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思想道德评价自我评价》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4 23:49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思想道德评价自我评价》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思想道德评价自我评价要点与注意事项
正文:
在进行思想道德自我评价时,以下事项是应当注意的:
1. "客观真实" - 评价应当基于客观事实,避免夸大或缩小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表现。诚实是自我评价的基础。
2. "全面性" - 自我评价不仅要关注个人的优点,还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全面地分析自己的思想道德状况,包括思想观念、道德行为、社会交往等方面。
3. "具体性" - 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词语,如“一般”、“较好”等。应具体描述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如“积极参加公益活动”、“遵守社会公德”等。
4. "针对性" - 自我评价应当针对评价的指标进行,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确保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 "自我反思" - 在评价过程中,要深入反思自己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思想,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6. "自我提升" - 通过自我评价,要明确自身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和计划,以促进个人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7. "尊重他人" - 在自我评价中,要注意尊重他人的感受,避免在评价中提及他人的不足,特别是当评价涉及集体或团队时。
8. "积极向上" - 自我评价应当体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鼓励

诸子时代·荀子丨圣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

作者:王杰

这个话题选自《荀子》第23篇《性恶》篇。

圣人,作为儒家思想的至高代表,承载着道德修养和智慧的终极追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等,皆被尊奉为圣人。他们是人类文明的道德标杆,象征着至善至美的境界。然而,在荀子的眼中,圣人真的天生就完美无缺、与常人截然不同吗?他们的本性究竟是善的,还是像荀子所言,依旧是恶的?

圣人与常人:本性有别吗?

在许多人看来,圣人是不同于常人的存在,他们的智慧、道德修养与生俱来,仿佛天生具有崇高品格。然而,荀子在《性恶》篇中明确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在他看来,无论是圣人尧舜,还是暴君夏桀,抑或是普通百姓,他们的本性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恶的。荀子强调,人与人之间唯一的不同,不在于生来就有高下贵贱之分,而在于后天的学习和修养。

他进一步解释道,所有人的自然本性,都会受到生存本能的驱使,追求个人利益、享乐和满足感官需求。如果放任这些欲望不加约束,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因此,在荀子的逻辑中,人之本性若无后天规范与教育,就会走向贪婪、争斗、混乱的恶果。这一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鲜明对比。

圣人如何超越本性?

既然圣人和普通人一样,生来并无本质差别,甚至他们的本性也是恶的,那么圣人为何能够超越普通人,达到令人敬仰的境界?荀子在《性恶》篇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涂(通“途”。编者注)之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意思是说,街头巷尾的普通百姓,只要能不断积累善行,长期坚持,便可成为圣人。

荀子强调,圣人的伟大,并非因为他们天生就是道德完人,而是因为他们通过严格的自我修养,克制本性的恶倾向,最终达到了至善的境界。他进一步提出:“可以为禹者,而不为禹者,非天也,人也。”意思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像大禹那样的圣人,关键在于个人是否愿意努力。

这一观点打破了人们对圣人的神圣滤镜,指出圣人的成长道路并非不可企及。他们的道德与智慧,是后天勤学苦练的结果,而非天赋。

如何向圣人学习?

既然圣人并非天生卓越,而是依靠后天努力才达到道德巅峰,那么普通人是否有可能步其后尘?对此,荀子给出了具体的方法。

虚心求学,积累善行。荀子认为,学习是改变人性的唯一途径。只有不断接受道德教育,理解礼法的内涵,才能克服本性的恶倾向。

专注修身,持之以恒。只有将注意力专注于道义之上,并长期保持精进的态度,才能逐步领悟深层的智慧,从而提升自身品格。

实践礼义,以身作则。仅仅学习理论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礼义。通过一言一行的积累,让道德成为自身的习惯,最终内化成个人品格。

荀子强调,修身养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日积月累的成果。正如“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是一点一滴努力堆积而成。

荀子与孟子的分歧:性善与性恶之争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而孟子则提出“人性本善”。二者的核心分歧在于:

