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怎么写《传染病作文》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7 15:56

怎么写《传染病作文》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传染病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选题明确:首先要确定作文的主题,明确是讲述传染病的历史、现状、预防措施,还是分析传染病对社会、经济、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2. 结构完整:一篇优秀的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传染病的相关背景,正文部分展开论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观点或建议。
3. 内容充实:作文内容要丰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传染病的历史:介绍人类历史上著名的传染病,如天花、霍乱、鼠疫等,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b. 传染病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及全球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如新冠病毒、艾滋病、流感等。
c.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介绍传染病预防的基本原则、措施和成功案例,如疫苗接种、隔离治疗、健康教育等。
d. 传染病对社会、经济、健康等方面的影响:从多个角度分析传染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经济损失、心理健康、社会稳定等。
4. 语言表达:作文语言要准确、简洁、生动,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句式。同时,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使读者易于理解。
5. 观点明确: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对传染病的看法、预防措施的建议等。观点要具有说服力,有理有据。
6. 引用

「深度」孤独,另一种蔓延全球的“疫情”

来源:环球时报

编者的话:“在过去数十年,孤独已从个人不幸升级为一种社会流行病。”英国工党议员雷切尔·里弗斯2017年底说出这番话时,正是她领导的“孤独委员会”刚完成孤独问题调查报告之际。很快,时任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应报告建议,任命了世界上首位“孤独大臣”。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多国采取封锁措施,孤独问题加剧。去年,日本自杀人数创下自2009年以来的新高,一个月前,日本政府也设立了“孤独大臣”。受孤独困扰的绝不仅仅是这两个国家的民众。在世界多国,“一人家庭”越来越普遍,邻里关系越来越疏远;技术进步为远程工作、即时通信带来便利,也让人们面对面交谈的时间在减少。这些都给孤独感埋下隐患。2020年至今,新冠肺炎疫情令全世界绷紧了弦。正悄然蔓延的孤独问题同样值得警惕,有研究称,它对人体的危害“比每天吸15支烟严重”。

从孤独到“孤独大臣”

《环球时报》记者生活在伦敦西区的一个小镇,人口不到两万,其中70岁以上住户占近四成。邻居琼今年77岁,丈夫去世后一直独自生活在三居室的房子里,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因患病很少外出,另外一个每月来看望母亲一次。记者两次受邀拜访老人,看到她将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却也能从中体会到她的寂寞。

琼告诉记者,她常常站在窗前观察周围人家的进进出出,这是她的消遣方式之一。但琼不会总是和邻居打招呼聊天,因为按照英国人的生活习惯,见面交谈最好事先打电话或发信息预约。琼说,如果真把邻居请到家中,她不知道能有多少话题可以畅谈。

在英国,65岁以上人群中大约有1/3独居。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英至少20万老人在一个月内没有和亲友说过话。不过,任何年纪都可能受困于孤独。“无论年轻还是年长,孤独从不歧视任何人。”创建“孤独委员会”的英国已故国会议员乔·考克斯曾经这样形容。英国国家统计局去年4至5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大约260万英国成年人“经常感到孤独”。

去年3月英国“封城”之前,《环球时报》记者在伦敦市区一家酒吧碰到独自坐在墙角饮酒的怀特,他在一家啤酒厂工作了20多年,不到50岁。怀特开玩笑地说,自己最不稀罕的其实就是杯中酒了,因为工作时总会闻到,但如果不在酒吧待着,他又不知道去哪里。“年轻时错过了婚娶的机会,我一直独自生活,”怀特说,“随着工厂机械化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工友们越来越少,我能聊天的对象只有收养的流浪犬。”

大约十年前,《环球时报》记者在伦敦地铁站等车时,一名老妇颤颤巍巍地走来,见她没有站在身后排队的意思,记者便礼貌性地后退几步,没想到地铁驶近后,她纵身跳下。作为目击者,记者到警察局录口供,与警员交谈中得知,这样的情况几乎每月一宗,自杀者的年龄与社会身份各异,很多都有孤独或抑郁背景。

“有研究已经证实,孤独比每天吸15支烟对人体的危害更大。”曾任英国最大老年人慈善机构Age UK的首席执行官马克·罗宾逊说,孤独是一种“无声的流行病”。香港01网站说,负面情绪会影响身体健康,有数据显示,一旦陷入孤独状态,患冠状动脉疾病风险增加29%、脑中风风险增加32%。

