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9 01: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敬老孝亲》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对《敬老孝亲》这本书的感悟和体会。可以从孝亲敬老的内涵、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启示等方面入手。
2.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a. 引言:简要介绍《敬老孝亲》这本书的背景、作者、主要内容等,引出自己对这本书的感悟。
b. 正文:正文部分是作文的核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故事情节:概述书中的主要情节,分析故事情节对孝亲敬老主题的体现。
- 人物形象:分析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以及他们对孝亲敬老的理解和践行。
- 思想启示:结合自身实际,谈谈阅读这本书后对孝亲敬老的认识,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孝亲敬老。
c.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孝亲敬老的重要性,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3. 语言表达:作文语言要通顺、流畅,富有感染力。注意以下几点:
a. 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具生动性。
b. 运用丰富的词汇,避免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
c. 注意语法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4. 举例
读《父亲》《母亲》有感(文/张金锁 插图/鹰城/若水苑)
去年上半年,闻听平顶山市社科工作者杨延欣先生与女儿杨柳青(在读研究生)合著的感恩孝道文化丛书《父亲》《母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著名作家毕淑敏作序,惊诧不已。在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当下,浮躁、焦躁、狂躁以及追名逐利之人比比皆是。置身于如此浓厚的重围之中,能够俯下身来、静下心来、埋下头来玩弄文字的人,实不多见。像写书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一般人做不到。因为不一般,所以,延欣先生做到了;一个稚气未脱、尚未走出校门的女孩子,正是涂脂抹粉、追逐时尚的年龄,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少男少女而言,枯燥的文字似乎与他们非常遥远。像写书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一般人做不到。因为不一般,所以,柳青也做到了。
后来,我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父亲》《母亲》两本佳作。凭心而论,最初拿到这两本书时,对我这个在文字圈里混大半辈子的人来说,心里的确有些忐忑不安。类似这类书,其含金量、艺术价值、表现手法姑且不论,仅就可读性而言,能有几成呢?我就是抱着这种心态开始阅读此书的。不曾想,竟然一“读”而不可收,以至于把放学的孙子回家这档大事都忘到了脑后。 对于我这个阅读口味非常刁 钻而又缺乏耐力的读者来说,读书能够痴迷到如此地步,由此可见,此书的吸引力和诱惑力是何等的强劲!
在完成繁忙工作和紧张学业之余,延欣、柳青父女历经十载,持之一恒,锲而不舍,苦心地经营着自己的“副业”,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辛勤劳作,挥洒着汗水与泪水,收获着喜悦与欢乐。就这样,他们不懈地追求着,执著地坚持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星转斗移,冬去春来。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一个又一个伟大而又慈祥的父亲、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他们讲述的一个又一个关于父亲、母亲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他们无声地传递着人间大爱,他们把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尊老孝亲为一传统美德诠释得尽善尽美、淋漓尽致。这是需要多么大的毅力、气魄和胆识啊!如此宽广的情怀、如此博大胆略、如此高远的站位、如此深邃的格局,着实让人叹之、钦之、敬之。