孟子认为,人天生具有善端,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等。这些都是善良的萌芽,若加以培养,就能成就完美人格。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若无礼法约束,便会沉溺于欲望,导致混乱。因此,教育与修养才是人向善的关键。

尽管二者观点对立,但他们都强调了“后天教化”的重要性。孟子认为善需被引导,荀子认为恶需被矫正,最终指向的都是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荀子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荀子的圣人观给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考。

突破“天赋论”,相信后天努力。荀子强调,人的成功不依赖天赋,而是通过持续的努力和修养所得。这对现代社会而言,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现代社会崇尚个人自由,但若缺乏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可能导致社会问题。因此,荀子的“以礼化人”思想,依然适用于当今社会。

圣人并非遥不可及。荀子告诉我们,圣人并不是某种神圣不可企及的存在,而是任何愿意努力修养自己的人,都可以达到的境界。这种思想,给予了每个人希望和方向。

结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荀子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圣人的神化。他告诉世人,圣人并非生而圣,而是学而圣。他的思想充满现实意义,让人们明白,成功并非天生,而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和修养得来的。

正如荀子所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圣人的道路,就在每个人的脚下,只要肯努力,每个人都可以走向更高的道德境界。

来源: 博览新闻

用真理之光照亮逐梦之路

青年一代生逢盛世、正值韶华,既是时代奔涌着的“后浪”,也是勇立潮头的开路“先锋”。作为聚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青年一代当心怀凌云之志、身践跬步之行,善于从“大思政课”中汲取思想营养、启迪智慧,书写更多扎根祖国大地的青春叙事。

仲夏的中原大地,阳光与炽热交织,蓝天与绿野相融。6月25日,2025“青春华章·豫你同行”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河南农业大学启动。活动紧扣青春和爱国主题,通过黄河文化研学、红色基因解码、乡村振兴实践等沉浸式体验,以真人真事、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传播奋斗故事,发出青春强音,激荡澎湃正能量,让红色精神在青年阵地上始终弦歌不辍。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处于“拔节孕穗期”,思想如成长中的青苗,认知向深拓远,需要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大思政课”中补钙壮骨、固本培元,涵养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气神。“大思政课”何以为“大”?“大”者,就在于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赓续血脉、传播真理、引导价值的重要场域,是实现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共振同频的系统工程,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之力、道德之力、精神之力、文化之力与实践之力。

历史是一面镜子,党史是精神力量的源泉。党的百余年奋斗史,始终是最好的“大思政课”教材。中原大地历史厚重深邃、精神光照不息,曾孕育出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大别山精神,涌现了肖思远、张伟等青年榜样,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思政资源优势。新时代新征程,如何用真理之光照亮青年逐梦之路?如何让思政课堂变得更加真实可感、“热气腾腾”?关键就在于要用足用好党史这个智慧宝库,从“党史富矿”中解锁成功密钥,从“精神灯塔”里汲取奋斗经验,从“思想源泉”中启发智慧,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用党史发展的思维逻辑和丰富内涵来升华认知、指导实践,在党史的“浩瀚星河”中激发青春“正能量”、澎湃青年“心动能”。

有思想性和创新性,方能增强感染力和触动力。让“大思政课”真正“行”在路上、“走”入内心,不仅要注重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还要更加关注形式的创新与多样,让课堂更接地气。此次活动创新引入彰显河南元素AI“豫豫”作为青春向导,与青年大学生组成的“青年先锋”深度互动,串联起“信仰如炬”“中原华章”“豫你有梦”“E路同行”四大核心篇章,可谓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生动发挥了“互联网+思政”的独特效用,极大地增强了“大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穿透力。

青春只争朝夕,行践方能致远。“大思政课”作为一种具有“大格局”特征的全新思政课堂形式,集中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的价值导向,生动诠释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运用的多维意义。新时代的青年要立起“鸿鹄志”、铺展“翱翔翅”,不当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只做行胜于言的“实干家”,善于从一堂堂生动可感的“大思政课”中获得源源不断的“进阶之力”,把个人“小我”充分融入到祖国“大我”的璀璨星河之中。(韩骏升)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