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9 09:15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一篇关于新人竞选村主任的演讲稿,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目标": - 确定演讲的核心目标:是展示个人能力、提出发展计划,还是表达对村民的承诺。
2. "了解听众": - 了解听众的背景、需求和期望,以便更好地与听众产生共鸣。
3. "主题鲜明": - 确定一个清晰的主题,围绕主题展开论述,使演讲内容具有针对性。
4. "内容充实": - 演讲内容应充实,包括个人简介、工作经历、竞选村主任的初衷、对村庄发展的规划和承诺等。
5. "逻辑清晰": - 演讲稿应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使听众能够轻松理解你的观点。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事项:
"一、开头部分": - "问候与自我介绍":以热情、亲切的语气向听众问好,并简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等基本信息。 - "开场白":用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名言或时事热点作为开场,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二、主体部分": - "个人经历与能力":简要介绍自己的工作经历、取得的成绩,以及为村民服务的能力。 - "竞选初衷":阐述自己为何要竞选村主任,是源于对家乡的热爱,还是希望为村民谋福祉。 - "村庄发展计划"
走进老英雄张富清深藏功名的来凤县,意外连连。
这里虽位于湖北,但极富湘西风情。酉水河从茫茫武陵山中冲出,蜿蜒南流于湘鄂渝交界处,最终注入沈从文笔下美丽神秘的沅江。来凤县城正位于酉水河环抱的一片谷地中。
这是2023年8月24日拍摄的桑树坪村藤茶基地。(唐俊摄)
在河边欣赏旖旎风光的时候,有人递来一杯生长于武陵深处的藤茶。抿上一口,先是微苦,随即一股浓烈的甘甜涌上来。
拿起茶杯端详,藤茶小小的叶子泡在水中,其貌不扬。因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它的“能量”却很大,不仅口感独特,还对身体有诸多好处。
藤茶在武陵山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过去“养在深闺无人识”。当地干部群众数十年合力闯过4道难关,让一片小小的叶子,长成独具魅力的致富产业。如今的来凤县是“中国藤茶之乡”,种植着9万多亩藤茶,举办过两届“国际藤茶大会”,藤茶产值突破20亿元。其历经坎坷成“大道”的传奇,同样令人意外而感佩。
一味土产药材向茶的转变
北纬30度,一个神奇的纬度。青藏高原、武陵山区、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差异巨大的地理单元被这条纬线穿过。由于地形、气候等原因,这里成为诞生世界名茶的黄金纬度。中国十大传统名茶中,有9个分布在这一纬度上下。藤茶就生长在北纬30度线穿过的武陵山区深处。
藤茶到底长什么样子?为什么叫藤茶?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云雾缭绕的山间,面前海拔800多米的梯田上一株株藤茶匍匐于地,节节生长、葳蕤蔓延。
恩施州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工作人员张朝阳介绍,藤茶是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显齿蛇葡萄的茎叶,并不属于山茶科。它的生长方式独特,像藤蔓一样爬行在山崖岩坡上,比茶树低矮不少,而武陵山区降雨、海拔、气候等自然条件最适合藤茶生长。
虽然样子看起来普通,但藤茶可是当地人世代认可的“宝贝”。作为我国特有的药茶兼用植物,藤茶在土家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被广泛应用,至少有700到1000年的历史,被称作“神仙草”“长寿茶”。
明嘉靖年间,武陵山土家族历史上第十代容美土司田世爵受封于明朝政府。相传,田世爵在带领土家人民走上中兴开化之路的过程中,发现了藤茶的独特价值,将其作为军中必备良药,用于御寒祛病、强身健体,在抗击倭寇的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
“蛇葡萄,生荒野中,拖蔓而生叶……治病今人传说捣根敷贴疮肿。”明代典籍《救荒本草》明确记载了野生藤茶的生长习性与功效。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叶祖光介绍,藤茶是目前所有被发现的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很高的植物,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增强免疫力、改善心脑血管健康等潜在作用,作为茶饮既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又有一定保健功能。
