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6 22:13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广告词中空门作文注意事项
正文:
广告词中空门作文,顾名思义,是指利用广告词中的空缺或隐晦之处,创作出富有创意和深意的作文。这类作文既考验学生对广告词的理解能力,也考验其文学创作和思维发散能力。以下是撰写此类作文时需要注意的几个事项:
1. 理解广告词的含义 在动笔之前,首先要对广告词进行全面的理解,包括其字面意义、深层含义以及广告想要传达的核心信息。只有深入理解,才能在作文中准确把握空门所在。
2. 把握广告词的空门 在理解广告词的基础上,要善于发现其中的空门。这些空门可能是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画面。要仔细分析,找出这些空门背后的含义和联系。
3. 发挥创意,构思作文 在确定了广告词中的空门后,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构思出富有特色的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结合现实生活,讲述与广告词空门相关的故事; -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作文更具生动性; - 创造新的情境,让广告词中的空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4.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作文结构的清晰和层次分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开篇明确指出广告词中的空门
“野生设计”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图/图虫创意
在设计师黄河山看来,“野生设计”有一种因地制宜的流动性。它隐藏着中国基层社会运作的密码,见证着城市的差异与变化,也反映人与居住环境对话的最丰富可能性。
租房广告掌握着广州石牌村的“传播制高点”。
一套完整文案由手机号码和最简练的房屋信息组成,用记号笔写在纸箱板上,通过铁丝或红塑料绳沿防盗窗护栏串起来,就达到了招牌的效果;打印成名片大小的招贴批量“上墙”,就能从塞满凉茶店、肉铺、水果摊、发廊的窄巷里收获足够多的注意力。
黄河山收集而来的各种“彪悍”广告
信息栏里整齐粘贴的长方形黄色传单纸则展示着相对标准的操作方法。路人的目光只要停留超过3秒,坐在附近花坛上休息的中介就会迅速围上来。
与之相比,设计师黄河山见过更“彪悍”的租房广告。那是约5公里之外的棠下村,中介们把折叠桌折起来拎到街边,印有“住宿”字样的纸贴在桌面,朝向行人;或者在装满沙子的大号矿泉水瓶里插木牌,将色彩斑斓的拼图式地垫改装成活动信息栏。
穿插于“握手楼”缝隙间的折叠桌和矿泉水瓶由此成为属于棠下村的独特风景线。
“这应该是经过人民群众检验的最有效的设计,尽管来源不可考证。”黄河山说。
最近,黄河山把类似的元素用在新作《野生设计》的封面上:白色背景,经过加粗、倾斜处理后的红色宋体字印有“土味”“生猛”“廉价”“简单”“实用”等字眼,就像随处可见的小广告。
观察这些城中村里“经过人民群众检验的最有效的设计”,是他过去三年一直在做的事。
2018年11月,北京,设计师黄河山在街头调研。图/吉井忍
在被称为“作品”之前,
“野生设计”首先是工具
“我们面向全村所有普通家庭,是集生活美学和工匠精神于一体的日常家具品牌。我们把它命名为‘全家家居’。不管是洗脚、喝茶、聚众赌博还是霸占车位,村民都能用到我们的家具。”
这是黄河山为2017年深圳双年展参展项目“假宜家”创作的恶搞广告词。在这个项目中,他以购物网站的形式呈现了一批从城中村收集来的“神器”:装了滑轮的月饼盒盖、用摩托车旧部件或电线线圈框重新组装的椅子、可以拉开面板储物的中空结构板凳……他给这些物件配上的描述是:“有温暖的原木自然风,也有明快的工业金属风。”
无论“原研曾”还是“安藤忠杨”,制造“神器”的焊接工、修车工们都不理解黄河山安在他们头上的这些脱胎于设计大师的花名,只是十分自豪地炫耀“神器”上体现的扎实手工——“都是边角料做的”“用了许多年都没坏”。
