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6 17: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通讯工作年终工作总结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结构清晰:总结作文应具备明确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通讯工作的背景和目的;主体部分详细阐述工作内容和成果;结尾部分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2. 突出重点:在总结作文中,要突出通讯工作的重点内容,如重要会议、活动、项目等。通过具体事例和数据,展示工作的成效和亮点。
3. 数据支撑:使用具体的数据和案例来支撑总结内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例如,报道数量、阅读量、影响力等。
4. 逻辑严谨:在叙述过程中,注意保持逻辑性,使文章条理清晰。可以使用时间顺序、重要性顺序等方式进行组织。
5. 语言简练: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冗长和啰嗦。注意语法和拼写错误,确保文章质量。
6. 客观公正:在评价工作成果时,要客观公正,既要肯定成绩,也要指出不足。这有助于提升文章的可信度。
7. 反思总结:在总结作文中,要反思过去一年的工作,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8. 展望未来:在结尾部分,对下一年的工作提出展望,明确工作目标和方向。
以下是一些具体事项:
1. 引言部分: -
4月1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介绍,今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安排,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新型工业化关键任务,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积极会同各地区、各部门从头抓紧、靠前发力,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态势良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为完成全年经济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经济运行平稳向好。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动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加快落地,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发展良好,特别是电子、汽车、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拉动作用突出。前两个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收入近1.9万亿元。一季度,工业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6.3%,“压舱石”作用持续发挥。
二是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推进工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内生动能不断增强。人形机器人、无人机、X荧光光谱仪、AI智能体、细胞和基因治疗药物等标志性产品取得突破。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自主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重点工业领域规模化部署加快,“人工智能+”等创新产品加速突破,AI手机、AI电脑、AI电视等新型智能终端产品不断走进千家万户。智能工厂梯度培育提质增效,全国已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这些类型的智能工厂覆盖超过80%的制造业行业大类,卓越级智能工厂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8.4%,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2.3%。
三是数字产业再上台阶。以5G、人工智能大模型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前两个月数字产业完成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2%。网络基础设施能力持续增强,截至3月底,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439.5万个,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 PON端口数达到了2925万个,5G用户普及率达到了75.9%,千兆宽带用户达到了2.18亿户。
针对一季度信息通信业发展态势,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谢存作出详细介绍,他指出,一季度,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7.7%,业务收入累计完成4469亿元,为全年工作奠定良好开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累计建成5G基站439.5万个,实现“乡乡通5G”,行政村通5G比例达90%。在千兆光网“县县通”的基础上启动开展万兆光网试点,在全国86个城市的168个小区、工厂和园区试点部署。重耕2G、3G、4G系统无线电频率用于5G系统,5G网络容量和信号覆盖水平持续提升,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数超过900万。
“网络建得好,还要用得好。”谢存特别强调。工业和信息化部持续拓展5G等网络普及应用。个人用户方面,5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0.68亿户,千兆宽带用户达到2.18亿户。在行业领域,“5G+工业互联网”全国建设项目超1.85万个,累计遴选700家高水平5G工厂;5G应用已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80个,案例总数超13.8万个;在采矿、港口等行业实现规模复制,有效助力工业企业提质降本增效;在医疗、教育领域实现全流程全场景覆盖,有力支撑公共服务高效便捷、均衡发展。
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全球占比超42%,技术产业实力全球领先。在6G研发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成立了IMT-2030(6G)推进组,凝聚合力推进6G创新,发布《6G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等50余项研究成果,组织对通感一体化、无线AI等6G关键技术开展测试验证,加速技术成熟。同时,进一步深化与欧盟、韩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在6G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
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部向13家外资企业发放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试点批复,鼓励外资企业投资中国、深耕中国。截至3月底,我国已有超过2400家外商投资电信企业,较去年同期增长26.5%。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认真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工作部署,加大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在广度、深度、力度上下更大功夫,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在拓展网络建设和应用的广度上下功夫,持续提升5G和千兆光网“双千兆”网络覆盖广度,体系化推进算力网络发展。
深入实施“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升级版和标识“贯通”三年行动,开展5G应用“扬帆”行动重点城市总结评估,持续推动典型行业和重点领域的规模应用。积极培育海洋产业、低空装备等新兴领域的创新应用。