这是2024年7月10日拍摄的制作好的藤茶。(张彬摄)
记者打开一包藤茶,捻开茶叶,一层白霜掉落下来,看起来像是“发霉”了。当地人告诉记者,这层白霜是发酵形成的,并不代表“发霉”,其富含的黄酮类化合物,反而是营养保健的精华所在。因此,藤茶在武陵山区张家界等地还有另一个名字叫霉茶,霉字不吉利故谐音“莓茶”。
因其保健作用,藤茶长期以来是一味土产药材。对此,“赤脚医生”向班贵再熟悉不过了。向班贵出生于中医世家,从小在来凤县大河镇长大,当地有把野生藤茶当作治疗眩晕病和外伤药材的传统。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在村里行医时,进一步验证了藤茶作为药材的效果,每年有几百人找他要藤茶。
向班贵脑子里长期盘旋着一个问题:藤茶药用价值不小,需求庞大,里边有哪些具体成分?是不是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
他决定为藤茶做一次鉴定。1995年,他一口气拿出攒了12年的工资,又借了两万块钱,拿着7万块钱踏上了前往中国药科大学的路。当年的来凤,不通火车,没有高速公路,向班贵坐了两天两夜的班车,终于到了南京。“有个同学知道后,说我太疯狂了。”向班贵说。
交完钱,向班贵忐忑地在家里等了好几个月。有一天,一个电话打过来,电话那头告诉他,藤茶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在药理学上对抗菌消肿、调节血压血脂有一定帮助。
接到电话后,向班贵信心大振:“我当时就下定决心,要把藤茶作为一个终生的事业来做。”
明晰了藤茶的种属,有了权威的鉴定依据,把藤茶加工成茶叶投入市场成为可能。不过,过去使用中药炮制技术做藤茶,中药味太浓。想把藤茶做成市场青睐的茶叶,要想办法去掉消费者不喜欢的中药味,但有效成分不能丢失太多,还要保证茶叶外形好看。
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向班贵干脆“土法上马”。没有资金,就厚着脸皮借钱;没有电,就搞来一台柴油发电机;没有可借鉴的资料,就自己一道道工序探索。
这是2024年6月27日拍摄的来凤县旧司镇柏杨村藤茶基地。(刘强国摄)
1996年到1998年间,向班贵泡在80平方米的作坊里做了几千次实验。每年4到9月的藤茶采摘期,他基本从天一亮干到半夜12点,连吃饭都在作坊里,“真是两眼一抹黑。”买设备、请工人、建作坊,没还清外债不说,向班贵前前后后又欠了两万多块钱。
向班贵的妻子是乡村教师,一个月工资只有30多块,当时孩子年纪还小,家里日常开支紧巴,但家人依然无条件支持他。
夏天正午作坊里很热,向班贵光着膀子、满头大汗地调试机器的传送带,反复试验杀青的时长、揉捻的力度。“虽然艰苦,但很有动力、很执着,一个个小问题不断得到解决,慢慢摸索出了加工流程,制定了加工标准。”向班贵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向班贵彻底改变了过去中药炮制做藤茶的工艺,为野生藤茶产业化加工蹚出了一条路。1998年,藤茶成功上市,他一年就赚了10多万,迅速还清了外债。
2000年前后,来凤县政府看到向班贵的成绩,专门下发允许向班贵“带薪创业”的文件,鼓励继续扩大产业,他注册成立了当地第一家藤茶生产公司。
从“偏居一隅”的土产药材迈向市场认可的茶叶,藤茶闯过了第一道难关。
这是2024年7月9日拍摄的来凤县黄柏园村藤茶基地。(张彬摄)
野生茶向规模化人工栽培的转变
随着销量越来越大,野生采摘的藤茶满足不了规模化的需求。向班贵担心起来了:“这样破坏性采摘,野生藤茶总有摘完的一天,一定要做人工栽培。”
2000年,向班贵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民族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始研究藤茶“野转家”栽培技术。
向班贵又一头扎进了深山地头中。他走遍来凤大大小小的山,找到了10多种野生的藤茶植株。不管刮风下雨,每个月的1日、15日,他都在试验田里种下不同品种的藤茶,慢慢选出黄酮类物质含量高且适合人工培育的品种,摸索出合适的种植密度、施肥量、种植时间……
2003年,向班贵和专家团队开展的“藤茶仿野生栽培与加工技术研究”通过成果鉴定。2004年,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来凤藤茶种植技术规程》,来凤藤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从此,来凤县开始大面积人工种植藤茶,走上标准化发展道路。
2024年8月1日,工人正在加工藤茶。(杨顺丕摄)
培育过程中,向班贵发现,藤茶本身就属于中草药,自身能驱虫,不需要打农药,进一步降低了藤茶种植的成本。另外,野外采摘的藤茶往往品种不一、质量参差不一,通过人工培育和标准化加工,茶叶品质更加稳定。
2008年,向班贵又带领团队改进了种植技术,以前经过育苗、移栽、生产一系列步骤,藤茶从投入到产出要等3年工夫。如今可以做到当年种当年收,降低了80%的种植成本,为藤茶进一步大规模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向班贵的办公室,坐落在来凤县郊的一处山坡上。门面不大,也不气派,里边摆了两三张办公桌,通过一道小门连着仓库,堆放着各式各样的藤茶产品。
