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9 14: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艺术设计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感受。是关于艺术设计的理念、技巧、风格还是某个具体作品?确定主题有助于你围绕中心思想展开论述。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所读艺术设计的书籍或作品,引出你的观点和感受。 - 主体:分几个段落阐述你的观点,可以按照以下思路展开: a. 对作品的整体评价:如设计理念、风格、技巧等方面的评价。 b. 分析作品的特点:如创新之处、独特之处、引人入胜之处等。 c. 结合自身经历或感悟:谈谈作品对你产生的影响,以及你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启示。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观点和感受,并展望未来。
3. 论证充分:在论述过程中,要有充分的论据支持你的观点。可以引用作品中的具体例子、数据、观点等,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4.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文采。
5. 适当引用:在引用作品中的内容时,要注明出处,避免抄袭。同时,注意引用的篇幅,避免过多引用而
2025年7月5日,宁夏银川,这个平凡又特别的夜晚,时针悄然指向9点29分。过去的15天,我的思想像是脱缰的野马,不知去向,而我只能带着这具凡夫肉体,在生活的浪潮里奋力扑腾。吃饭、睡觉,周而复始,从6月匆匆闯进7月。今晚,终于能寻得一方宁静,坐下来,试图召回那离家已久的思想。毕竟,这看似平凡的肉体,也是思想修炼的基石,我们不该相互嫌弃。
思绪飘飞间,我想起了傍晚去吴忠市利通区渔光湖湿地的所见。8点40分,一群候鸟准时回巢。看着它们,我不禁思索,对于这些候鸟而言,生活除了觅食和睡觉,是否也有艺术和哲学的一席之地?这个问题,我一时无法作答。回想起过去的一周,忙碌的生活让我无暇顾及艺术和哲学,可仔细想想,似乎哪里不太对。换个角度看,夜深人静之时,不正是艺术和哲学蓬勃生长的好时机吗?夜幕笼罩下,君子和而不同,候鸟们或大或小,相互依偎,哪怕偶尔会有袭扰、偷食的行为,但此刻,它们不再有尊卑之分,在水中共同守夜,彼此守望,一同成长。而艺术,就像为它们披上的一层绚丽外衣,让它们在这片天地中相互映照,熠熠生辉。
翻开丹纳的《艺术哲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丹纳说:“什么是艺术品?艺术品,无论是一幅画,一出悲剧,一个雕像,显而易见,属于一个总体,总有总体特征。” 初读这句话,我有些懵懂,可结合生活中的种种,渐渐有了感悟。在我看来,如果这是一件艺术品,它必然是一群人、一群鸟、一处山水,以及它们的生存状态、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当时代处于快速变化之中,人们或是迷茫挣扎,或是无助前行,无论是一只鸟、一群人,若正处于焦虑时刻,缩羽而立,来回游走,不停张望、呼唤,当你注视它或他时,就会发现,它或他已然成为了一件艺术品,因为它或他是这个时代的真实映照,是一群人、一群鸟、一处山水的整体写照。就像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陶器上的彩绘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性,更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信仰和文化 ,成为那个时代的艺术象征。
丹纳还提到:“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就必须正确设想他们所处的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艺术家不是孤立的人,因为有群众和声,艺术家才成为其为伟大。” 以维米尔为例,他历来被视作一位孤立的艺术家,一生局限于家乡代尔夫特,鲜少与外界接触。但卢浮宫“维米尔与黄金年代”展览却显示,他其实深受同时期荷兰画派画家的影响 。这表明,艺术家的创作离不开时代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正是有了群众的呼应和时代精神的滋养,艺术家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我深知自己不是一件艺术品,即便独一无二。在这个时代,奋进或许是思想上长出的羽毛,而反思则是最好的传承习俗。艺术从未真正远离,思想更是无处不在。正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阐述的,艺术与哲学紧密相连,它们深深扎根于时代的土壤,反映着种族、环境和时代的特征。
合上书本,思绪仍在夜空中飘荡。在这思想的夜栖处,我与丹纳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对艺术与哲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未来的日子里,我愿带着这份感悟,继续探寻生活中的艺术与哲学之光。
摘要:
艺术设计服务于人,它通过人们用货币购买“日用”之物而实现。
艺术设计和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经济落后的地方,很难把对艺术的追求放在第一位。人的精神所需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只有在衣食住行等能够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才会对美有所追求,才能更多地注重精神世界的建设。只有经济发展的好,人们才不会为了生存而焦虑,并且会将注意力集中在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上,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艺术的“道”才会更好彰显,也才会指导人们对美有一个更高的认识和追求。同理,作为“日用”的艺术设计才能蓬勃发展。
实质而言,艺术设计与经济发展是水乳相融的关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艺术设计的兴盛需要经济的发展作为基础,而经济的发展又需要艺术设计赋能助推。因此,艺术设计具有极强的经济性。
关键词:艺术设计;经济发展;设计师商业价值
前言从原始社会到如今,设计与经济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初,人类追求的是设计物的使用功能,但随着人类对设计物使用功能的满足,并在基本达到了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就产生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如:希望用于盛食物的碗有纹饰;希望用于保暖的衣服更华丽并有所不同;希望用于居住的房屋高大、华贵、别致,等等,这样的心理诉求不断促进了设计物的商品经济价值,尤其是人类商业社会普遍形成后,设计物的商品经济价值就成为了必然。