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深度上下功夫,凝聚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加快推进6G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中试验证和产业落实,加强通信、感知、智能、计算等融合技术突破,前瞻布局和培育面向6G的应用产业生态。在扩大电信业对外开放的力度上下功夫,有序推进首批增值电信业务开放试点,适时研究进一步扩大开放范围,吸引更多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在我国投资经营电信业务。
责编/版式:王禹蓉
审校:王 涛 梅雅鑫
监制:刘启诚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十四五”期间,国家在战略层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为我国信息通信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的关键之年。值此承前启后之际,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非常必要。
总结“十四五”: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果
“十四五”期间,我国信息通信企业切实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技创新的战略决策部署,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以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型企业为目标,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强化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不断取得突破,促进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壮大。
一是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十四五”期间,我国信息通信行业聚焦5G、6G、算力、人工智能等领域,科技创新屡获突破。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量占比达到42%,持续保持全球领先,5G-A、6G等关键技术研发处于全球第一阵营,实现全球首颗6G架构验证星发射入轨;我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新居于世界第一梯队,中国电信“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成为全球首个具备“量子优越性”能力的超量融合云平台;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巨大进展,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全球领先,DeepSeek的崛起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竞争力;芯片、集成电路、软件、量子信息技术等关键领域创新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移动自主研发了国内首款可重构5G射频收发芯片“破风8676”,中国联通主导的高精度时频同步芯片首次实现国产化替代;前沿数字技术创新日益活跃,国家进一步加强对高端芯片与集成电路、操作系统与关键软件、人工智能、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战略前瞻布局,中国电信在云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云计算基础软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原生鸿蒙系统成为全球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
二是科技创新成果彰显中国实力。“十四五”期间,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我国网络能力、5G发展、应用服务规模等走在世界前列。从信息基础设施来看,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网络和5G网络,算力规模全球排名第二。截至2024年底,我国5G基站累计达到425.1万个,5G用户突破10亿户,千兆宽带网络用户突破2亿户,在全球处于领先位置;我国算力总规模达到280EFlops,同比增长21.7%;我国建成全球首张、规模最大的5G SA共建共享网络;我国5G-A网络的部署不断加快,已在全国所有城市投入商用,引领全球5G-A发展;三大运营商的“星辰”“九天”“元景”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数十个行业落地,融合应用持续走深走实;我国累计建成72家“灯塔工厂”,占全球总数的比例超过40%,保持全球领先;5G应用已融入80个国民经济大类,行业应用案例累计达到13.8万个,有效赋能行业智能化转型。
三是专利奖项取得丰硕成果。“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下一代互联网源地址验证体系结构SAVA关键技术与规模化应用”等多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三大运营商共16项创新成果成功入选《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产品手册(2023年版)》。中国电信视联网入选“2024年央企十大超级工程”并荣获“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科技奖”,“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入选“2024央企十大国之重器”;中国移动自主攻坚的九天通用大模型成功入选“2024央企十大国之重器”;中国联通牵头打造的5G智慧钢厂解决方案荣获GSMA全球移动大奖。截至2024年底,中国移动累计牵头313项5G国际标准,居全球运营商首位,有效专利总量超过1.7万件,是国内首家加入全球最大Linux专利许可平台的运营商;中国电信新增发明专利授权数同比增长115.9%,位列全球运营商第二位。
六大因素推动信息通信业科技创新
“十四五”期间,我国信息通信行业聚力创新,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力锻造新质生产力,走出了一条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一是国家出台政策,支持我国信息 通信行业科技创新。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强调,强化核心技术研发和创新突破。《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提出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2021年以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科技创新,彰显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可以看出,国家在政策上积极支持科技创新,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为我国信息通信行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方向,进一步激发了我国信息通信企业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动力。
二是强化战略引领,把准科技创新方向。2021年11月,中国电信发布科技创新行动规划,提出把中国电信打造成自主掌控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进入国家科技创新企业第一阵营的愿景目标。2024年12月,中国电信发布《中国电信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九大行动”,全力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移动在科技创新方面积极谋篇布局,提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的发展目标,从“一体四环”到“一体五环”,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内外双轮驱动的协同创新格局;2021年3月,发布“联创+”行动计划;2023年10月,正式启动实施“BASIC6”科创计划,强化前沿领域关键技术研发,抢占信息通信领域科创制高点。中国联通提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服务企业”的发展目标,深入实施科技强企战略,推进技术向新,面向前沿领域加大创新攻坚力度。