个子不高、穿着朴素的向班贵,说起话来中气十足,更像一个农业技术员。尤其是讲到自己正在做的藤茶品种选育、栽种技术研究时,总是滔滔不绝。
虽然起步最早、做得最久,但他的生意规模在当地并不算大。“好几次赔光了,又好几次东山再起。”向班贵说,“藤茶的火种在我这里,它是我的心血,要稳扎稳打。”
还有一个人,对来凤藤茶规模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就是来凤金祈藤茶生物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方。
和向班贵不同,王方不是来凤人,她原本在武汉从事医药行业,风风光光,却选择一头扎进鄂西南的深山里,发展藤茶产业。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方的哥哥接触到了藤茶,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商机,于是便拉着妹妹王方准备做一番事业。
2008年,王方准备到来凤时,原所在公司领导层反对声四起:“我们都是城里人,没下过地,肯定干不好农业。”
“当时藤茶市场知名度有限,从业者又不懂营销。一开始我也是怀疑的,但仔细研究后发现藤茶是个好东西,潜力很足,我看好其中的商机。”王方说。
在一片空地中盖起厂房、购置设备、收茶产茶、找销路,一路的艰辛历程,王方如数家珍。
那时交通极其不便。如今恩施州城到来凤县城一个半小时的高速路程,以前走山路要4个小时,路上石子太多,跑着跑着轮胎破了是常有的事。
藤茶缺乏知名度,王方就当起了公司的第一任导游、第一位讲解员,带全国各地的潜在客户到恩施旅游,到来凤参观藤茶基地,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慢慢打开市场。
日复一日的坚持有了回报。2015年底,金祈藤茶的种植基地已经拓展到3万亩,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藤茶生产基地之一。
从只能采摘、资源有限的土家野生茶,成为可以大规模人工种植加工的现代茶产品,藤茶闯过了第二道难关。
2024年8月1日,工人在筛选藤茶。(杨顺丕摄)
从堆积成山到适销对路的转变
2016年前后,来凤成长起来的藤茶产业,差点夭折在了深山里。
由于市场行情好,一时间种植生产藤茶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很快从几家企业增长到40多家,种植面积一度达到10多万亩。
但是,生产出来的茶叶卖不出去,销售成了难题。藤茶鲜叶价格一降再降,从40元一斤下降到15元一斤,还是无人问津。企业积压了大量库存,无法回款,导致资金链断裂。成千上万亩长势正好的茶叶没有茶企收购,烂在了地里,农民只能忍痛毁掉茶园,改种粮食。
“那几年藤茶毁得很凶,同时又有人不断投资,出现边建边毁的现象。”来凤县藤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刚说。
当时的金祈藤茶销售困难,同样濒临倒闭,王方一边尽力收购地里的鲜叶,一边想尽办法开拓市场。通过几年的研发,企业积累了一些藤茶提取物黄酮类化合物深加工的技术,具备生产片剂胶囊的能力。
“要不卖一下试试?”王方硬着头皮到处推销,出乎意料的是销售效果很好,由于产品附加值高,企业渐渐走出了危机。后来,企业又研发出了藤茶牙膏、藤茶含片、藤茶红酒、藤茶饼干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大大拓展了收入来源。王方说,下一步将推动藤茶中药饮片的生产。
互联网为藤茶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说此茶,道此茶,此茶清明前发芽,今天网友尝一下。”湖北酉凤来硒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艺琼穿上土家族传统服饰,站在土家族老屋里,正富有激情地直播。
2024年8月1日,“藤茶姐姐”杨艺琼直播卖藤茶。(杨顺丕摄)
今年58岁的杨艺琼,是地道的来凤人,早年做生猪贸易赚了一笔钱,全家都在外地做生意。2017年,抱着回乡发展藤茶产业的想法,她把家人全都“薅回来”建设了上千亩的藤茶种植基地,彼时事业刚刚起步。
如今,她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藤茶姐姐”,公司2024年销售茶叶15万斤以上,仅“双十一”前后就有100多万元的销售额。
记者来到县郊的厂房,并没有见到她。她的儿子向少华说,母亲刚刚从日照赶到南京,正连夜转车去广州参加展销会推介藤茶。
说起当年的创业经历,向少华心有余悸。“2017年刚回来时,生产的茶叶卖不掉,成堆堆在家里,想打退堂鼓。”
迫于无奈,2018年开始,全家人背着包整天“漂”在外面,到处参加展销会,几乎要把全国各地跑了个遍,想办法把茶叶卖出去。
展销会上的实际情况让向少华更加“崩溃”。身边红茶、绿茶的摊位都卖空了,唯独藤茶的摊位门可罗雀。偶尔有些人会过来问:“这是什么茶?都没听说过。”“这茶叶为什么看着像发霉了?是不是加了石灰粉?”