因此,艺术的融入,使得作为商品的设计物在满足人们多层面需求的同时,其价值也随之增加,进而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商业设计的发展
1.1商业的本质
商业的本质是一种交换,其模式是发起方通过一定途径、地点产生交换,并获取利润,该模式也称为商业模式。如餐饮是我们接触最多的一种商业模式:食品的提供方给予了场地、给予了食品、给予了情感上的服务,而就餐方获得了食品、获得空间感受、获得了情感服务,由此,就餐方就要为之付出货币。这样,就产生了餐品货币的交换、空间感受货币交换、服务货币的交换。
1.2设计介入商业
一般而言,商品在市场上出现的时候,如果没有同类竞品,这时还不需要对商品做设计优化,而需要设计的介入往往都是在市场本身就存在替代商品或者是跟随其后出现了竞品的时候,这对于一件商品来说,其设计是否能满足购买者多层面的需求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商业模式的发展期,商品单纯的“设计”作用是非常弱的,距离商业核心也比较远。在用户量达到一定基数,并且生产方与用户之间产生矛盾时,就需要设计介入解决问题。而且,在一定时期,商品功能到达一定数量级之后,有可能会跟竞品之间产生激烈竞争,这时,也同样需要设计来解决。
因此,在产品发展的各个阶段,设计介入的目的看似是不断满足人们对产品的各种需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设计的介入却是在解决生产商、销售商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更是设计本身商业价值的体现。
2.在商业逻辑之中设计师的位置
2.1设计需要满足商业逻辑目标
设计师在做任何一个产品设计的时候,不能将自己简单定位成一个需求的满足方。更多的要换位思考,去设想需求的提供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挖掘买方需求,也才能理解买方需求的原因和背景,这样就能由内而外地把握用户深层次的心理需求,从而使设计的产品与之相符合。比如德国、美国的产品设计,设计师已不单单只考虑产品的使用属性,更多的是考量使其具备人体工程学等人性化价值。而且,现在的消费者也越来越多地需要这样的消费溢价,消费者普遍认为具有特殊化的商品才是真正的现代产品,毕竟单一的商品功能属性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多层面功能需求。
产品对于人们的多层面功能需求又恰恰需要知识的注入。因而,知识经济成了当代全球普遍的观念和经济目标,而艺术设计则是把这个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每一种设计都应遵从设计方法、设计原则,在不停更迭的商品价值中找到适合的设计定位,顺应时代需求才能具备发展的条件。
2.2设计师的产品思维决定商业价值
由于角度原因,设计师对自身的定位和产品生产方对设计师的定位往往会大相径庭。设计师很希望在产品的商业模式中不仅仅是作为一个需求的执行者,而是希望自己在了解产品的商业逻辑基础上,从全方位出发来做设计,但产品生产方对设计师的定位常常是按自己的要求执行即可。
对设计师而言,要想从单纯的设计实施角色进入产品策略制定的层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不可能。很多产品生产方都以时尚或短期需求为原则,少有周全并兼顾长期的规划,这就对产品的溢出价值造成了障碍,通俗来说,就是缺乏全面的产品价值利益考量,如生产方会固执地认为他们负责的是产品的使用功能价值,而设计师负责的是产品的外在审美价值,这样的观点本身没有错,但如果设计师没有全身心的融入主人翁意识,产品外在的审美与其内在的功能就会出现貌合神离,其溢出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因此,一致的认同,合二为一的定位非常重要,这决定了设计师的系统性产品思维,也影响到了产品的商业价值。
所以,设计师只有具备了系统性产品思维和商业逻辑思维,其设计的产品才会将商业价值最大化。
2.3设计领域的体验度量模型
设计领域已经有了很多优秀的体验度量模型,如谷歌GSM-HEART模型、阿里云UHTCC模型等,但还是不能彻底解决设计师遇到的所有问题,如设计的价值是什么?这不仅仅是设计师面对自我的问题,也是面对社会大众需求的永恒问题。
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以及设计边界的不断拓展,设计价值评估体系也随之变化,从用户体验走向客户体验,从线上体验走向线上线下全链路的体验,从关注产品转变为关注商品。新的商业体验度量模型也由此产生。
商业体验度量是把设计师的体验数据和业务的商业指标进行强逻辑关联,通过AI分析体验数据挖掘市场中真实的消费者,以帮助设计师创造出具有更高经济价值的商品。
3.艺术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
3.1艺术设计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创造意义
艺术设计的产生、延展离不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人们满足设计物基本的实用功能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正如衣物已满足了人的遮体保暖的基本功能后,美饰、华丽和象征的样式就成了一种追求;再如一双平淡无奇的鞋子,为了顺应人们的需要,从以前单一的样式衍生出了现在的高帮、中帮、低帮、凉鞋等各种各样的款式。这样一来,就促进了艺术设计的创造性延展,也直接刺激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更为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的无印良品,它本着人性化的原则,从人体工程学出发,不论是一把椅子的凹凸、角度,还是一件衣服的领口都精心设计,从而符合了人们的感官,受到了人们的喜爱,由此,有无数品牌随之效仿,并带动了许多行业快速拔地而起,也逐渐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增速,这就是艺术设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创造意义。
3.2艺术设计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能看见的一切非自然物都是人所设计出的,如人们手里的手机、住的房子、穿的衣服、开的车、睡的床、吃饭的餐厅,等等。如果没有设计,人类的生活无法想象。正因为有了设计,人类的生活才是今天这样。只要人类还存在于地球上,设计就与人类社会共同发展。
