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1 07: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记忆大师》观后感的100字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突出主题:明确文章主题,即对电影《记忆大师》的观后感,确保全文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2. 简洁明了:由于字数限制,语言要精炼,避免冗余。在100字内,尽量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 突出重点:在有限的字数内,挑选电影中最有感触的片段或主题进行阐述,避免泛泛而谈。
4. 表达真实感受:根据自己的观影体验,表达真实的感受和观点,避免虚假的赞美或批评。
5. 结构清晰:虽然字数有限,但文章结构要清晰,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开头简要介绍电影,主体阐述观后感,结尾总结观点。
6. 适当引用:在适当的地方引用电影中的经典台词或情节,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7. 避免剧透:在表达观后感时,避免剧透电影情节,以免影响他人观影体验。
8. 语言风格: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语言风格,如幽默、严肃、抒情等。
以下是一个100字观后感的示例:
《记忆大师》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影片通过记忆手术揭示人性的善恶,引人深思。主人公的内心挣扎令人动容,展现了人性的复杂。观影后,我深感
你想删除的究竟是情感回忆还是杀人记忆?
影片《记忆大师》是陈正道导演继《催眠大师》后的又一部惊悚悬疑电影,影片讲述了江丰(黄渤饰)在删除自己记忆后想要再次修复已经删除的这部分记忆,然而却阴差阳错和一名杀人凶手的记忆对调,这部分交换的记忆成为案件的关键,围绕谁是凶手这个问题开始了一场“烧脑”的记忆战。
影片的架构很有趣。首先是关于空间的设定,在影片一开始,《记忆大师》就交代了故事发生地在T国,为了给T国增加更多的真实属性,影片用一个大全景交代T国的社会环境,这个全景镜头也是影片为数不多的外景。
T国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基于此,记忆大师的存在也就有了合理的依据,记忆大师在全亚洲仅此一家,与记忆大师科技感十足的室内建筑相匹配的是高精尖的技术手段,由此也带出了影片关于记忆大师删除记忆的设定。
记忆大师删除记忆的方式并不是如字面意思的一键删除,而是在特定的记忆片段中由原来的参与者变成旁观者,这一点与失忆恰恰相反。所谓的删除记忆删除的只是情绪或细节,但是记忆板块依然存在。
这一设定使观众对于影片后期大量“烧脑”片段的推理有了一个最直接的线索,比如影片中,在海棠新村28号后花园最终对决的时候,沈汉强并没有开枪打死张代晨,此时在沈汉强的记忆中,与张代晨的相识相恋变得十分清晰,而这段记忆真正的主人江丰却只记得张代晨是自己的妻子这个身份,影片在这里也抛出一个小小的问题。
在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中,让人难以忘记的究竟是这个事件的轮廓还是该事件产生的连锁反应,比如一些令人激动的情绪或者导致的一些复杂结果,影片给出的答案是偏向后者的。
影片看似在讨论一个高智商罪犯的双重人格,实则影片表达的远不止与此,《记忆大师》借用科幻的外壳,承载的却是十分现实主义的故事。
沈汉强(段奕宏饰)作为一名警察,毫无疑问是正义的代表,然而另一方面,他又是犯罪行为的实施者,沈汉强是一个亦正亦邪的角色,所以在影片中表现出多重人格,性格的形成与沈汉强童年的经历密不可分,除了回忆片段,影片用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来完善这条情节线索。
首先就是沈汉强的父亲,在影片中沈汉强的父亲出现了两次,出现的时间极短,第一次出现在警局,沈汉强父亲问他要钱,他找人随便打发了他的父亲;第二次出现在室外,又是找他的手下要钱;两次要钱的动作刻画了一个与传统父亲形象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形象,但是这两个时长较短的镜头却对于理解沈汉强至关重要。
