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借条和借款合同的区别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4 22:13

借条和借款合同的区别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在撰写关于借条和借款合同区别的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作文应围绕借条和借款合同的区别展开,确保文章主题鲜明,结构清晰。
2. 定义概念:首先对借条和借款合同进行定义,阐述两者的基本含义,以便读者对这两个概念有清晰的认识。
3. 分析区别:从多个角度分析借条和借款合同的区别,如法律效力、格式、内容、签订程序等。
4. 举例说明:结合实际案例,对借条和借款合同的区别进行具体阐述,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5. 突出重点:在分析过程中,要突出借条和借款合同在关键方面的区别,如法律效力、责任承担等。
6. 语言表达:使用准确、简洁、流畅的语言,避免使用模糊不清或容易引起误解的词汇。
7. 结构安排:文章结构要合理,层次分明,使读者能够轻松地了解借条和借款合同的区别。
8. 引用法律法规:在论述过程中,可引用相关法律法规,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9. 总结全文:在文章结尾部分,对借条和借款合同的区别进行总结,强调两者的不同之处。
10. 注意格式:作文格式要规范,包括标题、正文、结尾等部分,确保文章整体美观。
以下是一篇关于借条和借款合同区别的作文示例:
标题:借条与借款

借款到底是写《借条》or《欠条》?律师推荐哪一个?有啥区别?

一、结论:

1、律师推荐写《借条》,而不是《欠条》!

2、模板:【民间借贷】合同模板:个人借款《借条》


二、理由:

1、证明力不一样

①《借条》如标题所示,即已证明双方为“借款法律关系”。

②而《欠条》only证明双方存在“债权债务关系”,而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原因可以是“借款”、“租赁”、“买卖”、“劳务”等各种原因,并不能直接证明双方存在“借款法律关系”,需要出借人进一步提供其他证据(例:聊天记录、证人证言等)来证明“借款事实”,从而证明双方为“借款法律关系”!

③因此→借款的时候,优先推荐写《借条》!

2、诉讼时效不一样

①什么是“诉讼时效”呢?简单理解就是:别人欠你钱,你总不能50年后再起诉要钱吧?要钱也得有个期限吧?超过这个期限,你再起诉,法律就不保护你了!(谁让你拖拖拉拉的,自己的权利都不在乎)。这个期限=诉讼时效!

②《民法典》第188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也就是说诉讼时效的期限为3年!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你得在借款到期后3年内起诉!(注:诉讼时效还可以中止、中断。二般情况下,诉讼时效>3年!此处不表,后期单独出文章详谈!作为老百姓,你就知道3年到期前赶紧起诉就行了!)

③if借款有明确的借款期限→则《借款》与《欠条》的诉讼时效的起算是一样的,都是在借款到期后3年!

④if借款没有明确的借款期限→两者诉讼时效的起算,大不同!

a:《借条》的诉讼时效从催要还钱之日起算(即:要求还钱=借期到了),最长不能超过20年。

例如:你借给老王100万,老王给你写了《借条》,没约定借款期限,此后你没有要求过还钱。19年过去了,你儿子结婚需要钱,你给老王说“还钱!”。这时候,虽然过了19年,但是诉讼时效并没有过你仍然可以理直气壮的要求老王还钱!(诉讼时效从你要求还钱之日才开始起算,只要不超3年就行)

b:《欠条》的诉讼时效从出具该《欠条》之日起算3年。

例如:你借给老王100万,老王给你写了《欠条》,没约定借款期限,此后你没有要求过还钱。4年过去了,你需要钱,你给老王说“还钱!”。这时候,已过了3年的诉讼时效!老王给你回复“俺听杜律师讲过,俺虽然欠你钱,但是债务已经过了3年诉讼时效了,俺可以不还你的!”

⑤因此:建议借款的时候,优先推荐写《借条》!


三、其他

欢迎关注公众号: 杜律师在济南。或者扫码+微信。一起学习法律,知识就是力量,避免上当受骗,维护合法权益!如果遇到法律问题或者疑惑,拿不定主意,建议咨询律师。

免责声明:1、文章、部分字体与图片等版权归版权人所有,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原作者或编辑认为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2、本公众号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告之,我们立即予以删除。

《借条》和《欠条》的区别,别写错了喔

在生活中,难免会发生借款行为,毕竟谁都会有困难的时候,互帮互助本是社会美德,虽然谁多人会说:“千万别借钱给别人,借了就收不回来了,还会成为仇人。”