“孤独是现代生活的悲哀,影响了数百万人的生活。”2018年,时任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决定设立“孤独大臣”这一职务。英国政府之所以如此重视孤独带来的挑战,首先要归功于乔·考克斯,她2015年当选国会议员后,便成立跨党派小组“孤独委员会”。

考克斯出生在英格兰北部一座小城,是家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于剑桥大学。然而刚进入大学时,考克斯深受“文化冲击”,开始被孤独感包围。“来到剑桥我才意识到,你来自哪里很重要,你的口音很重要……你认识谁很重要。”考克斯曾对《约克郡邮报》讲述道,“我的口音不对,我不认识‘对的人’,暑假里我在爸爸的工厂里包装牙膏,但同学都在享受‘间隔年’。”

考克斯另一段倍感孤独的时光是生下第一个孩子后“独自”在家。“我只想和一个成年人有一点正常的谈话。”她经常对妹妹利德比特这么说。

考克斯自身的经历令她在从政后特别关注孤独问题。不幸的是,她因反对“脱欧”在2016年被一名极右翼分子射杀。之后,“孤独委员会”由考克斯的妹妹和朋友雷切尔·里弗斯接管,并于2017年底发布调查报告,要求政府设专门职位来解决孤独问题,这便有了后来的“孤独大臣”。

2018年至今,英国共迎来3名“孤独大臣”,其间,政府提出“终结孤独倡议”。消防队也开始接受相关训练,除了查看民宅的防火安全,还要注意住户是否有“社交隔绝”的现象。英国政府还投入1150万英镑建立“共建联络”基金,用于126个社会公共项目,比如培训年轻人如何陪伴老人,帮助老人熟悉数字化生活。

近年来,更多致力于“终结孤独”的民间机构在英国成立。比如名为Open Age的组织每周在伦敦市中心组织上百种活动,包括缝纫团体、时事讨论会、阅读俱乐部、体能锻炼、电脑班。该组织成员也会上门探视,想办法让独居者出门走走。

“我肯定是要‘孤独死’的”

“我肯定是要‘孤独死’的。”《环球时报》记者的采访刚开始,森田就这么说。现年52岁的他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收入还可以,长相也不错,“曾经离结婚很近”,却由于种种原因单身至今。母亲过世后,森田与80多岁的父亲、十几岁的宠物狗小梅一起住在东京郊区。

“年轻时经常和朋友聚会、出去玩,不用为家里的事情操心,没尝过孤独的滋味。随着年龄增长,朋友各自组建了家庭,联系越来越少,一个人的时间多了,就开始胡思乱想,”森田对记者说,“前阵子父亲因病住院,我深夜看着垂垂老矣的小梅,就想到不久后,这个世界上再无我的亲人,一股恐惧感顿时涌上心头。”

“孤独死”最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出现于日本媒体报道中。日本《朝日新闻》引述一项调查称,如果以“在家死亡两天以上”定义“孤独死”的话,那么日本每年大约有2.7万人以这种方式离世。去年11月,日本民间机构“孤独死对策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显示,“孤独死”的男性平均年龄是61.6岁、女性60.7岁,男性死者人数是女性的5倍,死因主要有患病、自杀、事故等。

令《环球时报》记者感到有些意外的是,正在日本某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宫本也发出“就算我死了,也不会有人知道”的感叹。“我常常有这种感觉”,她说,上大学后,一直是自己租房住。日本大学几乎没有学生宿舍,独居是主流。

宫本的博士课程已进入第4年,为尽快完成论文,她不得不长时间闷头“做学问”,以前遇到问题还能和导师面谈,但如今由于疫情的关系,为数不多“和人说话”的机会也被发邮件取代。为防止感染新冠病毒,宫本还把研究场所从图书馆转移到家中。“彻底见不到人了,”她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论文写不下去时,我会一个人去唱卡拉OK、吃烤肉,生活里的任何环节都可以不用和第二个人接触,省去了人际交往的麻烦,但孤独感也在加重。”宫本有时也会翻看手机通讯录看看能联系谁,但在日本,承认自己孤独似乎是一件“丢脸”的事情,所以她最终宁愿在网上搜索“如何对付孤独”,也不会主动联系别人。

2020年,日本自杀人数创下11年以来新高,达到20919人,是日本新冠肺炎累计死亡病例的两倍多,其中以女性和中小学生(截至去年11月为440人,创下30年以来的纪录)人数增幅最大。