颇受中产追捧的“器物背后的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以至于黄河山在“一席”完成演讲后,一块“烤冷面”招牌的作者在后台留言,大意是:你怎么这么能说呢?做招牌的时候我都没想这么复杂。
黄河山2018年作品《假宜家》。在这个作品中,他展示了一系列由城中村居民自己设计的小板凳。
然而,当黄河山试图带走一对分别配备了靠背和旋转装置的板凳时,却遭到主人的强烈反对。
解释过靠背的护腰功效之后,从事自行车修理的他特意坐上板凳旋转一圈,熟练地从位于不同方向的架子上取下工具,向黄河山展示因此而享受到的便捷:“我希望尽可能坐着解决问题。东西(板凳)要是被你拿走,我就没法工作了。这不是出多少钱的问题。”
“在被称为‘作品’之前,‘城中村神器’首先是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大爷大叔希望干活的时候省点力气,少费周折,于是它们就被做出来了。看上去别出心裁,特别体现创意和‘设计感’的部分,往往与他们最迫切的需求相关。”黄河山说。
从“城中村神器”到铺天盖地的招牌、标语、小广告,黄河山把这些颠覆常人审美认知的物件统称为“野生设计”。
以简陋的材质、随心所欲的结构和奇葩的视觉效果作为载体,它们肆意生长,却不约而同地遵循“功用至上,效率第一”的原则,譬如把色情服务小卡片印成100元钞票的样子扔在地上,“套路”贪小便宜的行人;用中国人非常忌讳的红油漆触目惊心地刷出“此处允许畜牲撒尿”,以制止当街便溺行为……
如果你想强调自己是值得信赖的,只需要用初号、黑体打出“专业”二字并加粗,继而让其反复出现即可。杂乱无章的表象下,其对受众心理和行为方式的把握却既精准又成熟。
黄河山收集到的“野生设计”。据他介绍,“野生设计”常常以废旧物品作为素材,“设计者”通过改造增加其使用寿命,或在上面写字,将其改造成可以传达信息的媒介。
尽管美甲店招牌一贯使用的粉嫩色调、烤串摊用LED灯拧成的“串”字正在逐渐形成“行业性标识”,但黄河山坦言,“野生设计”的话术从来都单刀直入,而很少像平时经常见到的商业广告那样,在构建印象、营造氛围上下功夫。
即使因为要规避法律红线而不得不采取较为隐晦的形式,这些设计也会使用露骨的语言,来保证信息传达的最佳效果。
穿越广州城中村那条长达两三千米的“一线天”式通道时,黄河山时常会看见一双双穿着渔网袜的腿从足疗店里伸出,并在黑暗中招摇。
正如类似环境中滋生的那些诈骗、赌博、“出老千”技巧广告,即使被精心包装成“投资机会”“一天回本”“月入××元”,它们还是会占据最显眼的位置。
“他们(设计者)务实地把显而易见的好处罗列出来,再灌输给观者,不去理会手段够不够文雅礼貌、有没有带来舒适的感官体验,甚至不管对方愿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强行投喂。某种角度来看,他们对目标人群的定位相当明确,很知道自己要什么。”
黄河山拍摄的用来挂广告的木模特。商家喜欢利用这种话术营造出“机不可失”的氛围,但几天后再去,你会发现它们仍在原处。
只有在低端产业密集、人员构成复杂的城市边缘地带,“野生设计”才能找到与之匹配的生存土壤
因为活动空间有限,城中村居民通常彼此熟悉,面孔、装扮都与之格格不入的黄河山也因此容易被那里的人辨认出来。
当他举起相机对准墙壁上的“开锁、修锁、配匙”“专业通下水道”等小广告时,坐在巷口聊天的大妈会陷入沉默,并报以警惕的凝视;制衣作坊老板会迅速拉下铁闸,把自己的铺面遮盖严实,然后饶有兴致地迎上来围观。
“他们把我当成了骗子、推销员、希望曝光什么的记者。他们不知道我究竟是在拍摄街景,还是在窥探他们的生活。”黄河山说。
2017年3月8日,广州北棠下村,市民骑着摩拜共享单车穿梭在城中村巷子当中。图/图虫创意
“野生设计”与城市边缘地带之间的关系本就盘根错节。据黄河山介绍,市中心或高端社区监管严格,“野生设计”会被视作违章行为而被迅速清理;农村人口密度低,消费能力有限,这使得依赖商业活动存在、广告色彩鲜明的“野生设计”无法发挥作用。
只有在低端产业密集、人员构成复杂的城市边缘地带,“野生设计”才能找到与之匹配的生存土壤,也因此隐藏起了中国基层社会运作的密码。
当通信技术消解越来越多的壁垒,当“扁平化”与“开放化”成为公众对当下世界的共识,城中村生活仍然是由人结成的巨大网络:扎根于此的中介阿姨掌握最优质房源,而只有和街坊混熟了,你才会知道哪家店的菜便宜、哪里可以补衣服钉扣子……链家、自如、大众点评通行的那套信息公开、货比三家的机制,在这里彻底宣告失灵。
