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9 14: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电影观后感的哲学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观后感要围绕哪个哲学问题展开。是探讨电影的叙事手法、人物塑造、主题思想,还是分析电影中体现的哲学观念?
2. 观点明确:在作文中,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阐述你对电影哲学问题的看法。观点应具有逻辑性和说服力。
3. 分析电影:对电影进行详细分析,包括情节、人物、场景、镜头语言等方面。通过分析,找出电影中体现的哲学问题。
4. 结合哲学理论:在分析电影时,可以引用相关的哲学理论作为支撑。这样可以使你的观点更有深度,更有说服力。
5. 结构清晰: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电影和哲学问题;主体部分分析电影中的哲学问题,结合哲学理论进行论述;结论部分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
6.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使用准确、流畅、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口语化、模糊不清的词汇。
7. 举例论证:在论述过程中,可以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这些例子可以是电影中的情节、人物对话、场景描写等。
8. 适度引用:在引用哲学理论时,要适度,避免过多引用而忽略了你的观点。同时,注意引用的准确性,避免断章
作者:龙平平(电视剧《觉醒年代》编剧、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
党史学习教育正在向常态化、长效化推进,电影《红船》作为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影像资料和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学生喜爱的影片,在浙江、江苏、安徽、四川、新疆等地复播,数百万党员干部和中小学生通过影院及点对点的送影到校、送影下乡等方式观看影片。
电影《红船》在人性的温度中传达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理念。《红船》以塑造人物为核心,以青年毛泽东成长为视角,生动地展现了毛泽东思想逐步成熟、成长中的大量细节,使观众通过影片讲述感受毛泽东的内心世界。毛泽东在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中经历彷徨、痛苦、挣扎、失败,实现思想的觉醒,这种成长是有温度、有力量的,能跟现在的年轻人产生共鸣。影片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100年前这批胸怀天下的“80、90后”的青春热血和理想情怀艺术化地展现出来的同时,也把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题讲清楚了。
影片以大历史观,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展现电影人的“四个自信”。电影《红船》采取首尾呼应的形式,结尾处让时间随着毛泽东的思绪一直穿越到百年后的今天,与新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经济繁荣昌盛、人民全面小康的社会图景同频共振。当历史站在又一个百年交汇点上,党的百年奋斗成就和历史经验再次了中国只有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在中国共产党这艘红船的领航之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正是影片的能量与温度。
影片在百折不挠的抗争中彰显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历史。电影《红船》把这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血性与风骨展现出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在影片中的演讲就是一篇篇战斗檄文,金句不断,让人热血沸腾。那些台词让今天的年轻观众油然生出壮志豪情。