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大学历史读书笔记》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1 13:50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大学历史读书笔记》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大学历史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开始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你的读书笔记主题。是关于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还是某个历史时期的特点?明确主题有助于你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笔记和写作。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读书笔记的主题和背景;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你的观点、感受和评价;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思考。
3. 逻辑严密: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逻辑性。首先,确保你的观点、论据和论证之间有合理的关联;其次,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使文章更加流畅。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使用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口语化、模糊不清的词汇,尽量用书面语表达自己的观点。
5. 引用史料:在论述过程中,适当引用史料,增强说服力。注意史料的真实性、权威性和代表性,避免使用过时、片面或错误的信息。
6. 观点鲜明:在读书笔记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历史事件、人物或现象,要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不要人云亦云。
7. 深入分析: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要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原因、影响和启示。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

重读中国文明史的意义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孙皓晖著,中信出版集团 2020年9月出版。

推荐理由: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是《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的史论作品。这是一本力图理清中国前3000年文明史的书。

本书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原生文明的概念,细致梳理了秦帝国之前中国历史的七大历史性跨越,总结出中国民族六大生存经验。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是孙皓晖的一部史论作品。曾经在海南“闭关”16年创作,历史小说《大秦帝国》一上市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但是孙皓晖并不满足于《大秦帝国》的畅销,他说:《大秦帝国》只是一味相对丰厚的药引子,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是将中国的文明史传统,恢复定位到以秦文明为根基的中国原生文明精神中去,真正地以宏阔博大的诸子百家洪流为根基,而不是孤零零地矗立一根枯木桩子作根基。因此在创作《大秦帝国》的过程中,孙皓晖经过十数年的研究和探索,凝聚成了三卷本、近70万字的《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全书共分为三卷,梳理了中国历史前三千年的七次文明跨越,总结了中国文明生存的历史经验。

上册从神话时代开始到夏商西周春秋,钻木取火、仓颉造字、大禹治水这些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孙皓晖有其独到的理解。他认为黄帝时期是中国近古文明的第一个原创时代,文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要件,大体都在这一时代被创造出来了;而大禹治水形成的社会治理体系,使得我们具备了跨入国家时代的条件。夏商西周各有其独特的历史贡献,直到春秋时代,生产水平的提升推动着礼治社会的瓦解,列国纷纷进入求变图存的历史浪潮。

中册集中讲述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大创造。孙皓晖称之为“文明大爆炸的时代”,诸子百家、商旅贸易、技术创新……我们今天赖以前进的统一文明框架,我们熟悉的社会生存方式的基本传统,我们最主要的价值观体系,都产生于战国时代。

下册从秦灭六国的六场战役切入,详细分析了六国灭亡深层的原因,从用人传统、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内政传统等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秦帝国建立后,又从整合民生、中央集权制度创建所经历的争论、推行法治、创建统一的经济制度等方面对统一文明进行系统化的梳理,提出秦统一中国文明比起统一疆域,是更具有本质性的统一。对于北区匈奴、南征岭南也从捍卫华夏文明角度进行解读,难得。

2016年《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今年是再版。选择在今年再版是因为今年年初举国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至今疫情仍在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地蔓延。而某些国家正以“非理性对抗”的方式与世界对抗,使得各种冲突不断发生。可以说2020年是非常艰难的一年,人们往往会在艰难的时刻回望历史,希望从历史中寻求经验。

孙皓晖认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前三千年是我们文明的高原、文明圣土。在这三千年中,华夏族群历经了七大时代──五帝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帝国。在其中的每一个时代,我们的民族都曾经实现了一次巨大的文明跨越。其中有两次重大跨越,第一次是大禹治水之后,中国进入国家时代;第二次重大跨越是秦帝国建立统一文明。汉以后中国文明出现了千丈瀑布式的历史大落差,开始了两千余年地平线式的涌动发展。

如今,“非理性对抗时代的来临,既是世界文明的危机,也是世界文明的希望。”对于中国文明来说,此时正是实现第三次文明大跨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机。此刻重读中国文明史,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汲取历史经验,亦有助于增进文明自信。求变精神、统一精神、消解融合精神等这些深植于我们文明基因中的优秀品质,必然能使我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完成第三次重大文明跨越,从而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此次再版,根据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我们对部分历史事件的时间、人名,原典著作的统计等方面进行了更严谨的修订,共计数十处。