“互联网其实无法在这些细枝末节上,在这些和‘现代化’保持若即若离关系的城市空间里充分发挥作用。它首先不熟悉这里的环境,运转规则也和这里的实际情况存在隔阂,提供信息、解决问题的准确度和便捷度都比不上告示、标语、招牌、小广告。”
黄河山并不否认城中村中“信息不对称”的事实,但他坦言,为这种事实贴上“闭塞”“落后”的标签,或用居高临下的姿态评估“野生设计”,都有些言之过早。
黄河山收集到的“野生设计”。
但“野生设计”也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在随时接受地理空间特质与城市发展进程的塑造。
黄河山发现,在历史文化名城旧城区长期生活的“土著”和长者,依然会花心思制作香港北魏真书体的手写招牌,而深圳工业区里瞬息万变的厂房出租、材料交易的广告,则以A4纸打印、喷布的形式出街,在受城市改造大潮波及的情况下,依然展现了某种纪律性——只集中于指定的信息栏、广告栏,而不走“遍地开花”路线。
但到了京郊,规划印痕明显的“深圳模式”却又行不通了——相比于华南城中村“沙丁鱼罐头”式的拥挤逼仄,大兴、丰台、通州等区域地势平坦、开阔,建筑低矮,间距宽松,如果不能通过“广泛撒网”确保距离优势,小广告就很难保证它们的信息传播效果。
“‘野生设计’有一种因地制宜的流动性,所以在城市面貌逐渐趋同的情况下,你反而可以通过它了解差异与变化。”
他们每天都疲于奔命,但并不意味着对生活没有观点和表达欲
黄河山遇到过一个笔名“闫欢喜”的大叔,这位大叔北漂多年,生活拮据,开过一间只有几平方米的“百货”。“百货”黄了后,闫欢喜住在那些因为长期积压而堆满灰尘的杂货中间,为找不到工作发愁,却仍然对写作倾注热情。
他把自己笔下那些长短不一、透出些韵律感的句子称为“歌词”,集结成一个红色封皮的作品集。有时他也把“歌词”张贴在光线昏暗、弥漫着异味的“百货”中间,等待和人举办交流会的契机。
2016年年底,黄河山推出了一个作品,名字叫做“平淡生活的文学”,在塑料盆、饼干筒甚至一只桃红色的A货香奈儿包上,黄河山抄写了闫欢喜的“歌词”——《做个好男人也不能太寂寞》《哥要去富婆堆里找媳妇》《人生七大罪》。
因为“闫欢喜”,他将目光投向“野生设计”背后的人们:“他们似乎每天都疲于奔命,全力应对吃饭的问题,无暇思考所谓‘美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于生活没有观点,没有表达欲。”
黄河山2016年作品《平淡生活的哲学》。他把“北漂”闫欢喜所作的“歌词”抄写在一些生活用品上,想象着“老闫可能身处的生存环境”。
黄河山与闫欢喜的人生轨迹原本不可能存在交集。进入清华美院学习视觉传达专业之前,黄河山在广东鹤山一个秩序良好的小镇长大,平时难得见到外地人。那只他频繁在各种演讲、访谈中展示的、身上贴着搬家广告的流浪狗,最初是他在微博上看到的,但他把它归类为“搞笑土味视频”。
真正为“野生设计”项目带来启发的,是《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中外观恶俗而生猛的赌场、汽车旅馆、加油站和霓虹灯招牌。
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之父罗伯特·文丘里在该书中写道:“向通俗文化学习不会使建筑师脱离他或她在高级文化中的地位。但是它也许会将高级文化改造,使其符合当前的需要和观念。”
美国拉斯维加斯的霓虹灯招牌。黄河山介绍,建筑学著作《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中呈现的那些看上去丑陋、奇葩的街景,给了他研究“野生设计”的灵感。图/Celebfan
为了搜集“野生设计”素材,黄河山曾去城中村生活了几个月。那段时间,他置身于一种稳固而紧密的社区关系中,打开窗子就可以和邻居说话,傍晚会被从附近商业区、办公区涌出的年轻人裹挟着去街头馆子吃宵夜。
“脏乱差”与烟火气碰撞出的活力,让他开始重新思考新闻报道中类似“鱼龙混杂”“非法勾当丛生”的描述,尽管伴随着大规模的拆迁整治和流动人口腾退,黄河山的镜头已经难以追上这种活力的消失速度。
“‘野生设计’其实与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息息相关,也是来自城市边缘地带的特殊生活需求所产生的。如果这些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改造和禁断就会显得一厢情愿,并且迎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循环。”黄河山说。