书中的每一位作者,怀着一颗敬畏的心,认真地讲述着自己的父亲和母亲的故事,他们所讲述的父亲、母亲,既不是叱咤风云、呼风唤语的显赫人物,也不是腰缠万贯、财大气粗的商贾富豪,他们都是一些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布衣百姓。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儿女面前,他们最伟大、最无私,为了儿女,他们倾尽心血,不遗余力。平常人讲述平常人的故事,这是此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文章短小精悍、言之有物是此书的又一个特点,两部著作,200多篇文章,既没有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也没有气吞山河的无病呻吟;既没有言过其实的修饰字句,也没有堆砌如云的华丽词藻,有的却是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是田间地头泥土和野草散发出的缕缕清香,有的是工厂车间机器轰鸣下的优美诗篇,有的是锅碗瓢勺弹奏出来的浑厚交响曲,正因为如此,每一篇都很接地气,都弥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从写作手法来看,这些作品独具匠心,别出心裁,或粗犷奔放,气势磅礴,如惊涛拍岸;或真挚细腻,轻歌曼舞,若高山流水。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认真地审视着自己的父母,追忆父母在世时的生活碎片,尽管支离破碎,但却是作者朴素感情与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
本书责任编辑,亦是杨柳青母亲的张东君女士,曾为其父亲编辑出版了《雪地指爪》(社会科学出版社),其父是宝丰一高的资深教师(离休),在三尺讲台上勤奋地耕耘了一生。回忆起父亲,她是这样描述的:“而今,父亲已离我远去,在绿野清风小河飞鸟的陪伴下,愈行愈远。父亲一生的荣与辱,辛与苦也正随之远去。每念及此,我的心都在隐隐作痛。我对父亲的印记也已少许模糊,只有父亲与书的印记弥久而清晰。”一个甘为人梯、呕心沥血的老教师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难怪东君女士有如此的才华和笔触,恐怕与父亲的熏陶不无关系吧!作家曲令敏的父亲是一个老实巴脚、和土坷垃打一辈交道的庄稼人,在她眼中,“父亲想念庄稼地,庄稼地是他的亲人,血脉相连的亲人。每一次回去看他,他最想跟我说的就是老家的往事。一提起这个话题,父亲立马神采飞扬,眼也不花了,耳朵也不聋了,跟他说话也不用连说带比划了。他和土地一起熬过酷暑和严寒,也和它们一起承受过春雨和阳光的滋润,那种亲扎根在心灵里,被岁月的长风牵着,越是悠远,远是柔韧,每一拨动,都会是驮不动的思念和怀想。”
在校读研究生的杨柳青,曾在大二时出版了散文集《在路上》(作家出版社),她笔下的妈妈是一个多才多艺、心底良善、外表美与内在美相结合、才华与气质并存的“完美女神”:看到一个老者推着一辆三轮车卖南瓜,他一下买了2个,并把一张整钱递给人家,并叮嘱不让人家找多余的钱;她去买西瓜,自己带着袋子,买完后自己提回家,不让卖瓜人往家里送;吃不完的食物,她总是拿出去放到外边,让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猫狗们充饥……“很少用化妆品的妈妈,却从内到外洋溢着出最朴素的纯净之美,就像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超凡脱俗。妈妈抚养我长大成人,是我人生的老师。她教会我怎样观察人生,如何成为一个心态阳光、乐观向上的人。我很庆幸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对我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爱与影响,早已深深地融入我的血液、我的生命,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诗经小雅》谷风之什》的《蓼莪》篇中,有“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孟子·万章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古人的《二十四孝》更是千古不朽、万代流芳。有人说,母爱若水,父爱如山。母爱若水,水之善流,无形无际,水之所处,无微不至;父爱如山,坚如磐石,雄浑伟岸,山之高昂,令人仰止;母爱犹如涓涓细流,连绵不断;父爱好比黢黢高山,沉默无言;母爱如宽阔的大海,一望无际,父爱如高耸的泰山,顶天立地。父母生我爱我,养我育我,疼我惜我,护我为我,感情至真至纯,绝无丝毫造做。母爱慈祥和善,父爱端肃威严;母爱细腻,父爱刚强;母爱温柔,父爱坚毅;母爱“临行密密缝”,父爱“欲去窗里望”;母爱无私奉献,父爱默默讷言;母亲开言泪花崩,父亲教诲泪不弹;母爱如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父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早些年,笔者曾写过这样一篇文章,标题是:“敬文化”的现实意义初探。尽管时间过去了许多年,但是,文章的内容我还记得十分清楚。我在文章中,对“敬文化”进行了如下阐述:“‘敬文化’的主要实质,表现在敬人、敬事、敬天地、敬自己诸方面,其内涵丰富深厚,博大精深。每一个有智慧的人,都应该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时刻铭记感恩、善念、快乐、包容,以敬爱的心态敬人,以敬畏的心智敬事,以敬仰的心胸敬天地,以敬重的心怀敬自己。”
此篇文章中,我把敬人放在了首位,在敬人中,我又把敬父母放在了首位。在“敬家人”这一章节中,我是这样论述的:“敬家人。首先是敬父母。正是父母的存在,你这个鲜活的生命才得以来到人间。父母给了你灵活的四肢,睿智的大脑,匀称的五官,健壮的体魄,跳动的心脏,于是,你成为一个完全的、健康的人。正是父母的悉心呵护,为你遮风挡雨,你这个弱不禁风的黄口小儿才得以长大成人,立于世间。因此,一个人在人世间,首先应该敬的人就是父母。常言说得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而父母对子女恩深似海、情重如山,无论子女终生怎么做,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是无法报答的。因此,一个人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把敬父母当成自己的第一要务。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都不敬,那么,世上还有他所爱、他所敬的人吗?
