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3招搞定《诗经读书笔记2000字》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3 11:14

3招搞定《诗经读书笔记2000字》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诗经》的读书笔记,字数达到2000字,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一、选题与结构
1. 选题:选择一个有深度、有广度的主题,如《诗经》的文学价值、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确保选题具有可挖掘性和研究价值。
2. 结构:一篇2000字的读书笔记,一般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自己的阅读目的;正文部分对《诗经》进行详细解读,包括对诗歌的赏析、文化内涵、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分析;结语部分总结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收获。
二、内容安排
1. 诗歌赏析:选取《诗经》中的几首代表性诗歌,从诗歌的语言、形式、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展示《诗经》的文学价值。
2. 文化内涵:分析《诗经》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探讨《诗经》的文化内涵。
3. 历史背景:介绍《诗经》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以及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
4. 诗论研究:梳理《诗经》的研究成果,包括古代诗论、现代诗论等,对《诗经》的研究进行综述。
5. 个人感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对《诗经》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三、写作技巧

品读《诗经》:阅读的苦与乐

一本《诗经》,薄薄的册子,却读了将近三个月。

《诗经》的阅读创下了我读书以来的几个记录。本来早想着写点文字,但总觉得思绪烦乱,无从下手。《四书五经》阅读的下一本书《礼记》也已经开始多日了。为了给自己交差,做个小结,就胡乱的写上几句吧。


首先还是要说说这几个记录。《诗经》这本书,是我读书以来读的最慢的一本书。前前后后大概用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其中有苦也有乐,想着坚持也想过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读完了这部书。

其次,这是我读的最辛苦的一本书。这本书的内容以及所描述的时代都离我们已经很久远,许多内容的彻底了解需要做大量的延伸阅读。虽说只是读了一本书,但其实却读了很多的书,这其中包括古人的阐述,也包括今人的理解。读书读不透会痛苦,但为了通透,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也是不堪重负,这也是一种苦。

再次,这是我读的最难的一本书。除了以上所经历的痛苦以外,最直接的拦路虎莫过于那些生僻的词汇。就我有限的阅读来说,感觉在古典文献中《诗经》生僻字出现的概率远远要超过其他的。学习记录的生字本就是厚厚的一大本。不过攻下了这些拦路虎,古文的阅读水平就会大大的提高。

最后,这是我读的最美的一本书。《诗经》文字的精炼和优美是让人难以忘怀的,每日徜徉在这些古老的文字中,不知不觉自己感到身心也愉悦了起来。那种对爱情的赞美,对生活的赞扬以及对古代历史风俗的记载都让我们在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为我们先人的智慧而惊叹。


至于《诗经》的内容太过庞杂,我也没有能力很好的总结。原计划在阅读过程中搜集一些资料,加上自己的学习体会,做一些正能量的知识传播。通过自己的学习笔记,与热爱古典文字的人们一起,学习传播我国传统文化,期间写过10多篇,但是却由于所谓的首创验证而放弃。不过这样也好,自我学习也就没有更多的负担。不忘初心,毕竟我来到不是为流量而来。

最后要说的是,《诗经》很美,如果有时间,我还会重读。也希望有更多的传统文化爱好者与我一起阅读。

读书笔记《诗经》——国风·周南

汝坟

遵彼汝(rǔ)(fén),伐其条枚(méi)。未见君子,惄(nì)如调(zhōu)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yì)。既见君子,不我遐(xiá)弃。

(fánɡ)鱼赪(chēng)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huǐ),父母孔迩(ěr)

译文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还没见到我夫君,犹如忍饥在清早。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余枝。终于见到我夫君,请莫再将我远弃。
鳊鱼尾巴色赤红,王室事务急如火。虽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穷困谁养活!

在高高的汝河大堤上,有一位凄苦的妇女,正手执斧子砍伐山楸的树枝。其实已透露了消息,采樵伐薪,本该是男人担负的劳作,现 在却由织作在室的妻子承担了。读者不禁要问:她的丈夫究竟到哪里去了?竟就如此忍心让妻子执斧劳瘁!“未见君子,惄如调饥”二句的跳出,即隐隐了此中缘由:原来,她的丈夫久已行役外出,这维持生计的重担,若非妻子没有人能来肩负。

而今丈夫常年行役,他那可怜的妻子,享受不到丝毫的眷顾和关爱。这便是首章展示的女主人公境况:她孤苦无依、忍饥挨饿,大清早便强撑衰弱之身采樵伐薪。当凄凉的秋风吹得她衣衫飘飘,大堤上传送来一声声“未见君子,惄如调饥”的怆然叹息时,令人闻之而酸鼻。

忧愁悲苦在岁月漫漫中延续,期待也许早已化作绝望,此刻却意外发现了“君子”归来的身影。久役的丈夫终于归来,他毕竟思我、爱我而未将我远弃,这正是悲伤中汹涌升腾的欣慰和喜悦;但归来的丈夫还会不会外出,他是否还会将我抛在家中远去?这疑虑和猜思,难免又会在喜悦之余萌生;然而此次是再不能让丈夫外出的了,他不能将可怜的妻子再次远弃。这又是喜悦、疑虑中发出的深情叮咛了。

女主人公的疑虑并非多余。第三章开首两句,即以踌躇难决的丈夫口吻,无情地宣告了他还得弃家远役:正如劳瘁的鳊鱼曳着赤尾而游,在王朝多难、事急如火之秋,他丈夫不可能耽搁、恋家。形象的比喻,将丈夫远役的事势渲染得如此窘急,可怜的妻子欣喜之余,又很快跌落到绝望之中。当然,绝望中的妻子也未放弃最后的挣扎:“虽则如毁,父母孔迩!”这便是她万般无奈中向丈夫发出的凄凄质问:家庭的夫妇之爱,纵然已被无情的徭役毁灭;但是濒临饥饿绝境的父母呢,他们的死活不能不顾。

这首诗的背景,《毛诗序》以为是赞美文王的教化在汝坟这个国家施行的很好,妇人能劝诫丈夫尽力正直卫国而流传下来的民歌。但是近人大多认为这是妻子挽留久役归来的征夫而唱的诗歌。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