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写作《抗联剧观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5 00:26

写作《抗联剧观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抗联剧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主题明确":首先,要明确你的观后感是要表达对剧情的赞扬、对人物塑造的思考,还是对历史事件的反思。主题应集中,避免内容过于分散。
2. "内容详实":结合剧情,详细描述剧中的关键情节、角色和主题。例如,可以提及剧中的主要冲突、角色间的互动、以及历史背景的呈现。
3. "情感真挚":观后感应体现出你的真实感受,无论是激动、感动还是深思,都要真诚地表达出来。
4. "观点独到":在描述剧情和表达感受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例如,可以分析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者探讨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5. "逻辑清晰":文章结构要清晰,段落之间要有逻辑关系。首先概述剧情,然后分析人物和主题,最后总结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6. "语言表达": - "准确用词":使用恰当的词汇和成语,避免出现语病。 - "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 "简练有力":避免冗长的句子和多余的修饰,力求言简意赅。
7. "引用规范":在引用剧中台词或相关资料时,要注明出处,确保引用的准确性和

两个孩子的抗联史 读作家景文玺《铁血丹心》有感

本土作家、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景文玺的中篇小说《铁血丹心》是他继入围矛盾文学奖的《关东乱世》后的又一部力作。作者娓娓道来,讲述了1935年仲春,发生在汤原县温家屯的一件事。

故事讲述的是,金虎和大壮两个孩子在烽火硝烟的锤炼下日渐成熟,他们在战场上机智勇敢,英勇顽强。1938年萝北县城肇兴镇一战,由于叛徒出卖惨败被迫过江去了苏联,一心想抗日救国的金虎、大壮,曾两次想逃离苏联回东北抗日,皆以失败告终,最终被苏军遣送到新疆承受了漫长的等待与煎熬。

看完《铁血丹心》,我觉得有这样几个特点;一、东北方言的运用,使文章读起来更加亲切接地气,在抓住读者眼球的同时感到真实,使作品更具可读性;二、作品中的人物刻画真实饱满,栩栩如生。例如:“大前年的一个夜晚,全屯人都进入了梦乡,可是李保财却被于寡妇追着满街骂……于寡妇真不是个善茬儿,她不但膀大腰圆,还有一双“解放脚”,走路一阵风,打架李保财根本不是她的对手。”这段描写,把一个性格豪爽泼辣,爱憎分明农村妇女的形象跃然纸上;三、小说史料详实。请看这一段:“那时候的抗日武装还不叫抗日联军,而叫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夏云阶的抗日队伍叫汤原抗日游击总队,而其他的抗日队伍有的叫义勇军,有的叫救国军,有的叫反日自卫军。到了1936年9月18日,三军六军在汤原召开了珠河、汤原联席会议以后,才正式称为东北抗日联军。”还有,每一场战役都有确切的时间地点,缴获的物资都有详细的清单。比如在“攻打黑金河金矿,共缴获沙金140两,战马60匹,长枪52之,手枪5支。”四、小说的最大亮点,就是整体布局合理严谨,故事铺陈有序,以小见大。作者以两个孩子为线索,贯穿了整个抗联历史,体现了抗联将士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特别是一些义勇军(包括抗联)苏联强行送往新疆,不让回到东北抗日这段历史,在其他文献和文学作品中鲜为人知,而且作者又能将这段故事演绎的如此细腻,真是难得。

当我读到汉奸王福财拷打金虎、大壮的一段时:“不一会,他又拿出新招,找来一个竹筷子,用刀削个尖儿,让几个伪军把金虎和大壮的裤子扒了,专往小鸡鸡的尿道里捅。金虎始终一声不吭地咬牙挺着,而大壮挺不住了,放声大骂,“操你祖宗,你这个狗汉奸不得好死!”时,我的心像万把钢刀在搅动,我从沙发站起来又坐下去,坐下又站了起来,近似疯狂地嘶喊:“王福财这个汉奸太他妈的缺德了,对一个孩子竟然如此狠毒。”听到我的嘶喊,正在打游戏的爱人用讶异的眼神看着我。我怒气冲冲地把书递给了他,“你看看吧,这还叫人吗?”继而我们两都陷入了寂静之中。

还有一段特别精彩,正如主人公的一句话,“中国人如果抱成团,大家一人撒泡尿都能把日本人淹死。”在被苏联边防军提审时,两个孩子的勇敢和血性震撼了伊万诺夫上尉,他在日记中写到;“震惊,让我看到了一个十七岁血性男儿的伟岸;震惊,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之魂正在升腾;震惊,让我看到了一个沉睡的东方醒狮正在觉醒。”通篇作者都运用了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衬托和对比,可见匠心独具。从小说中,也读到了作者一颗拳拳爱国之心。作者用如刀之笔写满了对日寇的仇恨,对汉奸的鞭挞和民族危亡的焦虑,用饱满的热情唤醒民族之魂。通过对《铁血丹心》的阅读,仿佛把我也带进了那个铁蹄铮铮,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通过两个孩子的故事,让我看到了整个中华民族在抗日斗争中所遭受的创痛和付出的艰辛;使我看到了不屈的信念和顽强的民族精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今生活在这祥和盛世的我们,更应该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把老一辈抗联人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抗联精神发扬光大,建设好我们的国家。霍艳艳

