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9 17:2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新产品工作总结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总结新产品工作的成果、经验、教训等。确保作文内容紧扣主题,避免偏离方向。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工作总结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引言、正文、结尾。
a. 引言:简要介绍新产品工作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引起读者的兴趣。
b. 正文:详细阐述新产品工作的具体情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产品概述:介绍新产品的名称、功能、特点等; - 工作过程:描述新产品从研发、设计、生产到上市的全过程; - 成果展示:列举新产品取得的成绩,如市场份额、销售额、用户满意度等; - 经验教训:总结在产品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类似工作提供借鉴。
c. 结尾:总结全文,提出对未来工作的展望和建议。
3. 内容详实:在作文中,要确保内容详实,具体阐述以下几个方面:
a. 产品特点:详细描述新产品的功能、性能、外观等,使读者对产品有全面的了解。
b. 工作过程:按照时间顺序,详细描述新产品从研发、设计、生产到上市的全过程,包括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c. 成果展示:用数据、图表等形式展示新产品取得的成绩,如市场份额、销售额、用户满意度
业务规划做不好,往往不是因为缺乏战略眼光,而是因为调研做得不够扎实。在产品经理的实际工作中,业务调研既是信息输入的起点,也是决策质量的保障。本文基于作者8年产品经验,系统梳理了业务调研的核心方法与常见误区,从调研目标设定到信息结构化输出,手把手教你如何用调研驱动业务判断。
我曾经入职一个零售公司,在前期还没熟悉业务的时候,就得到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任务:
把经营状况好的地区团队做得好的部分总结出来,考虑系统化给其他团队复用,达到全网经营水平提高的任务。
更重要的是,我只有两周周时间。
不过结果我还是完成了任务,给出一场产研部门和业务团队都点赞的调研分享。这个任务是怎么完成的呢,请耐心听我接下来的分享。
a.要总结好的部分给其他团队,这就说明存在差距,有对比。
就像做实验,要有实验组和对照组。所以,要调研全网做得最好的地区,也要找一个相对较差的地区。如果时间允许,再根据两者的对比结果找一个中等地区做验证。
b.一个地区团队由多个岗位人员组成,经营良好理论上是共同努力的结果。
要想调研结果全面,必须覆盖尽可能多的岗位人员。所以必须合理运用时间,对每个岗位都做一次沟通对话。如果岗位有两个人,那么就调研表现更好的一个。
于是我拟定了沟通时间计划,和地区总经理打了招呼。要进行一系列的人员沟通访谈
c.让地区人员脱产来和产品沟通,问的问题必须要足够关键,最大化时间的价值
每个岗位在工作的行动,必然是有指标在背后驱动的,可以是销售目标,也可以是异常指标,比如客户的投诉,上级的催促,自我驱动…这些指标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不是量化的,但必然有一个可以被观察得到的信息。
我最终得出了一套极为抽象的公式:观察指标 – 行动 – 观察指标 – 改进 – ….
基于此,我调研业务团队的问题就是:
1、你负责什么内容(开场)?
2、具体的工作有哪些?
3、你工作的依据是什么(或者怎么判断要做这件事)?
4、这些工作中,时间占比分布是怎么样的?
通过问题1和2,把每个岗位都进一步细化拆解成一个个工作流。
通过问题3,了解每个工作流的依据,还有团队和个人的业务指标。
通过问题4,了解每个工作流在实践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成本,对团队降本增效的路径有了明确的方向。
回过头来总结一下,这次的调研对产品经理在进行业务调研有什么启发呢?
产品经理的本质是解决业务问题,在业务调研中,产品要做的是:
1.确定(暴露)业务中的问题,暴露产品可以解决的业务问题
2确定这些问题的解决优先级
对于企业来说,使用软件系统的目的,在于降本增效。
企业由员工组成,员工其实又是由一个个要完成的工作组成,给企业增效,本质是给人增效(给每一个工作流增效)。
而每一个工作流,背后又都是由指标驱动。
系统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可以简单分三步
a.把工作流线上化。通过线上化,让员工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快,协作效率更高
b.线上化的同时,也把数据线上化了,指标也就同步完成了线上化,问题能暴露得更及时
c.再进一步,把各个业务环节的指标数据打通,让公司知道每个工作流背后可能带来的收益和成本,辅助调整决策结果,那么公司的运转效率将会最大化。
产品经理的业务调研是辅助后续的系统设计的,那么业务调研要完成的任务,就是了解业务工作流中的以下部分:
a.找到没暴露的指标
b.找到信息传递缓慢的环节
c.设计功能模块,将工作流尽量线上化
d.打通数据,辅助优化决策逻辑
结合这些调研问题,通过当面沟通,能够帮助产品经理确定业务中的问题
除了看到问题,我们还要确认业务问题的影响范围,给问题解决的优先级排序。
确认业务问题的影响范围,我把这个过程定义为定量,通过判断不同业务人员反馈信息的真伪,听到他们的言外之意,来确定实际的影响范围。
这就要求要先对公司各个部门和人员的角色有一定的了解。
企业存在分工,有不同部门,部门里面也有不同岗位,部门和部门之间,岗位和岗位必然存在业绩指标的差异,也就存在一些指标冲突。
