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6 23:2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艰辛历程》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观后感要围绕《艰辛历程》这部作品的核心主题展开,如成长、奋斗、拼搏、坚韧等。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3. 引入部分: - 简要介绍《艰辛历程》这部作品,包括作者、背景、故事梗概等。 - 表达自己对这部作品的兴趣和期待。
4. 主体部分: -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成长历程等。 - 结合作品内容,阐述艰辛历程对人物成长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你自己的启示。 - 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如人生价值、奋斗精神、团队协作等,并阐述这些思想对你的影响。 -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类似艰辛历程,以及你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5. 结尾部分: - 总结全文,强调《艰辛历程》给你带来的感悟和启示。 - 表达对作者的敬意,以及对作品的高度评价。
6. 语言表达: - 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避免空洞、抽象的描述。 -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 注意语法和拼写,确保文章通顺、
来源:曲靖日报-掌上曲靖
云南作家敖成林的小说《拉扯》发表于《广西文学》2021年第一期,小说以独特的视觉和朴实的文笔展现了改革开放大潮冲击下农村年轻人的现实生活及精神世界,通过成功塑造新时代农村女性张粉娥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偏远山村现代女性艰难的生存处境和她们不屈服于现实命运的抗争精神。小说甚至触及到环境污染等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有着深邃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巨变。随着都市现代文明对农村的不断冲击,新一代农民,尤其是偏远山村的年轻农民对自身命运的掌控需求,对现代文明的渴望变得极为强烈。他们不再像父辈母辈那样固守着家园,甘于贫穷落后的生存状态,而是希望走出大山、走进城市,通过自己的努力打拼来改变现实命运。特别是山区农村女性,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她们努力挣脱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也想像男人一样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改变贫穷落后的命运和生存处境,渴求纯真美好的爱情婚姻。《拉扯》中的女主人公张粉娥正是这样一位农村新时代女性。
张粉娥生长在一个像一幅古画、像一件破棉袄一样贫穷落后的偏远山村。村子前巍峨高耸压抑得人们喘不过气来的大山,阻隔不了她对城市文明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她怀揣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走出大山,来到深圳。然而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农村女性,要在大都市找到一份体面理想的工作谈何容易。洗头屋、酒吧、KTV成了她们的栖身之所,有的甚至上当受骗,被拐卖他乡。城市艰难的生存处境与物质的诱惑让她们陷入一种精神困境。很多乡村女性为了在身份悬殊、经济差异大的城市立足,用自己的生命和尊严进行着身心搏斗,某一个时期,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开始动摇瓦解。张粉娥就是其中的一员,为了在城市立足,她选择了在KTV里当一名服务员,整天泡在酒场里,跟人打情骂俏,逢场作戏。但她依然渴求纯真的爱情,甚至像许多进城的农村姑娘一样,希望通过爱情获得一张城市“绿卡”,却错把一个男人的逢场作戏当作真爱,在她快要生孩子时男人却不见了踪影,她向往和追求的都市生活美梦变成一场噩梦,繁华的都市让她遍体鳞伤。