例如工业设计有效促进了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其发展的核心是提升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而且还对现代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经济的发展会产生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同样社会需求也反向推动经济的发展,一个工业设计产品的兴起,一定是人的需求所致,它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在工业设计公司中,总是有一些高级工业设计师致力于高质量的产品设计。他们与消费者沟通,整合灵感,发挥创造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产品的不断创新也创造了市场潜力,并为生产方赢得了市场。
随着以机械化生产为主的工业社会转向以信息化生产为主的知识社会,产品设计既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要体现设计师的技能。在设计产品时,通过结合设计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融入消费者的期望和情感,使其产品在被市场接受的同时也能够被消费者认可,从而促进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3.3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艺术设计的繁荣
艺术设计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反之,社会经济发展又促进艺术设计的繁荣,如此往复,相互影响,这已为人类社会从石器时代到当今数字智能化时代的发展历史所应证。
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所取得的成果即是最直接和最好的明证。
在经过了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就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即从凭票供应发展为商品充足的自选,市场从卖方市场也就转变为买方市场。人们所需要的工业产品从大到小,也经过了逐渐从密集型手工生产转变为半机械化、全机械化、半自动化、全自动化乃至智能化生产,全面满足着人们生活中的需求。时至今日,人们有了丰盈的食物供给,充足而个性化的衣物,宽敞舒适的居住空间,便捷舒服的交通工具,智能化的通信工具、办公用品和家用电器,个性化的娱乐用品,等等。
这其中,设计起到了巨大作用。改革开放之初,物质匮乏,人们所需仅仅停留在对“物”的基本功能,如吃饱、遮体保暖、有屋睡觉等简单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有所增长,产品越来越充足,基本物质需求已不再是问题,随之,人们有了更高一层的追求——“美”。由此,设计顺应所需成为了重要角色;在21世纪开始后,人们已不仅仅是追求简单的“美”了,而是“个性化”的需求变得越来越时尚,并且,此时期的产品生产技术基本是同质、同等化,于是,设计就尤为重要。可见,人们对“物”的基本需求、对“美”的追求、对“个性化”的需求,推动了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在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需求层面时,也促进了对设计的需要。
顺应社会快速发展所需,与之相应的是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因此,相关的各种设计专业应运而生,并长足发展,至今已成为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学科专业,每年本科的招生规模和人数较其他国家来说,是世界之最,源源不断地为各行各业输送着相应设计人才,极大地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艺术设计方兴未艾。
结语艺术设计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推动作用,其推动作用可以归纳为:一是艺术设计可以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求;二是艺术设计可以陶醉情操,提升人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从而有力的推进社会文化的进步和文明风尚的升华;三是艺术设计可以促进和提高人的自信心,增长求知面,使自身内在潜力得到更大的发挥;四是艺术设计可以增进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适合不同艺术要求的人,让众多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最大的满足;五是艺术设计可以丰富人们的健康生活,从而更好地改善和提升人的生活质量。
总之,一方面,艺术设计借助社会经济发展的力量,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并进一步实现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还需要依照设计领域的体验度量模型,发挥设计师商业价值,使商品符合消费者的期望值,提高消费者的体验感和满意度,从而创造出符合当今时代需求的商品。
参考文献
周泓洋,吕明,王粟.经济视角下艺术的研究,艺术视角下经济的研究?——艺术经济学学科建构之初探.艺术教育,2021(10):7-13.
陈洪娟,梅新想.数字经济背景下艺术实践空间的现状与趋势.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8(04)
:221-232.DOI:10.13718/j.cnki.xdsk.2022.04.022.
(澳)戴维·思罗斯比.经济学与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任衎昊劼.论艺术与经济的关系.艺术品鉴,2019(26):67-68.
张嫣然,李光安.彼得·贝伦斯“艺术与经济需求结合”设计思想研究.戏剧之家,2020(05):110-111.
骆佳.浅谈艺术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08):40-41.
万琴.艺术与经济的关系——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讲座有感.智库时代,2017(07):144+147.
(作者胡倍榕系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2020级艺术设计硕士研究生)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