黄河山新作《野生设计》封面
他认为,四合院里屡屡失败的“改造实验”,面对的其实是相同的问题——由设计师精心规划的室内空间,往往会在一个月之后恢复原状,或者“被糟蹋得不成样子”。
“这说明设计师希望实现的效果和场所内生活的人的需求存在差异。学院派设计师的首要考虑往往是好不好看,能不能形成个性化审美的一个标志。‘野生设计’则只关注起不起作用,能不能达到目的。”
但人与居住环境的对话本就是丰富又多元的。无论形式如何,这种沟通都承载了对“审美”与“舒适”的各自诠释。
爱好旅行的黄河山至今都难以忘记尼泊尔山区驿站里的凉亭:当地人用泥土涂抹凉亭的地面,垒起简易的桌椅,虽然做工和视觉效果都不值一提,但触感却非常顺滑。
他觉得,凉亭里的泥桌泥凳与“野生设计”的精神一脉相承——尽管条件匮乏,却从不放弃改变,从来都在为人与居住环境的对话探索新的可能性。
✎作者 | 卢楠
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新周刊原创出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第543期
文 | 王胜波
图 | 斐 然
在已经消逝的遥远年代里,在家乡经常听到做买卖的小贩和修理家用器具的耍手艺的工匠们,招徕生意的吆喝声,还有各种呼唤顾客的工具响声,吆喝声和工具响声,构成一幅浓缩乡情的风景画面。随着时代变迁,商品经济的发展,那有滋有味的吆喝声和富有节奏的器具响声渐行渐远,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那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吆喝声至今仍萦绕在我心头,时常回响耳畔,勾起我美好的记忆。
贩夫走卒,引车贩浆。游走于乡村做买卖的小贩古已有之,他们终日辛勤劳作苦心经营,挣点蝇头小利养家糊口维持生计。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的农村,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商品经济不发达,一个公社三四十个村仅在驻地处有供销社,且商品单一匮乏,群众购买生活物品很不便易。在这种背景下,经营各种买卖的小贩和制修农户生活用具的工匠走进乡村,填补了商品匮乏购物不便的空白,为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便利,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和欢迎。
那些年卖货的小贩和耍手艺的工匠,有的背包,有的挑担,有的推独轮车,也有拖大板车的,后来有的骑自行车,在早饭后不久就会来到村里。他们往往在村边就吆喝起来,而后在村里沿着街巷慢慢行走,时不时吆喝一声,在宽敞人多的地方多停一会,很快就会卖出货物;耍手艺的也能揽到制、修家具的活儿。
那时穿行于乡村的小贩,买卖五花八门,商品多种多样,有卖蔬菜的、卖水果的、卖鱼虾的、卖生熟肉的,卖香油的,卖调料的,卖杂货的,卖筐篓篮子的,卖锄镰锨镢的,卖杈把扫帚的……几乎囊括了人们全部的生产、生活用品。在传统节日里,小贩会售卖与节日相关的物品,如在正月十五卖烟花和小孩玩的滴滴金;二月二卖炒糖豆;端午节卖粽子叶、大枣、粽子和与粽子一起煮的熟鸡蛋;七月七卖火烧和巧果;八月十五卖月饼。春节前夕到村里卖东西的小贩更多,除了卖鱼肉、大白菜、豆腐、五香大料的,卖做豆腐用的卤水块和饽饽粉的,卖小孩玩的泥老虎、竹筒哨子等玩具的,还有卖鞭炮、对联、年画、灶神像的。
游走于乡村的工匠们堪称五行八作,有打制农具刀具的铁匠,有编筐编篓的编匠,有錾石磨的石匠,有制修筛面丝箩的箩匠,有扎仰棚(虚棚)的纸匠,有锔锅碗盆的锢漏匠(类似于《智取威虎山》剧中的小炉匠),有收发布匹的染匠;还有弹棉花的、磨菜刀剪子的、爆玉米花的,修理风箱、簸箕的、为驴马掌蹄的、骟猪的等等。
经常是村里小贩和工匠走了一拨又来一拨,犹如演戏般你方唱罢我登场,招揽生意的叫卖声和修理器具的呼唤声彼落此起,不绝于耳,用乡亲们的话说“做买卖的和耍手艺的满街乱窜”。看到小贩和耍手艺的进村,我们一班玩腻了小儿游戏的儿童们,呼叫着聚拢来,饶有兴趣地看热闹.
