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9 17:4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中华名山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主题明确:首先要确定作文的主题,即你从中华名山观后感中得到的感悟或体会。这个主题应该具有普遍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中华名山的基本情况,正文部分阐述你的感悟和体会,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3. 内容丰富:在正文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名山的历史文化:介绍名山的历史背景、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展现名山的文化底蕴。
b. 名山的自然景观:描述名山的山川河流、奇峰异石、古树名花等自然景观,体现名山的壮美。
c. 名山的人文景观:介绍名山的名胜古迹、寺庙道观、碑刻摩崖等人文景观,展示名山的人文精神。
d. 观山感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从名山观后感中得到的启示和感悟,如对人生、自然、文化等方面的思考。
4. 语言生动:在描述名山景观和表达感悟时,要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5. 个性化表达:在表达自己的感悟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体现出个性化的观点
那是一个五一前夕的几天,读中学时的我及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决定去看丰都名山,就是春游!看了丰都名山后的确感慨万千!
丰都名山本是阴朝地府的各种神灵满目,让人看了充满了无数设想,感慨的是我们的祖先咋那么聪明,居然把人死去的归宿都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哪个民族有这么优秀的了,怕也只有中国袓先才有这智慧了。名山的风景郁郁葱葱,蜿蜒的小山路,以及那些建筑设计,也颇有艺术元素,门牌都显得那样美丽动人,的确让人感动,能让人产生进入门里面去看神灵。里面有奈何桥,望乡台,审判官等,做坏事的当然审判下十八层地狱,下油锅,被磨子推,那是死后必须应受到的惩罚,之所以大家一定活着的日子不要做恶多端,想来想去还真是那么回事了,现在回想来,大家觉得呢!
进入阴间看到的场景,跟阳间一模一样,判官公正执法,不讲关系的,一是同人了,仁有明镜高堂字样了,应该是包公在阴间判案吧!他可是清官了,人人应正能量,到阴间不被判官大人审判。要赞我们的祖先,智慧无双,孟婆的碗,望乡台,奈何桥等都设想好的,待到百年后人人的归宿,这成了中国灿烂的旅游之地,文化之地,世界各国人民死后的归属之地,活着都应来旅游丰都了,重庆丰都欢迎你!!!来了之后看了更神奇,你会对中国祖先更加敬仰了!中学时游了丰都,那些神灵时时刻刻都在脑海里,警示我决不能做坏事,不知大家旅游了丰都名山,有什么感动的地方,可以写出来探讨了!
5月20、21日两个晚上,央视CCTV—10科教频道播出了《徐霞客地理·访天台》上、下两集。作为一名从接洽该项目,到配合踩点、拍摄及播出宣传等基本全程参与者,我有些特别的感悟。
一、《徐霞客地理》是央视弘扬徐霞客文化的又一力作佳作
徐霞客(1587—1641年),江苏江阴人,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被尊称为“游圣”。他尽毕生之力,从事旅游科考事业,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留下了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这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地理考察和旅游文学巨著。徐霞客文化是我国重要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央视很重视徐霞客文化的弘扬宣传。我记得央视曾有两部关于徐霞客的佳作。一部是2010年的纪录片《徐霞客》,通过专家介绍、资料佐证等,回顾、记录了徐霞客一生的经历。一部是2021年9月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徐霞客游记》,采用跨时空对话的情景剧形式,演绎了徐霞客一生经历。
这一次《徐霞客地理》是央视重视徐霞客文化的又一举措。这次采用的是主讲嘉宾现场实地解读形式,由主讲嘉宾王东林先生到实地解读徐霞客笔下的自然山水地理。将现实的地理状况与徐霞客游记内容一一对应起来进行解读,让观众更有亲临其境的体验感,更真切了解徐霞客地理考察过程及成果,享受徐霞客惟妙惟肖的生动描写,让观众接受直观的徐霞客文化熏陶。因此,是央视又一部徐霞客文化力作、佳作。
二、展示了徐霞客地理科考成果 讴歌了徐霞客严谨科考精神
《徐霞客地理》侧重于地理考察内容。《访天台》展现了徐霞客在天台山的地理考察成果和严谨科考、不畏艰险的精神。
徐霞客的旅游,不像普通游客的观光游,到此一游就算了,而是科学考察游,善于透过现象考察研究本质。