同时,该新版本亦有幸得到了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研究院院长、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张维为教授,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王久辛老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特邀研究员金仲伟先生的推荐。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研究院院长、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张维为称,中国文明强大的根源在于其雄厚的原生时代,孙皓晖的著作从文明史角度给中国的文明自信提供了依据,对我们从容应对今天的挑战也富有启迪。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久辛提出,事实上,我们常常听到、看到的所谓的“文明”,是不包括我们中华文明的,甚至连埃及的阿拉伯文明与印度文明也不包括,它仅指的是西方国家的“文明”。世界文明必须是整个人类社会多种文明的复合起来的大文明,才可以说是科学的文明观。《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是孙皓晖在写完6部500余万字的鸿篇巨作《大秦帝国》之后,依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的伟大实践,对中华文明的一次理性的开掘与梳理,振聋发聩、启迪心智,读罢使人不仅对历史会有新的发现,对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对我们构成新的、完整的文明观,对我们认识当下的人类社会并获得自信和方向,包括重新组建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文明理念,这部著作都可以构成我们的精神根脉与升腾的力量之能。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特邀研究员金仲伟说,在5000年不倒的中华文明的根柢,一定存在着生生不息、独有的“密码数据”。今天的中国文化人要想破解这些源生密码数据,需要像孙皓晖那样解放思想。这三卷本大作,带读者进入元气满满的“国之初”,难得。

中国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存续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其强大不朽的历史经验也是本书的一个重要亮点。

经验一:以自觉求变的精神推动社会的发展。

经验二:面对外部欺凌侵略,坚持强力反弹,有限扩张的原则。

经验三:在文明冲突中自觉保持强大的消解融合精神。我们的文明历史,在前三千年就已经奠定了与异质文明的共生意识,又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文明共生经验。

经验四:强烈自觉的统一精神,霸气充盈的反分裂实践。历史的足迹反复表明,任何分裂势力在中国历史上从没有成功过一次──没有能将分裂割据地永久地脱离中国而另外建成一个国家。中国的国土,没有因为分裂内乱而永远丢失任何一块。

经验五:以发掘培养杰出人才群为国家发展的生命线。

来源: 天津日报

追求中国风格和本土化——读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好书荐读·文学】

作者:项静(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讲述1933年春节前后上海革命斗争中具体可感的历史和生活。作品受到北宋王希孟名作《千里江山图》的启发。孙甘露认为一幅名画背后实际上是一些历史上重要的时刻、人物、历史事件,充满了热血、能量或者是一种激烈的动荡,被艺术家呈现在一幅作品中时,有一些东西就冷却下来了。相对于成型的静态艺术品,他更看重画作诞生时刻背后涌动的力量感和现场感。

《千里江山图》书影资料图片

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从历史事件冷却的前台出发,重新想象和再现激荡的历史现场和那些充满动词、名词的时刻,由此,小说较为节制地使用形容词和比喻,而把大量篇幅让渡给动词和名词。英国文学评论家詹姆斯·伍德对作家作品中比喻的使用极为警惕,在他看来喜欢使用比喻和形容词的作家是在理论上描写世界,描写的是或然的世界,而如实地描绘世界的作家才是描写现实的世界。《千里江山图》是把历史当作现实来书写的,作品中电影海报和民间掌故的真实性都可以一一印证;出现的真实历史人物如布莱希特、宋氏兄弟、鲁迅、冯雪峰,以现实生活的逻辑自然地镶嵌在这个虚构的故事中;历史事件的原型,上海的物质细节和地理环境,广州大街小巷的路线等,以实物的尺度规划和限制了这部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想象的边界和风格。

《千里江山图》想象历史的方式是以人物为中心的,通过众多人物的群体戏,赋予历史以真实可感的血肉。潜伏的地下党员们从上海的四面八方奔赴同一个开会地点,彼此之间几乎是陌生的,行动机密泄露之后,每一个人都独自承担后果,有人逃离藏匿,有人发出信号,有人被捕入狱。中心人物陈千里到达上海之后,躬身进入的正是这个迷雾般的局势。为了找出叛徒,他独自面对事件中的每一个人。小说对十二个人的出身、教育和进入革命队伍的契机,日常工作中的表现,进行了抽丝剥茧的描绘。寻找叛徒和执行秘密计划是故事与真相的画卷不断打开的过程,也完成了对每一个人生命的深描。

