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3招搞定《西安事变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9 03:26

3招搞定《西安事变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西安事变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主题,例如可以从历史背景、人物形象、事件影响等方面入手。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西安事变,主体部分分析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
3. 逻辑严谨:在论述过程中,注意保持逻辑的严密性,观点明确,论证有力。可以结合历史事实、文献资料等进行分析。
4. 语言表达: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语言生动、流畅。注意避免口语化、重复啰嗦的表达。
5. 突出重点:在众多历史事件中,西安事变具有特殊地位。在作文中,要突出其重点,如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6. 适当引用: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相关历史资料、文献等,以增强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的准确性和适度性。
7. 表达个人观点:读后感应体现个人观点和感受,避免人云亦云。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
a. 对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有何认识? b. 对事变中的人物形象有何评价? c. 事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d. 事变对当今社会有何启示?
8.

西安事变中的赤诚爱国无悔情

为深度了解西安事变发生的全过程,再次体验其重大的历史意义,我们青年红色探访小队先后参观了西安事变纪念馆,杨虎城故居。虽然西安事变的硝烟早已散尽,这段历史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但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巨大,我们不能忘记。实践旨在重温西安事变历史,全面认识历史进程,深刻把握历史规律,体会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的爱国热忱,认识民族团结共御外敌的重要性,了解其在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促进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对初心使命等革命精神的思考。

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所以又称“双十二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同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探寻红色故地

西安事变纪念馆

西安事变旧址共包含八处,此次参观的是张学良公馆。西安事变纪念馆是以原张学良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为基础的西安事变旧址改建的,是遗址性博物馆。纪念馆内分为映像厅和东、中、西楼等部分。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历史的转折”,“赤城爱国无悔情”等主题展厅,认真观看了纪念馆陈列的各种照片、实物、书信等展品,对西安事变从酝酿、爆发及和平解决的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西安事变的起因——九一八事变致东北沦陷,到其发展——西北抗日力量大联合,再到其爆发——张、扬兵谏,最后产生历史转折——和平解决,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当时中华民族面对外敌入侵的急心,张、杨逼蒋抗日的丹心,中国共产党联蒋抗日的用用心以及全民族联合抗日的万众一心。

杨虎城将军纪念馆

杨虎城将军纪念馆,又称杨虎城将军故居或杨公馆,位于陕西省蒲城县槐院路,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一座关中典型的四进式建筑。杨虎城将军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一户农民家里,早年投身于民主革命,是陕西靖国军主力,先后任师长、军长、陕西省主席、国民党五中全会中央常委。在其任职于陕军及陕西省期间,坚守西安城、筹建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即此后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持建设关中八惠工程等。1936年12月12日与张学良将军联合发动“西安事变”,促进抗日,后被蒋介石残杀于重庆,终年五十六岁。他的一生,为陕西人民和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我们纪念学习。

纪念馆共有大小7个展厅,分别是资料室、杨虎城将军生平展室、杨虎城将军卧室、西安事变专题展览、珍贵文物展室、蒲城爱国人士展室和杨母卧室,介绍了杨虎城将军生平事迹、西安事变、蒲城籍爱国人士等。整个纪念馆以杨虎城将军为主题,通过不同方面的介绍及珍贵文物的展出,向我们详细地做出介绍,对宣传杨将军伟大的爱国精神等起到了重大作用。

杨虎城将军一生心系国家,以革命始,以革命终,顺应潮流,力挽狂澜。他的一生追求进步,向往光明,为真理献身,有大功于国家民族,堪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心得感悟

通过对西安事变纪念馆和杨虎城将军纪念馆的参观学习,我们增进了对西安事变及抗日战争的了解,铭记历史,遥寄深情,缅怀先烈。深刻认识到作为新一代青年,要时刻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继承和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西安交通大学的一份子,我们要深刻把握西迁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国梦”“强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时局转换的枢纽”——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与重大影响

来源:解放军报·中国军号

“时局转换的枢纽”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与重大影响

■朱姝璇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进行了多轮谈判。

西安事变发生次日,当时的《西北文化日报》刊发的消息和相关报道。

(图文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提供)

视频加载中...

1936年冬,围绕“联合抗日”与“继续内战”之争,偏僻的黄土高原成为国内各种政治力量博弈的焦点。12月12日凌晨,西安华清池枪声骤响,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中国抗日救亡运动持续高涨。身处西北“剿共”前线的张学良、杨虎城早已厌恶内战,力主枪口对外。中国共产党积极争取张学良和杨虎城停战议和、共同抗日,红军与东北军、第17路军在西北“三位一体”的合作抗日新局面初步形成。

然而,蒋介石仍坚持“剿共”。张学良、杨虎城同蒋介石的政见分歧日益尖锐,矛盾日趋激化。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再赴西安督战,逼迫张学良、杨虎城继续“剿共”。面对多次劝谏反遭申斥的局面,张、杨决意采取非常手段,实施“兵谏”。12日凌晨5时,东北军一部包围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第17路军同时控制西安城区,软禁了从南京来的国民党军政要员。当日,张学良、杨虎城及东北军和第17路军高级将领联名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主张。

西安事变爆发后,全国局势愈发复杂。中共中央在接到张学良电报后,立即召开会议,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15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联名发表《关于西安事变致国民党国民政府电》,表示支持八项主张。17日,周恩来、博古、叶剑英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应邀飞抵西安,分别与张学良、杨虎城进行会谈。张、杨完全接受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和条件。周恩来还亲自对西安中上层人士和当地群众进行了说服、宣传工作,并利用报纸、电台等积极宣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揭露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试图挑起中国内战的阴谋。同时,中共中央还直接与南京方面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进行了磋商。

12月23日、24日,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国民党代表宋子文、宋美龄以及张学良、杨虎城举行谈判。最后,会谈达成六项条件,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的承诺。至此,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创造了积极条件,毛泽东同志称其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


(解放军报·中国军号出品)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