“光影里的抗战”——红色经典影片告诉我们的故事

编者按:用影像追忆历史,用胶片铭刻丰碑。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人民网文娱部联合推出“光影里的抗战”系列专题报道,重温经典抗战电影,用影像展现电影中抗日战争的不同侧面,牢记中国人民的伟大功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要战场。当日出唤醒清晨、大地光彩重生,让我们向那些在光荣岁月里,冒着炮火前行的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白山黑水 抗联故事

“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这是回荡在那块黑土地上悲郁沉重的一首哀歌。

1931年到1945年的白山黑水间,涌现出赵一曼、杨靖宇这样的英雄,回响着“八女投江”的绝唱,抗联英雄们的壮烈事迹激荡着每个中国人心中的爱国情怀。

电影《中华女儿》(1949年)

“九·一八”事变后, 1936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组建,抗联战士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展现出了钢铁般的意志。他们像一棵青松,只要有一点阳光和雨露,就屹然不倒。

与新中国同年诞生的电影《中华女儿》,是新中国第一部抗日题材影片。1950年,该片荣获第五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这是新中国首部获国际电影大奖的作品。《中华女儿》为新中国电影赢得了国际声誉,同时使世界了解了东北抗联在抗战中的艰苦卓绝。

电影《八女投江》(1987年)

“姐妹们,我们宁死也不当俘虏。”影片讲述了冷云等八名抗联女英雄在被包围、敌我实力极端悬殊的局面下,毅然决然地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宁死不屈、投江自尽的故事。

《中国电影报道》供图。

她们中最大的23岁,最小的才13岁。她们本应是母亲、妻子和女儿,可当时,她们是随时准备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战士,身躯里承载的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电影《赵一曼》(1950年)

神州儿女多壮志,巾帼也不让须眉。在哈尔滨,这个远东最大的都会,有一位顶天立地的女英雄,她就是赵一曼。1935年11月,赵一曼在掩护部队与日军作战的途中,腿部负伤昏迷后被俘。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日军不择手段,但赵一曼只字未提,最终英勇就义。

电影《步入辉煌》(1994年)

杨靖宇是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东北总司令兼政委,只身一人拖住日军十万大军的英雄。他曾多次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云黑水之间。1939年冬,他带领第一路军与日军坚持作战,不幸遭遇数倍的日军伏击。最终部队只剩杨靖宇一人,与日军奋战五昼夜后,杨靖宇打出了他最后一发子弹。

《中国电影报道》供图。

英雄滚烫的热血,一次次捂热了这片冰冷的土地。英勇的东北抗联战士在“食不果腹、衣不挡寒”的极端恶劣生存环境中,“我以我血荐轩辕”并最终血沃中华。他们的忠魂将如长白山的积雪一样,纯白如初;像松花江的涛声一样,经久不息。

血肉长城 抗战到底

1937年到1940年间,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淞沪会战……中国军民以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一次又一次英勇抗击日军,筑起了新的长城。

电影《七·七事变》(1995年)

1937年7月7日夜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无数中华儿女,用双肩担负起民族的兴亡,用青春、热血和生命,书写出那个时代最为壮丽的春秋大义。电影讲述了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佟麟阁、赵登禹等爱国将士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中国电影报道》供图。

电影《太行山上》(2005年)

1937年9月,八路军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附近,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在平型关取得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片中朱德同志在平型关大捷以后,面对浴血奋战的将士做了激动人心的演讲:“你们的钢铁意志和牺牲精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是任何强大的敌人都不可战胜的!”

电影《捍卫者》(2017年)

从1937年8月13日,围绕着当时的远东第一大都会上海,中日双方在这长江的入海口展开了历时三个月的血战、苦战和奋战,这是亚洲战场上极为罕见的陆海空立体交叉的生死决战。电影《捍卫者》根据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姚子青将军率600将士誓死守卫宝山城的真实事迹改编。

电影《血战台儿庄》(1986年)

1938年2月,中国国民革命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地区与日军激战,史称徐州会战。3月,滕县失守,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决定死守台儿庄要塞。在与日军历时一月有余的拉锯战中,无数中华男儿用自己的血肉筑起新的城墙,最终将日军拒于台儿庄外。

《中国电影报道》供图。

电影《百团大战》(2015年)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这是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这场战役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有效地推迟了日军的南进步伐。电影中毛泽东同志说,“百团大战的胜利,激励着中华儿女,高举抗日救亡的伟大旗帜,英勇奋战,前赴后继。天降大任,舍我其谁!”

从1937年到1940年,这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中,无数中华儿女担负起民族的兴亡,他们用血肉一次又一次筑起新的长城!正是这一个又一个永不消逝的英灵,共同塑造出丹青永照的民族之魂。 (来源:人民网;蒋波)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