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9 04: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朱光潜《谈美》读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理解书中的核心观点:在写作之前,首先要对《谈美》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解朱光潜对美的定义、美的分类、审美教育等方面的观点。
2. 确定自己的观点:在阅读过程中,你可能对朱光潜的观点有所认同,也可能有所质疑。在写作时,明确自己的观点,为后续论述奠定基础。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谈美》的作者和主要内容;主体部分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论述,结合书中实例和自己的感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自己的观点。
4. 结合实际:在论述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生活感悟或社会现象,以增强说服力。例如,在论述审美教育时,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审美教育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5. 引用书中观点:在论述过程中,适当引用书中观点,以证明自己的观点。但要注意,引用时不要过多,以免影响文章的流畅性。
6. 语言表达:读后感作文要求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使文章更具文采。
7. 适度抒情:读
作家介绍:
朱光潜(1897年10月14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补充完整地名),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历任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等职。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书简》等专著,译有《歌德谈话录》、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莱辛《拉奥孔》等经典著作。1986年3月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89岁。
内容概述:
本书作为一部美学入门读物,系统探讨了美的起源、本质及特征等核心命题,最终提出了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的终极追求——"人生的艺术化"。作者以老友叙谈的口吻,将艺术与人生的深刻关系融入朴素清新的文字之中,引导读者在艺术与生活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全书以"慢慢走,欣赏啊"的呼吁作结,如黄钟大吕,发人深省。
精彩语句摘录:
1."恋爱中的对象是已经艺术化过的自然。你只见到精灵,所以觉得无瑕可指;旁人冷眼旁观,只见到躯骸,所以往往诧异道:'他爱上她,真是有些奇怪。'"
2."诗是生命的表现。生命像柏格森所说的,时时在变化中即时时在创造中。说诗已经做穷了,就不啻说生命已到了末日。"
3."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4."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这黑暗,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火。朋友,让我们珍视这些星火!让我们也努力播撒几点星辉,去照亮那如往昔般深邃的未来!"
阅读感悟:
《谈美》虽为美学理论著作,朱光潜先生却以极具亲和力的畅谈方式替代了严肃的学术论述,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系统阐释其美学理想,揭示了审美体验的重要法则——"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无论是面对陌生之地的审美震撼,还是品味历史人物的传奇人生,本质上都是将对象从功利关系中抽离,构建纯粹的审美观照。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需要实践"慢慢走,欣赏啊"的生活美学,培养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实现人生的艺术化。
文图/高睿泽
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所谓“选择”,就是“审分寸”,而分寸就是“本末轻重”。
在朱光潜《谈美》一书中,美的“本末轻重”是什么?我们选择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有至善的心态才能感受美,有至诚的心灵才能生发美。
美的标准源自真善美,又创新创造了真善美。真善美是我们判断事物的三种认知维度,又是三重境界。
朱光潜先生谈美,首先强调的是态度的重要性,心态是本。不同的心态,决定了不同的认知维度,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格局和精神境界。
朱光潜先生认为,审美有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和美感的。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实用的态度偏重用利弊得失去判断事物,为善才能去恶,必须看淡得失,愿意分享,才能取得共羸。
科学的态度偏重用理性客观去探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伪存真,追求真相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保持独立人格、独立思考和独特魅力。
美感的态度偏重用直觉和形象回归人的内心和本能,让人和物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和谐共生。
实用和科学的态度都向外求,在一定程度上是属于“术”的范畴,而美感的态度是向内求,在一定程度上属于“道”的范畴。
但,这三种态度没有对错,都是合理的存在,只是认知的维度不同。
我们既要看到它们的差异,更要看到其内在的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又是一体三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缺一不可。
所以,没有真善美的心态,便感受不到真善美,发现不了真善美,更不可能创造真善美。
那么,如何判断美的“本末轻重”呢?
朱光潜先生说,艺术家估定事物的价值,全以它能否纳入和谐的整体为标准,往往出于一般人意料之外。
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也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在看重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执著,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也知道摆脱。
艺术的能事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取舍恰到好处,分寸拿捏到位,才是美的艺术。
审美的“本”,一是本色,二是本真,三是本心。
本色,就是“风行水上,自然成纹”,“唯大英雄能本色”,美的艺术来源于本色的生活。
朱光潜先生拿一首诗举例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心中没有源头活水,哪里会有“天光云影”呢?
所以,欣赏你的生活,欣赏你自己,以欣赏的眼光看自己,看天下,看众生,本色示人,赤诚待人,自然会心有灵犀,心灵相通。
本色就是不虚伪,不无病呻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源于现实生活,创造新奇生活。
本真就是真诚的态度,美来不得半点苟且。善于生活者则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
真正的艺术家在锤炼作品时常常呕心沥血,一笔一画不肯苟且,一字一句推敲多日。
小节见大义,细节定成败。没有极致的追求,何来极致的享受。
美的本真就是极致的热爱,发自内心的执着,持久而热烈,甚至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
本心就是初心,发乎心,践于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自然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
情趣本来就是物我交感心灵共鸣的结果。心在哪里,美就在哪里,美的价值都是内在的。
所以,朱光潜先生说,“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才是至上的美。因为心灵自由,不被现实利益、善恶、美丑所束缚,完全依靠本心去探索,去创造,美是纯粹的爱。
当一个人的生活就是美的追求,美的创造,美的风景,这个人美不美呢?
如果我们理解了美的本末,美的轻重就迎刃而解了。
美向内求,不向外求,真情实感为重;
美在内容,不在形式,心灵相通为重;
美在联想,没有条条框框,灵魂自由为重;
美在创造,不在模仿,随心所欲不逾矩;
美在美感,不在快感,心领神会,无所为而为;
美在自然,不在刻意,取舍为重;
美在距离,过犹不及,分寸为重。
美是生活,美是人生,美是情趣,美是艺术。美是艺术地生活,又是生活的艺术。美是人生的情趣,又是有情趣的人生。
文章的结尾,我也想引用那句发人深省的话,来表达我对美的理解:“慢慢走,欣赏啊!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