历史的必然性与个人生命的偶然性由此相遇,在历史大势和故事整体走向已定的情况下,谍战小说的类型特质又发挥了解剖人心的功能,进入局中人的内心世界。陈千里与对手叶君年、游天啸的较量中,每一次都取得优势,但计划并不是无懈可击,比如银行取走金条的行动,敌我双方都不可能意识到崔文泰会驾车逃跑。崔文泰的选择是他个人生活和原生家庭综合因素的结果,他瞬间的懊悔与决然而去的姿态,组成了特定时空之下一个具体的个人。小说还详细刻画了叶君年丧女之痛的内心世界,陈千里做抉择的踌躇和自我怀疑,女共产党员凌汶无法言明的直觉,这些枝节让小说从历史空间、地理空间、社会空间拓展到了人物的心灵空间,完成了小说对历史的多维度辨析。

小说使用谍战类型的模式进行创作,因为这是一种具有较大容量的文化装置,谍战概念中动荡的局势,作为蓝本的历史事件,盘根错节的多方势力,对灵魂信仰的拷问,除了直接对接革命历史题材之外,还跟先锋文学不稳定的叙事方式、多重视角、人物身份的不确定性等具有精神气质上的亲缘性。

《千里江山图》中悬念丛生的情节,紧张惊险的执行任务和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局势,符合中国谍战类型小说的主要诉求。对真实历史细节和物质文化的知识考古学兴趣,对密室审判的兴趣,具有现代游戏感的解密结构,对信仰的礼赞和爱情的讴歌等,丰富和拓展了谍战小说的外延。《千里江山图》从中国谍战小说文脉中截取了一些关键要素,形成一个精致拼图式的综合体文本。我们可以把谍战的形式看作《千里江山图》与以往革命历史题材谍战小说对话的装置。在这个意义上,《千里江山图》不仅是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谍战小说,也是一部关于谍战小说的小说,其中有致敬、模仿、戏仿和拓展的意味。在中性眼光之下,我们可以把它看作先锋作家对小说文体的习惯性关注。

谈到小说文体,很难忽视孙甘露小说语言的改变。《千里江山图》的语言一反先锋小说中的华丽与铺陈,走向简洁与明晰,短句居多,质朴中含有韵味和余音,接近中国古典白话的风格,有较强的中国风格和本土化特质。《千里江山图》语言的简洁直接影响到故事的书写和人物塑造。小说开端是对参与“千里江山图”计划的十二名地下人员的简笔画,每个人都携带着自己的职业和小历史。他们置身在紧张的环境中,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被打开,各自的性格和判断直接表现在每一个行动上。清除叛徒和执行秘密计划是小说中最惊险紧张的部分,作家仍然使用了简洁透明的表达方式。在充满悬念的谍战故事中,地下工作者们几乎是在参与一场明牌的游戏,明知道敌人的释放是一个阴谋,还得与虎谋皮般执行自己的计划,在敌人的严密监视下打时间差,最后以真人为诱饵,让撤退计划在敌人围困中悲壮地执行。在小说叙述中,孙甘露避开了花哨的技术和旁逸斜出,直面主体事件和行动。另外,《千里江山图》在行文中大量使用对话和谈话,纷繁的人物和多向度的主题,正是靠着人物之间的言谈凝聚在一起,在言谈中唤起过去人物的逼真形象,也展露眼前人物的情绪。他们彼此警惕和试探,对话和言谈不是直接彼此的问题,而是一种疏落参差的连接,言在此而意在彼,表面的词语流动之下深意存焉。

在情感基调上,小说整体上的白描和叙述,抑制了抒情的可能性,这是作家的有意为之,走出先锋写作的语体风格,也可以理解为对作品内容和特殊时空的一种对应。在特殊的历史时空下人们没有抒情的空间和自由,必须迅速进入下一个行动。在作品的结尾,被克制的抒情在附录《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中得到释放,书写者和接收者双重匿名的信件,敞开了情感的闸门。而紧接着的另一条附录,对幸存者陈千里的访谈则又收回抒情的翅膀,对于波澜壮阔的历史和被误解的往事,故事的主角沉默寡言、拒绝发声,把一切都留给了历史。

我们可以把孙甘露《千里江山图》的整体构造看作是对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致敬,村落渔船细致入微、江河烟波浩渺、群山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江南山水图。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亦是考究雅致,跌宕起伏自成一体,散发出中国古典味道和艺术气息。《千里江山图》回到历史和事件的现场,以人物为中心多维度辨析和想象历史,而它自觉的语言、精致的结构和主体性追求,实现了对传统的继承和创造。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14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