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财经类读书笔记》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3 03:4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财经类读书笔记的作文,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你阅读的财经书籍的核心内容或你关注的重点。这样可以使你的读书笔记更有针对性,便于读者理解。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书笔记应具备清晰的逻辑结构。你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组织:引言、正文、总结。
a. 引言:简要介绍所读财经书籍的作者、出版信息、内容概要等,使读者对书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b. 正文:正文部分是读书笔记的核心,可以按照以下内容展开:
- 书籍的主要观点:概括书籍的核心观点,阐述作者在财经领域的见解。
- 重要的理论或案例:挑选书籍中的关键理论或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 个人观点: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书籍观点的理解和感悟。
c. 总结:总结全文,重申书籍的主要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 使用准确、简洁的语言,避免冗长和啰嗦。
-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 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保持文章的整洁和易读性。
4. 突出重点:在读书笔记中,要突出书籍中的重点内容,如:
- 关键理论:对书籍中的关键
重温经典名著的投资之道—《漫步华尔街》读书笔记
《漫步华尔街》的作者是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波顿·麦基尔,麦基尔是有效市场假说的主要支持者之一。
本书自从1973年第一次出版以来一直备受读者好评,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的基本观点并未改变。本书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投资的理论和实务,作者认为,普通股作为一种投资工具,不仅在过去提供了丰厚的长期回报,在今后的岁月里,仍可能是很好的投资选择。
本文将从作者对投资的观点出发,结合作者对证券分析师的建议,解读本书中出现的几种股票分析的常见方法。
随机漫步(Random Walk)
作者认为指数基金也许比主动管理型基金更具吸引力。随机漫步(Random Walk)是指将来的步骤或方向无法根据过去的历史进行预测,这一术语应用到股市,是指股票价格的短期波动无法预测。一切投资回报都不同程度地取决于未来事件,正是这一点造就了投资的魅力,投资是一种冒险活动,是否成功取决于预测未来的能力。假设在1969年年初,某位投资者将1万美元投在一只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基金上,并且此后将所有的股利再投资于这只指数基金,那么到2014年6月,这一投资组合的价值就会达到736196美元;如果用1万美元去购买投资业绩中等的主动管理型基金份额,那么这笔投资只会增值到501470美元,投资者的回报将会大打折扣。
坚实基础理论V.S.
空中楼阁理论
投资界的专业人士一直使用以下两种方法中的一种来给资产估值:坚实基础理论(Firm-foundation theory)和空中楼阁理论(Castle-in-the-air-theory)。
坚实投资理论是指每一个投资工具都有一个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通过细致分析这个投资工具的现状和前景,可以确定其内在价值。当市场价格下跌或低于内在价值时,买入的机会便出现了。威廉姆斯在《投资价值理论》中首次引入“折现”的概念,随着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的支持,这一理论的地位得到加强。坚实基础理论并非只为经济学家所用,由于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戴维·多德合著的《证券分析》一书极富影响力,华尔街整整一代证券分析师都信奉这一理论。巴菲特可能是使用格雷厄姆和多德分析方法最为成功的投资者。空中楼阁理论是预估什么样的投资形式最易被大众建成空中楼阁,然后在大众之前先行买入,从而占得市场先机。1936年,著名经济学家卡恩斯清晰地阐述了这一理论,将注意力集中在心理价值上。凯恩斯认为应用坚实基础理论涉及的工作量太大,该理论的价值也令人怀疑,凯恩斯依靠这一理论为自己赚了几百万英镑,同时也使自己任教的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捐赠基金价值增长了10倍。