作者对涌向都市的农村女性的生存处境大胆地提出了质疑:她们敢于冲破禁锢、 奔向都市、追求新的生活,然而现实生活却让她们身心疲惫 ,结局往往令人痛心:她们或者处处碰壁, 或者重新回归乡下, 甚至很多女孩在城市的纸醉金迷中走入歧途,自甘堕落。农村女孩在城市如何立足,如何生存,这一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引发读者深思。
张粉娥前面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是在城市沉沦,二是回到乡村继续和命运抗争。张粉娥选择了后者。她带着城市的伤痛回到农村,不顾流言蜚语生下孩子。城市的打工经历让她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村前来来往往的运煤车让她看到了商机,她决定在路边开一个饭店,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开创未来。但是,带着一个孩子的单身女人谈何容易。因为资金短缺,也为了饭店的生意,她学会了和男人周旋,或者说学会了利用男人。当刘平水拿着两万元钱交给她,说要和她合伙做生意时,她心知肚明,刘平水是为了跟她好。虽然她根本看不上胆小猥琐的刘平水,但当时急于需要钱,就含糊其辞地收下。刘平水一下班就来饭店帮忙,她觉得借钱不要利息,帮忙打杂不计报酬,就跟他装糊涂。
她不仅利用刘平水,还学会了“营销”:每到饭点,她就将嘴唇涂得猩红,一番打扮,坐在饭店门口悠闲地嗑瓜子,用自己的俏丽吸引顾客。煤矿老板王大匡就是这样被她吸引进饭店的。王大匡对她出手阔绰,预付五万元的伙食款,她心知肚明王大匡的意图,但用她的话说,什么样的男人她没见过,对付王大匡她有的是办法。
张粉娥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对男人的依附,获得经济上的独立,然而现实艰难的生存处境,使她不得不依附男人,她就这样和刘平水、王大匡“拉扯”在一起了。
张粉娥的思想及内心世界也在激烈地“拉扯”:她不顾世俗偏见勇敢地生下小丁丁,却又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女人。她认为一个女人对男人有好感,但“不能主动说出来,哪怕只是暗示,对女人来说也是很丢脸的事情”。她被王大匡利用当作花瓶,内心窝火,但想到王大匡对饭店生意的照顾,王大匡有用得着的时候她不能推辞。张粉娥就是这样一个既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却又无法彻底走出封建思想桎梏的一个人,这正是处于时代变革中的农村女性真实思想的再现。
勇于和命运抗争,对现实却又有几分无奈。张粉娥对刘平水的接纳以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感动,或者更多的是同病相怜。胆小怕事、卑微猥琐的刘平水一直喜欢她,但心高气傲的她起初拒他于千里之外,觉得刘平水想和她过日子,简直是异想天开。在一次和刘平水喝酒时,喝得醉醺醺的她突然觉得自己和刘平水其实就是一类人:渺小得像粒尘埃,却怀揣梦想,他们都“卑微如尘,却有股原始的倔强劲,活得无奈,却对命运不甘心”。她对刘平水产生了同情和好感。当得知刘平水偷钱是为了报复王大匡,是为了她时,她被感动了,思想防线彻底瓦解,她接受了他的爱。她对刘平水的爱情也从侧面反映了她对于现实生活的妥协。
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张粉娥在现实的泥淖中始终没有丢掉农村姑娘淳朴善良的品质。她依然“喜欢穿花格子衣服和布鞋,她固执地认为这样的穿着是不忘本,是一个村姑的标配,她这样穿着从村里走出去,又从城里穿着回来,她穿着舒服,不别扭,心里也透亮。”她还喜欢到小河边用最原始的方法洗衣服。她不忍心打掉肚里的孩子,当刘平水出事时,她不忍心不管,并通过她的聪明能干挽救了刘平水。张粉娥身上的真善美,也是作者要弘扬和讴歌的:在时代的风云巨变中,我们永远都不能丢掉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这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思想根基。
由乡村走向城市追逐梦想,再由梦想破灭从城市回到乡村,张粉娥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心路历程,曾经怀揣梦想的张粉娥不得不面对现实:“平头小老百姓只想安安稳稳过日子,不想做美梦,也不想发大财”。她的生活处境和思想困顿反映了乡村女性在现实社会中自我主导生存的条件极为有限,使得她们难以构建独立人格和独立意识,同时在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和爱情时举步维艰。