当陈独秀被北洋军阀抓进监狱,他发表“监狱与研究室”理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当毛泽东率队北上“驱张”,其“在理、在兵、在势”辩证分析和面对刺刀和绞索的不屈不挠;当中共一大会议受到法租界巡捕房冲击,代表们坚持“会议要开下去,党纲和决议要通过,领导机构还要选出来”的不懈精神,影片中大量细节都展现了早期共产党人在敌强我弱的环境中不怕牺牲、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影片在理想和诗意的崇高中,表达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象征和诗意在影片中俯拾皆是:如毛泽东和杨开慧雪中的相拥,毛泽东给岳父杨昌济献上的“雪花圈”,这是他在人生迷茫时心灵的净化;“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时,当骡车陷入泥沼,两人奋力推出,车轮在茫茫的雪野中滚滚向前,历史的道路从此改变;毛泽东带领“驱张团”浩浩荡荡打着油纸伞穿过竹林,慢镜头的雨滴打在竹叶上,心怀美好而前路艰险,这些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表现手法。此外,影片以红船和红船精神诗意地贯穿首尾。红船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组成部分,故事的开始,写意的小船渐渐在南湖碧波上变成写实的红船,由小变大,朝着太阳的方向驶去。而在影片结尾,南湖水面映着满天彩霞,红船在水中引领航向。唯美的镜头语言让影片升华,它正在诗意地讲述着船与水的关系,讲述着船与水的历史,讲述着走向新时代的船与水的新篇章。
《红船》作为一部史实和思想尺度把控严谨的建党题材影片,采用年轻化的叙事理念、青春化的镜头语言和富有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表现出文艺气质和思想穿透力,在电影创意、电影观念、电影美学上为中国主流电影创作探索做出了贡献。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3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如果一部文艺作品,让人看过几天后依然感觉置身其中,依旧温暖感动、回味无穷,你便和它产生了联系。《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之于我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这是青年导演李亘的银幕处女作,酝酿了将近12年,根据导演的一段亲身经历改编,生活的历练与苦味成就了这部非常克制又很动情的电影。
2007年,北京语言大学就读大二的李亘,得到了一个东京留学交换生的名额,为期一年。到达日本东京后,他住在一个名叫渊野边的地方,并时常去一家名叫南国亭的中餐馆勤工俭学。多年后,当李亘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他决定将这段经历搬上大银幕。李亘在电影中化身为李小李,在打工的过程中结识了一群生活在异国底层的同乡人和本地人,每个人都面对着离别的抉择,各有各的隐忍和苦痛,却在不经意间和他从冷漠到熟悉,从熟悉到依恋,彼此扶持,互相取暖。
影片娓娓道来,平平淡淡地呈现着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这些沉重的主题,处处洋溢着人情味。影片的编导合一、自传体与对电影艺术创作手法的自觉追求,使影片流露出浓郁的作者电影气息,在叙事理念与细节表现方面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用情感叙事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叙事上散乱平淡,几乎没讲什么完整的故事,都是客居异国他乡的人们在各自庸常生活中的细碎情绪,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一开始甚至会觉得有些枯燥、琐碎,但慢慢地剧情随着一个个人物鲜活起来,生动起来,观影者与剧中人的情感也开始流动起来,互动交融,不分彼此,如同费穆一直强调的使观众和电影打成一片的“一贯的情绪”,也就是“空气”。
狭小的中餐馆南国亭迎来送往,映照人生百态,店长管唯美丽热情,却受疾病与情感的困扰;前来日本寻父的青木玩世不恭却不乏温情,拒绝与父亲与现实和解;老万貌似莽汉一枚,实则心细如发;带着牛肉盒饭赶电车做好几份工作的阿姨,总能给人带来一份如家的亲近;那对老人之间的真情,如阳光静止一般给人美感;张艾嘉饰演的老师,在无家与有家之间唤起观众的共情;身处这些人之间的李小李,何尝又不是我们每个人自己?
帕斯捷尔纳克说过:“电影败坏戏剧的核心,因为它被要求表达其中真实的东西,其周围的血浆。让它不要拍摄故事,而拍摄故事的气氛。”卡拉托佐夫的《我是古巴》(1964)、塔可夫斯基的《镜子》(1975)、《乡愁》(1983)、费穆的《小城之春》(1948)、吴贻弓的《城南旧事》(1983)等影片,是空气运镜、情感叙事的典范。
《城南旧事》剧照