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希勒在其畅销书《非理性繁荣》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对网络股和科技股的狂热,只能从大众心理的角度加以解释。技术分析是预测股票买卖合适时机所使用的方法,信奉空中楼阁理论的人会使用这种方法。图表师认为股票市场只有10%可以从逻辑的角度思考,剩下的90%应从心理方面去分析。图表师是短线交易者,而非长线投资者,当征兆显示有利时,图表师就买进股票;当凶兆出现时,便卖出股票。图表法可能奏效有几点原因,一是从众心理的从众本能使趋势得以自我延续;二是一家公司的基本面信息可能存在着不平等的获取途径,图表师确信观察股价的变动就能够嗅到“聪明资金”的气息,并能够在一般大众进场之前早早买入股票。但是市场的剧烈反转可能会突然发生,因此图表师经常会错失良机。基本面分析师则采取相反的策略,认为股票市场90%可以从逻辑的角度进行解释,只有10%可以从心理层面加以分析。他们对股价过去走势的具体图形并不关心,而力图通过股票盈利和股利的预期增长率、市场理论水平以及风险来确定股票的适当价值。大约有90%的华尔街分析师认为自己是基本面分析师。书中列举了四条估值原则,证明了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公司的增长率越高、增长持续期越多、股利发放越多、风险越低、一般利率水平越低,其坚持基础价值(及市盈率)便越高。1.预测未来的盈利和股利是风险非常大的差事,要做到客观冷静极其困难;2.如果使用不确定的参数,显然不可能得到精确的数据,比如“长期保持高增长”,但是长期的可能是10年,也可能是11年,人们无法确定;3.市场会重视增长,较高的增长率会与较高的市盈率结伴而行,但是对于特定的基本面因素,市场究竟会赋予多高的价值也是难题所在。历史的教训
每次泡沫发生的过程中,市场最终会矫正一切非理性行为。回顾美国历史上的股市泡沫,在对股票进行定价时,投资者中流行的观念和做法可能经常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时股市的运行很符合空中楼阁理论所做的阐述。也正因如此,投资游戏可能会极有风险。(1)1959-1962年,美国出现“增长型股票热”,如IBM和德州仪器,市盈率都在80倍以上,但是无人质疑其如此高的估值。这一时期新股发行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多,只要将新股名称加入“电子”一词,股价和市盈率就能实现翻倍上涨。1962年,电子热烟消云散,大部分该类型的股票暴跌。(2) 20世纪60年代末,业绩为王的投资理念风靡华尔街。由于眼前的业绩尤为重要,因此,基金的策略是买入具有激动人心的概念,能讲出令人信服的好故事,市场现在就能领略到这些特点,而不必等到很远的未来,概念股应运而生。一位基金经理曾说“既然我们先听到这个故事,我们便可以认为在接下来的几天有足够多的人也会听到,结果就会推动股价上涨,即使这个故事证明是子虚乌有,又有何妨”,但随后多数概念股公司在经营商都遭遇了严重困难。(3) 20世纪70年代蓝筹股盛行,“漂亮50”兴起,但是任何规模可观的公司都不可能保持足够的增长速度来支撑80倍或90倍的市盈率,“漂亮50”热潮最终终结。由于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都有不确定性,本书将两种方法结合并给出三条规则:(1)只买入盈利增长预期能持续五年以上超过平均水平的公司。(2)不能为一只股票付出超出其坚实基础价值的价格。分析师可能永远无法判断出一只股票的内在价值的精确值,但是很多分析师认为可以大致判断出一只股票何时已达到了合理定价。以合理的市盈率水平买入增长型股票会拥有很大优势。结合这两条规则,作者认为要寻觅低市盈率的增长型股票,如果增长性变为现实,那么盈利和市盈率均会上升;同时要小心提防市盈率很高的股票,因为其未来的增长性已被贴现,如果增长性未变成现实,这会带来双重的重大损失,盈利和市盈率都会下降。(3)寻找投资者可在其预期增长故事之上建立空中楼阁的股票。在投资者心中产生“良好情感”的股票即使增长率只处于一般水平,也可能在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市盈率;而“运气没那么好”的股票,即使增长率高于平均水平,市盈率也可能长期在低位徘徊。手中的股票要能引起大众的喜爱,才可能让投资者真正坐落在某个坚实基础之上建立空中楼阁。从历史中寻找未来的影子|《财经》随笔
西方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强大了,必定四处征伐,乃至称霸世界,因此一个崛起的强国和一个已存在的强国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那么中国的崛起,会如何改变世界的格局?文|单伟建