读完这篇小说,我想到陕西作家陈彦说的那句话:“我总在为小人物立传,我觉得,一切强势的东西,还需要你去锦上添花?我的写作,就尽量去为那些无助的人,舔一舔伤口,找一点温暖与亮色,尤其是寻找一点奢侈的爱。”《拉扯》就是为生活中的小人物甚至是生活底层的小人物“找一点温暖与亮色”。作者对他们的生存现状进行了剖析并寄予深切的同情与理解,对他们不甘于现状的倔强精神给予了高度的礼赞,对他们未来的生活给予了美好的祝福与希望。
如果作者将短篇小说扩展成中篇,进而对农村女性当今的发展、生存之路作进一步探索,无疑会增加小说的厚重感与时代精神。
本文来自【曲靖日报-掌上曲靖】,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云南作家敖成林的小说《拉扯》发表于《广西文学》2021年第一期,小说以独特的视觉和朴实的文笔展现了改革开放大潮冲击下农村年轻人的现实生活及精神世界,通过成功塑造新时代农村女性张粉娥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偏远山村现代女性艰难的生存处境和她们不屈服于现实命运的抗争精神。小说甚至触及到环境污染等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有着深邃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巨变。随着都市现代文明对农村的不断冲击,新一代农民,尤其是偏远山村的年轻农民对自身命运的掌控需求,对现代文明的渴望变得极为强烈。他们不再像父辈母辈那样固守着家园,甘于贫穷落后的生存状态,而是希望走出大山、走进城市,通过自己的努力打拼来改变现实命运。特别是山区农村女性,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她们努力挣脱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也想像男人一样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改变贫穷落后的命运和生存处境,渴求纯真美好的爱情婚姻。《拉扯》中的女主人公张粉娥正是这样一位农村新时代女性。
张粉娥生长在一个像一幅古画、像一件破棉袄一样贫穷落后的偏远山村。村子前巍峨高耸压抑得人们喘不过气来的大山,阻隔不了她对城市文明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她怀揣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走出大山,来到深圳。然而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农村女性,要在大都市找到一份体面理想的工作谈何容易。洗头屋、酒吧、KTV成了她们的栖身之所,有的甚至上当受骗,被拐卖他乡。城市艰难的生存处境与物质的诱惑让她们陷入一种精神困境。很多乡村女性为了在身份悬殊、经济差异大的城市立足,用自己的生命和尊严进行着身心搏斗,某一个时期,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开始动摇瓦解。张粉娥就是其中的一员,为了在城市立足,她选择了在KTV里当一名服务员,整天泡在酒场里,跟人打情骂俏,逢场作戏。但她依然渴求纯真的爱情,甚至像许多进城的农村姑娘一样,希望通过爱情获得一张城市“绿卡”,却错把一个男人的逢场作戏当作真爱,在她快要生孩子时男人却不见了踪影,她向往和追求的都市生活美梦变成一场噩梦,繁华的都市让她遍体鳞伤。
作者对涌向都市的农村女性的生存处境大胆地提出了质疑:她们敢于冲破禁锢、 奔向都市、追求新的生活,然而现实生活却让她们身心疲惫 ,结局往往令人痛心:她们或者处处碰壁, 或者重新回归乡下, 甚至很多女孩在城市的纸醉金迷中走入歧途,自甘堕落。农村女孩在城市如何立足,如何生存,这一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引发读者深思。