举个部门指标冲突的例子:
销售:销售人员的指标是客户量,所以他们会不断地通过各种手段去开发客户,对内压指标或者用不合理的奖金引诱销售人员行动。但如果他们对新客户不加筛选,很容易就会导致客户池里出现过多的低质用户
运营:后期进入合作阶段,运营指标、商品销售数据都不好看的情况。
整体结果:销售部门的kpi很好,运营部门kpi极差,公司花了不少经费在市场推广和销售工资商,结果经营情况不达预期。
产品资源其实也是资源的一种,能够辅助企业中各个部门完成指标。
同一个问题,对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影响也不一样,有正向的有负向的,有大有小的,所以在确定业务问题实际影响范围的过程中,对企业内的组织结构,对外部客户的相关信息,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往往就能帮助产品经理判断对方对这个问题评价结果的原因。理解他们反馈的内容,更好的帮助我们判断调研信息的真伪。
简单介绍常见的公司组织结构。
如果是销售实物商品的公司,一般总部有职能部门,地区也有对应的职能部门,虚线接受总部职能部门的管理和建议。
总部职能部门,因为对整体指标负责,要实现的更多是全局性的策略,各地区通用的策略。还有一些整体性的管理需求,比如数据看板之类的
而地区团队,如果地区是自负盈亏的话,关注的更多是执行的内容,对外维护供应商,对内加强管理,考核执行。如果地区不是自负盈亏,那么就是执行总部策略了。
如果是销售软件的公司,总部会有职能部门,地区则一般只有商务部门,大一点的也会有技术支持部门,复杂到客户现场解决技术问题。
如果是纯toC的互联网公司,则没有地区团队,只有总部。
职能部门常见的是行政、人力、财务、市场、销售/运营、商务、商品研发/产品研发。
具体负责的指标,不同公司要求的不一样,有粗有细,这里就不深入了。
本文由 @正经的产品经理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在产品经理的职业生涯中,业务规划不仅是战略起点,更是资源配置的风向标。本文基于作者8年的一线产品经验,深入剖析了业务分析在业务规划中的核心作用。
业务规划是产品经理的重中之重,产品经理的决策代表着背后研发资源的消耗方向。
业务信息有很多,产品经理最终应该把业务信息归结为两张图。
下面是一张我在过去一份工作里梳理的流程图,大家可以看出来有什么问题吗?
在整理流程图信息的时候,保持主体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
这张流程图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主体没有保持一致。上半部分是用户的操作,下半部分却变成了系统的动作。
这个问题,背后代表了产品经理的换位思考、角色代入做得是不足的。一旦梳理过程中的角色转变了,说明产品经理没有完全站在用户视角去体验使用流程,很大概率就无法体会到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如果把流程图视角转换一下,变成完全的用户视角,我们再来看看。
一旦进入用户视角,我们其实就能发现,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需要抉择的环节。 我们都知道,最好其实是替用户选择,如果需要用户选择,那么最起码,要让用户清楚地知道,不同选择背后所面对的成本和预期结果,管理好用户预期。
这样看,我们就能发现不少的问题,有用户预期管理,有决策选择问题,有未完整的逆向流程。
而这些问题,其实我们又可以分成两类:
我们能坚持代入主体,把主体现状完整地梳理出来,其实问题就已经暴露得差不多了。
这些问题确实存在,我们总归要排个优先级确定解决顺序,怎么确定呢?接下来,我们就要用到价值链。
举个简单的例子。淘宝用户在完成商品购买的流程里,用户会先进入页面,搜索商品,浏览商品,下单,支付,总共经历五个环节。而这五个环节,都会有一些转化(或者我们说用户流失)。
产品经理需要确认每个环节的业务数据。比如,1000个用户进入页面,500个进入浏览页面,100个下单,最终90个支付,每个环节都会有转化和损失。
基于转化数据,我们能大概从业务指标层面作出判断,哪些环节的转化率是有提升空间的,提升后对业务整体情况的影响大小,从而判断需求优先级。
比如在搜索环节,为什么用户搜索完之后,只有80%的人浏览了商品,剩下20%的人搜了不看,是搜索的匹配结果出了问题(不是用户想要的),还是输入交互不好导致用户搜错了内容,还是其他原因。
产品经理的数据思维体现到实处就是,能不能把链路的数据整理出来,根据过往的经验去判断,这些数据是否存在异常。
比如,用户打开淘宝之后,其实会有首页推荐、搜索、视频、购物车几个路径可以选择。
我们刚才分析的是搜索浏览,那其他几个板块的最终转化率是多少?按刚才的例子,搜索的最终转化率是50%*80%*25%*90%=9%(这个转化其实相当高了)
推荐如果是10%,那页面就应该把推荐的展示优先级提高,把推荐商品的准确度提高。
如果搜索的转化率9%我们认为不够高,搜索里面有图片搜、文字搜、历史搜、语音搜,好几种搜索方式,对应的使用场景也不一样。具体又是哪种功能的转化率偏低了呢?
如果我们确定了,是文字搜的转化率偏低,那文字搜的界面UI中,具体又是文字、图片、颜色、大小这些的哪个交互因素对用户产生了误导or影响?
好的产品经理会把看到的数据和内容拆分细化,不断分析具体细节,找到最底层的原因
比如,淘宝平台本质是连接商家和用户,并且重构这个连接方式。
用户原本只能到当地线下的便利店、商超百货购买,在议价和选择上话语权低。
淘宝通过提供一个连接平台,让用户在商品上有选择权,在价格上能货比三家有话语权,最终就是能够选择A店而不是B店。
对于商家来说,用户是资源。对于用户来说,商家商品就是资源。
高级别的产品经理,需要按照公司的经营情况,市场情况,把这个价值链重构,把资源按照对公司有利的方式进行调整。
本文由 @正经的产品经理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