近些年来,参观博物馆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一股“博物馆热”。若干年前,我去位于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下称“上博”)参观,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自动恒温和感应照明系统。众所周知,诸如丝绢、布帛和字画等文物比较脆弱,温度、湿度和光线都可能对其造成逐渐累积的损害。而上博的字画展柜中都有恒温恒湿系统,照明适度,既足够又不强烈。有意思的是,展柜的灯光采用了感应式设计:当参观者走近时,灯光会自动亮起;参观者离去后则会自动熄灭,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曝光”的时间。那时参观的人寥寥无几,所以我才能观察到忽明忽暗的感应式设计。而当我在2023年重游上博时,我发现这个感应照明系统几乎失效了。为何呢?因为参观的人太多,几乎每个展柜前每时每刻都挤满了人,灯光根本没有机会暗下来。而这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民众对博物馆的热情已今非昔比。到了2024年就更了不得了。2024年初,新落成的上博东馆部分展厅开放,展出的是以青铜器为主的文物。我提前几天想预约门票,结果发现票早已发罄。由于我的行程紧张,没法等,最后和一个同事各花300元买了“黄牛票”才得以一睹为快。新馆的面积是旧馆的3倍。其馆长在其网站上说,等全部展厅开放后,每天的参观人次将被控制在2万。那么,如果每年开馆300天,它一年就可以接纳600万人次的访客。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据称是世界上第一家博物馆,于1759年正式对公众开放,它在2023年的访客量为580万人次。看来,上博东馆2025年的访客量有望超过距今已有260多年历史的大英博物馆。上博馆藏之丰富,大概仅次于北京的国家博物馆(下称“国博”)。令人惊讶的是,上博在2023年的访客量在中国连前20名都排不上。根据《2023全球主题公园和博物馆报告》,中国博物馆的客流量增长强劲,共有七家博物馆跻身全球前20名,分别是国博、中国科学技术馆、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湖南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和广东省博物馆。国博排名全球第三,其全年超过675万人次的访客量仅次于巴黎的卢浮宫(880万人次)和罗马的梵蒂冈博物馆(676万人次)。其余六家中国博物馆在2023年的访客量也都超过了400万人次。但国博的访客量还不是全国之最。故宫博物院接待参观者数量在2019年就已突破1900万人次,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2023年的访客量也有1100万人次,都远超国博。中国的博物馆到底火到了什么程度呢?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博物馆的年访客量已经突破10亿人次。国家文物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访客12.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全国备案博物馆达到6833家,其中新增268家。仅在2024年春节期间,全国博物馆接待访客超过7358万人次,同比增长98.6%,到了夏季,博物馆预订量比前一年增长超过90%,可谓越来越火。不仅是在国内的博物馆,全世界各大著名博物馆中也随处可见中国访客的身影。本人是大英博物馆的董事,那里的一位高管告诉我,中国人如今已成为大英博物馆外国访客中的主力军,同时也是纪念品商店消费最多的群体。这股博物馆热是怎么兴起的呢?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包括博物馆在内的文旅已经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中国人普遍对历史有兴趣,而作为历史的载体和证据,博物馆展出的文物为历史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直面过去、感受历史的辉煌与古人的智慧的宝贵机会。试想,在湖北省博物馆看过越王勾践自用宝剑后,你是否会立刻想到卧薪尝胆的故事和吴越争霸的春秋时代?站在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前,你是否会被秦军铁马金戈、铠甲鲜明、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所震撼?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目睹苏东坡《寒食帖》的真迹后,你是否会感慨“文如其人”⋯⋯我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看到2003年出土的咂盘时,更是深感震撼。盘底铭刻着21行372字的铭文,记载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天子的历史,其不仅印证了史籍中关于周王世系的记载,也让我知道了单姓老祖宗很有些来历。中国人对历史的兴趣究竟有多大呢?从历史书籍的销量就可见一斑。在国外,图书畅销榜的常客大多是小说,几乎看不到历史书的身影。而在中国,历史相关的图书和有声内容却屡创销售和播放佳绩。过去几年,我长跑时常听的一部有声书是主播“游学中华”主讲精读版吕思勉《中国通史》。主播旁征博引,细致入微,从史前史开篇,截至2024年11月,他已经更新了760多讲,才讲到汉代,播放次数就已经突破3600万。另一部有声书《精读中国历史》的播放量更是超过2亿次。这些资料充分说明,历史书籍和相关内容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在其他国家是很难想象的。读历史,除了发思古之幽情,有没有现实意义呢?太有了。