从另一个角度讲,影片中沈汉强和江丰是有不同社会身份的两类人,但是面对的问题是有相似的地方,而在二人交换记忆后,所表现出来的行动也是一致的。
问题的相似性在于二者所要面对的问题都是难以有一个合理方案解决的家庭问题,先看沈汉强,童年时期目睹了父亲对母亲家暴而无能为力,中年时期又遭遇情人的拒绝,两次行凶都是因为幼时家庭矛盾的不可调和而形成变态的心理活动和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杀害受害者而不是施暴者。
反观江丰,江丰的问题其实根本没有交代清楚具体问题是什么,可能影片想表达的是一种长期积累的家庭矛盾最终走向不可调和,他却选择了离婚这样比较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虽然家庭暴力和不孕不育没有可比性,但是体现在解决问题的人身上不可否认二者都是有一些极端的,当然背后的助推力是不一样的。
行为的一致性体现在二者的暴力行动。沈汉强在童年时期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是一种暴力,但是在成年之后,具有独立意识,再次行凶就是有意为之,暴力作为发泄手段,而且相较于第一次的浴缸杀人第二次更为血腥。
江丰的暴力属性表面不明显,所以在监狱里和狱友的对话中“你见过那杀人犯的眼睛吗”看出江丰是一个“温和”的人,但是在接下来的和狱友的对话中,江丰的狠劲一览无遗“我出多少钱你能把刀片吞下去?”在二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恶的种子,区别在于是否能扼杀在摇篮中。
影片《记忆大师》作为一部国产悬疑惊悚片是合格的,影片的推理桥段也经得住细究,逻辑没有硬伤。双主角外加女医生三条叙事线索也比较清晰,江丰的情感线、沈汉强的成长线以及女医生的“背锅”线。此外,影片开头挖的坑在后期也一一填坑,比如计数报警以及在监狱里的隐藏工具都在影片后半部分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最为明显的影片中色调的变化也使回忆部分和现实部分有非常明确的界限,影片用最简单的也是最电影化的语言讲述回忆里和现实中的故事。
在回忆段落,影片是黑白画面,泾渭分明的黑白,可以说黑白之间的灰色都很不突出,影片非常不介意黑白对立;现实中是正常的彩色画面,整体上饱和度是较低的,这一点延续了上一部影片《催眠大师》中的影像风格。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细节是影片中在沈汉强的花房中,有一个巨大的横放着的人像雕塑,在这个巨大的雕塑面前,沈汉强上演着罪恶,雕塑以一种扭曲的视角静静的观看着上演的一切,这种扭曲也是包括江丰在内的一种人性的扭曲。
在屏幕内,雕塑的视角是影片中的上帝视角,而在屏幕外的我们也是上帝视角,观看着别人的罪恶。
2017年4月底,陈正道导演的作品《记忆大师》公映。
“故事发生在2025年,因为和妻子张代晨婚姻破裂,男主角江丰走进记忆大师医疗中心接受手术,却不料手术失误江丰的记忆被错误重载,他莫名其妙变成了杀人凶手。警官沈汉强的穷追不舍让他逐渐发现,自己脑内的错误记忆不仅是破案的关键,更是救赎自己的唯一希望。与此同时,妻子身边出现的女人陈姗姗、记忆中浮现出的神秘女子,似乎也和真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场记忆烧脑战也随之开始……“内容简介中的”烧脑“一词,成功将我引入电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有意思的是,这么多年以后《记忆大师》始终没有在我的记忆中消失,不是因为其烧脑,而是这部电影的音乐大篇幅地引用了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近年来,中国导演也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古典音乐,其中最执着的恐怕得数姜文,几乎每一部电影里多多少少都会引入古典音乐。作为古典音乐的资深发烧友,姜文对古典音乐的体会,可谓精准,而有些影视剧的引用,就当古典音乐是根葱,随手拿一段来当陪衬而已。电影《记忆大师》是把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当成了“主旋律”。
