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5 05:1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有机化学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确定作文的主题,即有机化学读书笔记。明确主题有助于你围绕主题展开论述,使文章结构清晰。
2. 确定结构:一篇优秀的读书笔记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有机化学的背景和重要性;主体部分详细阐述读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3. 突出重点:在读书笔记中,要突出有机化学中的重点知识、难点和关键问题。可以结合实际案例,阐述这些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4. 逻辑清晰:在阐述观点时,要保持逻辑清晰,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你的思路。可以使用一些逻辑连接词,如“首先”、“其次”、“此外”等,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5.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尽量使用专业术语,使文章更具学术性。
6. 举例说明:在阐述观点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具说服力,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
7. 反思总结:在读书过程中,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在作文中,可以总结自己在学习有机化学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8. 创新思维:在读书笔记中,可以尝试从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物质的变化无处不在。从清晨阳光洒在露珠上,露珠渐渐蒸发消失;到夜晚蜡烛燃烧,照亮黑暗。这些变化看似平常,却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物质的变化,大致可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种变化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甚至能给我们的化学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启示。
物理变化:表面的舞蹈
物理变化,是物质在状态、形状或速率上的改变。它不产生新的物质,只是物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比如水的三态变化,堪称最常见的物理变化之一。在自然界中,水以液态的形式存在于江河湖海之中。当温度降低,液态的水会慢慢变成固态的冰,水分子间的距离变小,排列变得更加紧密,水从流动的液体变成了坚硬的固体。而当温度升高,水又会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水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挣脱彼此的束缚,在空气中自由飘荡。整个过程中,水分子还是那个水分子,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运动快慢发生了变化。
再比如,把一块木头雕刻成精美的工艺品,也是典型的物理变化。原本形状普通的木头,在工匠的精雕细琢下,变成了造型独特的艺术品。木头的形状改变了,但其本质依然是木头,构成它的分子没有发生变化。还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熔化,虽然化学键断裂了,但并没有形成新的化学键,所以这也是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就像是一场 “表面的舞蹈”,物质的外在表现改变了,但其内在的分子结构却保持不变。
化学变化:分子的重生
与物理变化截然不同,化学变化的核心标志是有新物质生成。当我们点燃蜡烛,这一过程中就发生了典型的化学变化。蜡烛的主要成分石蜡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在这个过程中,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旧的化学键断裂,新的化学键形成,产生了全新的分子。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明显的现象,这些现象就像是化学变化的 “信号灯”,提醒着我们一场奇妙的转变正在发生。比如,物质燃烧时会发光、发热,这是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的表现;石灰石与酸反应会产生气体,我们能看到气泡不断冒出;一些化学反应还会生成沉淀,原本清澈的溶液中会出现不溶性的固体物质;还有些反应会导致颜色的改变,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化学变化的神奇。
物理与化学变化的关联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并非毫无关联,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物理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在特定条件下就会引发化学变化。比如金属铁在空气中放置久了,会慢慢生锈。一开始,铁表面可能只是因为氧气、水分等因素发生一些物理变化,如表面变得粗糙、失去光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这就是从物理变化过渡到化学变化的例子。而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也总是伴随着物理变化。像蜡烛燃烧时,除了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同时还伴随着蜡烛的熔化(物理变化),蜡烛从固态变为液态,这是物理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的体现。但物理变化中却不一定会发生化学变化,比如我们把纸揉成一团,这仅仅是纸的形状发生了物理变化,并没有新物质产生,也就没有化学变化。
物质变化对化学学习的启示
了解了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们不禁会思考,这与我们的化学学习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化学学习的过程,就如同物质的变化过程。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每一次实验的操作,都是一次 “物理变化”,是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打磨。我们从最基础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学起,逐渐掌握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方程式。这个过程就像是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看似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但却是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基础。
而当我们积累到一定程度,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解决复杂的化学问题,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新的规律,这就如同物理变化引发了化学变化,产生了 “新物质”,实现了学习上的质的飞跃。比如,我们在学习有机化学时,一开始可能只是孤立地学习各种有机物的结构、性质。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会发现不同有机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能够通过化学反应相互转化。当我们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合成路线,制备新的有机化合物时,就实现了从知识积累到知识创造的转变,这就是化学学习中的 “化学变化”。
在化学学习中,我们要重视每一个物理变化般的积累过程。课堂上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多做练习题,通过不断地重复和巩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参与实验,在实验中观察物质的变化,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实现化学学习中的 “化学变化”,真正掌握化学这门学科的精髓。
物质的变化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化学学习亦是如此。让我们在探索物质变化的奇妙世界中,不断积累知识,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领略化学学习的无穷魅力。
早上考完有机化学的期中考试,啥也不会。
我真心觉得这课是我学的所有课里面最难的课程,哪怕它只是专业通识课,哪怕它理论上大一就能学完。
我发觉自己在非文字的认知方面都存在很严重的缺陷,最早认识到这点是我在高中的时候发现自己背语文和背英语在速度和熟练度上都天差地别,一个早自习背完的文言文到高考考场上可能都还记得七七八八,学了半学期的英语课本到下学期就忘了个干净,很难想象高三在其他同学有条不紊记忆各种课本没要求但考试常见的“高级”单词的时候,我在非常苦逼地在无论任何早读掏出同一本英语单词书从必修一开始盘古开天。
同样很难想象作为高中的化学课代表,化学大多时候都是我理综卷子上拿分比例最低的科目,物理的好处在于逻辑清晰,知道一些基本的概念就可以享受推理的过程(仅限于高中应试物理)生物的好处在于截取的部分很少很浅显,而且生物的知识点也都是汉文字。只有化学,从高中起在每一次化学老师自信讲完题目思路发现跟答案对不上,疯狂找补强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做出来就是这样的你记住就行”的时候,我就意识到化学不过是披着理科皮的文科东西,乱七八糟的化学理论在我看来就是机器学习输出的拟合结果。
高中尚且还好,毕竟都是阉割版,等到大学学了有机化学,我发现这个方程式不进脑子,这个反应条件不进脑子,这个反应机理不进脑子,我的生活真的没有一点半点跟这些东西沾边的环境创造点。考场上除了记几个大字之外我连一个实际的化合物结构都很难举例出来。
当然,考试失败的原因大头还是在于我非常少的投入,但这不妨碍我吐槽有机化学这门课就是一门究极反人类课,这么说可能有点过,但至少我感觉被排除在有机化学的大门外了。我觉得我可能需要把一学期所有课程的全部投入时间加起来才能真正像其他科目一样对重要的知识点和内容有一个基础的掌握。算了大四再学吧,我现在已经准备大胆开摆放弃期末了。
有的时候真挺绝望的,但想想又觉得蛮显然的,如果努力必然会收获正向结果作为反馈,那人间跟天堂又有什么区别呢?
刚刚完成了实习工作的线上面试,虽然感觉自己得都是一坨,但我更想说面试问的问题更是一坨。现在又进入到了百无聊赖的等回复环节,我真的很难找到别的实习了啊,能不能让我混过啊。
好绝望啊,与其埋汰自己,不如埋怨他人。但我又能怪得了谁呢?我不知道。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