“这个藤茶怎么这么难卖啊?”向少华一边心想,一边跟对方解释藤茶的发酵工艺和外形特征,一边求着对方加微信免费送藤茶。客户尝了以后,觉得好就会回购。
靠着这样的“铁脚板”和“厚脸皮”,全家人终于渐渐打开了销路。2019年底,藤茶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
2020年疫情来临,大量的藤茶又开始堆积。留过学的向少华抓住直播电商的风口,打开了藤茶“出山”的一条新路。
很难想象,在一排现代化的厂房和物流仓库旁边,突兀地立着一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土家族老屋。这座老屋并不“出生”在这里,向少华费了好大劲儿从武陵山区深处找到,一件件小心翼翼拆除后,原封不动地在工厂旁组装好,作为直播基地。
走进老屋,纹理沧桑的木梁、古韵犹存的木雕凝驻着岁月与匠心,踏过高高的门槛,里边摆放着土家族的桌椅陈设,上面堆满了先进的摄影设备和琳琅满目的商品包装。
从没接触过电商的向少华和母亲,刚开始直播时没几个人看。向少华点子很多,请百岁老人代言、为母亲打造“藤茶姐姐”IP、和大V合作直播、立体讲述土家族的文化故事……贵在坚持和创新,直播数据越来越好,如今直播电商已经占据了公司销售额的半壁江山。
向少华向记者展示一位法国客户刚给他发来的邮件,“在广交会上这位法国朋友品尝了我们的藤茶,他说回甘明显,现在问我要样品,我回邮件给他,再寄一点。”
在杨艺琼的抖音上,来自五湖四海、肤色各异的外国人喝了藤茶后,竖大拇指点赞的视频很多。这些年,杨艺琼和儿子就是靠这样的点滴努力,让一个外国人完全不了解的“小众”茶叶,不仅出山更“出海”。
这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努力。2024年8月,第二届国际藤茶大会在来凤举办。来自全球12个国家和地区的驻华使馆代表、行业专家、协会代表受聘担任来凤藤茶友谊使者,200余家企业代表齐聚来凤,了解藤茶。
政府搭桥、企业唱戏。首届国际藤茶大会2023年召开,两届大会3个国外茶商现场签订采购协议,达成约600万美元外贸出口订单。
来自澳大利亚的茶商参观了来凤酉味藤茶集团开设的国内首家藤茶博物馆,了解了藤茶的历史、加工工艺后,现场品茶,觉得稀有和新奇。
“藤茶回甘口感独特,外国人品尝后复购率高。”张朝阳说。
如今,来凤藤茶远销到迪拜、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闯过了无人问津、销售困难的第三道关。
2024年8月1日,工人正在加工藤茶。(杨顺丕摄)
无序竞争到有序发展的转变
一张巴掌大的稿纸上,一行行隽秀的字体映入眼帘。来凤县委一位负责同志向记者递来一份手写的发言稿,其中的一句话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上面写着:“来凤藤茶产业是横跨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产业。”
这是2024年8月参加第二届国际藤茶大会的全国乡村文化产业创新联盟主席、农业部原副部长刘坚在发言前临时手写补充的发言稿,上面承载着藤茶产业发展的愿景。
来凤县藤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孝德说,藤茶产业的发展,长期被社会各界寄予厚望,经过了艰辛探索,才走出了一条有序发展的路,推动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同步实施。
“过去一段时间内,部分种植户急功近利,不仅不按标准种植,还为了提高鲜叶产量打生长素,导致口感差、品质低,消费者喝了以后不买账。”来凤县三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春生感叹,本来藤茶是来凤的金字招牌,但大量企业恶性竞争、低价倾销,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2024年8月1日,工人在筛选藤茶。(杨顺丕摄)
