊。这种让孔子在诵读《诗》《书》时都要使用的“雅言”,正是华夏民族最早的通用语。
雅言的源头可追溯至夏商周时期的河洛古语。由于夏商周三代皆定都于黄河中游的洛阳一带,以洛阳音为基础的雅言逐渐成为诸侯朝聘、士人游学的共同语言。《论语》记载孔子“子所雅言,诗、书、执礼”,可见在春秋乱世中,雅言仍是维系华夏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这种语言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承载着“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明,成为“中国”概念的核心要素之一。
西晋末年的“衣冠南渡”给雅言带来深刻变化。中原士族将洛阳雅音带到江南,与吴地方言融合形成“金陵雅音”。南朝梁武帝时期,金陵雅音成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国际语言”,朝鲜半岛的新罗、日本列岛的遣唐使都以金陵雅音为学习汉语的标准。而北朝则在鲜卑语与汉语的碰撞中形成“北语”,但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强令“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又使洛阳雅音在北方得以延续。
二、官话:从南北博弈到定于一尊
隋唐时期,陆法言编纂《切韵》,将金陵雅音与洛阳音整合为新的官方雅音系统。唐代科举考试以《切韵》为标准,使得“汉音”成为全国士人阶层的通用语。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正是依据《切韵》创制了片假名,至今仍保留着中古汉语的音韵特征。
宋代的“正音”以开封话为基础,但靖康之变后,随着宋室南迁,江淮方言逐渐融入官话体系。元代定都大都(今北京),周德清的《中原音韵》首次以北京语音为基础规范汉语,标志着近代官话的诞生。杂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的作品皆用“中原之音”创作,使得北京话通过艺术形式广泛传播。
明代初期,南京官话凭借政治中心的地位成为全国标准音。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数十万南京移民将金陵雅音带入北方,与当地语言融合形成“北京官话”。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记录的明末北京话,仍保留着入声和大量翘舌音,与今日普通话差异显著。清雍正年间设立“正音书院”,强制闽粤官员学习北京话,“官话”一词正式成为通用语的代称。
三、国语运动:近代化浪潮中的语言革新
1902年,桐城派大师吴汝纶赴日考察,日本学者建议中国“推行国语教育以统一语言”,这一建议揭开了近代国语运动的序幕。1909年,清政府正式将“国语”定为官方法定语言,1913年召开的“读音统一会”制定了以北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老国音”,并颁布注音字母。
但这场语言改革很快陷入“京国之争”。1920年,教育部决定以纯粹北京音为国语标准,引发江浙籍学者强烈反对。最终在1932年,国民政府颁布《国音常用字汇》,确立了“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原则,现代普通话的语音体系基本成型。与此同时,白话文运动使“我手写我口”成为现实,鲁迅、胡适等文化巨匠的作品为普通话提供了典范的白话文语法规范。
四、普通话:新中国的文化基石
1953年,语言学家在河北滦平县采集到最接近北京官话的语音样本。这个“普通话体验区”的语音特点——清晰、直接、无儿化音,成为制定标准音的重要依据。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正式将“国语”改称“普通话”,并确立其定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推广普通话的进程与国家建设紧密相连。从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到2001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普通话普及率从1950年代的不足50%提升至2020年的80.72%。如今,普通话不仅是14亿中国人的交流工具,更通过孔子学院走向世界,成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结语:语言统一背后的文明密码
从雅言到普通话,这部语言史折射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智慧。历代王朝通过官话维系政治统一,近代知识分子借国语构建民族认同,新中国则以普通话促进社会进步。这种“书同文、语同音”的传统,使中国在幅员辽阔、方言林立的情况下始终保持文化凝聚力。正如明代音韵学家陈第所言:“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普通话的演变史,正是中华文明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前行的生动写照。
#普通话#方言#雅言#官话#国语运动#新中国#夏商周#隋唐#明清#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