小贩和工匠招揽生意,有的是靠嘴吆喝,有的是用某种工具发出特有声响。
由于小贩大多都是附近三里五村的人,所以他们的吆喝都是浓重的本地口音,让人听来熟悉而亲切。小贩的吆喝大多直白单一,朴实无华,只是喊出要卖的东西是什么,极少夹杂夸奖自己东西的广告词。比如说卖蔬菜的,只是喊:“卖黄瓜来”“卖豆角来”“卖洋柿(西红柿)、芹菜来”……偶尔能听到“头刀韭菜,又嫩又鲜,快来买了”之类的吆喝。又如收废品的人吆喝的是“收破烂来”,或者明细化喊道:“收破布旧鞋废铜烂铁头发干骨头来”。
小贩的吆喝起到很好的广告效应,听到吆喝一来让人们知道卖东西的人来村了,二来让人知道卖的是什么,人们坐在家中留心一听,想买的东西,想办的事儿,就会送上门来,得来全不费工夫。
当年的小贩是真正的行商走贩,他们沿着大街顺着小巷不停地走,不住地喊,兜售货物,走到宽敞人多处待上片刻,又接着走接着喊。走完一个村若东西还没卖完,会去另一个村继续沿街叫卖。他们很少有人会呆在一个地方半天不动窝;他们经营的都是小本生意,全靠两条腿不停地走,凭一张嘴不闲地喊,挣点微薄的钱维持生计。
小贩的吆喝声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吆喝声所含韵味与他们经营的买卖及所涉职业,和由此养成的性格性情息息相关;因为交易的物品侧重不同,他们的叫卖声便有差异。常到我村卖猪头肉的邻村老刘,曾经是杀猪屠户,长得脑满肠肥,豹头环眼,满脸络腮胡子。他进了村立住自行车便鼓足劲儿歇斯底里吼道:“卖猪头肉来!”吼声响彻云霄,把树上栖息的鸟儿吓得“扑楞楞”乱飞。而另一个卖鸡仔的年轻媳妇,生得白白净净眉清目秀,挑着两个盛满鸡仔的竹筛子,进村后歇下担儿便吆喝:“卖小鸡来。”那声调温婉轻柔,仿佛怕惊吓了小鸡崽儿。
小贩的吆喝声,曾是乡村独有的一道风景,那声音忽远忽近,时高时低;或悠扬婉转,或高亢粗犷,或清脆温柔,或沙哑浑厚,彼此交相呼应,在村头巷尾弥漫,在老树和炊烟间回荡,在村落上空飘扬,浓厚了乡村的烟火气。
小贩和工匠除了吆喝,有人还用发声器具招揽生意,不过使用工具的是工匠居多,做买卖的则使用较少。弹棉花的人手拿一柄黄铜小锺,锺口向上,边走边摇,铜锺发出“叮呤、叮呤”的悦耳声,人们听到知道是弹花匠来了,便会来取弹好的棉花,或送来需要弹的旧棉絮;挑着布担的人,手持一柄柄把顶端装有碗口大的小鼓,他用手腕爆发力扭动鼓柄,小鼓发出“咚隆、咚隆”的脆响,小鼓被人称为“拨郎鼓儿”。人们听到小鼓响,知道是染匠来了,便来取前些天送染的布,或者是送来需要染的布;卖杂货的货郎拿的“货郎鼓儿”,是在“拨郎鼓”的基础上,在小鼓下方安了一面小铜锣,货郎摇动鼓柄,小鼓和小锣同时发出“叮铃咚隆”的悦耳响声,从而招来购买货物的人,这种货郎鼓就是电影《地雷战》中装扮成货郎的汉奸拿的那种鼓儿;家乡卖豆腐的都是靠吆喝召唤顾客,而我在牟平和烟台市区看到卖豆腐的是手拿一个长方中空的木头梆子,用木棒一敲发出“梆梆”的响亮声音,不需呼喊便会召来顾客。
往年我在城镇集市上,经常看到有些小贩凭着一副好嗓门和一条如簧巧舌,一套一套地数念顺口溜,夸赞自己的物品给人以诱导,但是在村庄却极少碰上串村小贩说顺口溜标榜自己的物品。在我的记忆中,在村里只有三回听到小贩说过顺口溜广告。
