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3 04:5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金刚经》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经文内容": - 在写作之前,确保自己对《金刚经》的核心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这包括对经文中的主要概念、教义和哲学观点的把握。
2. "明确写作目的": - 确定你的写作目的是分享个人的感悟、分析经文中的某个观点,还是对某一章节进行深入的解读。
3.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金刚经》的背景,包括作者、成书时间等,以及你对这本书的初步印象。 - "主体":详细阐述你对经文的理解和感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象进行论述。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你的主要观点,并提出自己的思考或启示。
4. "观点明确": - 在作文中明确表达你的观点,避免模糊不清。可以围绕以下方面展开: - 经文中的哪个观点对你影响最大? - 经文中的哪个故事或寓言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 经文中的哪些教义或哲学观点对你的人生观或价值观产生了影响?
5. "举例说明": - 用具体的例子来支撑你的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这些例子可以是: - 你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何通过《金刚经》中的教义得到解决。 - 你
上周,从书柜里取塔香时,猛然看到摆在里面的小墨香书《金刚经》。这本《金刚经》是2017年在成都宽窄巷子的一家书店里请的。当时单纯是为了好奇——从未见过这样小开本的书,其装帧古雅,且有淡淡的檀香味。同时还买了两本书,一本《史记》,一本《瑜珈》,同属小墨香书系列。还请了一本木刻版的《心经》。
请回《金刚经》之后,并未学习,只将它与《史记》《瑜珈》一起,在书架上束之高阁。过段时间掸尘,便会取出放在一边,收拾好之后,再请回原处。未曾细究,只是觉得生活忙忙乱乱。或者,也是没有那种心情。人在浮躁时,整个人都是飘在空中的,很难踏实做事,踏实读书。
这一次,在取出《金刚经》掸尘时,很郑重地翻阅,之后便爱不释手。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将这本小巧的小墨香书随身带着,只要有空,就拿出细读几节。尤其是坐在公交车上,人声鼎沸,却不闻于耳。佛经的精妙,能让人沉浸其中,忘却身处的环境。
照顾父母的间隙,也会取出《金刚经》小读,其中的欢喜,非寻常事可比。与一朋友讲起,她开心地恭喜我,说这就叫法喜。与另一朋友说起,他亦说这是法喜,且非人人能够获得。这种法喜,应是真正领会了佛经的含义,领悟了其中的精妙。而真正的法喜,应是清微的欢喜,淡淡的欣悦,所谓清欢。听他这样一讲,确实感觉是有这样一种清欢在心头。是否真正领悟了佛法,却也不敢妄言。
喝茶时,找来一些讲解《金刚经》的视频来看。宣讲人个人的修为与气质决定了宣讲的质量与影响。有一位网络大咖,讲 解《金刚经》的视频相当多,且成系列。然而,只看了其中一个视频几分钟,就不想再看下去了。他不像一个读经人,他像一个传销者。他慷慨激昂的样子,更像是在做销售、卖产品。还有一位女士,年纪很轻,她讲解《金刚经》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能应用到哪些。她的讲解,很努力,但因修为尚浅,知识结构也未成形,不能打动听众的心。
蒋勋先生一直是我所喜爱的作家和美学家,他人品贵重,性格恬然。正因如此,使他讲解的《金刚经》能真正打动每一个听众的心。所谓水是沸的,心是静的。一个人内在所持有的安静力量,必能传导给他周遭的人。
蒋勋先生从小就在父亲的影响下读《金刚经》,且日常练习书法,也多是在抄写《金刚经》。因此,这部佛经就是他的日常,是他生命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说,在父亲去世的那一年,他接到人在巴黎的姐姐的电话,说父亲病重,让他去巴黎一趟,还单另告知,要准备一套深色西装。这句话让他害怕,这意味着,他与父亲的见面可能会是永诀。在去巴黎的飞机上,他感到深深的恐惧。然而,他眼前突然闪现出《金刚经》中的经文“不惊不怖不畏”。那一刻,经文照耀了他,使他突然就安静下来,不再恐惧。他知道,从小教他读《金刚经》的父亲,一定希望他此刻能安静平和,坦然地面对生死这一生命的大课题。他开始默诵《金刚经》,将之回向给病中的父亲。
听蒋勋先生这样讲解《金刚经》,整个人顿时安静下来,心无杂念。因为他是安静的,听众也被带入到安静的气氛中。他的气场,是《金刚经》带来的,亦是他个人修为的体现。同时也想起,因为开始读经,我自己也能真正安静下来,一年多以来因担心父亲身体而经常辗转难眠的状态,在最近得到了修复。内心亦“不惊不怖不畏”。有亲人在家中照顾父母时,亦能安然在自己家里做一些工作上的事,以及料理好配偶、猫狗及个人的生活,使之井井有条、安然有序。
与朋友交流读《金刚经》的心得。她说,你请回《金刚经》多年,一直未曾翻开,那是机缘未到。有多少人的书架上,也都摆放了一本《金刚经》,但在他们的人生里,至死都没有翻开过它。能够细品《金刚经》,还能感受法喜,是多么美妙的缘分。她的一个朋友,读了多年《金刚经》,能够全文背诵,并流畅地讲解。然而,《金刚经》要传播的佛法,从未能够真正照耀她的生活,她仍然过得一塌糊涂,屡有违例。还有人亦能背诵《金刚经》,自称是虔诚的佛弟子,强迫自己遵守听来的戒律,亦强迫他人同自己一起执行。然而,对于经文的真正涵义,却支支吾吾,不求甚解,或者完全就理解不了……
近段时间读经,常常会回想过去的生活。想到一些片段,暗自汗颜。自己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曾经做错过许多事,有过许多纵情恣性之行为。然而,“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只有常住的真心是寂静无声的,以往的心念不驻留,现在的心念不执著,未来的心念不预料,自性般若的清净心才能生发出来。最终,才会生出菩提心。
年少时读金镛先生的«倚天屠龙记»,每每读至:“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唯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常常掩卷神伤。年长后渐渐明白,世人痛苦忧患,实怨不得别人,乃是自己本性使然。这个娑婆世界,人不过是欲望的组合体,因为欲望,所以执着,因为执着,所以沉沦苦海,迷失本性。后来闲暇时翻阅«金刚经»,一直不知经文里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仅仅是觉得经文很美妙,一直沉醉在“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些美妙的语句之中。后来读得多了,才发现,«金刚经»里翻来复去,反反复复,不厌其烦,苦口婆心,都不过是在劝谏世人要放下!
«金刚经»,全名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经文以佛与须菩提长老的对话形式展开。满篇经文,都是在是与否,得与失,肯定与否定,看似相互矛盾的的两种意境之中纠缠,类似这样的对话有很多,如:“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服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又如:“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否,否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此等等翻来覆去,无非是要劝谏世人“放下”!
奈何世人,尘根深种,颠倒妄想,以非为是,以是为非,不能自拔。正如«太上老君常清静妙经»所言:“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然而,世人想要放下,谈何容易!父母,妻儿,金钱,名利,哪一样是世人放得下的?试看世上之人,不求于名,即贪于利。或有抛下父母妻儿,遁入山林者,名为修行,实则假修行而已。身报袈裟,而汲汲于财贺之徒,难道还少吗。况且抛弃父母妻儿,此举实有违天道,德行已亏,于修行何益?故先贤有言:“行孝君子,与神仙为邻”!所以,追求健康长寿,当以修德为先,心安而无愧疚,才能长功夫,选择什么功法,尚在其次了。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