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要想预知未来世界的格局,也可以从历史中寻找影子。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创始院长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在2017年出版了《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 Trap)。此书使他名声大噪。艾利森在书里以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记述为基础,探讨了崛起中的雅典与霸权城邦斯巴达之间因争夺主导地位而爆发战争的历史,并结合其他兴衰的历史案例,得出一个警示性的结论:当一个崛起的强国与一个现存的大国相遇时,二者很难避免因权力争夺而产生冲突。这就是艾利森所说的修昔底德陷阱。他借此指出,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可能很难避免与当前的世界霸主美国发生冲突。西方很多人相信修昔底德陷阱是历史的必然,因为西方历史的经验就是如此。例如,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和古罗马的凯撒都曾征服他们已知的世界,近代的拿破仑几乎吞并了整个欧洲大陆。而帝国主义时期的西方列强则将殖民扩张的触角伸向了全球,把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大部分甚至全部地区置于其统治之下。小小的大不列颠岛国甚至一度成为“日不落帝国”,其影响力一直持续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作为后起之秀,虽然以民主、自由立国,但其征服和扩张的冲动与欧洲列强一脉相承。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1812入侵加拿大,战败;1846年,入侵墨西哥,吞并了大片土地,包括现在的加利福尼亚州、得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等地;1898年,通过发动美西战争,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波多黎各、古巴、关岛和菲律宾;夺取夏威夷更是易如反掌,不战而屈之,几乎是顺手牵羊。从建国至今,美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多次干涉他国内政,甚至颠覆他国政权。2006年出版的《颠覆:从夏威夷到伊拉克》(Overthrow, America’s Century of Regime Change from Hawaii to Iraq)一书详细记录了这段历史。还有一本2019年出版的书——《被隐藏的帝国:一部发生于美国之外,被忽略的美国史》(How to Hide an Empire: A History of the Greater United States),不但记载了美国扩张和殖民的历史,还着重描述了美国自欺欺人的手段: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不同,美国为了掩人耳目,从来不把自己抢夺的土地称为殖民地,而是扭扭捏捏地把它们称为“领地”(territories)。独立前的菲律宾、今天的波多黎各和关岛,都是美国的“领地”,处在既非其50个州的国土的一部分,也无主权地位的尴尬境地。以己度人,难怪美国对任何崛起中的大国都感到警惕,担心其会效仿自己的做法,挑战自己世界霸主的地位。什么是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从古希腊、古罗马开始,欧洲有悠久的帝国主义历史。但是帝国主义不是欧洲的专利,古代有伊斯兰帝国、奥斯曼帝国和成吉思汗建立的覆盖欧亚的庞大蒙古帝国,近代更有不可一世却昙花一现的德意志帝国和“大日本帝国”。强大了就扩张,就征服四方,就奴役外族,这好像是强国逃脱不了的宿命。当然,这些帝国都已灰飞烟灭,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只有美国,而放眼全球,唯一可能挑战其霸主地位的就是崛起中的中国。这使得美国坐卧不安。那么,中国的崛起是否必然导致与美国的冲突?中国是世界历史上唯一未曾试图征服和称霸世界的超级强国。过去2000多年里,中华民族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强盛的地位,但是并没有对其周边国家构成重大威胁。山高路远不是原因,毕竟成吉思汗的大军也曾横扫亚欧大陆,征服包括今天俄罗斯和印度在内的广阔土地;郑和的船队也曾数下西洋,远抵非洲,但其目的并非征服,也非殖民。从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之后,历代由汉人统治的大一统王朝都未将对外扩张作为主要国策。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冲突最为频繁,先有匈奴,后有契丹,几度被这些草原民族攻破甚至灭国——辽、金、元相继克宋,清则灭明。因此,中原王朝的战略重点始终是防御,从秦始皇开始筑长城,绵延万里,就是见证。历史上,中国的版图在两个朝代最大,一个是元朝,另一个是清朝,其疆域远远超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时期的范围。