在被疑窦重重的情节牵扯得跟随影片到处寻找凶手游丝般的犯罪痕迹时,能跳出故事想一想导演选用了哪一位作曲家的古典音乐作品,是因为电影在此刻让声音强势到超过了画面对我的吸引力。所谓的此刻,是有着江丰外形、沈警官记忆的那个男人,正看着浴缸里的女人挣扎着慢慢死去——这是悬疑片《记忆大师》的关键情节,如果看不明白这个情节暗指什么,即使刷十遍《记忆大师》,它还是蒙着面纱。导演用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来提醒观众注意这个关键情节,可以想见,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在导演陈正道心里的地位。
即便如此,陈正道说他几乎将爱德华·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完整地用在了电影里,还是让我愣怔了片刻,因为,我真没有在电影里听出埃尔加这部作品的完整版。
1919年,埃尔加完成了他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像很多部古典音乐作品一样,完成之初被演奏家带到舞台上后,波澜不惊,这让写出过像《威仪堂堂进行曲》这样举世闻名作品的大作曲家心有戚戚,后来,当他再度盘桓在自己最喜欢的莫尔文山时,除了将自己的墓地圈定在了莫尔文山,还发了毒誓:“如果谁在莫尔文山听到琴声,那只能是我。” 埃尔加的同胞、大提琴演奏家杰奎琳·杜普雷到过莫尔文山吗?反正,半个世纪以后,她将自己的音乐天赋融进了这部大提琴协奏曲里,打那以后,杜普蕾与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相得益彰的关系,成了爱乐者喜欢传播的佳话。
那么,杰奎琳·杜普蕾在爱德华·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里添加了什么个性色彩?就《记忆大师》在神秘女子慢慢死于浴缸的那场戏里所用的第一乐章开始的几个乐句而言,她用一记枯涩的空弦,将整个交响乐团引领到这样一种情绪里:深切的伤感、有一种如坠深渊的沉郁。后来,正当风华正茂时杜普蕾被不治之症困在了轮椅上,莫不是她对自己的未来早在演绎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奏鸣曲》时就有预感?这正与江丰的外形、沈警官的记忆合体而成的男人严丝合缝:彼时他还是个孩子,因为不能忍受爸爸总是家暴妈妈的生活场景,给了泡在浴缸里的妈妈足以致死的安眠药。妈妈死了,妈妈为掩饰爸爸家暴留在手背上的伤痕而画上去的色彩斑斓的金鱼,总是出现在沈警官的梦境里、幻象中。成年以后成了出色刑警的沈警官,为什么不能听任身处家暴中的女人逆来顺受?又为什么要杀掉徘徊于家暴中的女人?因为童年的亲身经历如梦魇缠绕着他,让他在疑似妈妈被家暴的场景重现时总是不能自已。就我们看得见的画面而言,电影《记忆大师》的反面角色是沈警官;然而,从一下子难以看清的内心世界来说,沈警官何尝不是一个比死去的李航、李慧兰夫妇有着更深的心灵创伤的受害者?不然,他怎么会想到去记忆大师那里删除总是让他失控的童年记忆?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技术进阶到可以删除记忆,假如江丰和张代晨之间的爱情已经死得不可能缓过气来,假如张代晨没有怀孕,假如张代晨没有提出让江丰恢复删除的记忆再来谈离婚的要求,再假如江丰与沈警官不约而同地同时在记忆大师那里删除记忆时没有遇到意外以及错误地重置了对方的记忆,沈警官那不堪的童年记忆就会离开他的肉体被收容在“记忆棒”里,他从此就变成了一个好人,就像李晓芸眼里的沈警官:总是能救妈妈于爸爸的暴打中,总是能在她需要的时候出现在她的身边,总是能给被充满暴力的家庭气氛逼迫得喘不过气来的她以极大的慰藉……可惜,江丰应妻子的要求去医院重载删去的记忆了;更可惜,阴差阳错中沈警官的记忆被装载进了江丰的脑子里。眼看自己杀害李慧兰和李航的行迹就要败露,沈警官不得不东扑西堵地掩饰自己的罪恶——一个因为幼年的记忆而不能自控的警官,面对自己犯下的杀人罪,心情会怎样?杰奎琳·杜普雷枯涩的空弦以后让乐队奏响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开始几个乐句,伤感之外还有一种如入深渊的恐惧,是这种心情的最好注解。
我们看陈正道的《记忆大师》时都在讨论:到底谁才是杀害李航、李慧兰夫妇的凶手?那是陈正道希望我们在《记忆大师》中看到的吗?我们被他设置的迷障纠缠得云里雾里,当然能令导演自得,可是我觉得,陈正道更愿意让我们感同身受沈警官的悲伤,一种深陷不能与人言说的童年记忆里不可自拨的悲伤。而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在陈正道的音乐感受里,是这种悲伤的最佳音乐诠释。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