有分析称,上世纪90年代以前,日本人很重视邻里交流,会参与到某种社群中。但之后,社会逐渐转为以小家庭为主,邻里关系因此越来越淡薄。而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社会隔离加深了日本长期存在的孤独问题。有日本学者亦观察到,“孤独死”现象会在重大灾害发生后出现显著恶化,比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也有这样的趋势。

今年2月,日本首相菅义伟效仿英国,任命坂本哲志为“孤独/孤立对策担当大臣”。日媒报道称,政府计划从厚生劳动省、文部科学省等部门抽调约30人参与“孤独与孤立对策应对办公室”的工作,预计夏季出台经济财政运营和改革方案。对于这项举措,《东京新闻》在社论中说,坂本哲志只是兼任“孤独大臣”,要想有力推进各项政策,菅义伟的指挥格外重要。而且,孤独问题存在仅凭行政力量无法介入的部分,政府必须与个人紧密合作,制定“不会遗忘任何人”的应对措施。

谈及打算如何解决自己的孤独问题,森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打算再养一条狗。他说,日本社会把“不给别人添麻烦”视为“优良传统”,不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是在互相麻烦中增进的。森田虽然懂得这一道理,但他仍然害怕“突然发信息,打扰对方的生活”。而宫本则决定再给自己一年时间,如果拿不到博士学位,她就退学找工作,“总之要先融入社会,或许这是告别孤独的一个办法”。

技术,“不完美的解决方案”

德国《焦点周刊》曾报道说,孤独正在全球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欧盟委员会在2019年进行了一项专题调查,按照结果推算,欧盟可能有约4100万人感到孤独,这一结果令各成员国政府都感到吃惊。在保加利亚,约20%受访者表示受到孤独感影响,希腊、匈牙利、法国等国家这一比例超过10%。

《明镜》周刊近日称,德国经济研究所去年的一项研究显示,有超过800万民众经常或总是感到孤独。德国汉堡大学在2018年的研究中列出容易产生孤独感的群体:生活在偏远地区;身体状况不佳;收入低。专家认为,如果一个人收入不高,那么会影响其社会关系,因为他很可能不喜欢拜访或接待他人。即使与亲友聚会,低收入者也可能感到自己被排斥在外。德国社会学者马塞尔·哈森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孤独带来的问题包括增加医疗费用支出、削弱社会凝聚力。

据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报道,健康保险公司信诺去年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每5个美国人中有3个人以上感到孤独,越来越多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感到被冷落、不被理解、缺乏陪伴。人们或许认为老年人最孤独,但该研究显示,“Z世代”中感到孤独的人数比例最高,“婴儿潮”一代中的比例最低。

疫情加剧了人们的孤独感。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发布去年10月调查的结果显示,1/3以上的美国人表示在近4周时间里“经常”感到孤独,该比例明显高于疫情前两个月的数字,当时是1/4。在受访者中,61%的18岁至65岁受访者表示“非常孤独”,而55岁至65岁的该比例是24%。另外,抚养年幼孩子的母亲们也是“最孤独”的人群之一。

美国《时代》周刊形容,为应对孤独问题,技术成为一种“不完美的解决方案”。疫情期间,Zoom等视频通信平台突然走红,几乎所有社交媒体都强调自己是与朋友保持联系的渠道之一,一些社区团体也在积极利用数字通信。

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受益于”数字化互动。《时代》周刊称,多项研究发现,视频聊天和即时通信等工具有助于排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尤其当他们独居时。但是在年轻人群体中,减少使用社交媒体反而有利于降低孤独感,他们经常因友人“刷手机”而感到被冷落,或者认为这取代了宝贵的面对面交流。信诺去年的研究显示,频繁使用社交媒体者感到孤独的比例比不经常使用者高15%。

【环球时报驻英国、德国特约记者纪双城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邢晓婧 丁雨晴】

阅读更多内容请参见今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或下载登录新版“环球TIME”客户端。

爱国卫生运动:防控传染病的中国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要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人居环境改善、饮食习惯、社会心理健康、公共卫生设施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特别是要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新时期为长久以来一直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指明了新的方向、赋予了新的内涵。