何以如此?因为元朝的蒙古人和清朝的满族人把他们征服的广袤领土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之中。汉文化的优势在于它的同化能力,没有一个外族入主中原之后能够免于被汉文化同化,而中国版图的扩展,最终是在外族入侵的过程之中逐渐形成的。这一历史现象充满了反差与矛盾。当然,这些曾经的外族,如今都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使中国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2024年9月,正值秦始皇陵兵马俑发掘50周年,我专程前往参观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还走访了一些已发掘的大墓。我同行的是牛津大学考古研究所的克里斯·戈斯登(Chris Gosden)教授。他与我同为大英博物馆的董事。在一次闲谈中,他问我:“为什么中国没有殖民主义的历史?”他能提出这个问题,足见他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也足见中国历史的独特性。中西历史之不同,从博物馆的馆藏就可以看出来。无论是大英博物馆、卢浮宫,还是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这些西方博物馆馆藏的文物绝大一部分都来自世界各地古老而灿烂的文明——古埃及、中东两河流域、古希腊、古罗马、古代中国,几乎囊括了人类文明的精华。不可否认的是,没有侵略史,又怎会有这么多好东西?而中国博物馆的馆藏清一色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存。中国有的,只有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中国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经济体量在2017年已经超过美国;即使按照名义美元计算,虽然中国和美国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目前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缩小差距只是时间问题。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有过蜜月期。当中国经济实力尚不足以威胁美国的地位时,美国很乐意与中国发展互惠的经济关系。但时至今日,中国的经济体量将要赶上但尚未赶上美国,它就大为紧张了。为了维护其全球的霸主地位,美国频繁采取遏制政策,表现为贸易战、科技战和其他一些制裁手段。中国最佳的战略选择应该是全力发展经济,以最快的速度赶超美国。一旦中国的经济规模超过美国,它就无可奈何了,遏制就失去了意义,中美关系也就可能会迎来缓和与改善。美国建国不足250年,却几乎从未远离战争。根据统计,美国历史上只有16年未卷入战争。美国在全球的军事基地有800多个。美国布朗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自2001年“反恐战争”以来,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利比亚等国家造成的死亡人数接近100万。近年来,美国的外交政策导致并加剧了俄乌冲突和中东局势动荡。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担忧:美国要维持其世界霸主的地位,中国要崛起,双方是否必有一战呢?在我看来,也未必。因为历史证明,美国人对其认为打不赢的战争,还是相当克制的。美国与苏联冷战期间,双方都有能毁灭对方的核武器,于是避免了直接的军事冲突。即便在今日,美国倾全力向乌克兰提供先进武器,不惜战到乌克兰人只剩最后一个人,但它自己并未打算出兵,而是避免与俄罗斯产生直接冲突。这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源于俄罗斯核武的威慑力。中美之间的直接军事对抗,迄今为止仅发生在朝鲜战争期间。1950年,中国在出兵之前,周恩来总理曾经通过印度驻华大使向美国传递信息,说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即北纬38度线),中国就不会坐视不理。美国未将此警告放在心上,甚至将战火烧至鸭绿江边,结果被中国军队打回“三八线”。因为有了这个教训,在美国打越南战争之时,周恩来总理再次警告美国地面部队不要越过北纬17度线,否则中国会出兵,结果美国自始至终都未越雷池一步。所以,美国虽然相信武力,但在强敌之前还是有分寸的。2000多年前,中国先贤便告诫:“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我们学习中国历史就知道,中国的崛起对世界和平而言不是威胁。但是西方的历史也提醒我们,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忘战必危。中国和世界安全的最大保证是中国不顾一切地发展经济,迅速壮大自身实力。只有当中国的经济规模超越美国,世界才能真正迎来和平与稳定。(作者为太盟投资集团(PAG)执行董事长,著有《走出戈壁》《金钱博弈》《金钱风云》等书;编辑:许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