市场是检验品质的试金石。7年前建藤茶加工厂的三胡乡三堡村村民杨奎,为了高品质的藤茶要耗费高昂的成本,也咬牙坚持。虽然一开始很艰难,但最终迎来回报。
一次,某位大客户在来凤县到处寻找品质好的藤茶,在他的仓库里随机抽了批货,很是满意,订了一大批货,慢慢地越来越多大客户主动找上门。
今年51岁的杨奎早年长期在外打工,干过工地、下过煤矿,因操作机床时发生意外致左手残疾,后来妻子患病,为治病家里欠了15万外债,因病致贫。当年只有9岁的儿子跟杨奎说,“等到我上完初中,就陪你打工还债。”
2014年开始,杨奎先种了几亩藤茶苗圃慢慢还上了债,后来又流转上百亩土地种植藤茶,建起藤茶加工厂。杨奎因为藤茶产业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他的工厂2024年全年销售1万斤藤茶,销售额约200万元。
沿着盘山公路向上,山间云雾缭绕,下起了蒙蒙细雨。目光所及,山坡叠着山坡,藤茶叠着藤茶,枝叶丛生。
走下一段石阶路,一座木构的土家老屋上搭着崭新的瓦片,在雨水洗刷下更为显眼。这是79岁的旧司镇三合村村民黄世云和老伴的家。一只黑色的土狗摇着尾巴,旁边的长条木凳上放着背篓。采茶季,黄世云就背着它,每天早上5点开始采藤茶,一天能采十几斤。
黄世云说,采茶“不挑不扛”,比以前种地、喂猪喂牛轻松多了,收入也高一些。老伴前些年生了大病,家里“因病致贫”。现在种藤茶不仅脱了贫,还有富余的钱换了屋顶的旧瓦。
黄世云做工的地方,就是来凤县三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23年新开发的藤茶种植基地。在种植、施肥、采摘、剪枝等环节,近100位村民在旧司镇三合村的基地做工,一年能挣120多万元。
如今,不只是种藤茶卖藤茶,藤茶相关的产品更加丰富,产业链进一步完善。
多位茶农说,现在茶叶可以利用的部分变多,芽头、5指长的一级龙须、7指长的二级龙须、老叶子都能卖钱,连剪下来的枝条都能做成藤茶泡脚包。袋泡茶、纸杯茶、小罐茶等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形态也多了起来。
在来凤酉味藤茶集团的藤茶啤酒车间,一系列设备正在调试。集团总经理汪天祥说,预计2025年5月份藤茶啤酒投产,先面向来凤百公里范围内的武陵山区市场试水,后期再视销售情况扩大。
不仅是藤茶啤酒,藤茶食品、饮料、日化用品、中药饮片等藤茶深加工产品相继出现……张孝德说,目前来凤已开发出7大系列238种藤茶产品,藤茶产业告别单一卖茶的“过去式”,正向着多业态融合的方向发展。
2024年10月9日,茶农在桑树坪村藤茶基地采摘藤茶。(唐俊摄)
在革勒车镇桑树坪村,山间云海腾起,阳光照耀着群山。一条小路贯穿向上,两边是村里种植的藤茶田,再往前有一块绿色的大草坪,草坪上摆放着白色帐篷、几张桌子、一个烤肉炉,走到山顶,是一排民宿。
桑树坪村党支部书记姚俊告诉记者,近年来村里不仅靠种植加工藤茶获得收入,还依托藤茶梯田优美的自然环境促进文旅农融合发展。
春夏季节,这里是看星空、赏云海、避酷暑、摘藤茶的好地方,众多游客来这里感受休闲安静的慢生活,民宿经常满房。今年,村里还搞起了研学教育,还有一些绘画写生、创意写作的人来村子里“乡野办公”,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
姚俊在革勒车镇长大,原来是养蜂人,对农产品销售颇有经验。县委、县政府在镇上动员,要培育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既有企业管理经验又懂宣传推广的姚俊就被“挖”了过来。
“我们接下来要进一步整合村里的‘能人’资源,招募乡村‘CEO’卖藤茶,招募‘荣誉村主任’推广藤茶,打造精品茶乡旅游线路。”姚俊说。
来凤县政府的政策扶持和统一规划,为藤茶产业有序发展、成为县主导产业奠定了基础,藤茶产业突破了无序发展、业态单一的最后一道关。目前,全县110个村1万多农户种植藤茶,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