让人欣慰的是,《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也走在这条道上,影片中异国风景与人物的孤独落寞相互渗透,映现出人物的具体生命和情感内容。导演吸取了中国绘画中散点透视的美学技巧,用影像之间的关系、影像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来打动人,镜头之间迹虽断而气相连,如同中国古代绘画长卷一样的时空观念贯穿影片始终,古朴的小巷,喧闹的市井,静寂的山水、飘荡的芦花,以及郊区的绿野田间,烘托出一种与人物内心活动相得益彰、虚实相间的韵味,同时也传达出人生无常的哲理,绚烂之时让人看到零落之后的悲凉,为影片平添了一种物哀之美、幽玄之境。
这部全程在异域拍摄的影片,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李安的《推手》(1990)与《喜宴》(1993),尤其是鹏飞的《又见奈良》(2021)。不同的是,李安更加注重情节、情感冲突线的编织,李亘则是淡化戏剧性,从这一点来看,李亘更加趋向于侯孝贤隽永、含蓄、苍凉的东方诗意影像风格。同样取景于日本,《又见奈良》关注的是二战日本遗孤这类特定少数群体,无论收养了战后遗孤的母亲,还是留在中国的遗孤的子女,都承受着那场战争所带来的影响和伤痛。《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关注的是孤独的留学生、漂泊的异乡人、老年人、打工者等底层边缘人。这部影片还有一个时间区间,也就是一年,时间是封闭的、短暂的,又是敞开的、恒久的,一年似百年,影片的散点叙事让我们从时间线中逃逸出来,得以窥见每个人物的前世今生与无尽的可能性。
用细节说话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的叙事风格决定了影片没有强烈的戏剧性,这就要求导演对细节的掌控富于表现力,能抓人,肩负起一个情节、一场戏所承担的重量。作为新人导演处女作,影片展现了李亘在处理细节与情感方面的敏感和细腻,导演内心的清正、善良和纯粹,使他能看到很多不为人注意的细微之处,让观众由多重维度进入影片特定的氛围。
影片里有很多首尾呼应的细节值得回味,如小李刚开始到南国亭时,不敢招呼别人来店里试吃,是个“社恐”,到最后勇敢自信地走上繁华的街头招揽生意;前后呼应的东京塔,流露出几分无奈,衬托出相聚的温馨、离别的不舍,又丧又暖;前后呼应的小李给青木带话,是年轻人之间情感的“算法”与表达;首尾呼应的唯姐送行,关不上的箱子,让人感受到别离的伤感。影片中的那对老年人非常让人动容,老太太的乐观感染了身边的人,还有医院里的唯姐。老太太去世后,一个人来吃饭的老大爷拿着优惠券,从容淡定,导演没有过分煽情,但让人看得心酸。影片的最后,南国亭的人们唱起《无言的结局》:“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脸上不会有泪滴”,他们在唱在笑,而看电影的观众却忍不住啜泣。
电影中有一幕特别让人难忘,日本老太太对着镜子对女儿说有鬼,暗示的是衰老带来的孤独感,非常震撼。张艾嘉饰演的老师摆着那个被她吐槽过“有点滑稽,像个白痴”的摇手臂动作,穿着运动衣从河畔走过,镜头停留在岸边的芦花上,逆光中芦花镶了一层金边,像极了她经常举着的橙色小伞。片中小李经常谈起自己生病的父亲,不仅让人想起现实生活中导演的父亲李雪健与病魔抗争的故事,让人潸然泪下。
鱼的意象反复出现,它隐喻着男孩的成长,也象征着如鱼得水的溫暖,如鱼失水的无助。同样一条鱼,小李说它孤单,老师却说它显眼,这是两代中国人赴日后的不同体味,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之间也有了不是母子胜似母子的感情。
语言方面,角色们在日语、普通话、家乡话之间转换,加上轮番上场的本地客人,南国亭与他们常去的酒馆像上演“异”的戏剧的小剧场,光怪陆离,拥堵而又虚无,让人不知所措。身处其间的打工者产生的类似亲情、友情与爱情,在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2018)中也有体现,千疮百孔之中的生活总会有美丽的瞬间,当情感成为一种血缘,在这样的地方,对故乡对家会有别样的理解,故乡与家是一个地方,更是人。这也是李亘每年只要有机会就回南国亭,并把这段经历拍成电影的原因。
当然,硬币有两面,作为一部处女作,该片存在明显的叙事平淡导致的单薄与松散,手法上的稚嫩也影响了电影言外之意的表达。与吴永刚的《神女》(1934)、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1940)、戈达尔的《筋疲力尽》(1960)等同为处女作却成为经典的电影不同,这部影片在电影语言方面缺少突破和创新,也是事实。希望李亘在以后的作品中加入更多的锐度与风格化,增加影片的视觉冲击力与影像表现力,同时又不失稳实准。
作者:孙萌(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范昕
策划:邵岭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