张粉娥前面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是在城市沉沦,二是回到乡村继续和命运抗争。张粉娥选择了后者。她带着城市的伤痛回到农村,不顾流言蜚语生下孩子。城市的打工经历让她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村前来来往往的运煤车让她看到了商机,她决定在路边开一个饭店,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开创未来。但是,带着一个孩子的单身女人谈何容易。因为资金短缺,也为了饭店的生意,她学会了和男人周旋,或者说学会了利用男人。当刘平水拿着两万元钱交给她,说要和她合伙做生意时,她心知肚明,刘平水是为了跟她好。虽然她根本看不上胆小猥琐的刘平水,但当时急于需要钱,就含糊其辞地收下。刘平水一下班就来饭店帮忙,她觉得借钱不要利息,帮忙打杂不计报酬,就跟他装糊涂。
她不仅利用刘平水,还学会了“营销”:每到饭点,她就将嘴唇涂得猩红,一番打扮,坐在饭店门口悠闲地嗑瓜子,用自己的俏丽吸引顾客。煤矿老板王大匡就是这样被她吸引进饭店的。王大匡对她出手阔绰,预付五万元的伙食款,她心知肚明王大匡的意图,但用她的话说,什么样的男人她没见过,对付王大匡她有的是办法。
张粉娥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对男人的依附,获得经济上的独立,然而现实艰难的生存处境,使她不得不依附男人,她就这样和刘平水、王大匡“拉扯”在一起了。
张粉娥的思想及内心世界也在激烈地“拉扯”:她不顾世俗偏见勇敢地生下小丁丁,却又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女人。她认为一个女人对男人有好感,但“不能主动说出来,哪怕只是暗示,对女人来说也是很丢脸的事情”。她被王大匡利用当作花瓶,内心窝火,但想到王大匡对饭店生意的照顾,王大匡有用得着的时候她不能推辞。张粉娥就是这样一个既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却又无法彻底走出封建思想桎梏的一个人,这正是处于时代变革中的农村女性真实思想的再现。
勇于和命运抗争,对现实却又有几分无奈。张粉娥对刘平水的接纳以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感动,或者更多的是同病相怜。胆小怕事、卑微猥琐的刘平水一直喜欢她,但心高气傲的她起初拒他于千里之外,觉得刘平水想和她过日子,简直是异想天开。在一次和刘平水喝酒时,喝得醉醺醺的她突然觉得自己和刘平水其实就是一类人:渺小得像粒尘埃,却怀揣梦想,他们都“卑微如尘,却有股原始的倔强劲,活得无奈,却对命运不甘心”。她对刘平水产生了同情和好感。当得知刘平水偷钱是为了报复王大匡,是为了她时,她被感动了,思想防线彻底瓦解,她接受了他的爱。她对刘平水的爱情也从侧面反映了她对于现实生活的妥协。
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张粉娥在现实的泥淖中始终没有丢掉农村姑娘淳朴善良的品质。她依然“喜欢穿花格子衣服和布鞋,她固执地认为这样的穿着是不忘本,是一个村姑的标配,她这样穿着从村里走出去,又从城里穿着回来,她穿着舒服,不别扭,心里也透亮。”她还喜欢到小河边用最原始的方法洗衣服。她不忍心打掉肚里的孩子,当刘平水出事时,她不忍心不管,并通过她的聪明能干挽救了刘平水。张粉娥身上的真善美,也是作者要弘扬和讴歌的:在时代的风云巨变中,我们永远都不能丢掉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这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思想根基。
由乡村走向城市追逐梦想,再由梦想破灭从城市回到乡村,张粉娥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心路历程,曾经怀揣梦想的张粉娥不得不面对现实:“平头小老百姓只想安安稳稳过日子,不想做美梦,也不想发大财”。她的生活处境和思想困顿反映了乡村女性在现实社会中自我主导生存的条件极为有限,使得她们难以构建独立人格和独立意识,同时在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和爱情时举步维艰。
读完这篇小说,我想到陕西作家陈彦说的那句话:“我总在为小人物立传,我觉得,一切强势的东西,还需要你去锦上添花?我的写作,就尽量去为那些无助的人,舔一舔伤口,找一点温暖与亮色,尤其是寻找一点奢侈的爱。”《拉扯》就是为生活中的小人物甚至是生活底层的小人物“找一点温暖与亮色”。作者对他们的生存现状进行了剖析并寄予深切的同情与理解,对他们不甘于现状的倔强精神给予了高度的礼赞,对他们未来的生活给予了美好的祝福与希望。
如果作者将短篇小说扩展成中篇,进而对农村女性当今的发展、生存之路作进一步探索,无疑会增加小说的厚重感与时代精神。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