来凤县副县长向峰介绍,依据市场上民营企业风险应对能力不足的现状,来凤县近期依托县属国企组建了来凤酉味藤茶集团,建成来凤藤茶交易市场、藤茶电商孵化中心,并搭建藤茶供应链平台链接全县65家企业,同民营企业抱团发展。
“一个县只要抓住一个乃至几个产业,就能让经济蓬勃发展、农民增收,来凤根据地理、历史环境选准了藤茶这个产业,要孜孜不倦抓下去,在做深做细做极致上下功夫。”刘坚说。
“经过多年的发展,藤茶已经成为来凤的‘金字招牌’。下一步,我们将打造标准化种植基地和工厂,完善种植、加工、流通、销售、茶旅一体的全产业链,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升附加值,推动藤茶这个藏富于民的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来凤县委书记李伟说。(记者惠小勇 张阳)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接过录取通知书前,杨元梅双手在衣服上擦了又擦。
那是8月初的一个雨天,邮递员带着四川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来到她家。杨元梅穿着一身旧校服,一头齐腰长发扎成利索的马尾,从后院走过来。她背着一箩筐刚割的猪草,手上还沾着泥。
接过录取通知书之前,杨元梅看了一眼自己沾了泥的双手,然后在衣服上擦了几下。网络视频截图
这个场景被拍成视频,发在网上,击中了很多人的心。有网友说,从她擦手的动作就能看出,这份录取通知书的来之不易。
杨元梅的家乡在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嘎吉镇嘎吉村,这里地处四川南端,金沙江下游。从县城出发,在蜿蜒的山路上开车绕一个多小时,才能来到她海拔约2000米、被群山包围的家。
小学时,杨元梅走路去镇里上学,往返要两个半小时。初中住校,第一次离家,她一给妈妈打电话就哭,但还是从班里17名追到了第2名。高中,她考进县城,在寝室里,她是每天早上喊室友起床的“小闹钟”,在班主任眼里,她总是最早到教室的那个。
如今,杨元梅成了村里第一个考上“211”的学生。她能走出大山,也离不开多年来当地对教育的支持。从2002年起,先进的教育资源被引进边远落后地区,靠着一块屏幕,杨元梅和同学们接受着来自成都七中的远程直播教学。去年开始,会东县实施“助苗计划”,截至目前,资助了包括杨元梅在内的12位大学新生。
山区的教学条件在改善,人们对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杨元梅的班主任罗慧林说出了这里所有老师的共同心愿,“希望每一个娃娃都能读上书,读好书,考上大学,走出去。”
村里第一位“211”大学生
今年夏天,杨元梅有了一些她过去18年从未有过的体验:她第一次放下农活,走出县城,去攀枝花痛快地玩了几天;收到了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为村里第一位“211”大学生;她还意外地得到了网友们的关注。
杨元梅看到那条视频是在8月8日,当时已经有6万多点赞。高中班级群里热闹起来,大家夸她“太牛了”,“同学们开始实时向我播报,今天几万点赞了。”杨元梅有些尴尬地笑。
去商店里买东西,甚至有人会指着她问,“你是不是考上‘211’的那个女孩?”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也找过来,她的高中班主任、会东中学副校长罗慧林有些意外,“农村娃娃回家,帮家里做点农活,洗衣服、做饭、喂猪,其实是很正常的。”
对杨元梅来说,这些关注不过是她平静生活里的一点涟漪,“我该怎样还是怎样,也不会因为外界而改变自己。”
杨元梅家院子不大,推门进去,正中间的屋子是客厅和卧室,没有窗户,显得有些阴暗,她和父母、弟弟还有爷爷、奶奶一起住在这里。堂屋左边是厨房,右边,圈着两头猪和一头骡子。
杨元梅的家。新京报记者 彭冲 摄
嘎吉村112户、670多人,主要靠种植烤烟为生。据嘎吉村村主任肖永祥介绍,镇上的四个村子中,这里的经济收入还算不错。