在石梁飞瀑,他对这个世界上仅有的“上为花岗岩石桥、下为激流瀑布,梁以瀑险、瀑以梁奇,梁瀑合一”的“天下第一奇观”尤为重视,从不同角度进行严谨考察。既有“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的宏观感受,也有“两飞瀑从亭左来,至桥乃合流下坠,雷轰河隤,百丈不止。”的细致观察,又有“余从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的行动体验。而敢于登上梁窄瀑险的石梁,又表明他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在华顶,他不仅细致地观察到“顶上荒草靡靡,山高风冽。”半山腰“山花盛开”“琪花玉树,玲珑弥望”的现象,而且能够透过现象分析出地形高低与温度冷热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得出了“盖为高寒所勒尔”的科学结论。在赤城山,他“仰视丹霞层亘”,首次用“丹霞”概念来形容赤城山“色如红霞”的地貌。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将“丹霞”用于地貌概念。所以徐霞客是世界上“丹霞地貌”概念的首创人,而赤城山则是“丹霞地貌”概念的首创地,也体现了他善于创新的精神。这些,就是他以不畏艰险、严谨科考、开拓创新的精神,在天台山留下的地理科考成果。
三、展现了天台山的风采 创造了宣传天台的新硕果
徐霞客对天台山情有独钟,他一而再再而三,三次登临天台山,考察了天台山主要地理特色,写下了两篇《游天台山日记》,其中第一篇还成为整部《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作,天台山也因此成为《徐霞客游记》的开篇地。徐霞客为天台山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访天台》也突出了这些文化财富。
《访天台》先综合介绍了天台山的情况。《访天台》的主讲嘉宾王东林先生站在天台山徐霞客广场的徐霞客雕像前,从天台山的“台”字读音入手,说明天台山在全国20多座以“天台山”为名的山中是“独具盛名”的。他强调天台山是《徐霞客游记》开篇之作的探访之地,并介绍了天台山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名山,吸引了李白、孟浩然等大量的文人墨客。
然后,逐一呈现了天台山之美。有雄奇壮观的石梁飞瀑,有“琪花玉树”的华顶云锦杜鹃,有“直上如劈”的寒岩石壁,有色如红霞的赤城丹霞,有“中悬绝壑”的琼台双阙,也有大气磅礴的天台山大瀑布……
该片不仅展示徐霞客笔下天台山的过去,而且兼顾了天台山的现状。展示了琼台仙谷的通天电梯、会仙桥等新的科技产品,天台县城等新时代风貌,徐霞客曾租过马的赭溪老街的当代繁华生活,徐霞客担当现代“旅游推荐官”的始丰湖夜游的梦幻情景……古今对比,古今兼顾,让该片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现代年轻态。
该片还展示了天台人对徐霞客的感恩和弘扬其精神的举措。比如,努力推动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记》编入高中语文教材;在天台山游客中心主入口设立徐霞客大雕像;在始丰湖夜游活动中,由徐霞客担任“旅游推荐官”等。
《访天台》,是一部全景式展示天台山地理风景和生活的精品佳作。
据笔者所知,以前央视有关天台的片子,天台元素大都是其中一部分内容,也极少以“天台”为标题的。《访天台》是在央视这一全国最高宣传平台上,以“天台”为片名,且专门展示“天台”内容的专题片,这是天台宣传史上为数不多的重大成果!
而且,该片并没有将天台孤立出来进行解读,而是将天台山作为徐霞客地理考察和中华文化的一个典型进行解读。如,《访天台》(下)的开端解读“徐霞客的发现,有意识的,也有无意识的。就在这有意无意之间,不断强化了他的科考意义”,然后引出徐霞客在赤城山首创“丹霞地貌”概念的例子;在结尾部分,从徐霞客作为“旅游推荐官”参与的“始丰湖夜游”文化活动,联想到徐霞客“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志向,也联想到“正是天台山这样成百上千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构成了一个更加庞大的文化体系,它的名字叫中国”。点线面巧妙融合在一起,让整部片子更完整、更有内涵、更有价值。
总之,笔者认为,《徐霞客地理》是央视讴歌徐霞客地理科考成果、弘扬徐霞客文化的地理科教佳作。《访天台》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导游徐霞客,在中国最高的宣传平台央视上,向全国观众介绍天台山地理文化旅游特色的佳作;而且是以“天台”为标题、以“天台”内容为专题的佳作。因此是天台宣传史上的新硕果。
为《徐霞客地理·访天台》点赞、喝彩。感恩徐霞客为天台山留下的宝贵地理文化财富。感恩央视对徐霞客文化的重视。感恩《徐霞客地理·访天台》节目组的辛勤劳动、精心摄制。
希望更多人读着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记》,看着央视《徐霞客地理·访天台》节目,像徐霞客一样,一而再再而三来到这里,“访天台”!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