事实如此,我就遭遇过借款给闺蜜,索要无果借条反被撕吃的后果。因此,以我的惨痛教训提醒大家,一定要写清是《借条》还是《欠条》,而且一定要写对《借条》和《欠条》。索要借款时千万要注意许多事项。下面我跟大家分析二者区别吧。

在中国法律实践中,《借条》和《欠条》虽然都是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但二者在法律性质、适用范围和证明效力上存在明显区别。

一、《借条》反映点是借贷合同关系,即一方出借资金(或物品),另一方承诺归还。其法律依据主要是《民法典》关于借款合同的规定(第六百六十七条)。要写清借款金额、利息、还款期限、借款人签字等。

二、《欠条》反映的是 欠款关系,可能基于多种原因产生(如买卖未付款、劳务费未结清、损害赔偿等)。其法律依据是《民法典》关于债权债务的一般规定。要写清欠款原因、金额、还款期限、欠款人签字等。

三、二者的区别。《借条》仅适用于 金钱或实物的借贷行为(例如:甲借给乙10万元,乙出具借条)。《欠条》适用于 任何原因形成的债务,例如:货款未付(买卖关系)、工资拖欠(劳务关系)、侵权赔偿(如交通事故欠付医疗费)。《借条》约定还款期限的,诉讼时效从还款期满之日起3年(《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未约定还款期限的,债权人可随时主张,但最长不超过20年(需在首次主张后开始计算3年时效)。《欠条》约定还款期限的,时效从还款期满日起算。未约定还款期限的,通常从 《欠条》出具之日起3年(司法实践中可能视为“权利被侵害”之日)。《借条》债权人只需提供借条,即可初步证明借贷关系成立。若债务人抗辩(如“已还款”),需由债务人举证。《欠条》债权人需额外证明 欠款形成的合法基础(如提供买卖合同、服务协议等),否则可能因“基础法律关系不明”败诉。《借条》可明确约定利息(但不得超过LPR的4倍);未约定利息的,视为无息借贷(但逾期还款可主张逾期利息)。《欠条》若无明确利息约定,法院通常不支持利息(除非能证明实际损失)。

实务建议优先使用《借条》,因为涉及借款时,借条更能直接证明法律关系。《欠条》需注明背景:如“因购买XX设备尚欠货款XX元”,避免争议。要注意保留辅助证据: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可补强证明力。及时催款并保留证据(如书面催收通知),避免超时效。

总之,借条是“借贷专用”,欠条是“债务通用”。根据债务性质选择合适文书,并确保内容完整合法,才能有效保障权益。

提供《借条模板》仅供参考。

以下是一份 合法、严谨、可执行* 的《借条》模板,涵盖《民法典》要求的核心条款,并附关键注释说明,可最大限度降低法律风险。建议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使用:

借 条

借款人(甲方):

姓名: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

住址:____________

出借人(乙方):

姓名: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

借款事项:

1. 甲方因________(注明用途,如“资金周转”),向乙方借款人民币(大写)________元整(小写:¥________)。

2. 借款期限为____个月/年,自____年____月____日起至____年____月____日止。

3. 借款利率为____%(年利率/月利率),按____(月/季/年)付息,到期还本付息。

(注:利率≤**LPR4倍**,现行合法上限约**14.8%**/年)

4. 还款方式:________(银行转账/现金,建议注明收款账户)。

权利义务

1. 甲方应按时足额还款,逾期每日按未还金额的____%支付违约金(建议≤0.05%/日)。

2. 如甲方违约,乙方为实现债权产生的费用(律师费、诉讼费等)由甲方承担。

#### **担保条款**(可选)

1. 担保人:________(姓名/公司)自愿承担连带责任担保,担保范围包括本金、利息及费用。

2. 担保期限:自借款到期日起____年。

其他约定

1. 本合同争议由________法院管辖。

2. 借条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效力。

借款人(签字/捺印):________

出借人(签字):________

担保人(签字):________

签署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

关键法律提示

1. 必须手写签字+按手印(避免打印签名争议);

2. 资金交付留痕:通过银行/微信/支付宝转账,备注“借款”;

3. 避免现金交易:若现金交付,需在借条中写明“已现金收到全部借款”;

4. 用途合法性:写明合法用途(如“购房”“经营”),避免被认定为非法借贷(如赌债);

5. 连带担保人:增加担保人可提高还款保障,需其本人当面签字。

补充说明

无利息借贷:若为无息借款,需明确写“本合同为无息借款”。

到期续借:到期后若延期,应重新签署借条或签订补充协议。

(注:大额借贷或复杂情况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审核)

如需《欠条》模板或 电子版文件,可告知具体需求,我可进一步提供。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