杨元梅家里种着6亩烤烟,还有不到2亩玉米。这个暑假,她几乎每天都在帮父母做农活。早上七点多起床,吃完早饭,骑电动三轮车十来分钟,就到了地里,锄草,浇水。刚放假的时候,家里的烤烟只长了半大,现在,烟叶都收割完了,只剩了一根秆。最近,她每天还要骑车半小时,来到附近的山脚下,再花一个小时爬上山,找蝉蜕,“可以入药的,一斤能卖一百多块钱。”
常常忙到天黑,她才回家。时间久了,杨元梅的皮肤晒黑了不少,手上也总有被草划破、被虫咬的口子。但她有法子对抗这些磨人的枝节——唱歌,在田里哼两句周杰伦的《稻香》或《听妈妈的话》,“很治愈。”
杨元梅(右二)和高中同学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其实她不觉得累,“习惯了。”小学时,她便开始帮家里做些不太费力的活,7岁就会煮饭,放学回家还要照顾年幼的弟弟。在母亲眼里,她一直很懂事。同学觉得她开朗、活泼,“有点‘社牛’”,和谁都聊得来。一次,同桌和她出去玩,发现好多商贩都认得她,“有一次吃砂锅饭,人家都不收我钱了。”杨元梅笑道。
这样的性格,让她的心态一向轻松。高考时,她只当是平常考试,才有了后来的超常发挥。查成绩那天晚上,杨元梅反倒有些紧张,长呼一口气,才点击“查询”。成绩出来了,她第一反应是疑惑,“难道查错了?没有那么高吧。”
退出,换一个应用程序查,数字没变。再换一个查,还是549分。她这才相信,在床上滚来滚去地哭,惊醒了睡在身边的妈妈。她把分数一念,妈妈小声重复了一遍,又问,“一本线是多少来着?”知道这个成绩高出一本线34分之后,妈妈也哭了起来。
一向沉默的父亲没说什么,只是有一天,杨元梅进屋时,发现父亲拿着那张薄薄的通知书看了很久,又小心把它装进文件袋里。
求学路上,她走得越来越远
一路求学,杨元梅总说,“还挺顺利的,没什么困难。”
父母尽管学历不高——父亲小学毕业,母亲只读了两三年书,但从小就重视女儿的教育。杨元梅小时候,父亲就教她写“一二三”,上小学之前,她能写到十。
以前,村里有一所小学,走路十分钟就到。“但是我报名那年,只有俩学生。”杨元梅记得,父亲说“不能耽搁了”,决定把她送到镇里读。
山路弯弯折折,小学六年,她上下学全靠走。九点上课,她六点就得起床,吃完早饭,七点四十出发,走一个小时才能到学校。手里握着一块钱生活费,放学回家是上坡,要走一个半小时,更费体力,“饿了可以买块饼吃。”
被群山环绕的嘎吉村。新京报记者 彭冲 摄
初中时,杨元梅开始住校,只有周末能回家。最开始,她想家,每次和母亲打电话,眼泪就哗哗地流。但在学习上,她一直认真,三年里,杨元梅从班里的17名,追到第2名。
中考时,她以全县第303名的成绩考入会东中学网络直播班——接受来自成都七中的远程直播教学。学校在县城,杨元梅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起初,她觉得“知识点好难”,学不会,考得也差,有一次,数学考了倒数,在校门口遇到了亲戚家的姐姐,她抱着对方大哭了一场。
但家人从没给过她压力。不要求她必须考到多少名,也从不说供她读书的不易,父母只说,“只要你能读,我们就算砸锅卖铁,去借钱,也要让你读。”
杨元梅学习起来总是废寝忘食,兜里随时揣着巴掌大的笔记本,上面记着单词、公式等知识点,排队买饭甚至上厕所的时候,她都掏出来看看。
杨元梅在小本子上记的英语单词。新京报记者 彭冲 摄
在寝室里,她是公认的“小闹钟”——总是起得最早,然后喊室友起床。夏天,天亮得早,她早上六点就抱着书奔出寝室,坐在操场背英语作文,到了早读时间再去教室。班主任罗慧林记得,几乎每天,她都是最早到的。
有时夜里宿舍要熄灯了,她还在和室友争论数学题。对她来说,解题是有成就感的事,“算一道数学题,可能要花40分钟,但是最后解对了,那种喜悦感简直了。”
三年里,她从最开始排在班级三四十名、年级一百来名,到考到班里二十多名、年级前五十。高考时,她是班里的第12名,被四川农业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录取。
肖永祥介绍,这些年,村子里一共出了十多名大学生,“4个本科,专科有十几个”,但第一个考入“211”大学的是杨元梅,“我碰到她就夸,她现在是村里小孩子们的榜样。”
杨元梅高中时的笔记本。新京报记者 彭冲 摄