三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强度逐步提升。“十四五”期间,三大运营商聚焦5G、AI、算力网络、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强度不断提升。2024年,我国三大运营商研发投入合计达到649亿元,较2021 年的359亿元增长80.8%,年均增长21.8%,研发投入增速大大高于同期收入增速;三大运营商研发强度达到3.32%,较2021年净增1.09个百分点,相比格力、国家电网、特斯拉等具有影响力的公司,三大运营商研发强度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四是创新聚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十四五”期间,三大运营商聚焦5G、6G、人工智能、算力等战新领域,通过打造国家级科创平台、牵头或参与国家重点科技专项、组建创新联合体、成立联合实验室和创新中心等,积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不断取得科技创新新突破。例如,中国电信承担了云计算、量子通信、光网络、安全等领域的多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任务,牵头成立了云计算、量子和光网络等创新联合体,汇聚产业链上下游各方,促进“产学研用”深度合作。中国移动积极打造新一代移动信息通信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等国家级科创平台,牵头5G规模试验、6G网络架构、6G智能空口等国家重点研发任务,以创新联合体等形式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破解核心技术难题。中国联通承建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宽带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牵头成立“人工智能大模型生态融合创新联合体”等,与紫金山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等联合成立6G创新实验室,承担6G国家重大专项,实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申报数量翻番。
五是加强科研队伍建设,研发人员占比较快提升。2021年以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运营商加快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结构从“以市场驱动为主”向“以科创人才为主”转变,科研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从表1可以看出,2024年我国三大运营商研发人员总数达到12.57万人,较2021年增长1.86倍;研发人员占比达到12.92%,较2021年提升8.39个百分点。“十四五”期间,科研人员结构不断优化。例如,中国电信加强顶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等的培养引进,基本形成由5名领军人才、千名首席和高级专家、万名技术专家组成的科技人才“雁阵格局”;中国移动持续建强“十百千万”人才雁阵,深化高精尖和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技术专家超过5500人,卓越工程师超过2万人。可以看出,我国信息通信行业研发人员占比不断提升,研发人员结构持续优化,为我国信息通信行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这也是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型企业的客观要求。
表1 三大运营商研发人员增长情况
六是深化研发体系改革,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十四五”期间,我国信息通信行业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研发组织体系,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例如,中国电信持续优化RDO(
Research-Development-Operation,研究—开发—运营)研发组织体系,设立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等专业研究院,成立数据要素等技术创新中心,组建云网操作系统研发中心,并在新加坡设立首个海外研究机构。中国移动不断完善“一体五环”科创体系,2024年新建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中移通用安全研究院、香港创新研究院、齐鲁研究院,成立量子计算实验室,构建了“科研特区—重点科研团队—储备库”三级科研改革梯队,制定支持科技创新的激励政策,探索股权、期权、项目分红等多元化、中长期激励机制。
展望“十五五”:建成科技强国的关键期
“十四五”期间,我国信息通信行业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十五五”时期是迈向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关键时期,是我国信息通信企业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型企业的关键时期。针对“十五五”时期我国信息通信业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研判,对于未来我国信息通信行业加快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紧密围绕国家中长期发展远景目标、创新驱动发展纲要、重点领域科技创新战略要求,以及我国信息通信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等,笔者对“十五五”时期我国信息通信行业科技创新做出如下判断:科技创新在巩固和提升我国信息通信行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和赋能经济社会数智化转型中的作用更大;建立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取得突破,尤其是在高端芯片、人工智能以及操作系统等关键领域突破“卡脖子”难题,算力网络、6G、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技术创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国信息通信企业朝着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型公司迈出坚实步伐,科技创新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聚焦算力网络、人工智能等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30年研发强度达到10%;信息通信企业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科技人才占比不断提升,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壮大;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效能不断提升;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生态和有利于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的科研环境。
科技创新的未来蓝图已经绘就,我国信息通信企业要坚定决心、不懈努力、勇于创新,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型公司的战略目标变为现实。这客观要求我国信息通信企业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肩负起央企国家科技创新“主力军”的使命担当,立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以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加速在重点领域的研发布局,坚持开放合作,全力开展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攻关,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速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力争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科创平台、实现重大技术创新突破、产出更多高水平的应用创新及打造一批顶级科技领军人才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以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我国信息通信业的国际竞争力。
未来已来,科技创新的号角已经吹 响,让我们满怀信心,共同迎接科技创新迈向新征程的美好时代。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