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秦汉思想》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6 21:15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秦汉思想》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秦汉思想的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定作文的核心主题,比如可以聚焦于秦汉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代表性人物、重要哲学观念等。
2. "历史背景": - 描述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便读者了解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3. "人物与事件": - 介绍与秦汉思想相关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4. "思想内容": - 详细阐述秦汉时期的主要思想内容,如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流派的核心观点。
5. "代表人物": - 介绍各个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著作,如韩非子的《韩非子》、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等。
6. "比较分析": - 对比分析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
7. "逻辑结构": - 确保作文结构清晰,逻辑严密,通常采用引言、正文和结论的结构。
8. "论据充分": - 使用具体的例子和文献资料来支持你的观点,确保论据充分且可靠。
9.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简洁、

秦汉王朝的统治思想


秦汉建立起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制时代,甚至可以说“两千年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两千年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谭嗣同)、“百代皆行秦政制”(毛泽东)。其中比较吊诡的是,为什么汉武帝时期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很显然,陆贾(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叔孙通(重建儒家礼仪规范)、董仲舒(天人合一、天人感人、君权神授“天人三策”)等,汉代儒家已经不再主张恢复西周制度(分封制、宗法制),而是已经认可了法家制度的儒家亦可称为“法儒”,在此基础上试图让儒家借尸还魂。

汉儒究竟是要恢复什么样的儒家?如何借助先秦儒家资源?或者说在汉朝统一全国,法家制度成为实质上的治国制度后,儒家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一.主要益处。一是论证王朝建立的合法性。暴力夺取政权以自证合法性毕竟太过赤裸裸,披上“以德配天”的道德外衣,十分必要。二是维护等级秩序的现实需要。儒家宗法伦理制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孝一体”“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社会等级秩序披上了温情脉脉的道德外衣,具备了伦理合法性。

二.无法排除的弊端。一是任人唯亲。儒家宗法伦理制强调血缘亲疏,表面上的“选贤举能”“乡举里选”(察举、征辟等),操作中很容易变成“任人唯亲”的“九品中正制”,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的“门阀士族”,并美其名曰“举贤不避亲”,严重堵塞社会阶层流动。二是侵蚀法治。法家强调“制度治国”,不依赖于道德。而儒家理论强调“以礼治国”,汉代“亲亲得相首匿”“春秋决狱”、魏晋“八议”、隋唐“重罪十条”等均反映儒家人情伦理对严明法律的侵蚀。

三.本质性的安排。“天人感应”学说虽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君主进行了必要的压制,君主的“罪己诏”即是明证。但是法家与儒家的有限合作,根本上在于维护中央集权的君主体制。由此,形成“阳儒阴法”“外儒内法”的大一统帝制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

四.道家的调和互补。老子《道德经》最显著的思想内涵有两个:一是相对主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二是愚民弱民。“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相对主义思想为庄子所承继并在《庄子》一书中无限扩展,形成“逍遥游”“齐物论”“庄周梦蝶”思想,日渐走向消极虚无。其在哲学文艺思想中“越名教而任自然”或许飘飘欲仙、令人神往,但将其应用到政治上就是“犬儒主义”,相对主义导致黑和白没有区别、贵和贱没有区别、好跟坏没有区别,自然鹿和马也没啥区别,就形成了在上者指鹿为马、在下者难得糊涂的奇特景观。老子愚民弱民思想为法家所承继并发扬光大,在《商君书》《韩非子》等书籍中大发异彩,读来令人毛骨悚然。集权主义和犬儒主义形成了良性互补。

《论语》“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此为孔子的境界。《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本身就是先秦儒家的进退之道,不存在需要道家精神互补的情况。古代需要互补的主要还是法家与道家的互补,即极权主义和犬儒主义的互补。

治国之道的历史抉择:秦汉时期思想演变与制度调适

秦始皇结束了战国数百年战乱,但这个新生帝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治理难题——六国遗民尚未认同新政权,地域文化差异巨大。

此时,秦始皇决定将法家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

法家的一大特点就是制定明确的法律条文。

统一之后的秦朝开始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强制推行小篆作为标准文字。

甚至事无巨细地规定了农田管理、水利建设甚至牛马饲的标准,展现出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控制。

然而法家思想的过度推行埋下了隐患。

《秦律》条目繁杂且刑罚极其严酷,盗窃一钱就需罚劳役,延误服役期限即处死刑,仅死刑就有腰斩、车裂、枭首等10余种。

连坐法让百姓 "闻战则喜,闻刑则惧",社会笼罩在高压氛围中,人们怨声载道,最终农民起义爆发,短短三年间就摧毁了这个看似强大的帝国。

而刘邦建立汉朝时,面对的是 "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残破局面。

刘邦吸取秦朝灭亡教训选择了与法家思想截然不同的黄老之学作为治国理念。

黄老之学源于道家,主张顺应自然、简政安民,萧何制定汉律时就删除了秦律中严苛部分,曹参任相国后更是进一步推广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文帝时期黄老之学来到极致,将秦朝的 "泰半之赋"降至 "三十税一"。

公元前167年甚至全免田租,废除肉刑,将刺面、割鼻等酷刑改为笞刑,开放山林川泽,允许百姓自由渔猎开采,促进商业发展。

这些政策迅速恢复了社会经济,文景时期,粮食储备充足,太仓之粟 ,商业重镇纷纷崛起,出现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的繁荣景象。

黄老之学营造的宽松环境,使汉朝用六十余年时间,将人口从汉初的1500万恢复至汉武帝时期的3600万,为帝国复兴奠定了基础。

但黄老之学的 "无为"也有弊端,地方豪强趁政府宽松管理之机大量兼并土地,同时匈奴频频南下劫掠,边疆危机日益严重。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思想层面的混乱,黄老之学导致政府对社会伦理建设缺乏引导,游侠风气盛行,私人武装泛滥,严重影响社会秩序。

所以汉武帝刘彻继位时,汉朝已从 无为走向有为的转折点。

此时国家财力雄厚,但也面临匈奴持续威胁、地方豪强与诸侯王势力膨胀、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汉武帝发现,儒家思想因其强调等级秩序和道德教化,或许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董仲舒是儒家思想转型的关键人物,他提出将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创造出 君权神授理论。

这种理论既赋予皇权合法性又对君主形成道德约束,正好满足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需求。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广儒家思想,在长安设立太学,推行察举制。

将 "孝廉"、" 明经 "作为选官标准,至汉元帝时期儒家思想正式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这也是汉朝治国思想的彻底转变。

儒家思想对社会伦理的塑造更为深远,它确立了三纲五常的伦理体系,通过官方教育和社会舆论,将忠孝观念渗透到社会各层。

东汉进一步以德化民,很好地弥补了法家思想的刚性缺陷,形成外儒内法的复合治理体系。

回看历史,秦朝建立初期确实需要法家的强执行力完成集权,但忽视了 "打天下" 与 "治天下" 的区别。

将战时的严刑峻法延续到和平时期,导致社会无法承受高压而崩溃。

汉朝初期,黄老之学的 "无为" 适合战后恢复,但随着国力增强,其缺乏伦理凝聚力和中央调控能力的弊端显现,最终让位于更具包容性的儒家思想。

从秦朝的法家独大到汉朝的儒法合流,正是反映出中国古代王朝在治国思想上的探索,只有根据时代变化调整指导思想,是王朝长治久安的关键。

参考文献:

《史记・商君列传》

《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书・食货志》

《汉书・董仲舒传》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