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杨元梅高中所在的班,是全年级成绩最好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县城,家境也不错,只有十多个学生来自农村。偶尔,杨元梅能体会到生活条件的参差。比如,高考报名时,学生要在表上填写“特长”,她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就写了个“热爱劳动”,“看他们填的什么中国舞12级,我目瞪口呆。”
但这样的情绪不会包裹她太久,“反正都这样了,就去接受。”她对这样的差距看得坦然,知道怎样把它化为动力。
班里的很多学生从没出过县城,班主任罗慧林常告诉他们,读书为的是有更多选择和机会,“不在于你挣了多少钱,而是要走出会东,去见见世面。”
2000年,来自重庆的罗慧林初到这里的时候,明显感觉到,在闭塞的环境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以及学生的求知欲,都没有外面高。
杨元梅的高中——会东中学。新京报记者 彭冲 摄
改变是慢慢发生的。最明显的是硬件,起初,教学设备不过是一块黑板,现在,多媒体设施变得齐全。以前,篮球场是水泥地,足球场都是杂草,这些年,塑胶跑道、专业运动场地都修建了起来,“和大城市里的学校没什么两样”,被招进来的老师学历也越来越高。
2000年,四川省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试着用卫星技术,将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引向落后地区。2002年,成都七中成立东方闻道网校,向云、贵、川、藏、陇五省区的普通高中提供远程直播教学。
会东中学是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学校之一。罗慧林介绍,会东中学参加高考的500多名学生里,182人考上了本科,45人考入一本,“接受远程教学的网络直播班里,57人中,45人考入本科,其中25人考入一本。在凉山州,这个数据算是不错的。”
罗慧林注意到,这些年,读高中的学生也越来越多。2003年时,会东中学高中部只有7个班,后来增加到10个班,最多的时候有15个班,来自乡镇的学生也在增多。今年,全县考上本科的学生人数,至少是16年前的4倍多。
“现在,父母对子女的期待,对优质教育的渴求,比以前强烈太多了,村里、镇里的孩子都来县里读书,县里的孩子开始出去读。”罗慧林说。在他看来,读书未必是唯一的出路,但在会东这样的山区,读书一定是走出去的路中最宽敞、最有用的那条。
当地也一直为贫困学生提供经济支持。罗慧林曾遇到过因家庭贫困想要辍学的学生,他联系了本地的爱心人士,每个月提供600元资助,学校也有相应的措施,“经济困难的学生考到前多少名,就可以免学费。”从去年开始,会东县启动实施“助苗计划”爱心助学行动,截至目前,一共资助了12位大学新生,其中就有杨元梅。
杨元梅收到了四川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新京报记者 彭冲 摄
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大山。这几天,杨元梅开始收拾行李。大学的老师打来电话,说帮她准备了盆、暖瓶等生活用品,她很感动,“有那么多好心人帮我,将来我也要接力帮助更多的人。”
对于大学生活,她有自己的规划,“大一要考英语四级和驾照,后面可能要准备考研。”杨元梅期待着开学,她想知道大学生活是什么样,想看到更多外面世界的精彩。她还被选为新生代表,在为开学典礼准备的发言稿中,她写道——
“我坚信,有那么多的绿灯为我点亮,我在大学,一定能够交到很多朋友,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我已经准备好大干一场了。”
新京报记者 彭冲
编辑 刘倩 校对 陈荻雁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