去年冬末,当我从延欣主任手中接过他亲笔签名的佳作《父亲》《母亲》时,激动不已。欣喜之余,信口胡谄了几句歪诗。
其一,贺《父亲》《母亲》付梓问世:“笔耕十年,今朝梦圆。父母双亲,付梓出版。可喜可贺,可钦可赞。尊老爱老,古人垂范。国之瑰宝,薪火相传。中华美德,代代续延。百善之中,孝道当先。孝心不存,枉为儿男。亲若不在,想敬已晚。生若不孝,厚葬徒然。如无父母,怎来世间?敬老孝亲,国泰民安。”
其二,赠杨柳青:“莺飞草长杨柳青,花香鸟语舞春风。杨家才女志高远,锲而不舍勇攀登。十度冬夏勤耕耘,两部佳作终完成。弘扬孝道传大爱,尊老爱亲颂文明。”
现将此如数奉上,既是本文的结束语,也算作阅读《父亲》、《母亲》后的一些感想吧。
2020年5月于鹰城
(本文作者/张金锁系平顶山市姓氏文化研究会张姓委员会党建指导员;插图/鹰城/若水苑)
关于孝道,苏辙说“慈孝之心,人皆有之。”有两段诗最能说明问题了,其一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让我们对孝不留遗憾;其二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让我们应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生育之情养育之恩。
说到“孝道”,这是每个人必尽的义务和责任;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世之本。“孝”是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早在孔孟时期出现了阐发儒家孝道观的经典著作《孝经》。孔孟儒学认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是教化的源泉,进而指出“孝”是一切德行的起点,是一切德行的大经大本,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根本法则。
百善孝为先,万福家是源,孝道感恩实乃贯穿每个人生命的组成部分和始终如一。俗话说“羊有跪乳之恩人有感恩之情”。一个人理应有感于父母的生育之情养育之恩,因为生命是一种幸运,生命更是一种奇迹。每一个弱小的生命,在茫茫宇宙中显得是那么微不足道,但却是天下父母赠予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在懵懂的季节里,很多事情我们还一无所知,是父母耐心的牵引依靠和安慰,让我们慢慢学会和懂得,而天下父母的付出却从来不求回报,可以说天下父母的精神,才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最真、最善、最美的的精神财富和一生受用不尽的家当。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我们每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和岗位,都离不开五个字,那就是“学、做、教、悟、得”。天下父母都有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结和心理,父母从我们的生命诞生之日起,就期盼着每个儿女一生的精彩,并为我们忙碌和操劳。那是一种乐意的奉献和伟大的自觉,更是千万条爱河汇成的恩情之海。父母的关爱带给我们无尽的快乐,父母的慈爱伴随我们健康成长,父母是庇佑我们一生的“神”。那么,反过来我们孝敬父母就是一种亲情和浓浓的爱,是一种美德和维系家庭社会和谐的音符,更是天下所有子女理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小孝父母,大孝国家,这就是忠孝双全,大忠大孝,这就是孝行天下,这就是“天下为公”。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佳话。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无异于行尸走肉,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
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孝道的感人事迹,其中在《二十四孝》中,有一则是“闵子骞劝父感后母”感人至深。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总是在丈夫面前说子骞的坏话,挑拔子骞与父亲的关系。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一样。而这位后母反而向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骄养了,故意称冷。”一天父亲要外出,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冷得得战票不已,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子骞猛打。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女人休掉。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
这就是孝行感化的伟大魅力所在。古人尚且如此感恩孝道,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的我们更应该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道德习俗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事实好象有点相反和背道而驰,历史的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不肖儿女还要父母反过来“孝敬”他们,在这些不孝儿女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只要她们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把父母的苦难置之度外,但他们可否想过十月怀胎的艰难痛苦和把一个弱小婴儿抚养长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没齿难忘”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社会的唾骂抛弃。
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要时刻谨记,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们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决不能恩断情绝,更不能数典忘祖。一个人只有有了孝心,才会有责任感、使命感和善良的品质。孝心让人成熟长大。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母亲的孝心,又怎么能谈得上爱这个家庭、爱这个集体和我们连在一起的国家呢?因为从广义和狭义的爱来看,爱有大爱和小爱之分,不言而喻,爱父母的孝心是“小孝”,爱祖国的孝心是“大孝”,每个人都应该做有“大孝”的人,唯此,这个人称得上是一个真正大写的人!