有年秋季一天,一个外村青年人推辆二把手车在我村沿街叫卖蔬菜,一个老太太从家里出来,朝着远去的青年喊:“喂,卖东西的,你卖的什么东西?”(家乡有人称做买卖的为“卖东西的”)青年放下车,对走近的老太太数念道:“我不卖南来不卖北,专门卖的是东西;东西全是好东西,样样保您心满意。有两头鲜的黄瓜和韭菜,青嫩的芹菜鲜红的洋柿子(即西红柿);黄瓤光面的地豆儿(即土豆),萝卜芥根好腌瓜汁(家乡称咸菜为瓜汁)。”老太太听了乐了:“你倒挺会练贫嘴的,”看了下菜筐道:“你的芹菜像吃过水了?”小伙当即应道:“大嬷您没听人说‘卖菜的不使水,买菜的撅着嘴’吗?您尽管买吧,我的秤给您个大高头,就有了。”老太太买了几样菜满意回家了。
有年腊月傍年根儿,一天村里来个卖五香调料的,此种买卖平日少见,因为过年家家用调料多了,他乘机到村里摆摊卖。此人我常在集市上看到他,除了给顾客称重、打包调料,,闲下来就滔滔不绝地吆喝夸调料的顺口溜,在村里他又对围在地摊周围的人高声念叨着:“诸位高客看端详,五香大料实在强。花椒麻辣花椒香,没有花椒味不香,要问花椒产哪儿?山东莱芜是家乡。茴香好,茴香香,饺馅放茴香才鲜靓,炒菜炖肉煲鲜汤,放上茴香最相当。干姜老,老干姜,放上干姜味更棒,干姜还能治大病,感冒发冷喝姜汤。陈皮肉桂实在好,熬肉炖鸡离不了,解腥去膻提味道,保证你吃饭吃得饱。要买您赶快抓紧买,明日辞灶我不再来。”人们听了,纷纷买他的五香调料。
邻村有个外号叫“鼠见愁”的专卖老鼠药的瘦长脸汉子,有次到我村卖老鼠药,在村中央一棵大槐树下,在地上放块塑料布,摆上一包包老鼠药,还有两只已经风干了的老鼠尸体,以佐证他的老鼠药灭鼠灵验。“鼠见愁”手擎一包药,高声喊道:“快买我的老鼠药,老鼠药它真不错,灭鼠效果不用说,家中老鼠全灭绝。家有老鼠害处多,繁殖开了作大祸,糟蹋粮食啃家具,鼠疫病毒躲不过。赶快施上老鼠药,药死一个少一个。走过看过别错过,抓紧来买便宜货,买的越多越划算,既省钱又多得药。”经他一番吆喝鼓动,很多人买了老鼠药。
那些年游走于乡村的小贩,大多不善于说顺口溜炫耀自己的货物来招徕生意,他们秉持诚信经商和气生财,凭着货真价实讲求信誉,靠的和气待客周到服务,来赢得顾客信赖,与村里人结下主顾关系。在买卖过程中,小贩不会短斤少两、以次充好,更不会卖假货,真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买卖双方,彼此信任。
随着商业发达,当下很少看到走街串巷的小贩了,也很难听到悠远绵长的叫卖声了,偶尔到村庄做买卖的人,以电喇叭播放录音取代了吆喝叫卖。有次我休班回老家,在村中看到一个卖西瓜的,在瓜筐上放个电喇叭,伴着“沙沙”的电流声,反复循环地播放卖瓜人的录音:“快来买了!薄皮沙瓤的大西瓜,实甜实甜的,啊呀这个甜来!”那腔调韵味简直不能与昔日美妙的叫卖声同日而语,我听之索然乏味。
昔日的叫卖声是种文化痕迹,是一种时代印记;吆喝声中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些曾经那么熟悉亲切的声音,已经定格为我心中美好永恒的记忆了。
有几位令我难忘的昔日小贩,至今他们忙碌的身影常在我眼前闪现,他们悠婉的喊声常在耳畔萦绕。(接下来我将一一介绍他们做买卖的情景。)
壹点号海岛寻梦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