“爱国卫生运动是我国防控传染病的一个传统法宝。”4月12日,全国爱卫办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介绍,在过去防控鼠疫、血吸虫病以及SARS等传染病的过程中,爱国卫生运动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毛群安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卫生健康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从抓整治优环境,抓设施强基础,抓习惯促健康方面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为疫情防控奠定了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广泛的社会发动,引导每个人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参与社会健康治理,形成群防群控、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

小中见大,爱国卫生运动的不变情怀

“雨季,我们会提醒居民把放在阳台或者室外的花盆、器皿倒扣过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积水,给蚊虫提供了滋生的‘温床’;冬季,我们利用蚊虫活动能力弱、抵御能力差的时期,统一开展消灭越冬成蚊及蚊卵活动,清理消除屋顶、平台、阳台的易积水容器、废旧轮胎等。”北京水墨风景小区的社区管理者说,爱国卫生运动对于居民个人来说其实就在这些生活小细节里,简简单单、轻而易举,但做好了却很有用,不仅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好,也是对邻里、社区负责。

爱国卫生运动的实际工作,事关身边的点滴小事,却意义和影响深远。

“很多传染病的发生是由于蜱虫、蚊子、蟑螂等在人际间的传播,很多传染病没有疫苗、也没有特效药,阻断传播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它包括改造环境、用杀虫剂、使用药液浸泡的蚊帐这3种重要方法。”相关专家介绍,通过对生活环境的清理、改造,其实是阻断传播途径、防控传染病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最事半功倍的手段。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具体工作该如何开展?毛群安介绍,第32个爱国卫生月强调要聚焦重点场所,如企事业单位、社区、乡村、车站码头、公共交通工具等;关注薄弱环节,如老旧小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农贸市场、小餐饮店等,同时针对南北方不同的传染病流行特点,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发动群众,爱国卫生运动的一大特色

“社区是我家,和谐靠大家”,为此,发动群众力量是爱国卫生运动的一大特色。

“北京有许多群众工作的特色名片,比如东城小巷管家、西城大妈、朝阳群众、石景山老街坊我们注意发挥社区居民和志愿者群体的力量,开展接地气的爱国卫生运动。”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介绍,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共计组织了140万人次参与维护社会防控秩序、劝导居民改变不文明、不健康的行为等。

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除了机关干部、党员以外,当地还组建了志愿者队伍,织密疫情的防护网,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在基层开展;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把家庭志愿讲师、妇女志愿服务队等作为抓手,将环境卫生整治和“持家、发展、家教”结合,充分调动广大妇女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武汉市江夏区的社区网格员与爱卫工作人员混合编队,向居民讲解灭鼠知识,以及一些防制办法,引导居民自己动手,清除房屋前后的垃圾杂物,保持居家环境的整洁……各地结合各自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开展工作、发动群众,使得社区的爱卫活动和疫情防控工作形成了浓厚氛围,实现了社区管理、群众运动、疫情防控三者有机结合。

现代化的农村,爱国卫生运动“主战场”成效显著

在农村,生活垃圾不像城市有专门的环卫人员集中处理,村内的道路和环境也存在塘沟、低洼等区域,还有畜禽养殖粪污也对人居环境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本世纪初,针对非典、禽流感等突发重大疫情,爱国卫生运动以农村为重点推进“三清三改”(清污泥、清垃圾、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环境整治工作。近些年来,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农村爱国卫生运动,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文明乡风的重要方面来推动。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副司长何斌用“四面四净”来形容他在环境整治工作后实地调研中的感受。“农村的老百姓们乐于见到这样的环境,他们跟我讲,‘地面干净了,人就来了,凳面干净、人就坐下来了,灶面干净了,美食别人就吃下去了,脸面干净,农家乐就走出去了’。”何斌说,今年的相关工作将进一步拓展,立足清、聚焦保、着力改、促进美。

数据说话,爱国卫生运动与健康密切相关

全民健康才能全面小康。爱国卫生运动正是以全民的大健康为目标。

据全国爱卫办提供的资料显示,2019年对全国所有国家卫生城市组织开展评价工作,在参评的37项指标中,33项指标较上一年度有所提升,29项指标高于全国平均值,24项已超过2020年国家目标值,走在目标的前面。

从具体数据来看,卫生城市的人均预期寿命中位数达到79.15岁,婴儿死亡率降低到2.8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到4.07‰,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8.88/10万,城市人群健康水平总体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组数据表明,卫生与健康密切相关,爱国卫生运动正是促进全民健康、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抓手。

(科技日报北京4月19日电)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