那么孝又是什么,我们如何践行自己的孝道呢?说到底孝道是儿女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完成实现父母的夙愿的具体行动和理想。每一个人都应对父母心存孝敬和敬畏,可反观现实又有多少人尽了自己的孝心呢?其实做有孝心的儿女并不难,只是看你有没有这份孝心,如果有了这份孝心,不论大小它们在孝心的天秤上都是等值的,天下的父亲都会真切地体会感知到,可以说确定做人的根本,检验一个人的品质优劣,没有比孝道更重要的标准和尺度了。
试想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长大成人,儿女为事业拼搏,为名利奋斗功成名就,衣锦还乡时面对的却是父母的一方坟墓,这该是一种人间怎样的悲剧和无语的痛。所以请不要等到功成名就时再尽孝心,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吧!作为普普通通的人们而言,究竟应该怎样孝顺父母呢?我们不仅要努力工作用最好的成绩回报父母,还要听从父母的教诲,更要学会关心父母的冷暖温热,就像父母每时每刻在关心着我们一样。开门时的一句问候,疲惫时的一杯白水,冲突时的一次退让就会让父母心满意足。不要忘记时间的流逝,不要忘记生命的脆弱和不堪一击,更不要忘记父母的生育养育之恩。抓紧时间尽自己每一刻可以尽孝的时间,时间是不会等待的。为了不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悔恨,不让自己的父母而为自己的疏远冷淡而伤心,那么就请为自己的父母送上一句简单温馨的问候祝福吧!
其实孝无处不在,无数的感动就在我们身边。孟武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那么,这种孝在我们身边又有多少呢?说道“孝”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孝顺父母是一种永不磨灭的幸福和感动!那就是从日常和点点滴滴做起,父母口渴时,递上一杯清香的绿茶;父母身心疲惫时,帮父母放松放松身体和大脑;父母饥饿时,做上一桌可口的饭菜全家老幼欢聚一堂……年少轻狂和不再年轻步入中年的我们,只要听父母的话,不把父母的教诲看作唠叨,不让父母的心灵受伤,就是给父母最好的孝道。亚圣孟子说过“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太平了。”孝无处不在,孝就在我们身边,正像一首歌所唱的那样,人人需要献出一份爱,这个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乐园。世界需要更多的孝心,更多的关怀,行动起来,孝敬长辈,从现在做起……
“孝”不是一个简单的字眼,它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事关是否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这其中也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比如孝顺父母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就要从小开始从点点滴滴做起,这样才不会留下一生的悔恨和遗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除此之外孝敬老人也是我们人人都要应尽的一种义务和担当,否则就会触犯道德和法律,留下终生悔恨。所以我们不要做那些愚蠢和触犯德德和法律底线的事情。
孝顺父母也是一件长期的事情首先要有耐心,然后还要多和父母交流沟通,使父母不必为自己再担心,这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却是一件永久的事情。母亲也经常对我们讲一句话“不求成才,只求成人。”孝是做人的根本,父母养育我们大半辈子,只求我们孝顺他们三分之一的时间,难道这点要求我们都做不到吗?
如上所述,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远古时就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孝顺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绝不能丢掉老一代流传下来的良好品德,做那种不忠不义的不肖子孙被人耻笑辱骂,那就让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好好孝顺父母吧!当然,孝顺还有另外一种,那就是舍小家顾大家,因为大河里没水小河里干,小家连着大家,历史上这样杰出的仁人志士也很多,过去说的忠孝难两全,实际忠是最大的孝,对我们现代人来讲,要想孝首先要把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好,立足本职,做好本职工作,孝顺的方式很多,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那就让我们从我做起,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吧!
张建鲁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